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打醮「,上刀梯過程,難得一見的絕技

2021-02-07 家在梅山





梅山文化活動」打醮「


  打醮是一種較為有代表性的宗教祭祀活動,其種類眾多。醮亦分有平安醮、瘟醮、慶成醮、火醮等四類。有祈求平安的「打平安醮」;有驅瘟疫、除天災、許願打醮;有收成好,打醮酬謝。其具體操作是道士設壇為人做法事,目的是為求福禳災。


    打醮之俗可溯及先秦。宋玉的《高唐賦》中已有「醮諸神」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這種延請道士通過祭祀消災求福、超度亡靈的儀式綿延不斷。


附:

神秘的梅山水師


  1994年4月,法家科學國國家研究中心——華南及印支半島人類研究所所長兼際瑤族研究會會長李穆安(雅克·勒穆瓦納博士)訪問中,他考察廣西和湖南桂陽、道縣時發現瑤族發祥地是湖南新化、安化(古稱梅山)。他由廣西賀縣少數民族事務所所長鄧元東陪同,風風火火來新化尋根,在奉家、天門等山區搜集、攝錄了一批寶貴的資料,並建議成立「國際梅山文化研究會」。


  1999年3月,李穆安博士又由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務所奉大所長陪同前赴新化,考察三天,約定再來梅山調查。一個外國人這樣關梅山文化,我們乃梅山子孫,更應該挖掘、整理梅山文化。



翻天倒立張五郎,傳授玄秘的符咒


  梅山獵神張五郎,武功非凡。他為了學到打野獸的高超本領,多次拜太上老君學仙法,不成。老君之女「急急如律令」見五郎英俊瀟灑,暗戀張五郎,並把其父的本領授他。婚後雙雙回家,五郎自高自大,不把老婆放在眼裡,有時還虐待她,「急急如律令」一之下,逞張高興,要他倒行,使定法……從此,張五郎只能用手走路了。後張五郎毫不保留地把法術傳授給獵戶。梅山分、中、下三大峒,上峒梅山扶天錫、中峒梅山李天華和下峒梅山趙天祥不但練就驚武功與捕獸的超凡本領,還跟張五郎學了一些降魔伏的法術。後來,他們利用玄秘的符咒,召徒苦練耙、棍、刀、劍等武術,尤善箭法、配製弩,藉以制服獸和敵。這三峒峒主,生被尊為狩獵大王,死被奉為梅山祖師。



神秘梅山文化還都猖願(上集)



神秘梅山文化還都猖願(下集)


  相傳練梅山教到了爐火純青的,只須用手指一指,鳥兒就從天空掉下來,獸匍匐就擒,若外進山打獵或不準傷害的獸,也只要他用手一指,子、箭矢就被堵住,重者管炸裂,弓弦繃斷而傷及自等等。


  此後,獵戶都用木雕或石刻一座小型梅山神菩薩(張五郎),置於下壇,稱為壇主。打獵前請求梅山神保佑:一不被獸咬,二不被毒蛇噬,三不墜懸巖,四不遭腳刺。進山前,必用三塊石或瓦片,架在獸踩不到之,以示梅山神在此。



  梅山,古處楚界,但梅山蠻人斷邵州道,不與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與中央言和,始置縣,上梅山名新化,意為王化之新地,下梅山名安化,意為人安德化。《宋史.梅山峒》:「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即包括今之安化、新化兩縣、冷水江市及漣源市、新邵部分地區。《漢書》言「楚信巫鬼,重*祀」。顧炎武也說:「湘楚之俗尚鬼,自古皆然。」而梅山這些地方信鬼之風猶盛。研究其巫文化內容,多符咒,好打醮,教徒可結婚生子,平日不戒口,不住道觀,平日不著道袍等特點,跟全真教無關,應是屬於張道陵張天師正一派道教範疇,但又結合本土梅山翻壇老祖張五郎法術的一些內容,故本人合稱其為梅山道教。若有不妥之處,請方家指正。


  梅山道教是楚巫文化中的璀燦明珠。法國學者雅克·勒穆瓦納曾對梅山教進行過調查,發現兩廣,江西,雲貴川等地的瑤、壯、苗、白、水、土家、仫佬、仡佬、毛南、侗等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信奉梅山道教,其影響甚至輻射海內外。但是,老一輩傳下來的器具、經文、口訣等,因為年輕人無暇顧及或不屑一顧,正隨著老人的辭世一項接一項地斷傳或消散,其實我們不能把她看作封建迷信,這也是研究湖楚文化、歷史、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傳承,研究問題已迫在眉睫。於是有專家學者深入調查、整理了部分內容,今觀網上所載一些整理出來的符咒、法術,大都是一些基礎東西,大眾化東西,稍高級一點的內容均不曾見,或是大都失傳,或被老一輩視為千金不授之秘訣,不可輕傳外人,所以沒有被他們整理出來。


  道教正一派的祖庭為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裡處貴溪縣境內,創始人張天師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自東漢末年,道教從此地擴散。五代十國之際,戰亂不斷,後唐時期大量先民隨遷移大軍從江西泰和遷入外人無法侵入的古梅山,即今湖南新化、安化,自江西遷過來的先民把道教帶入梅山,與梅山本土巫術結合,形成了特殊的梅山道教。代代相傳,大都以此為業,行香走火、卦喪閉殮、驅邪捉鬼、為民消災解難。



  一般打獵的人在早上出門之前要在梅山師祖面前叩卦,問問梅山師祖或梅山猖兵,弟子出門該往哪方哪座山頭,有望搜出野物(野生動物)等。在梅山人打獵時,用到的法術並不多,可根據情況用哪些或哪些可以不用。略談一下梅山法術種種,解開迷惑之門,以供參考。常用梅山法術有:最先學治水之法(五龍法水),治水包括治煞、封血、住痛等;再學脫身利己、防身保命之法(因正教傳法,須未學救人先學保身,否則行持時會有邪神作崇附體,害人害己),即變神(化身)、領兵;然後可學收驚之法(俗稱追魂斬禁);接下可以學遊山步獵之法(行獵之專門法術)、封邪禁、打精治邪之法(因有傳度,可以用鳥銃、再借五雷以打為禍精邪。在打獵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古墳古廟、神壇社廟、遊野邪神作崇,故師有傳度,可起五雷法火打精邪,該法術至為霸道猛烈,不可輕用);最後可學收兵和發兵之法,必須先學收兵之法。上述各種,一般需要循序漸進地學習,對己身有好處,有些也可以不學。


相關焦點

  • 武北打醮習俗
    這項民俗活動便是武北一帶民間獨特的「打醮」習俗。「打醮」是人們為祈求保佑五穀豐登、四季平安而進行的一項民間祭祀活動。一般有「春醮」: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保佑四季平安。「保苗醮」:四月半。保苗,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七月醮」:七月十四。慶豐收。「冬醮」:十月以後,為還願醮。為便於大家走親串戚,各村的「打醮"時間有所不同。
  • 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松桃苗族絕技震撼世人!
    2011年,獲中國民協授「中國民間絕技文化之鄉」,並作為中國絕技文化研究基地。松桃在歷史上是有名的「武陵五溪」核心區域,以苗蠻部族為代表的遠古先民早在秦朝以前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其信鬼尚巫、萬物有靈的文化之風長期盛行,認為通過掌握咒語、字符、神功(統稱絕技)的神秘力量,即可支配自然,造福人類。
  • 銀針穿腮、鐵球刺背乩童爬百尺刀梯,上刀山下火海莆禧古城今沸騰!
    乩童起乩白牙將軍拜城隍爺上百尺刀梯上刀山下火海全過程▲莆田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 三合湯(梅山文化)
    三合湯辣出的是古代南方稻作文化與苗、瑤、侗、漢族漁獵、巫文化的交融糅合,是置縣千年曆經滄桑的梅山文化的傳承,是山裡人不畏艱難、剛烈勇猛的堅毅性格,是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的新瀟湘八景的深刻文化內涵。三合湯透示的是大熊山神秘冷峻的滄桑厚重,是始於秦漢、盛於宋明的紫鵲界梯田壯美的歷史長卷,是幽深莫測、光怪變幻的梅山龍宮的神話傳說,是古韻猶存、穿越時光隧道的世外桃源奉家古鎮。
  • 安化平口華南武館:傳中華武術精神 承梅山武術文化
    11月21日,安化縣平口鎮華南武館成立,新化縣梅山傳統武術協會相關負責人出席。華南武館由國家二級武術裁判、一級武術師、安化縣梅山武術協會副主席曹志斌一手創辦,旨在傳承梅山武術,倡導全民健身,進一步推動梅山武術事業的發展。
  • 今年臨夏打醮的你看了木——婁高祁福神廟打醮掠影!獨特的河湟打醮習俗
    獨特的河湟打醮習俗——婁高祁福神廟打醮掠影!!    每當打醮時,聚集法師擊鼓作法,以達到娛樂神靈的目的。法師所用的三皇神鼓,既是主奏樂器和主要舞具,又是宗教活動的主要道具,為單面芭蕉扇形羊皮鼓,也是我國種類繁多的鼓的始祖。
  • 打醮
    打醮 現在各地民間都有進行一種宗教活動,叫"打醮",可打醮的意義除了部分人知道它的意思外
  • 對梅山文化,我們依然飽含深情——寫在開梅山始祖戴千勝誕辰990...
    它深深植根於湖湘文明之中,散發著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梅山文化,是宋神宗至民國時期在資江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繼承了許多苗瑤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婁底是梅山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古代的「梅山」,其地域大致以今天的婁底、邵陽、益陽、懷化部分縣市為主體。而今婁底人,也常將本市稱為「梅山大地」。
  • 法師打醮,河州人的非常道
    看了一會打醮,過足了眼癮,是時候餵飽肚子裡呱呱叫的大蛤蟆了。樹林的地攤上,擺著葵花籽、花生、洋糖、啤酒、水槍、花綠鐵皮的小跳蛙……還有包穀榨的黃色稈稈,像金箍棒,吃起來嘎嘣脆,絲絲香甜。打醮,是高原上黃臉黑眼的人們,一種最樸素的祈願。他們宰豬羊、蒸素盤、獻米酒,迎接喜神,抬神串莊,呼朋喚友去看醮。他們以一種傳統的方式,表達著對山河大地的熱愛,對麥子的敬重,對牛羊的依偎。
  • 解密梅山《一》
    如果說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族群,她懷抱著一個偉大民族的一半血脈基因,在一片深山老林韜光養晦3000年,偶然神龍一現,又立即融入人海,直到再過上千年,她的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她才又站出來吹響牛角號;這樣的族群就只有《宋史》上的「梅山峒蠻」。
  • 三大碗:梅山飲食文化的弘道者---三湘都市報數字報刊
    7月5日,一場特殊的梅山飲食文化研討會在長沙舉行,以弘揚梅山飲食文化為己任的三大碗餐飲有限公司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慶賀自己十周歲的生日,藉此機會進一步弘揚梅山飲食文化。    三大碗引領梅山飲食文化    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區自遠古到今一直保存較為完備的一種文化形態,是古梅山地區人們世代創造、傳承的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其中,新化地處古梅山地域的核心地帶,新化飲食文化成為梅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你不知道的「打醮」
    打醮一詞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一般指道教祭神科儀。醮,音叫,原義為祭法的一種,其起源甚古。《禮儀》云:「若不醮,則醴用酒。」註:「酌而無酬酌曰醮」,意為單向(神靈)敬酒而沒有回敬就稱為「醮」。民間俗稱的「打醮」之法與道教類似,其儀式的住持者也多為道士,有時也有僧人,甚至民間的「太保」、「端公」、「半仙」之類也會住持此類儀式。
  • 梅山武術:崇山峻岭間的古樸武學
    之後,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從原始的狩獵文明轉向農耕稻作文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梅山地區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但是,梅山峒蠻敢於抗爭、勇於拼搏的血性精神從未消失,並在近代大放光彩。民主革命先驅陳天華、「堅守危城、此復神州第一功」的譚人鳳、「畢生革命,誨人不倦」的成仿吾等均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傑出代表。
  • 梅山英傑,武術奇葩:劉柏堅
    師兄在武術上天賦過人,一生從事武術技擊實踐,深得武學精髓,走南闖北數十載罕逢敵手。日前,師兄將平生所學著成《梅山武學》一書,求序於餘。餘雖武學造詣不深,但感於師兄之誼,只得勉而為之。新化上梅乃梅山古邑,相傳為蚩尤故裡,這裡環境險惡,民風強悍,民性尚武。
  • 梅山神張五郎探略
    徒弟學成時,師父要在梅山神壇前念動神詞和「金光咒」,為神像作「開光」科儀,而後將神像安放在徒弟的梅山神壇上。湘西南「上洞梅山」的主奉者主要是以弓弩毒箭射獵老虎、豹子等猛獸,稱為「虎匠」。虎匠的梅山壇安在其堂屋家先壇的右側。板壁上,釘著三枚長約四十公分的長竹釘。中間的竹釘高些,兩側的竹釘低些。竹釘上,鋪著一塊稱為「雲頭布」的紅布。
  • 【會昌文化】上刀山,下火海,實景表演等您來!
    他們是雜技團的嗎???  回答當然是 否 啦,孤陋寡聞了吧,趕快來get新知識吧~~~上刀山  上刀山,又叫爬刀梯,是在木梯上安裝鋒利的刀子作為梯級,表演者赤足踏在利刃上蹬上蹬下,腳底的肌膚竟絲毫無損。村民們在空曠的地方豎起20多米高的樹樁,緣樁而上,左右兩側各插著10多把鋼刀。
  • 【臨夏民俗】法師打醮還願
    法師打醮還願什麼是打醮打醮——是我國北方群眾的一種農村祈福迎祥
  • 小說連載《梅山歌謠》四:直擊底層官場生態,呈現梅山風土人情
    其實,他應該想到的,徐曉敏在烏有鎮比其他有競爭力的班子成員資歷淺,在烏有鎮提任鎮長,難得擺平,要上,只能到別的鄉鎮上。林子峰估計,徐曉敏這回提拔,背後一定有貴人相助。解放後,受人指引,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上了區委書記、縣人民銀行行長。自慚先天不足,發奮求知,託人從上海購回《同音字典》開始自學。後來被人民日報聘為通訊員,偶爾在報紙上發表簡短文章。劃右派後,專攻醫學,遍閱《黃帝內經》《經脈圖考》《湖南藥物志》《傷寒論》《本草綱目》等名著。仕途的沉浮和人生的變故,沒有改變胡彥開堅韌的個性和對讀書寫作的愛好。
  • 梅山教·劉胄丨他來自古老神秘的梅山國,要告訴你驅鬼問神的秘密
    梅山教與道教在中國古代最開始的都是巫教,其實是沒有道教這個說法的。他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摻雜了各方面民族、地域不同信仰,形成的一個大體系。道教一直在中國就是有起有落,一直到了宋代,是從2000年一直到了1000年前,這時候道教才開始進入比較高級的一個這樣的系統規範的過程。當時宋代皇帝就下令,由道教來統領天下眾教。
  • 「四月八」,歲月釀造的文化盛宴
    刀梯聳立、花鼓敲響,苗歌婉轉、舞步飛揚……  5月22日,走進位於松桃苗族自治縣正大鎮的苗王城,來自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與數萬各地遊客歡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