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於我,既是職業,又是樂趣,或者乾脆就是生活本身。
作者:麥小麥
在《你離更好的生活只差閱讀這件事》這本書裡,我將多年的閱讀經驗和方法傾囊奉上,也順帶推薦了一些我看過並有心得的書,並且在每一章的後面列出一個主題小書單,如果你是愛讀書的同道人,歡迎你來看看我們的口味是否相似。
在這本書裡,我分為六個版塊來講閱讀方法。分別是時間篇、選書篇、快讀篇、精讀篇、分享篇和運用篇,從如何找到時間讀書、如何選書一直到讀了書如何運用,基本上就是把找書讀書吸收的全過程梳理了一遍,希望能給想要多讀書,但又有點不得法的朋友們一些方法上的啟發。
時間篇講的是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屬於你的讀書時間,我認為沒時間是個偽命題,只是你覺得這件事還不夠重要罷了。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都要面對一大堆的事,這些事如何排序就變得非常重要了,排在前面的事總是有時間做的,排在後面的事經常就沒時間了,所以,當你說一件事沒時間做的時候,只是因為你把它排在後面了。所謂沒時間,體現的只是一件事在你心中的重要程度。所以我會從讀書到底會帶給一個成年人什麼好處開始講,只有知道了這件事的重要性,我們才會有意識地將它排在前面。
認識上解決了,方法問題其實不難,我給出了十一個時間策略,比如第一個策略是立刻、馬上,就是當你想看書的時候,不要管時機對不對,馬上拿本書開始看,這是讓行動直接繞過大腦的屏障,為你省去大量糾結、焦慮、磨蹭的時間,讓你變沒時間為有時間。
第二個策略是五分鐘開始法,沒有時間每天用一個小時來看書,那就制定一個五分鐘讀書計劃好了,五分鐘誰都不好意思說沒有吧,拿起書看五分鐘,很可能會接下去看第二個五分鐘、第三個五分鐘,如果每天都保證這五分鐘,很可能就養成了看書的好習慣。
還有一個很挑戰認知慣性的時間策略是化劣勢為優勢,生活中總有一些讓人為難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可以說是我們的劣勢,但我們只要開動腦筋,也很容易把劣勢變成優勢,比如說通勤路上太長,你可以說佔用了很多時間,也可以說多出了很多路上的時間,這些時間根據你的交通工具不同,可以用來看書、聽書,如果是自己開車,甚至可以變成一段難得的自由思考、自由寫作時間。另外的時間策略還包括如何用好你的碎片時間、如何用好整段時間、如何從其他事情上省時間、如何克服拖延等等。
在第二章「選書篇」中,我先介紹了一些通用的選書方法,比如如何在網店選書,可以通過詳情頁、讀者評論和同類書比較來進行篩選,更好地判斷一本書;也可以如何通過各種閱讀APP上的免費試讀章節來選書,如何在書店、圖書館選書,降低誤判率。另外,我還給出了四種個性化的選書方法,跟隨他人法、集齊作者法、順藤摸瓜法、課題讀書法,讓我們成為一個更高階的閱讀者。
在我收到的關於讀書的問題中,有兩個相反的問題被問得很多,一個是如何才能讀得快,一個是如何才能讀得不要那麼快。這其實是兩種閱讀的需求,時間太少、好書太多,只有讀得快,我們才有可能接觸到更多的好書,也才能在書籍這個博大精深的世界裡多取一瓢飲;但是如果一味快讀,又可能會漏掉一本好書中需要細細品味、好好思考的重要內容,所以,到底是快讀還是慢讀,面對每本書的選擇是不一樣的。
要想讀得快,最重要的還是多讀多練,並配合一些眼腦適應的方法,而不是奢望學習什麼所謂的速讀法達到幾分鐘讀一本書的境界,那都是騙人的。真正的快讀,是在專注的前提下,目光獲取的信息比較多、視線滑動速度比較快、理解速度快、抓關鍵信息的能力強,幾方面缺一不可,所以我們要讓自己讀書讀得快,就要從閱讀習慣和理解力提升兩方面入手進行,經過長時間大量的練習,閱讀速度就會越來越快。
而要將一本書讀得精、讀得深,就需要放慢速度,把心沉下來讀,可以用這樣幾種方法來加深自己的理解:反覆讀、像翻譯一樣地讀、朗讀、抄寫、背誦的方式來幫助理解,還可以做讀書筆記,書中也寫到了很多做讀書筆記的方法。
對於自己喜歡的書,我們還有分享的需要,閱讀分享可以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和孩子聊天的時候分享你正在讀的書,比如和朋友吃飯的時候、和陌生人尬聊的時候、社交場合,從一本書引發話題,都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如果想要在家裡建立足夠的讀書氛圍,約定一個時間,由家人各自分享自己最近讀的書,這會極大地幫助孩子愛上閱讀。
最後,有些人會疑惑讀了那麼多書,如何才能用到生活中呢?這就是我的第六章「運用篇」,在我的眼裡,讀過的每本書都是有用的,方法性、策略性的書自不必說,如果你光是讀過而用不上,那一定是讀得不夠深不夠透,還可以繼續讀;那些文學性、思想性的書,讓別人的故事成為自己的人生閱歷,用豐富的文字搭建自己語言大廈,以文學之美成就自己的眼光與品位,拿古往今來文學家的思想為自己的頭腦添磚加瓦,我簡直想不到,還有什麼比這更有用的書呢?
原標題:閱讀有方法 生活多滋味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04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