《廣論止觀初探》 0020 - 由止力無動,由觀故如山

2021-12-24 南無大悲觀世音

收錄於話題 #真如老師《廣論止觀初探》 63個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止觀章中的止,學習「止觀必須雙修的因相」。請大家把《廣論》翻開341頁倒數第4行。有找到嗎?請看原文。說:47」

引據《大般涅槃經》說明聲聞定力強而慧力劣

由此《大般涅槃經》亦云:「聲聞不見如來種性,以定力強故,慧力劣故。菩薩雖見而不明顯,慧力強故,定力劣故。唯有如來遍見一切,止、觀等故。」1』11」

關於這段《大般涅槃經》的經文,在《四家合注》中有這樣的解釋,說:在《大般涅槃經》中也說,聲聞沒有詳盡地看見如來種姓,這裡邊的「如來種姓」就是指真如實性。真如實性是什麼?空性。1』35」為什麼聲聞沒有詳盡地看見如來種姓呢?因為「定力強故」,偏重於定的緣故。那麼相對於什麼偏重於定呢?相對於智慧而言,聲聞從無邊不同的正理的角度觀擇實性的這個智慧微劣。巴梭尊者解釋這裡邊的「微劣」,是不存在,也就是說聲聞的心中沒有「從無邊不同的正理的角度來觀擇實性的這樣的智慧」──那聲聞也會觀察抉擇空性,但是不會從無邊的不同的正理的角度去觀察。2』35」關於這一段,這個「微劣」的「劣」字,「微劣」的「劣」字好像看到表面上的意思是說:是不是也有,但是很少?但是一看《四家合注》裡巴梭尊者的解釋是這樣的。然後我又看一下宗大師所著的這個《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也有這樣一段,說:因此,大乘行者如同《中論》中所說,對於成立一個事物是無諦實的,也會用無邊不同的這樣一個能立的正理來成立,所以對真實義而言,智慧是極為廣博的;小乘行者用簡略的、簡略的正理,以量成立真實義,他不會像大乘的行者那樣修持,所以對真實義而言,智慧並不廣博。因此,才會提到廣、略修持無我圓不圓滿。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是因為聲聞、獨覺只是為了斷除煩惱而精進,那只要證得真實義簡略的意涵就可以了,就只要證得空性簡略的意涵就可以了,就夠了!對不對?那麼大乘行者是為了斷除所知障,所以就必須對真實義──就是對空性增廣智慧,而令智慧,注意!而令智慧極為廣博。4』20」

菩薩雖然詳盡地看見真如實性,卻不清晰。為什麼不清晰呢?因為菩薩有的時候他安住於等引中,有的時候安住於後得中。等引是什麼呀?就是入定的狀態。那麼他在入定的狀態中,對於所緣的內涵專注一心,內心完全不受其他任何一點幹擾,即使有人在你耳邊敲鼓也不會動搖,其實這就是等引的狀態。4』57」

菩薩有的時候入定,有的時候出定,無法同時安住等引與後得,就是無法在入定的時候出定、出定的時候入定,無法做到。他無法做到什麼?無法做到等引與後得沒有交替、沒有交替地恆常地看見實性──就是看見空性,所以他就無法清晰地看見。按照巴梭尊者的解釋的話,這裡邊的清晰看見,不只是現證,而是指「等引、後得沒有交替地、恆常地看見」,注意!等引與後得沒有交替地、沒有交替地、恆常地看見。5』44」

那麼「等引、後得沒有交替地、恆常地看見」,唯有佛陀才能做到等引、後得沒有交替地、恆常地看到空性、看到實性。所以菩薩、獨覺、聲聞都是等引、後得要交替出現,交替──有的時候入定、有的時候等引,有的時候出定──安住於等引的時候,就不是安住後得的時候;安住後得的時候,就不是安住於等引的時候,所以他不會同時安住在等引與後得中。6』26」

那麼,為什麼菩薩雖然詳盡地看見實性而不清晰呢?因為「慧力強故,定力劣故」,對吧?因為偏重於智慧,偏重於什麼樣的智慧呢?就是從無邊不同的正理的角度觀擇的智慧,這個他是與智慧相比,定比較微弱的緣故。所以在這裡巴梭尊者特別補充了一下,說:菩薩從無邊不同的正理的角度觀擇空性,這是過失嗎?這不是過失。但是一切等引最終都必須要出定,就是入定要出定,因此他等引、後得沒有成為同一個體性。菩薩入定之後還要再出定,然後入定再出定,所以無法像佛陀一樣,達到等引和後得完全地成為同一體性,這樣的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7』37」

上面講了聲聞、菩薩看見如來種性的境界。那麼接下來,佛陀的境界是怎樣的呢?「唯有如來遍見一切,止、觀等故。」如來觀見一切,因為等引和後得它成為了同一體性,而使止觀平等具足。成佛的時候,等引、後得是成為了同一體性,而且止觀是平等具足的,所以能夠遍見一切。8』19」

由止力故如無風燭,諸分別風不能動心,由觀力故,永斷一切諸惡見網,不為他破。8』47」

那麼解釋一下。透過「寂止」的力量,就像安置於沒有風的地方的燭火一樣,內心不會受到分別的風所動搖。那麼勝觀能斷除一切惡見之網、惡見之網,斷除一切惡見之網,因而不會被他方破壞。「不為他破」,就是指什麼?指心不會改變,不會受到他人牽引、不會被分離。在妙音笑大師所造的《色無色廣論》中有提到:由於奢摩他令心不動搖,而容易出現明分。在此之上,以毘缽舍那抉擇的力量破壞惡見的耽著境,使三摩地更加地堅固,惡見也不能擾動我們,就像山一樣。9』48」

《月燈經》云:「由止力無動,由觀故如山。」9』58」

巴梭尊者在《四家合注》裡有解釋《月燈經》的這段經文。《月燈經》說:「由於寂止的力量,令內心在所緣上毫無動搖;由於勝觀分別觀擇,所以在後得的時候,也能夠引發決定識,不會被顛倒的心引到其他的地方,所以像山一樣。」10』25」「決定識」是什麼呢?就是定解一個法的心識,當我們定解一個法之後,對於這個法,就不會被顛倒的心引到其他的地方。就是它不受動搖了,它已經確定好了。比如說我們定解我們的善知識是具有功德的,一旦我們心中生起了這樣的定解,我們就不會被認為「善知識沒有功德」這樣顛倒的心引到其他的地方。如果說在菩提心的部分,修知母、念恩的時候,如果我們定解「無量如母有情對我們的恩德」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被「沒有恩德」這個牽引,因為已經得定解了。11』14」我們再往下看,看宗大師在解釋經典。有找到行吧?11』20」

心無散亂,自然安住所緣,是修止跡;由證無我之真實性,斷我見等一切惡見,敵不能動,猶如山嶽,是修觀跡。故於此二應各分別。11』43」

因此,內心能沒有絲毫散亂,而安住在所想要緣的這個所緣上,能夠自然而然地安住,這就是寂止的功效啊!這裡的「跡」,注意喔!這個足跡的「跡」,這裡的「跡」就是功效、效用的意思。證達無我真實性而斷除我見等眾多的惡見,就算敵方的諍論者也無法動搖,像山嶽一般。這是什麼的功效?這是勝觀的功效。所以這些應當別別地區分,要區分止的功效還有觀的功效。12』35」也有善知識解釋說:這個「觀跡」,止跡、觀跡,是說透過修學毘缽舍那獲得了成績,就是成就。如同經由足跡,我們可以知道某一個人走過一般,那看著他的腳印:欸,這個人從這裡邊走過!像這邊前幾天下大雪了,我們就會在雪地上看到有一個出家人走過去會有清晰的一個足跡。所以經由足跡我們可以知道,啊!他走過了。那麼透過修學毘缽舍那所感得的善果,就像毘缽舍那走過留下的足跡一般,所以叫作「觀跡」。13』23」有聽清楚嗎?今天就講到這裡了,會不會有點多?希望大家安忍地、努力地學下去!謝謝!13』44」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行數

原譯(福智第三版)

改譯

改譯原因

341

10

《大般涅槃經》雲

由此《大般涅槃經》亦云

據藏文補譯。

341

12

不動心故

不能動心

據藏文改譯。

341

13

安住所緣

自然安住所緣

據藏文補譯。

342

1

證無我義

由證無我之真實性

據藏文改譯。

342

1

山王

山嶽

據藏文改譯。

342

1

應知差別

應各分別

據藏文改譯。


相關焦點

  • 《廣論止觀初探》 0019 - 雙修止觀的原因
    38」請大家把《廣論》打開,翻到341頁第4行。看科判:「須雙修」,是什麼必須雙修呢?對,是止觀。所以止觀必須雙修的原因是什麼呢?再看:「第四、須雙修之因相」第四科,就是要雙修的因相是什麼?大家還記得前面三個科判嗎?第一個是什麼?「修習止觀之勝利;第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第三、」什麼?「止觀自性;第四、須雙修之因相;第五、次第決定之理;第六、各別學法。」
  • 「止觀」的修法
    >「我在看經、論,還在修『止觀』,不過,仍時常覺自己心神散亂,而且打坐時雜念也很多,我看到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故初開始修定,是要斷雜念的,『止觀』的『止』就是斷除身心內外的幹擾,當然也包括雜念,即達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的境界。但在初開始修『止』時,一定要保持一個『靈明』的『覺知』,這就是『觀』。
  • 《摩訶止觀》導讀
    故被譽為「東土小釋迦」,誠當之無愧!卷一說:「天台(智者大師)傳南嶽(慧思禪師)三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階;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天台止觀留下四本:漸次止觀。
  • 《摩訶止觀》:一念心即如來藏理
    「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一下○約六即顯是者。為初心是後心是。答。如論焦炷。非初不離初。非後不離後。若智信具足。聞一念即是信故不謗智故不懼。
  • 諸宗部——摩訶止觀
    中論遣蕩止觀建立。云何得同。然天竺注論凡七十家。不應是青目。而非諸師。又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云云)。天台傳南嶽三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隥。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為三根性說三法門引三譬喻。略說竟。更廣說。漸初亦知實相。實相難解漸次易行。先修歸戒翻邪向正。止火血刀達三善道。
  • 《摩訶止觀》|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
    「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二上○三明半行半坐。亦先方法次勸修。方法者。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此出二經。方等雲。旋百二十匝卻坐思惟。法華雲。
  • 摩訶止觀
    奢論勝馬鳴。剃髮為弟子。鳴造賴吒和羅妓。妓音演無常苦空。聞者悟道。法付毗羅。羅造無我論。論所向處邪見消滅。法付龍樹。樹生生身龍成法身。法付提婆。婆鑿天眼施萬肉眼。法付羅睺羅。羅識鬼名書降伏外道。法付僧佉難提。提說偈試羅漢。法付僧佉耶奢。奢遊海見城說偈。法付鳩摩羅馱。馱見萬騎記馬色。得人名分別衣。法付闍夜那。那為犯重人作火坑令入懺悔。坑成池罪滅。法付盤馱。馱付摩奴羅。羅分恆河為二分。自化一分。
  • 《摩訶止觀》|介爾心起必藉根塵
    「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三下○第五明偏圓者。行人既知止觀無法不收。收法既多。須識大小共不共意。權實思議不思議意故簡偏圓。就此為五。
  • 藏經閣|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下
    人以四大不調,故多諸疾患。此由心識上緣,故令四大不調。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調適,眾病除矣。」有師言:「但知諸法空無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憶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悅,眾病即差。故淨名經云:『何為病本?所謂攀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如是種種說,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眾病。次明觀治病者。
  • 《摩訶止觀》|心若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故言如夜見色空中鵝雁。非二乘慧眼得如此名。故法華中譬如有人穿鑿高原唯見幹土。施功不已轉見溼土。遂漸至泥後則得水。幹土譬初觀。溼土譬第二觀。泥譬第三觀。水譬圓頓觀。又譬於教。三藏教不詮中道如幹土通教如溼土。別教如泥。圓教詮中道如水。二教之所不詮二行之所不到。偏空慧眼寧得見性。若見性者無有是處。此三觀與前三觀名一往似同義相則異。同者。前是貫穿觀諸虛妄似從假入空也。
  • 止觀丨全國如來禪止觀禪修基地——如來禪止觀禪修課程資訊更新至2020年11月20日
    一、如來禪止觀禪修介紹 如來禪是釋迦如來教導弟子由修止觀而入定的方法;● 一切成佛的功德皆由定生,即十方諸佛慧,皆依禪定生。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禪定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稱為三無漏學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禪定,從根源上完全斷滅或轉化煩惱,將凡夫有漏的、不自在的心理結構改造為聖者清淨的、自在的超常心理結構,將情商提高到最大指數。應四眾學法需求,特邀知名禪學家、禪文化踐行者、如來禪傳統導師吳寶海講授如來禪內觀系統課程。
  • 《童蒙止觀》三曰不定止觀 019 視頻
    其後章安大師依原稿治定為十卷,即現在《禪波羅蜜》,在天台三類止觀當中依漸次而修的止觀法門。智者大師在金陵八年間(569---575)除講《法華經》《大智度論》外,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在指導南方未曾受到重視實踐修習的止觀法門,針對南方當時的佛教學者,唯重於經文逐句的講解,而失去實踐修持禪定的弊病,致使罕有證道者,且多墮於文字法師,為顯現佛陀救世本懷,所以在金陵時,日間宣講教理,夜間修習止觀,勉勵徒眾,盡力於教觀雙運的實踐修持。
  • 「廣論班」與「福智團體」的真相
    宗喀巴這是多麼荒唐的邪「論」還冒稱為佛法!  因此,廣論班等於是喇嘛教的外圍團體,他們的核心教義跟修證(包括這兩種廣論)的內涵與標的都是雙身法,參加廣論班就等於是參加了邁向未來破戒下墮的男女雙修邪淫法之前行,因為《廣論》的作者是宗喀巴,他的《密宗道次第廣論》整本書都在教人如何男女雙修,真不知道日常法師清不清楚這個事實,竟然還會引進這種下墮三惡道的邪法。
  • 《摩訶止觀》講錄001 :通序
    【編按:《摩訶止觀》重發,講經視頻改為音頻,語音轉文字整理由可澄居士重新統一整理】摩 訶故,用「摩訶」兩個字,可以直接把「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實相體現出來。就像佛教講「圓滿」,並不是說事事都很美滿叫「圓滿」,如果從通教的角度說,能夠直觀「生即無生」,證得無生叫做「圓滿」。通教的觀法可以給它起兩個名字:一個叫圓滿的觀;另一個叫「生即無生」觀或「如幻觀」。哪一個更直接一點?肯定是「如幻觀」或「生即無生」觀,更直觀地指出通教觀法的特質。
  • 《摩訶止觀》|一切位不出四句.四句不出止觀
    》是智顗晚年最為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為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摩訶止觀》卷第三下○五攝一切位者。若雲一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滅真如有何次位。此則無有次位。又大乘經中處處皆說一切地位。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何為止觀?止者,置心一處,心無異緣,所謂心一境性也;觀者,於所緣境了了清楚,明明不昧。這是從世界法或世俗諦邊來說。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
  • 天台宗《摩訶止觀》為何會成為主要禪修法門?與禪宗相比誰更好?
    《摩訶止觀》是天台宗智者大師,在結合東漢兩晉期間傳入中國的禪觀經基礎上,根據中國人特點所著的一部禪觀心法。它包括止觀禪修的六個步驟:數、隨、止、觀、還、淨,因此又叫「六妙門」。由淺入深、由止入觀、層層遞進的一種上乘證道之法。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丙六、利略廣門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採集眾經,廣要法義略分別故。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於一一法,開示無邊差別義故。丁二、明唯識中觀興由戊一、明造論因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龍猛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由是眾生復著空見。無著菩薩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