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有名氣的邊塞詩人,存詩僅6首,但有3首幾乎人人都會

2021-02-07 少讀紅樓

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岑參並稱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由於他所寫的很多詩現已失佚,無法全面總結其卓著的文學成就。

但僅從他留存於世,收錄在《全唐詩》中的6首詩,尤以《涼州詞》、《登鸛雀樓》、《送別》這3首而言,就極負盛名。憑此,王之渙就可以譽為唐代頂極的優秀大詩人。

我們就聊聊大詩人王之渙的故事,賞析賞析他那3首不同凡響的"千古絕唱"。

一、王之渙其人

公元688年出生於山西太原的王之渙,儘管來自於名門望族,但其個性豪放不羈,不諳做官之道,入仕之路也就平淡之極。

王之渙沒有走科舉考試之路,在28歲時以"門子"的身份調任衡水主簿。35歲時,得到衡水縣令李滌的欣賞,把小他17歲的女兒許配給他。但後來,王之渙還是遭人誣陷,說他出言不恭,有意犯上。

王之渙原本不屑於"主薄"之職,便順水推舟辭官而去,直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55歲的王之渙又才補缺出任文安縣尉,但任職沒多久,就病逝於官舍。

王之渙的仕途就這樣簡單,可以用四個字來總結:頗為不順。

但王之渙卻在詩歌創作的道路上譜寫了不朽的輝煌,他在唐代詩壇的顯著地位無可撼動。從有名的"旗亭畫壁"故事就可略見一斑。

有一年,王之渙與大詩人高適、王昌齡在長安相遇,便邀約一起去旗亭小飲,正碰上4個嫵媚的梨園女子在演唱他們的詩歌。三人當即來了興趣,便打賭:他們的詩,這些女子點唱到誰的詩句,誰就在牆壁上劃一下,誰劃得多,誰就最優秀。

於是,王之渙三人就認真傾聽梨園女人的演唱。當王昌齡劃了兩下、高適劃了一下,大家都還沒有聽到傳唱王之渙的詩,王之渙面子上就有些掛不住了,便說:之前這些女子長得不漂亮,所唱的不過是"下裡巴人"之類不入流的歌曲,待她,那位最漂亮的梨園女子傳唱"陽春白雪"這樣的雅曲時,一定會有我的。

說著,王之渙便指了指還沒傳唱的那位的確是很最漂亮的梨園女子。王昌齡和高適想,肯定是好友王之渙找的託詞,以便有個臺階下,便都哈哈大笑說:好,期待。

哪知,王之渙說的話果然應驗,輪到那位最漂亮的女子演唱時,果然唱起了他的代表作《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就是"旗亭畫壁"的故事。

二、被譽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的《涼州詞》

剛才提到的"旗亭畫壁"這個典故,雖說是一個流傳至今的民間軼聞,但足以說明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的確已配樂傳唱,廣為流傳,頗受人們喜歡。

後來慈禧太后對這首詩的認可更說明了《涼州詞》所帶來的藝術魅力: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時期,有一位擅長書法的大臣很喜歡王之渙的《涼州詞》,就將其題寫在扇面上炫耀。這個事被慈禧知道了,她也喜歡《涼州詞》,就傳這位大臣呈上扇子,她要看《涼州詞》。

那位大臣趕忙向慈禧太后獻上此扇,誰知,當慈禧讀著《涼州詞》時,第一句少了一個"間"字。慈禧大怒,欲問罪時,那位大臣腦子也還靈活,便辯稱:老佛爺,我哪敢漏寫,這是改寫的詞,更有新意呢,隨及馬上吟誦起來: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果然別有一番意蘊,於是,慈禧轉怒為喜,還獎賞了那位大臣。由此可見,這首《涼州詞》果然不一般,不同凡響。

"起"於蒼涼的山川,"承"於孤獨的守衛邊關,"轉"於羌笛之聲,"合"於耐人尋味的"玉門關",一點沒有頹喪之意,卻又展現雄闊的意境,實乃一首絕妙的"七絕",歷來視為"唐音"的典範之作。

這首詩不僅寫出了邊關將士戍邊不得還鄉的悲壯,字裡行間還表達了詩人廣闊的胸襟和激昂的家國情懷。為此,此詩深受好評:"詩景恢弘廣闊,壯觀蒼涼,詩風慷慨激昂,沉雄渾厚",視為唐代邊塞詩"七絕"的壓卷之作,被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推為"絕句之最"。

三、膾炙人口的《登鸛雀樓》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位於山西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樓高六層,因常有鸛雀(亦稱"鸛鵲")棲於其上而名,與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嶽陽樓、江西的滕王閣並稱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鸛雀樓更因大詩人王之渙所寫的五言絕句《登灌雀樓》而名揚天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不過二十字的《登灌雀樓》,給人帶來氣勢昂揚的雄渾意境,令人讀罷,嘆為觀止,尤其是後兩句,飽含哲理,更成為千古名言、絕世警句。

更令人稱道的是,這首詩沒有一個生僻字,意思也簡明扼要,卻勾劃出一幅氣勢磅礴、一瀉千裡的壯闊畫面,實乃大詩人手筆。

這首詩入篇小學課本後,連兒童都能明快地琅琅上口誦讀,不一會就可以倒背如流,焉能不家喻戶曉,讓人稱絕?

不得不說,這首《登鸛雀樓》實在是一首好詩,好在明白曉暢,好在很直接地道出了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表達了一份積極進取的情懷,還成就了千古名樓鸛雀樓。

這樣的一首詩,難道還不能評為千古絕唱、不朽之作嗎?答案是肯定可以的。後來中華書局專門出版了一本《唐詩排行榜》,《登鸛雀樓》就以其深遠的影響力名列前4。

四、被李白臨仿的《送別》

王之渙任衡水主簿期間,有一個朋友將要遠行,臨別前,便折柳相送,寫下感人至深的五言絕句《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這首詩,王之渙採用了擬人手法,道出朋友間離別的深情厚誼:東門的楊柳樹都為之痛苦,何況你我之間呢?

"詩仙"李白讀到王之渙所寫的這首《離別》後,非常喜歡,為之愛不釋手,背得滾瓜爛熟,達到了心領神會的境地。

公元749年,李白漫遊金陵送友人時,便直接化用了王之渙的《離別》,寫下另一首神似的著名送別詩《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作者:李大奎,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王之渙:存詩僅6首卻極負盛名的大唐邊塞詩人
    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岑參並稱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由於他所寫的很多詩現已失佚,無法全面總結其卓著的文學成就。
  • 唐朝的人有多自豪,讀王之渙這首《涼州詞》你就知道了!
    眾所周知,在唐朝時,詩人多如過江之鯽一般層出不窮,其中也不乏極具才華的詩人,比如說李白、杜甫等。唐代詩人中大多數我們能叫得上名字的詩人,都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的經典詩作,其中更是不乏一生作詩高達上千首之人。
  • 唐朝四大邊塞詩人告訴你···
    邊疆有徵夫,自然內地就有離婦,有離別,王昌齡在寫閨怨、贈別詩時,仍然寫得感人至深。《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常識 | 邊塞四大詩人有誰?
    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大臣、詩人。
  • 邊塞千陽與中晚唐詩人
    唐朝的疆土日益縮小,原本處於內地的千陽變為邊塞,與吐蕃接壤,成為兩國爭奪的熱土。此後的110多年,千陽縣一直作為邊疆,駐紮重兵,保衛著唐朝的安寧。在國家危亡之際,作為唐朝知識分子的重要群體——愛國詩人,積極參與保衛邊疆,有的入伍,有的遊覽邊城,並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詩人姚合,善寫五言律詩,與賈島齊名,風格相近,時人謂之姚賈。
  • 《涼州詞》領銜,玉門關景區貼千首邊塞詩添意境
    《涼州詞》領銜,玉門關景區貼千首邊塞詩添意境 2020-10-07 03:11:52 王之渙《涼州詞》被放大,放在景區最顯眼位置  今年國慶假期期間,很多人選擇到甘肅敦煌的玉門關景區遊覽。遊客在景區內發現,無論走到哪裡,幾乎都會看到邊塞主題的詩歌。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這位聲名遠播的大唐邊塞詩人,就這樣無釐頭地冤死,卒年60歲。王昌齡不僅邊塞詩、送別詩寫得極好,閨怨詩生活詩也小有名氣,尤以善作"七絕"著稱,為人又豁達豪爽,喜交朋友,與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等等都有往來。
  • 岑參:語奇體峻,大唐最奇異的景色,邊塞詩成就最高的詩人
    岑參,與高適並稱「高岑」,曾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岑參邊塞詩最值得一提的是「好奇」,愛好新奇事物。這首詩叫做《火山雲歌送別》,詩中的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橫亙於吐魯番盆地的北部,全長160公裡。奇思:寫冷在眾多邊塞詩人中,岑參是第一個著筆寫冷的。
  • 邊塞詩人岑參這十首詩,彰顯雄偉壯美,清新俊秀,你讀過哪一首?
    提到邊塞詩人,肯定要說到唐代詩人岑參。岑參是唐朝非常有名的邊塞詩人,他與高適並稱為「高岑」,岑參擅長七言歌行,詩詞以描寫邊塞風光及異域文化而著稱。岑參最有名的詩當屬《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七言古詩的前四句可謂瑰麗浪漫,美妙動人。
  • 浪子回頭的邊塞詩人李頎,盛唐詩人圈裡有他一席之地
    家中敗落之後,李頎開始奮發圖強,隱居苦讀十年,最終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考取進士,名揚天下。唐朝進士極難考取,錄取進士最多的唐玄宗天寶十二年,也只有56人而已。由此可見,李頎是有真才實學的,其文學功底不弱於我們所知的唐朝名人。事實上,他跟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是好友,邊塞詩是他最主要的創作方向。
  •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三位詩人,寫出了邊塞神韻
    咱們講過,那個年代,能打仗、能搶地盤,是皇帝的榮耀,一般能打得起仗的皇帝,都會打仗。在打仗上,唐高宗運氣真是不錯。西北邊有個西突厥,當初唐太宗只是把他打敗了,不折騰了。唐高宗的時候,不光把他打敗,乾脆把他打跑了,遠遠地跑到亞洲最西邊去了。他們的國家,現在叫土耳其。東邊的朝鮮,當年唐太宗親自帶兵去打,但是唐朝士兵不適應那裡天寒地凍的大冬天,沒打贏。後來誰把朝鮮打服了?唐高宗。
  • 唐朝最神秘的詩人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 其中一首壓倒全唐
    說起唐朝最偉大的詩人,肯定非李白莫屬。但是唐朝最出名的古詩,並不是李白寫的,而是一個極其低調的大師寫的。 他就是初唐大詩人張若虛,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歷史對張若虛的描寫是十分模糊的,因為他一共就留下了兩首詩,而他的人生經歷幾乎無人可知。
  • 唐代一末流詩人,卻寫出媲美王之渙的邊塞詩,堪稱千古絕唱
    塞北、邊塞是有春天的,但是邊塞不同於帝都長安,不同於天府成都,這些地方的春天是很容易發現的,有雙飛燕子,有桃花蘸水而開,有綠柳才黃半未勻。這些都能讓我們很容易就發現了春天回來了。可是塞外不一樣,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邊塞的春,要通過其他方式來發現。
  • 唐朝詩人張謂這首《早梅》,也是難得的佳作,通篇美得令人驚豔
    唐詩裡有很多名氣不大,但是同樣很經典的作品,這些詩看似很普通,但是寫得活靈活現,每一句都充滿了詩情畫意,讀來也是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所以這樣的作品,最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筆者今天要向大家推薦唐朝詩人張謂這首經典的七言絕句《早梅》,這是一首很典型的詠物詩,所描寫得正是梅花。這種獨特的植物,也是歷來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另外梅花身上還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它高貴優雅,從來不會畏懼嚴寒,選擇在冬天綻放,這個時節天氣異常的寒冷,還有紛紛揚揚的大雪,可是梅花偏偏選擇在這個時節綻放。
  • 唐朝最「懶」詩人,僅存世2首詩,一首《春江花月夜》蓋壓全唐
    說起唐朝,大家腦海中都會浮現四個字「大唐盛世」。現在西安的不夜城就是還原的大唐盛世,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提及大唐怎能不說唐詩呢?這個名叫唐詩的「小夥子」,佔據了中國詩詞的半壁江山,這是何其的霸道,不愧是大唐的產物啊。
  • 盛唐時代的邊塞詩你會幾首呢?
    曾有人做過粗略統計,說唐代詩人中,無論著名的還是不著名的,至少都寫過一首邊塞詩。朝堂高官,軍隊武將,甚至是文弱書生也都能寫出豪放的邊塞詩,而大唐的自信與豪情,就融化在一幅幅邊塞詩的美景當中。在唐朝,很多有志向的年輕人都想要入朝為官,造福百姓。
  • 詩壇知己:邊塞詩人圈
    有關詩人友情的趣談中,「旗亭畫壁」這個故事很是有名。這個故事裡的主人公,就是盛唐大名鼎鼎的「邊塞詩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有一天,這三個年輕人在一處酒家喝酒小聚,聽到外面有梨園女子唱歌,於是打算「一決高下」,看誰的詩被唱得最多。很快,幾位歌女分別唱了王昌齡的兩首詩和高適的一首詩,這二人在旗亭——也就是酒家的牆壁上,畫了記號。
  • 唐朝十位著名詩人
    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唐朝詩人、畫家。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近體詩嚴守聲律,意態豪放。蘇軾評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著名詩篇:《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田家元日》、《清明即事》、《早寒江上有懷 / 早寒有懷》、《與諸子登峴山》、《秋宵月下有懷》等等七;王昌齡 (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 (698
  • 李白這首《胡無人》很有氣勢,通篇充滿了殺氣,是他最好的邊塞詩
    大家比較熟悉的邊塞詩人有岑參、高適、王昌齡、王翰等等,這些人的作品寫得很有獨特,另外也充滿了殺氣,譬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等等,這些詩句讀來就有很氣勢,讓人熱血沸騰。
  • 唐朝詩人排行榜,快看看你喜歡的詩人排第幾?
    今天小仙仿照這首詩,來給唐朝詩人進行排名。免責聲明:大唐詩人二千餘人,《全唐詩》作品五萬多首,小仙熟悉的只是汪洋大海裡的一朵浪花而已。自古說「文無第一」,再加上唐朝詩人的人生經歷、寫作風格、留存作品等都不盡相同,因此以下排名純屬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