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去過星巴克喝手衝咖啡的小夥伴,相信對梅麗塔的衝煮濾杯不陌生。扇形(梯形)的濾杯結構,使在眾多的錐形濾杯中格外的顯眼。這次前街咖啡就來聊聊關於梅麗塔濾杯濾杯,Melitta濾杯和Kalita濾杯的關係,以及梯形濾杯有什麼特點。
Melitta濾杯
一位咖啡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梅麗塔夫人,她用自己的發明影響了咖啡界100多年。梅麗塔全名是本茨·梅麗塔(Bentz Melitta),1873年出生於德國德勒斯登。
這位女士非常喜歡喝現煮的咖啡,但同時又很討厭喝咖啡時,咖啡渣殘留在口腔裡面的感覺.一次突發奇想,梅麗塔夫人在做咖啡的時候,準備了一個銅碗,並且在碗的下方打了一個小洞。
然後從自己孩子的書包裡面拿出了一個吸墨水的紙放在上面.衝入熱水.咖啡透過吸墨水的紙,滴入銅碗下方的壺中,頓時咖啡香氣四溢開來這樣的發明,幫助保留了咖啡醇厚的風味,同時過濾的廢棄的咖啡渣.也正是這樣的操作創造了滴濾式的萃取方法。
在此發明前,德國人會使用濾布進行咖啡渣的過濾,但是一方面濾布清潔比較困,第二方面多次使用會造成衛生問題,殘留在濾布當中的殘渣也影響了二次風味的萃取.1908年6月20日,梅麗塔在皇家專利局註冊了她的發明:一個拱形底部穿有一個出水孔的銅質咖啡濾杯,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濾泡式咖啡杯。
梅麗塔·本茨當時用很少的錢在自己的住所成立了「梅麗塔公司」,並用自己親筆籤名Melitta作為產品註冊商標。在此之後,梅麗塔的這些發明很快家喻戶曉,每一個德國人的家庭都必備這款濾泡式咖啡杯。
kalita濾杯
日本kalita公司在1959年模仿梅麗塔濾杯,改良了扇形濾杯,將孔小且容易堵塞的單孔改為三孔,到了後來就從單孔到多孔(六孔或八孔)都有,但最常見的為單孔和三孔的扇形濾杯。
濾杯設計:呈現上寬下窄的形狀,上方呈現圓形,孔小並且有三孔(不易堵塞)
萃取特點:kalita梯形濾杯設計從側面看呈現上寬下窄的形狀,在上方呈現圓形,這樣的設計有利於水量的集中,也可以讓咖啡顆粒能均勻分布,減少堆疊的狀況,杯壁上肋骨比較多,呈直線分布,肋骨間的距離一致,目的是為了增加排氣和水流的速度。同時,它的流速比較慢,主要採用浸泡的方式萃取,可以表現更好的醇厚度。
為什麼濾杯是漏鬥形狀呢?
最初的圓形罐頭筒,其咖啡萃取面積與器具底部的面積是一致的。這種器具的最大缺點就是可萃取的面積特別窄,萃取咖啡的時間會很長,隨之令人反感的雜味和苦味較多。為解決這個問題,應擴大萃取面積,縮短萃取咖啡的時間。
在平面上倒水,水有往周邊擴散的傾向。利用水的這種習性,製成漏鬥模樣的濾杯,使之側面也能萃取出咖啡。與利用罐筒的底部萃取相比,漏鬥形萃取面積就大有增加,從而加快了萃取速度。經過這樣的改良,縮短了萃取時間,減少了很多咖啡的雜味和苦澀味。
為什麼前街咖啡推薦手衝新手使用Kalita濾杯
因為底部是三個小圓孔,水流出去的速度比較慢,所以整個過程是半浸泡式的萃取。對於不擅長控制水流的新手來說,它很容易幫助你實現充分萃取,而不用擔心會因水流過大導致萃取不足。
底部是平的,四周的水先匯集到底部,再分別從三個孔流出,只要不是特別偏地衝刷濾杯壁,一般不會萃取不均勻。也正因為是半浸泡式萃取,所以你無需擔心繞圈注水的問題。如果你不擅長使用攪拌的方式幫助萃取,在用kalita濾杯時,請不要磨太細。各種濾杯的萃取率比較,三孔濾杯的尾段水流速度較慢,萃取率高於V60和KONO濾杯。
前街如何使用Kalita濾杯衝煮咖啡
研磨:中粗研磨度(白砂糖大小)
水溫:90℃
粉水比例1:15
粉量:15克
前街中心注水衝煮手法:
先繞圈注水30g使粉層均勻潤溼,悶蒸30s。
然後稍微提高水流注入,直接中間小水流注水至125克分段,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中心小水流注水至225克斷水,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1』50~2』00。
中心注水衝煮風味:聞起來有發酵果香,入口有巧克力、榛果、杏仁的風味,帶著橙子、柑橘、布林以及葡萄的酸甜感,整體風味很是乾淨。
接著我們同樣的衝煮參數,使用繞圈注水法衝煮,看看風味的區別
繞圈衝煮手法:用30克水悶蒸30秒,繞圈注水到125g分段,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繞圈注水至225克斷水,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1『55。
繞圈衝煮風味:聞起來有濃鬱的發酵香,入口有橙子、水蜜桃、檸檬、菠蘿以及杏子般的酸甜感,以及輕微的可可風味,口感醇厚且整體均衡,但餘韻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