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中年危機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的?

2020-12-23 夏夜聊職場

結論:真實存在。

如果你將要或已經面臨中年危機,我教你如何走出困境;如果你離35歲還很遠,那我告訴你哪些職業更容易越老越吃香,供你參考。

一、35歲容易失業的職業特徵:

(1)職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迭代得很快,導致已有經驗不能長期有效指導實踐;

(2)對體力要求很高。

典型例子:程式設計師。程式設計師所需的技術更新非常快,而且往往工作強度很大。到了35歲,大部分程式設計師學習新知識的速度和體力已經比不上年輕程式設計師,被淘汰的機率就很大。

二、如何走出35歲的中年危機?

(1)成為難以替代的管理型人才或專家型人才。這條路是最難的,但是也值得去追求。

(2)提前規劃好轉行的路徑。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在這行走不下去,那就要及早去學習新行業的東西了。

(3)利用已有知識技能變現。雖然有可能在35歲被公司淘汰,但是自己十年左右的工作經驗還是在的,這些經驗對於新人而言還是很有價值的。所以你這時可以做自由職業者,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以多種模式進行變現:

1)給別人提供諮詢建議:比如像知乎、在行這樣的平臺就可以讓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士賺取諮詢費用。

2)直接幫別人做事: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直接接各種外包的需求或個人需求。

3)手把手教別人知識技能:這個一般指線下培訓。

4)開發產品賺取收入:包括出書、網課、自媒體、技術產品等。一旦爆了,這種模式的睡後收入是很可觀的。

(4)行業內跳槽。有些碰到中年危機的朋友是在比較優秀的企業,如果他們願意往小企業跳且願意接受合理降薪的話,相信很多小企業也會認真考慮的。

三、哪些崗位是越老越吃香的?

1、越老越吃香的崗位一般會有下列特點的全部或部分:

(1)社會有長期剛需

(2)工作經驗能指導長期實踐

(3)人脈對完成工作起重要作用(人脈一般需要長時間積累)

2、越老越吃香的崗位包括但不限於下列這些:(注意:能越老越吃香的前提是你要持續努力學習、工作和拓展人脈)

(1)醫生。對於醫生而言,讀完博士都差不多30歲了,然後還要工作幾年才能轉正。35歲對於醫生而言也就是剛入門沒多久,而醫術高超的醫生往往都已經有多年的臨床經驗。

(2)律師。律師也是一個很吃經驗的職業。法條有時會變,但是很多基本的法學理念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同一領域官司的打法也是大同小異的,所以律師的收入一般會隨著經驗的積累而上漲。

(3)教師。大部分教師的經驗也是常年有效的,因為學生在學習時遇到的問題都是類似的。很多教師在早年摸索出來的教學經驗,二十年後依然有效也是可能的。

(4)廚師。廚師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一名長期鑽研廚藝的廚師,功力會越來越深厚。

(5)體制內工作,無需多說。

(6)作家。要想寫出有深度的著作,往往需要經歷過長久歲月的磨練。

(7)會計。會計的業務處理水平高度依賴於長期工作經驗,很難速成。

(8)建築設計師。一名優秀的建築設計師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十分廣博的人生閱歷,這不是短短幾年時間就能擁有的。

(9)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和大家平時說的醫生比較類似,都需要多年工作經驗才能夠慢慢掌握專業精髓。

(10)人力資源師。大部分HR都是在跟人性打交道,而人性是變化非常緩慢的。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讚+關注哦,我以後會推送更多的職場乾貨給大家~

相關焦點

  • 35歲後職場中年危機漸顯?那是你未挖掘自己的優勢
    之前聽到網友說「職場過了35歲之後中年危機就日漸明顯,還有什麼優勢可言」。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多少有點「瞎扯淡」的意思。三十才是而立之年,意思才是可以自立的年紀,40歲之前,尤其對男性而言是春秋鼎盛的壯年之期,這會竟然成了爆發中年危機的時候?
  • 40歲究竟是中年危機,還是新的開始?
    都說40不惑,但40歲也可能會經歷一場中年危機。很多人的情緒都可能會驟然低落,會為日益衰老而擔憂,會為被大城市掏空的身體而懸心,還有那還不清的貸款一直是頭頂上的一座巨山。/ Part 02 「40歲是精神走上坡路的開始」40歲儘管是人生的分水嶺,容易產生中年危機,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危」和「機」往往同時並存。危險的過後就是機會的來臨,死亡的過後就是新生。
  • 35歲女人的中年危機,真的躲不掉嗎?
    01這幾年,「中年危機」這個詞兒好像特別火。的確,我們都逃不過被時間追著跑的恐懼感。「初老症、大齡剩女、油膩中年……」各種被粗暴劃定的標準,彰顯著這個社會對30+女性的惡意,提醒我們睜開眼睛、面對鏡子裡的自己。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害怕去幼兒園給孩子開家長會。
  • 35歲後,教你打破中年危機,走上坡路的4個建議
    35歲後,教你打破中年危機,走上坡路的4個建議 在現代社會中,30到35歲是大多數人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坎,因為這這個年齡階段,很多人都會迎來他們的職業危機,如果自己的狀態和方式不對,就會導致自己跨不過去,最終丟了飯碗,走上艱難的求職路。
  • 中年危機,35歲後不可能有更好的工作了
    #35歲後不可能有更好的工作了#到達35歲的年齡關口,就業障礙、年齡歧視應約而至。環顧就業市場,關卡隨處可見:公務員考試大多要求35周歲以下,網際網路大廠也喜歡拿35歲以上的人開涮。於是,知乎上有個提問,「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 歲以下,那35 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第一個體會是,要找到鐵飯碗,」一個高贊帖子給出了40歲中年人的回答。年齡是人類的敵人,30歲不結婚是剩的,35歲不是管理層就是多餘的。該怎麼生存,成了我們的難題。什麼是鐵飯碗呢?
  • 35歲以後太慘,中年危機頻發,這些職業卻越老越吃香
    最近幾年,「中年危機」成為了熱門話題,很多人一到了35歲,往往就意味著事業開始走下坡路了,而且很多公司也開始清退35歲以上的員工。 從一些勞動統計數據來看,到了35歲以後,薪酬的增長的確會到達一個瓶頸,但是,有很多職業,卻是越老越吃香,根本就不用擔心中年危機。 首當其衝的就是醫生了。醫生一般都需要讀到博士,很多人如果不是碩博連讀,畢業就30歲了,然後臨床上積累一下經驗,就35歲以後,因此越來越吃香。
  • 對什麼都不感興趣,37歲王鷗被指中年危機,談談中年危機的特徵
    最近演員王鷗上了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被主持人定義為中年危機,王鷗說:我什麼都不需要,我不危機。主持人說:這就是中年危機的最大特點。聽完她大吃一驚,開始自問:難道我真的中年危機了?在一場頒獎盛典上,她的獲獎感言是:會繼續努力,希望能多給35+女演員機會。姚晨也在《星空演講》,用「煳掉的五年」描述 40 歲女演員接不到戲的處境。
  • 拯救職場女性中年危機:35歲以後,你需要做這4件事!
    35歲,正是帛裡裹珠風月初霽的年紀。 但很多女性的35歲,卻處於心慌、焦慮、迷茫的狀態之中。 因為職場上的35歲,正是事業黃金的分割線,上升管理階層的人早就上去了,站在底層的人依然站在底層,看不到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
  • 這屆35歲+的中年人為何紛紛念起了體制內的好?
    最近我上「知乎」網比較多,不知怎麼的,就在知乎瀏覽了很多有關「35歲失業」和「中年危機」的帖子,不知道是因為最近失業率上升,導致知乎網上這種帖子太多,還是最初我點擊了幾個這類帖子,導致網站認為我喜好這類帖子而向我主動推薦,反正,我看了很多這類帖子。看得我心情沉重。
  • 40歲Rapper用說唱深情演繹中年危機!
    這首《中年危機》使用了大量的不同音色的backup,表達作者內心的矛盾和情感碰撞,當才華配不上野心的現實無奈。先用家庭成員加入的backup展現了情緒的張力,第二段verse中文轉英文是全曲的亮點之一,不僅延續了韻腳而且內容保持高度的邏輯一致。歌曲的採樣來自真實生活場景,記錄了小家庭的酸甜苦辣,風格有點獨特。
  • 30歲後才明白的事:窮人和富人的中年危機,差不多
    更別提誤診癌症、遭遇車禍這些糟心事了,很多人都反饋「太慘了,真實得不敢看」。根據一項全世界多國的藥物調查顯示,40-50歲的人群服用抗抑鬱藥的比例是最高的。難道人到中年,生活真的就像是看不見的下坡,不斷下滑還踩不住剎車嗎?
  • 人到中年,比起生化危機,中年危機更可怕
    聽說現在最流行的恐怖屋,不是精神病院,也不是生化危機,而叫中年危機。但現實生活遠比恐怖屋可怕多了,因為,它不只是脫口秀演員口中的段子,更是我們千千萬萬中年人的切身體會。別說人家馬雲35歲才創立阿里巴巴,任正非43歲才創立華為,那是人家早就在別的領域獲得成功,如今,只是隨性地換個跑道,繼續成功罷了。但時間留給我們這些普通中年人的機會,卻是真的不多了。
  • 《中年的意義》:男人過了35歲,真的沒希望了嗎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我準備了五年的話題,中年危機。五年前,我30歲。今天,我正好邁入35歲的門檻,從社會上對中年人的定義上說,從今天起,我就是中年大叔了,哈哈,我很興奮,也很欣慰。為什麼?因為,我30歲的時候,有一位大師給我送了四個字:大器晚成。為這四個字,我花了兩千多。哈哈,事兒是真事兒。
  • 《中年失業模擬器》點評 如何應付中年危機,中年失業後的生活
    在私企當打工人的大家,心中都有一個壓力,就是中年失業危機,據說一旦過了35歲,很少打工人便會面臨被辭退的命運。《中年失業模擬器》是Kwing works製作發行的一款傳統RPG風格生活模擬遊戲。遊戲中,玩家將扮演一個35歲普通中年男人。但突然有一天,你被公司開除了!
  • X世代澳人的中年危機
    (澳洲新快網圖片)許多人感受到了中年危機。目前X世代群體(從40歲-55歲)便是人到中年。X世代專指1965年至1980年出生的人。 有文藝感的人會說,中年危機在某種程度上是關於青春逝去的無奈和對青春挽留的希冀。事實上,研究顯示,大約80%的人會經歷某種形式的中年焦慮,持續數周甚至數年。
  • 35歲裁員?40歲失業?請不要在刻意販賣焦慮恐慌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30歲危機,成為一個熱門詞彙,30歲失業,35歲裁員,40歲失業,中年危機,一下子成為網絡上面炙手可熱的熱門詞彙,不管是自媒體平臺,還是短視頻平臺,還是各類公眾號,訂閱號,各種語不驚人死不休。各種刺激眼球的標題層出不窮,比如說:「30歲,你是時候好好思考一下人生了?」年過40,你真的輸了嗎?」
  • 《紅豬俠》:宮崎駿導演對「中年危機」的隱形解讀
    日本的就業制度、勞動制度、就業環境等,都增加了中年危機人群再就業的難度,這讓他們很難從中走出來。宮崎駿導演正是從社會中看到了這一點,根據中年危機人群的真實形象,設定了波魯克這樣的一個角色,用以表達中年危機下的人群形象符號。二、通過對人物行為表現的描寫,反應中年危機下的自我放逐心態影片中,波魯克愛抽菸,愛喝酒,抽完煙後的菸蒂也隨手亂扔。
  • 《熊爸熊孩子》:35歲男人的中年危機
    這幾天在追沙溢主演的《熊爸熊孩子》,本來一部帶有喜感的電視劇,看了十來集,卻有點淡淡的憂傷,特別是男人30歲以後再看這部劇,慢慢的中年危機感。沙溢主演的角色叫熊雄,35歲,老婆漂亮賢惠,有一兒一女,擔任一家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對手下員工管理嚴格,從他手下走出的員工,有的成為競爭對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有的是他在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而熊雄極有可能成為公司的總經理。電視劇開頭的人設,熊雄恐怕要成為所有三十而立的男人的膜拜偶像。
  • 35歲,該何去何從?
    我86年出生,即將年滿35周歲,對於傳統的中國人來講,35歲,是一個即將步入「中年危機」的信號。 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5~55歲,之間的男性身上,還被稱為「男人四十症候群」。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那麼,又是什麼引發了中年危機呢?
  • 《你好布拉德》一個中年危機男人的蛻變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電影倒是把片子男主角的生活狀態描繪得很真實,然而端上來最終還是一鍋雞湯,顯然有點油膩了,可已經無奈成這樣,不熬雞湯也沒什麼可寫了的感覺。倒是本·斯蒂勒的表演再次升華,正兒八經的演中年危機,和他的喜劇形象相差甚遠,算是一大看點。上流婚禮沒邀請你,恩師追思會也沒你份,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你,開始瀕臨精神崩潰每天碎碎念。再過十幾年,他會在超市排隊搶購大白菜和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