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慈寺又稱太子寺,是不是與歷史上某個神秘太子有關?

2021-01-07 和運超

大慈寺是成都最著名的古寺之一,它位於成都市中心繁華的太古裡街區,前門面對的是糠市街北口,後面為蜀都大道大慈寺路,如今算是鬧中取靜的一處所在,周圍繁華現代,而寺中卻古典雅致。該寺相傳始建於魏晉,極盛於唐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曾經是成都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距今已有1600多年。千百年來,成都民間對大慈寺一直另有一個稱呼「太子寺」,究竟是大慈寺這一名字誤傳的諧音,還是和某個太子有關呢?事實上還真不是一個誤會,的確大慈寺有相關的歷史依據。

成都大慈寺

一、大慈寺的建造背景

據宋代普濟《五燈會元》記載,大慈寺相傳最早是由印度天竺僧人寶掌「魏晉間東遊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時間約為公元3世紀至4世紀之間。當時只是寺廟前身,還並沒有使用大慈寺這個名字。南朝時期,大慈寺周邊也有其他寺廟,形成一個佛寺興盛和聚集的片區,如大慈寺東面就相鄰有多寶寺的城中戒律院。

大慈寺比較有規模的寺廟形成於隋朝,內部各種樓、閣、殿、塔,包括一些神像、佛像、畫像構成了與眾不同佛寺氣質。從南朝到隋唐,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絕非單單形容一個金陵建康,可以說重要的城市都充滿香火氣息。成都大慈寺真正脫穎而出來自唐玄宗入蜀避難,後來有皇帝賜名「敕建大聖慈寺」,奠定成為巴蜀第一大寺的輝煌。

天寶十五載, 安史從北方起兵,引起唐朝長達八九年的動蕩,迫使唐玄宗逃出長安前往成都。據說唐玄宗來成都以後,偶然在街頭見到當時有大慈寺的僧人英幹在街頭施粥,救濟窮困百姓,並為當時中原的百姓祈福。

唐玄宗畫像

年屆七旬的玄宗在逃難過程中,曾經生活在人世頂層的大唐天子,親身經歷過吃不上飯,忍飢挨餓,反而接受百姓救濟的尷尬境地。唐玄宗見到這一幕深受感動,決定要褒獎大慈寺僧人的善舉。他得知舊交無相禪師在成都,請他跟玄宗到行宮內殿居住,下詔賜田一千畝,敕書「大聖慈寺」匾額,讓無相負責主持擴建大慈寺。因為無相禪師先後在成都建造過多家寺廟,有淨眾寺(無相禪師正是長期住在淨眾寺)、菩提寺等。

幾年下來,經過無相禪師規劃和設計,重新擴建的大慈寺完成在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房屋達到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四十二間,一度是成都最繁榮的寺廟。不光唐代如此,到宋代也如此。規模最大的時候,從今天的位置一直可以覆蓋到成都市鹽市口街區一帶全都歸大慈寺所有,為成都史上見於記載的第一大寺廟。

宋代詩人範成大在他的《成都古寺名筆記》、黃休復在他的《益州名畫錄》書中都對大慈寺壁畫作者及內容也多有記載。宋嘉祐元年(1056年), 同為唐宋古文八大家的蘇軾、蘇轍兩兄弟一起到大慈寺遊玩,也對唐代佛畫大師盧楞伽的作品倍加讚賞,稱大慈寺壁畫「精妙冠世」。大慈寺繁榮了近千年,明末毀於火,後雖重建,清初又遭焚毀,再建後,範圍縮小,現僅存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和藏經樓。

而今天留存的大慈寺位於成都市中心城區的東南。據如今的街區劃分,大慈寺西起紅星路二、三段交會口連總府街,東止東風路大橋接東風路。南側跨玉成街、東安南街及北紗帽街;北側跨穿巷子及書院南街,東順城中街橫穿此路。1958年,成都市在棉花街、鴻春裡等街基礎上擴建東風路,佔去部分寺廟院地後,寺廟大門一度改為面向東風路(今大慈寺路),於1981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修建太古裡商業街區以後,大慈寺恢復為大門面向北糠市街。

流傳的無相禪師畫像

二、為什麼民間稱大慈寺為太子寺?

今天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成都民間習慣把大慈寺稱太子寺應該是「大慈」和「太子」讀音誤傳,事實上並非如此,大慈寺被叫太子寺確實是從一開始就有真實的歷史淵源。只不過這個太子並不是中華人,指的就是主持修建大慈寺的無相禪師,他的俗家身份其實是來自新羅的王太子。

無相禪師(648-742),民間有時被人稱」金和尚「,俗家身份是新羅聖德王金興光的第三子。新羅是朝鮮半島南部古國之一,以新羅為名開始於公元503年,意思是「德業日新,網羅四方」,對唐朝非常尊重和嚮往。唐朝前期的臣屬外邦中,對新羅的地位也一直是最密切友好,每年長安或洛陽舉行朝賀儀式上,幾乎都會把新羅放在各外邦使臣中第一的位置,為此還發生過有其他邦國不服排名順序,引起的爭執事件,可見《新舊唐書》與《唐會要》在玄宗時期的記載。

聖德王金興光原本和玄宗同名,都叫隆基,他繼位的時候是得到武則天允許的,後來玄宗登位為了避諱才改名興光,在位長達三十五年。據說無相禪師支持妹妹崇佛,據說金興光原本為女兒安排親事,這個小妹立志修佛而不願嫁人,態度非常堅決,用刀割面毀容,成為比丘尼。三太子為此很受激勵,也表示不願留在王家,而在該國郡南寺出家為僧。開元十六年(728)「浮海西渡」,來到嚮往的唐朝京都長安交流和學佛。

成都大慈寺

一來新羅對唐朝非常尊敬友好,二來他是王子身份,所以受唐玄宗召見款待,將他編籍於禪定寺住了一段時間。無相心中嚮往在高宗武后時期繁榮起來的禪宗,四處週遊尋師訪道。往南來到四川資州德純寺(今四川資中市寧國寺),他一心想參拜著名傳說木棉袈裟的獲得者智詵禪師。

智詵禪師少年時跟隨玄奘法師修行,後投拜弘忍大師,成為禪宗一代高僧,與惠能、神秀等齊名,智詵禪師在四川形成的禪宗,既不是神秀的北派,也不是惠能的南派,後來往往單獨被稱為劍南禪派。《歷代法寶記》中說,木棉袈裟是達摩祖師帶來中土弘揚佛法的寶物,原本是五祖弘忍大師傳給著名的六祖惠能大師所有,由於惠能開創南方禪宗時屢遭爭奪和劫難,最後歸武則天收入宮中供奉。武則天另外挑選其他弘忍大師的弟子,最後意外歸智詵獲傳法衣,還賜號「國大禪師」。他回到四川不久圓寂,又交給其弟子處寂禪師。

起初處寂對無相也沒有對這個從新羅來的僧人有什麼興趣,無相為表修禪決心,居然也不亞於妹妹當年,他當著處寂的面用火燒手,處寂見他意志果決,就留下他傳授禪法,收他為弟子,取法名「無相」,他果然極有天賦,最後處寂傳給他著名的法衣。之後便到離德純寺十來裡之遙的天谷山石巖(今天稱御河溝)苦修「杜多之行」長達十年。杜多今天一般稱「頭陀」,唐宋時期,在無相禪師修禪的石巖留下有許多摩崖石刻,至今還有97龕,1100多尊造像。

今天資中的寧國寺

到天寶元年(742),章仇兼瓊(章仇是複姓)任劍南節度使,聽聞來自新羅的高僧修行禪法,而且獲傳木棉袈裟法衣,就將無相禪師請到成都開示禪法,十分隆重,影響漸漸傳開。這時,無相禪師的弟弟在新羅繼承王位,聽說無相在唐朝名聲很大,非常害怕他得到唐朝支持回到新羅爭搶王位,傳說派出秘密刺客萬裡迢迢去四川成都謀害他。由於身邊人保護,刺客沒有成功,同時,刺殺無相也有搶奪木棉袈裟法衣的動機,這一事跡見於宋代的《高僧傳》中。

不過,這一幕可能只是傳說故事。新羅聖德王的兒子見記載的是兩個,繼承王位的是次子金成慶,為孝成王,一共在位五年,的確病故是在唐朝天寶元年。而金成慶的哥哥叫金重慶,諡號為孝殤太子,顯然指他死的比較早。而無相禪師一直傳說為聖德王第三子,也許是庶出兒子,後來出家為僧,又遠在唐朝,就沒有再列入新羅的史書記載。那麼,無相禪師反而應該是孝成王金成慶的弟弟才是。

無相禪師長期住在自己重新修建的淨眾寺,經常舉辦講經活動,也經常施齋接濟窮苦民眾,受成都及周邊百姓稱讚。他所在的淨眾寺也是四川歷史上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最早據說在東漢後期就有草創,至少魏晉時就以安浦寺的名字出現。地點位於今成都市通錦路和金仙橋一帶,主要舊址屬於中鐵二院和西體體育場所在範圍。唐代重新修建後改名為淨眾寺,宋代改名淨因寺,據說也是四川歷史上生產交子的地址之一。元明再次改俗名萬福寺,清朝重建命名萬佛寺,這裡後來出土的部分石刻是成都歷史上最重要的石刻造像,尤其南朝時期的少量石刻,也是中國僅存南朝時期造像代表,堪稱絕世精品。

無相禪師是唐代禪宗重要人物,天賦很高,最終他通過領悟和修行創立的禪法與智詵、處寂頗有不同,成為劍南禪派中著名的「保唐禪法」。據史料記載,無相禪法是」無憶、無念、莫妄。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妄是慧。」這幾句法門「聲稱其禪法直承達摩,而非來自智詵和處寂。」每年正月、十二月舉行向信徒「授緣」的盛大法會,參加的僧俗民眾成千上萬,「禪風之盛,遍及益州」。他的傳法弟子是無住,大力繼承和發揚他的學說,成為唐代中後期最有影響的一個禪宗分支,以至於流傳所謂的「言蜀者不可不知禪,言禪者尤不可不知蜀」的巨大聲譽。

電影木棉袈裟海報

另外,無相禪師喜歡飲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有記述:「茶作飲料,唐時自江南傳到北方,逐漸流行。據《封氏聞見記》說,開元時,泰山有僧大興禪教,學禪首先要夜裡不睡眠,因此禪徒都煮茶驅睡。後來俗人也轉相仿效,遂成風俗。之後唐朝寫出著名《茶經》的陸羽,正是多年來都生活在寺院,而且偏偏也把寫茶的書叫「茶經」,正說明茶和佛寺的獨特淵源。也正因為此,無相禪師所在四川是生產茶的主要地方,由他獨創一種「無相禪茶」之法,後來還流傳到了新羅國,至今為韓國繼承。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無相禪師在成都大慈寺圓寂,享年也有些爭議,有說八十,有說七十七。晚唐詩人李商隱《唐梓州慧義精舍南禪院四證堂碑銘並序》中以益州無相大師、保唐無住大師、洪州道一大師、西堂智藏大師為「四證」,推無相為第一證。

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既有詩文才華又有武將風範的韋皋來到成都出任西川節度使,再次擴修大慈寺,還另外開鑿一條玉溪流經寺前,使大慈寺附近環境更趨完美,成為唐代聲望的講經勝地。根據史料形容,大慈寺原本一開始就兼併了旁邊的多寶寺戒律院,然後擴建時分為東西兩部分,所以形成寺中有寺,院中有院的格局,規模十分宏大,一直到宋元時代都聲名顯赫。大慈講場每每號稱萬人聽經,其聲名足與峨眉山比肩,以一座寺而與一座山齊名,可證大慈寺在歷史上有多麼輝煌。

唐宋時代前後長達五六百年,大慈寺一直是四川佛寺數一數二的地位,全寺九十六院高僧大德倍出,常年舉辦的講座交流活動就多達73個,巴蜀各地乃至其他地方,僧尼沙彌、文人雅士、布衣百姓紛紛前來交流學習,推廣佛事,據說像前蜀蜀王王建就經常慕名入寺聽經。

正因為大慈寺在唐朝中後期聲名遠播,在武宗會昌時期號稱著名的毀佛活動中,成都大慈寺因有唐玄宗的題額,故「不在除毀之例」,是當時成都唯一保存下來的佛寺。所以,大慈寺後來雖然在漫長的時期也受到過多次危難,但多少寺廟中還能夠保持部分唐代的原貌,非常難得。但是,歷史上因為無相禪師和大慈寺的奇特淵源,一直代代相傳在成都老百姓的口頭,只不過隨著歷史久遠,具體這個新羅太子和大慈寺是怎樣的關係,卻很少再為人們所了解了,以至於會被一些人覺得可能是口頭的誤傳。

相關焦點

  • 大慈寺:玄奘與成都的不解因緣
    僅僅兩天之後,就發現了鎮寺之寶——清光緒六年臘月初八,由經學家黃雲鵠(著名學者黃侃之父)題寫的「古大聖慈寺」匾額。 匾額初發現時,尚被水泥封住,2004年1月10日的《成都日報》以《敲開水泥 石匾露了一橫》為題,記載了石匾重見天日的細節:「石塊一點點地脫落,石匾也漸漸露出一角。只見一塊淡紅色的石板上,清晰地刻著一橫的右端。」文中提到的那「一橫」,就是「聖」字最下面的那一筆。
  • 成都必打卡大慈寺,已有1600多年歷史,被譽為「震旦第一叢林」!
    作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成都以其獨特的美麗、美食和美麗,吸引了無數遊客來到這片天府之國。但是,在眾多的景點和小吃中,有一座位於市中心最著名的寺廟,被譽為「震旦第一叢林」,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這就是大慈寺,又叫古大聖慈寺,位於成都最繁華的街區,毗鄰大海中的太古裡。這是一個罕見的與世隔絕的佛教場所。大慈寺建於魏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規模宏大的千年古剎。因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僧人眾多,被譽為「震旦第一叢林」。大慈寺建於魏晉,唐宋處於鼎盛時期。
  • 第二期:唐宋時期成都大慈寺的民俗故事
    其實,唐宋時期成都大慈寺的民俗生活,也一樣的豐富多彩和令人心馳神往,那是成都士庶的極樂之宴。 清代黃雲鵠題寫「古大聖慈寺」 大慈寺又叫大聖慈寺, 是成都最為著名的寺院之一。
  • 蜀都大道,從大慈寺路到通惠門路,成都歷史在這裡已經流逝千年
    題記:這段路其實是我上下班的路,騎行的時候,路邊就有一些歷史簡介的牌子,我一看,原來這條路還有這麼多的故事。而我們天天就暢遊在這歷史長河中。騎行蜀都大道,從大慈寺路到通惠門路,只需十幾分鐘,而歷史在這裡已經流逝千年。權力、戰爭、死亡、愛情都在這條路上演過。成都的歷史也在這延續。今天,就跟我慢慢走,帶你逛一圈這條路。
  • 〔讀城〕憶錄:太古裡之前的大慈寺街區
    我喜歡今天的太古裡,同時,也懷念它的前身——大慈寺老街區。我與大慈寺在1998年相遇,並一見如故。那時的大慈寺還不是「寺」:它空有寺的軀殼——建築,但沒有寺的內容——僧人和香火。那時它歸屬成都市博物館,一部分是博物館的辦公樓和宿舍,另一部分則用作茶館。對一般成都人來說,大慈寺=茶館,「去大慈寺喝茶」那時是很多成都茶客的口頭禪。
  • 歷史上,真實的太子胤礽究竟是怎樣的?絕非昏庸鼠輩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封建君主制延續了兩千年,作為支撐國家發展的一種政治工具,雖然在不同的朝代,會根據國情適當調整,但它的內核還是不變的,所有權利歸中央所有,也就是所有決斷命令都由一國之君的皇帝下達,皇帝手握重權,當然皇帝也是普通人,他也有會犯錯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判斷皇帝決斷對錯
  • 太子是中國三千年歷史上最危險的崗位!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重複難題,近千位帝王的意見沒有統一,大臣、官僚、百姓的意見也沒有統一,三千年、直至五千年歷史中從來沒有一致意見。
  • 二月八太子會 還有比這更好玩兒的嗎?(美圖)
    二月八太子會在劍川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它是當地白族傳統重大節慶之一。相傳,農曆二月初八,釋迦牟尼逾城出遊,看到民間疾苦,遂立志創立佛教,普渡眾生。晨曦微露,新郎官們來到本主廟,與沙溪的「朵希波」(阿吒力法師)給太子換上新裝,帶好新冠。吃完早餐,來自沙溪壩的四方信徒已早早等候在旁,離家在外的遊子趕回來了,工作繁忙的人們抽出空來,穿上節日的盛裝,來趕一年一度的太子會。
  • 歷史上太子胤礽:荒淫如此,難怪康熙將其兩次廢黜
    愛新覺羅·胤礽,康熙皇帝原配嫡後——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所出嫡次子,於康熙十四年被冊封為皇太子,乃係清朝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個明立皇太子。「日表英奇,天資粹美」的太子胤礽,在康熙皇帝的刻意培養下,逐漸成長為精通文韜武略,具有不俗治國才能的英年俊才。康熙皇帝親徵噶爾丹期間,奉命監國聽政的太子胤礽以出色的表現贏得了康熙皇帝和滿堂朝臣的高度評價,認為儲君的有效表現,乃係「上則祖廟社稷之福,下則臣民之造化也」。
  • 原來聖德太子才是預言帝啊!
    點擊查看本段日語版聖徳太子は飛鳥時代の皇族、政治家とされる廄戸皇子または廄戸王の後世の呼稱。 聖德太子以天皇為中心的政治為目標,有制定冠位十二階制和《十七條憲法》,以及派遣隋唐史等政績。此外,還建立了四天王寺、法隆寺等。
  • 漢武帝後悔太子之死,卻又不厚待太子的後人,這是一生的遺憾!
    七歲時被冊立為太子,十六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強盛最輝煌的時期。古代史料《諡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但也因"巫蠱之禍"也是噩夢的開始。
  • 朱祁鈺的太子,是不是被孫太后毒死?孫太后是善人,還是心狠手毒
    所以本質上有個「臨時」的屬性,但是君臨天下的權力是有「癮」的,一沾上就難以忘懷,不會想自己是不是「臨時」工。 直到徐濱返回京師,朱祁鎮親筆書寫的禪位詔書,明確自己已經禪讓皇位,同時讓朱祁鈺立自己後代為太子,用行動推動朱祁鈺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幫朱祁鎮打消了滿朝文武的反對。
  • 日本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堅守至今的太子信仰與日本佛教的原點
    在這裡能感受到飛鳥時代,回想起聖德太子。若要作比的話,就仿佛是在遠遠地仰望日本佛教的黎明景象。」法隆寺保存著世界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與日本最初期的佛像群。聖德太子(廄戶皇子)所主持建造的法隆寺代表了古代的日本。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構建築,還保存著日本歷史上最初期建造的佛像群。
  • 歷史上被廢除的太子下場都很慘,為什麼只有他除外?
    歷史上被廢除的太子下場都很慘,為什麼只有他除外?在古代的時候,最有權勢的人肯定就是皇帝了吧,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皇帝每天過的超級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玩什麼就玩什麼,看誰感覺不順眼就把她處死,還有特別多的美女陪在身邊,權力還非常的大,這感覺簡直是太爽了,他的那些兒子孫子們都在期盼著有一天可以被立為太子,可以有一天登上皇位當上皇帝坐擁天下。
  • 歷史鉤沉:從天堂跌落的悲劇太子
    周平王立國東周,可惜幽王烽火戲諸侯,國滅家亡,雖然宜臼勉強建國,王室日卑,這不免也算是宜臼的不幸。 扶蘇:秦始皇之長子,立位太子,秉性寬厚而愛人,很有政治遠見。因觸怒始皇,貶到上郡監蒙恬軍。始皇巡遊途中死去之前,曾有遺昭使其儘快回歸登基,可惜的是被李斯、趙高與胡亥這幾個亂臣賊子所矯詔,一紙責書便自殺身亡。
  • 西漢巫蠱之禍,太子據究竟是不是被陷害的?
    引言歷史上最大的巫蠱之亂發生在西漢時期,同時它也促使西漢政治發生重大變革。後人對於這場動亂也是十分關注,更是對於動亂的主角太子據抱有很大的同情,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太子劉據是被江充陷害的。可事實果真如此嗎?太子據確未曾施行過巫術?
  • 《大秦賦》:趙偃爭奪趙佾的太子之位,是有著歷史傳統的?
    這一點是有歷史依據的。《史記·趙世家》說,趙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太子死」。 也就是說,早在趙孝成王十年之前,趙國就已經冊立了太子。這位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的太子在邯鄲保衛戰剛剛結束後不久,死了。這位太子很可能是趙孝成王的嫡長子。其後,才輪到趙佾繼立為新一任太子儲君。
  • 太子胤礽真的爛泥扶不上牆嗎?真實歷史上,胤礽為何被康熙廢掉?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人名垂千古,有人留燭人間,有人遺臭萬年。有神秘讓人無法思量之事,亦有爭議不斷,似好似壞,看似能力出眾,但又看似無比愚鈍之人,而康熙的皇太子胤礽就是這麼一個人。傾注康熙帝半生心血,但卻又讓康熙親手剿滅。其中心酸和無奈,非已為人父,非締造者,很難讀懂其中萬般滋味。
  • 2018年沙溪古鎮「二月八太子盛會」於本月盛大開幕
    劍川民間將此日定為「太子會」(太子即出家前的釋迦牟尼),初六迎太子,初七誦經拜佛,初八「太子遊四門」,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白族傳統重大節慶,至今每年農曆二月八前後,金華壩、沙溪壩仍然要舉行盛大的民間廟會活動。
  • 歷史上的太子胤礽:荒淫如此,難怪康熙將其兩次廢黜,圈禁終生
    愛新覺羅·胤礽,康熙皇帝原配嫡後——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所出嫡次子,於康熙十四年被冊封為皇太子,乃係清朝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個明立皇太子。「日表英奇,天資粹美」的太子胤礽,在康熙皇帝的刻意培養下,逐漸成長為精通文韜武略,具有不俗治國才能的英年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