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在中國市場的失意,很重要的原因是產品乏力,無法滿足中國用戶的消費升級,更與中國市場偏愛「大車」的消費習慣相左。有第三方調研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包括鈴木在內的多個品牌,其用戶在換購時,仍選擇相同品牌車型的比例不足7%,給出的理由恰恰是消費升級。
李萬裡分析指出:2010年後市場結構從數量型增長開始轉向質量型增長,需求趨於平衡,產銷增速開始下降。市場經濟的調節功能開始顯現,競爭機制開始「顯靈」,並且不分內外,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2019年剛剛過去,車市整體下行的趨勢再次伴我們匆匆走過了整整一年。對此,業內普遍認為,「寒冬」還將持續3-5年時間,而新一輪的行業洗牌已然開啟……
在此背景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特別選取了一些極具代表性的企業,進行案例分析。他們之中,既有自主品牌,又有合資企業……無一例外的是,面對當前的「大浪淘沙」,這些企業都出現了極為嚴重的發展、甚至是生存問題。我們期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探尋問題根源,總結經驗規律,以助力行業健康發展。
今日推出本系列原創稿件的第六篇,探討「以小見長」的鈴木汽車,緣何在中國市場敗走麥城,中國的消費者為何「拋棄」曾經的「小車之王」。
長安鈴木某4S店內
「目前店內的所有車型只有國五版本,維特拉和驍途有幾輛現車,」銷售人員說到,「長安和鈴木的車我們一起賣,但幾乎沒有人來看鈴木。」 長安鈴木經銷店的銷售人員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說。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近日走訪了位於北京南三環的長安鈴木4S店,店內頗為冷清。與銷售人員的攀談之間,也讓記者感受到了曾經輝煌的「小車之王」如今所面臨的冰冷境遇。
維特拉
2018年9月,長安汽車發布聲明,稱與鈴木達成協議,將收購鈴木所持有的長安鈴木全部股權。至此,鈴木汽車與中國的兩家合資企業(另一家是昌河鈴木)都已「分手」,正式退出中國市場。
回望歷史,鈴木在華的發展路徑,頗為清晰、完整地反映出優勝劣汰的命運曲線。1993年,長安汽車為鈴木代工,雙方共同出資開設長安鈴木工廠,以小型車聞名於世的鈴木就此進入中國,其奧拓、羚羊等車型在中國市場都曾風靡一時,成為眾多家庭的「第一輛車」。
長安鈴木歷年銷量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制表
長安鈴木曾在2011年創下銷售22萬輛的巔峰數據,此後市場表現一直處於下滑態勢。乘聯會數據顯示,2017年長安鈴木全年銷量為86513輛,同比大幅下滑26%,虧損了8482萬元。進入2018年銷量更是遭遇「腰斬」,最終退出中國市場。
鈴木在中國市場的失意,很重要的原因是產品乏力,無法滿足中國用戶的消費升級,更與中國市場偏愛「大車」的消費習慣相左。有第三方調研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包括鈴木在內的多個品牌,其用戶在換購時,仍選擇相同品牌車型的比例不足7%,給出的理由恰恰是消費升級。
其實早在2017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就策劃並發表了《那些告別或即將告別中國市場的品牌》系列報導,對鈴木做過分析和盤點,不到兩年時間,鈴木的離開(目前以品牌授權的形式,由長安汽車生產、銷售)已成定局,印證了當初的分析和判斷。
「2010年後市場結構從數量型增長開始轉向質量型增長,需求趨於平衡,產銷增速開始下降。市場經濟的調節功能開始顯現,競爭機制開始『顯靈』。並且不分內外,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這也許就是目前看到的殘酷現實。」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專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原副巡視員李萬裡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隨著國內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小車」市場日趨萎縮,尤其是自主品牌SUV崛起帶來的衝擊,率先「傳導」給缺乏競爭力的國外品牌。中汽協副秘書長許海東曾對記者表示,「小型車在全世界範圍內還是有它的消費群體,在中國也應該有,如何針對市場去調整策略,能否培育出精品小車至關重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懿)
相關閱讀:
缺位研發,一味山寨 眾泰汽車深陷"暴雷"困境
「三心二意」造車 華泰汽車幾成車企反面典型
(責任編輯:張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