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孩子,到底為什麼抑鬱了?

2020-12-22 簡單心理

來到心理諮詢室和精神科門診的很多家長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抑鬱了?爸爸媽媽常常說一些類似的話:我不逼他的呀,我們真的對他沒有要求呀,我們家裡很民主的,都是和孩子商量的,我們都是徵求孩子意見的,都是他自己選擇的啊……

既然如此,為什麼孩子會崩潰大哭,會不想去學校,會覺得活著那麼累、那麼辛苦呢?

在這些孩子內心世界中,他們多半覺得自己無比糟糕,父母對自己沒有要求,自己竟然還那麼難受,太沒用了;他們對自己沒有要求,但是自己無論做什麼,好像他們都不滿意,自己總是令他們失望,看到他們焦慮地皺著眉,自己很想努力讓他們開心,但是真的無力完成,他們越是讓自己別完成了,自己越是感到很內疚很抱歉。

一個孩子表現出自我評價低,自責,無力,因為做什麼都無用,做什麼都做不好,以至於也沒有興趣沒有動力再去做的時候,他們的確會陷入抑鬱中。

這些是如何發生的呢?不管你是焦慮的爸爸媽媽,還是抑鬱的孩子,也許你們都會對如下的場景感到很熟悉。

場景

孩子:我今天不去健身了,有點累。家長:怎麼又不去了啊,辦了健身卡就是為了讓你增強體質,你身體素質太差了,多鍛鍊鍛鍊才會好啊。孩子:可是我今天沒力氣啊……家長:動了才有力氣啊,你看XX家的XXX,每天都去的,身體多好孩子:他是他,我是我啊!家長:所以你要鍛鍊身體,像他一樣啊。再說年卡不去多浪費啊,當初不是問過你的嗎,你說會去我才為你辦的啊。孩子:我沒說要天天去啊,你怎麼不自己去啊……家長:你不去我去有什麼意思啊,就是為你辦的啊!孩子:我又沒要你為我辦卡,你自己辦的卡你去!家長:那我燒的飯也我吃,你也別吃了!

面對比自己更像孩子一樣撒氣的家長,孩子語塞,無力地一聲嘆息,沒辦法再說下去。

這聲嘆息,在家長眼裡又會被解讀成對自己的不屑。一轉身,一方家長向另一方家長訴苦:

孩子脾氣差,沒良心,不知感恩,不知父母付出心血都是為自己好,以後這種態度,到社會上怎麼跟人相處,哪個單位會要他……只有在家裡才由著他想幹嘛幹嘛,這樣做事沒有恆心,辦了健身卡也沒去幾次,這種習慣帶到學習和工作上,怎麼可能做的好事情……

另一方則嘆氣搖頭,此路不通,再尋一條路,總要找個辦法讓孩子身體健康、性格好一點,做事有毅力一點,這些方面是基本的吧,做的效果不強求。於是爸爸和媽媽一個天天橫眉冷對,一個天天愁眉苦臉。

這些話,孩子在背後都聽得到,孩子也在自責:是啊,父母是沒逼自己鍛鍊,也由著自己了,但是心裡感受很糟糕,自己也真的認為自己做錯了,將來也做不好事情,也辜負了父母,他們年紀也漸漸大了,放棄自己的工作事業,為了照顧自己也犧牲了很多,身體也變差了……孩子也在擔心父母。

分析

在這個家庭中,孩子表達了休息的需要,他說自己很累。但是爸爸媽媽似乎並不認真對待他的需要,他們雖然沒有堅持要求孩子去運動,但是他們非常堅持的表達了,運動是應該的,不運動是不好的。

當父母的期待被如此堅定的表達出來時,那麼不管最終這個期待有沒有實施,這都是對孩子的要求。

而且生活中類似的期待無所不在:要不要吃蔬菜,是不是要準時睡覺,什麼時候要洗澡,什麼時候可以看電視或者打遊戲?每當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時,父母總是會以一些過來人的經驗,提供一些無比「正確」的解決辦法,期待孩子執行,這些事情往往還會和未來的某個發展需求掛鈎,比如身體健康,視力好,作息習慣好,沒有不良嗜好等等,當孩子不能滿足這個期待時,父母會流露出一些失望甚至責備,也會有一些擔憂未來可能發生的與自己期待的相反的結果,比如孩子真的身體不好,習慣不好,睡眠不足,長不高,太胖,脾氣不好,嘴不甜,人際相處不好,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對象,怎麼辦……

這樣的期待太多,幾乎24小時包圍著孩子,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幾乎都有一個爸爸媽媽認為應該的解決方案,他自己的方案,總是會被爸爸媽媽看成不妥當的。

孩子一開始總是非常善意又體諒父母的,當學業壓力不那麼重的時候,他們願意為了實現父母的期待,去努力完成一些事情,哪怕有時候違背自己的需求,只要能讓父母高興,又可以避免爭執,有時候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反而簡單些。

是的,有時候所謂的「民主」徵求意見,不過是父母提供了選項a和選項b,請孩子選擇一個。但孩子自己提出的選項c,基本上不會進入父母視野範圍。要和父母去爭取選項c的權利,太累,爭了還要被他們說,算了算了,還是在不喜歡的a和b中選一個簡單些,哪怕不開心,起碼避免了麻煩。

這些令自己不開心但可以令父母開心的事情,在有力氣的時候做了也就做了,但是當孩子的學業壓力變得繁重,當他們已經在學校裡累了一天,當他們的確沒剩下多少力氣的時候,就變得很難。

這時候有些父母又會認為孩子偷懶了,為什麼以前你可以做到的,現在做不到了?你現在的態度怎麼和以前不一樣了?

我所見到的,坐諮詢室裡的大部分孩子,真的都是非常非常善良的,如果不是因為他們如此善良,為了照顧滿足父母的期待,硬撐著繼續去做一些自己其實早就已經不想做的事情,他們可能不至於抑鬱到來求助。硬撐,真的非常非常消耗,所以他們止不住的想哭,崩潰,甚至開始自問,人為什麼要活著呢,或者有什麼意義呢,這就不奇怪了。當他們整天像被控制的提線木偶一樣,表演著父母心中的劇本時,他們是沒有生命力的。

更雪上加霜的是,有一些家長,看到孩子抑鬱的時候,也沒有能力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他們也被自己的緊張焦慮所困住,感到更加煩躁,對孩子的脾氣也會變差,甚至誤會孩子是無病呻吟、是在裝,他們無法理解,自己每天好吃好喝供著孩子,對他學習成績也沒有要求,他有什麼可抑鬱的。

他們越擔心孩子抑鬱,他們可能越急著想讓孩子不抑鬱,所以他們非常主動地開導(說教),讓孩子自我調節,讓孩子去運動,讓孩子出門社交,讓孩子聽輕快的音樂,在孩子希望縮在陰暗的角落裡發呆的時候,他們強行拉開窗簾打開燈,他們要把光線引進房間,在孩子想要安靜的一個人呆著的時候,他們刻意地要去找孩子交談開解,要去灌輸人生的積極意義。

天哪,這些在一般情況下似乎無比正確的積極人生態度,被粗暴的施加在一個抑鬱者的身上,無異於對一個本來已經失眠的沒辦法好好休息的人,在他耳邊敲鑼打鼓不讓他睡覺,甚至是對一個躺在床上垂危的病人,把他翻來覆去的折騰搶救,插上各種急救管道,毫無章法的瘋狂電擊,最後的結果,不是把這個人救活,而是會讓他死得更快。

孩子的自救

這些描述看起來很誇張,但是在很多家庭裡,這樣的劇本天天上演,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抑鬱,有一些抗打擊能力強的孩子,他們抗下來了,但他們付出的代價是很昂貴和沉重的。

生命有求生的本能,為了讓自己可以硬撐下去,他們會發展出一些功能來保護自己,比如,有一個功能叫做「隔離」。這個功能可以讓孩子把辛苦的體驗隔絕到自己的意識範圍之外,好像察覺不到,這樣,他就可以變成一臺沒有感受的機器,這樣就可以運作得比較有效率,而且這樣的孩子很可能在他們的學業和成年早期的事業表現上都比較出色。

也有一些孩子,他們可能隔離的狠一點,他們把自己關起來了,好像一個蜷縮起來的繭,外面包著厚厚的殼,為了讓你沒有辦法再傷害到他。所以,你看到的他,縮在那裡不動,好像「死」了一樣!

隔離的代價是令人心酸的。時間越久,父母可能越會覺得,孩子怎麼和自己不親,孩子也不願意來看望自己,孩子很冷漠,不太關心自己。是的,因為這個功能沒有那麼靈活,隔離不僅僅隔絕掉了一些辛苦的體驗,也同時會隔絕掉一些愛和親密的體驗。

很多這樣長大的孩子,在成年以後不願意回家,想到回家就很累,家對他們來說好像不是一個可以停靠和休息的港灣,而是一個負擔,他們可能懼怕面對老父老母那操心的目光,小心翼翼的問候,因為懼怕,所以迴避。

當有一天他們想發展自己的親密關係的時候,他們也會發現自己無法走近別人,或者無法讓別人走近自己。因為他們小時候可能就不太會處理和父母的衝突,他們應對的方式要麼是忍耐勉強自己,要麼是迴避走掉,所以這也給他們長期的職業發展帶來一些麻煩,因為他們也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常常覺得自己很委屈很累。這些可能都是促使他們走進諮詢室尋求幫助的動機。

心理諮詢中

在諮詢中,心理諮詢師實際上是在扮演父母的角色,讓來訪者重新體驗一段新的和父母關係。比如,當來訪者表達累的時候,諮詢師會嘗試接納和允許這部分,也可能會找機會討論這部分,可能會和來訪者一起探索解決辦法,使得來訪者體驗並學會建立一些新的應對模式。

注意,是先體驗,然後才能學會。所以諮詢師不會像老師那樣上課,單純的教知識和方法,而是讓來訪者自己操作,從旁協助。這樣,來訪者才會有體驗感,才會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新模式,而不是硬搬一套諮詢師的模式。

諮詢師:看你的樣子挺累的。

來訪者:我今天不太想說話。

諮詢師:嗯(也許諮詢師會在之後一直保持沉默,直到來訪者下一次開口)。

來訪者:其實我今天覺得很鬱悶,明明不是我的問題,領導都不問清楚,就在會上批評我……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諮詢師:嗯,你有什麼想法嗎?

來訪者:我覺得……

諮詢師:接下來你會怎麼做呢?

來訪者:我會……

諮詢師:為什麼你想這樣做呢?

來訪者:因為……

諮詢師:也許你可以試試看你剛才說的辦法?

來訪者:可是我有點擔心做不好。

諮詢師:如果遇到了困難,我們可以接著討論。

來訪者:好的。

在這個場景中,諮詢師是一個平穩的狀態,就好像一個大容器,可以承接住來訪者的累、鬱悶、問題,諮詢師只是接住它們,而不是直接幫來訪者處理它們。諮詢師安靜、耐心的等待,會讓來訪者感到安全,不受威脅,沒有那麼大的壓力,於是他也會漸漸平靜和放鬆下來,這時候,一些在緊張狀態下被隔離掉的東西,會慢慢浮現出來。

這些浮現出來的東西,往往是一層一層積壓了很久的東西,這些繭非常厚也非常硬,內心是非常柔軟和脆弱的。諮詢師會從最接近當下的表層開始,一點點觸及到內核最被保護起來的部分,讓他可以慢慢舒展開來,慢慢破繭而出。

處理這一層層厚厚的繭,是需要很長時間和耐心的,需要諮詢師很穩定的涵容,動是簡單的,可一不小心動過頭,就是傷害;要靜下來不動,是非常難的,甚至諮詢師自己都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因為面對來訪者的無力的求助,焦慮,催促你給我個解決方法啊!

諮詢師很容易也會被激起焦慮,也會有壓力,所以難免會被推動的。不過諮詢師能夠守住自己的邊界,不亂動。

就如同我在這裡寫文章,我為什麼寫,因為我感受到諮詢中的壓力,有壓力,但我不能在諮詢中直接傾瀉到來訪者頭上去,那樣我就又成了他的父母,所以我轉移到寫文章,在這裡傾瀉。

其實在諮詢裡,諮詢師做得最多的就是涵容,有時候會有一點解釋,真正解決問題的,理清思路的,都是來訪者自己。諮詢師只是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在這樣的條件下,來訪者才能不成為被操控的木偶,才能發展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能力。

生活中

而在生活中,家長往往太著急要幫孩子在第一時間解決「累」的問題,使盡了招數,而孩子依然覺得父母不懂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自己可能會對「孩子的累」感到害怕和不願意接受,所以父母急著要消除「孩子的累」,「孩子的累」成了父母的難題,於是他們在解決自己的難題。

因此,實際上他們的關注點不自覺地成了解決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孩子的需要。當孩子的表達得不到承接和安撫,而只是換來父母的指責、失望、憤怒和讓他們難以承受的擔憂的目光時,孩子自然也就越來越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了。父母在亂動,控制著孩子在亂舞,其實彼此之間都是極為難受的。

一個成年的來訪者在諮詢室中說,雖然對當前的工作感到不舒服不滿意,可是一想到辭職回家要對著老父老母那兩雙焦慮的眼睛,算了,還是在公司裡輕鬆一點。她說:從小到大,我最怕的就是我爸媽對我說他們對我沒有要求,事實上這讓我覺得我永遠沒辦法滿足他們的要求,在我眼裡沒有要求=無時無刻都在要求。

雖然哭對我來說是釋放壓力,但是我敏感的察覺到如果我在他們面前哭,對他們來講是增加了他們的壓力,我害怕他們焦慮的樣子,所以我強制自己不哭。我也不能躺著休息,因為這對我來講雖然是休息,但是對他們來講,好像他們覺得我已經快要死了,他們又在旁邊愁眉苦臉嘮嘮叨叨,我只好把自己「激活」,讓他們看到我似乎還好的樣子。算了,這樣更累,所以我不想辭職。

同理,沒有成年的孩子,他們可能無法那麼清晰的表達他們自己的感受,但是他們表現出來的症狀是類似的,他們無力應對學習,因為每天都非常累,可是父母在家裡焦慮的樣子,也讓他們沒辦法休學,因為要天天面對父母,太痛苦。所以他們被卡死在休學和不休學的糾結中來諮詢。

有無數的成年和未成年的來訪者,他們都要求我,不要把他們的真實想法,他們的病情告訴他們父母,他們也不敢自己告訴父母,寧可自己承擔這些困難無力,也不願意讓父母操心,父母的瞎操心會讓他們更難痊癒。

父母的自救

那麼,怎麼能讓父母不瞎操心,不亂動呢?這是在做青少年諮詢中遇到的最大難題。事實上,來諮詢的孩子,本身只是父母病態的症狀的表達,一些父母自己不願意承受的羞恥、無力、對未來的無法掌控、恐懼等等,通過家庭互動,由家庭中最弱小的一方表現出來。

因此,在做孩子的諮詢的同時,其實是非常需要家長一起介入做家庭治療的。而且,家長如果自己本身的成長經歷是一段糟糕的體驗,家長本身可能也很難發展出成熟的心理水平,這時候也非常建議家長自身通過個體單獨諮詢,先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再去幫助孩子。坐飛機的時候,大家一定都聽乘務員說過,需要自己戴好氧氣面罩,再去幫孩子戴。如果家長自身是一個病人,去救另一個病人,可能最終會導致兩個人都變得更糟糕。

很多家長自身是帶著自己童年期沒有被滿足的願望來照顧下一代的,或者,是帶著不要讓孩子重複我自己經歷過的苦難的想法,來幫助下一代避開自己曾經遭遇過的各種挫折。然而,環境在變,人也在變,當年的你的願望,不一定是孩子的願望,滿足了你,可能無法滿足孩子。當年你的挫折,在今天的環境下對孩子不一定是挫折,你如何知道你引導孩子走的看似安全的路,下面會不會隱藏著你沒有經歷過的更大的挫折呢?

如果把孩子看作風箏,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孩子高飛的。但如果擔心風箏脫線不受自己控制,害怕風箏飛得不好,於是把線拉得太緊,那麼風箏自然是飛不起來的。一個飛不起來的風箏,即便是被牢牢拽在手心裡,時間久了你也會嫌棄埋怨它怎麼飛不起來吧。要有膽量把風箏線放出去,不怕脫線,是父母的事情。有些孩子實在忍受不了自己被拖著,或者乾脆癱在地上,或者自斷風箏線,這也不是父母想要的結果吧。

成長後的關係狀態

諮詢師不動,也不引路。諮詢師只是風箏下的磐石,穩定的在那裡,不用替風箏飛,也不用緊緊抓著風箏,因為磐石足夠大,足夠穩,不會被風箏飛舞地掀起來,也不會跑掉,這樣,風箏可以很安心很自由的飛。諮詢師抱有一個信念,就是相信來訪者自己是有力量的,這個風箏最終是可以飛起來的。

諮詢師知道來訪者會受傷受挫,但是諮詢師也相信,來訪者可以自己找到辦法克服挫折,來訪者也有自我修復的能力,諮詢師也願意在來訪者求助的時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接納,但依然不會代勞,而是把足夠的空間留給來訪者自己。

也是基於諮詢師的全然的信任,來訪者逐漸從諮詢師那裡體驗到,自己是好的,自己是正確的,自己是有價值的,自己也是有力量的,這會幫助來訪者慢慢建立起一個相信自己的內核,讓他更有能力去承受未來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而不再需要像父母那樣,希望把一切都預設準備好,掌控拿捏在自己手心裡。這也就是爸爸媽媽的角色,提供穩定而堅強的後盾。

當孩子長大之後,與父母的關係的體驗,也會被他們帶入自己的親密關係中,就好像《孔雀東南飛》裡的描述,「君如磐石,妾如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兩個相愛的人,彼此是獨立的個體,一個堅韌靈活,一個紮實穩固。這兩個角色可能應著環境的需要而相互轉換改變,時而你做磐石我做蒲葦,時而我做磐石你做蒲葦,但他們不會同時變成兩跟糾纏不清漂漂蕩蕩的風箏線,也不會變成兩塊又臭又硬誰也不讓誰的大石頭。

各自獨立而又能相互依靠,這是自由的狀態。

丁潔薇 撰文,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

關注我@簡單心理,了解更多專業實用的心理學知識,更多精彩內容盡在簡單心理APP。

相關焦點

  • 冬天,為什麼我的孩子突然抑鬱了?|| 瑞即心理
    冬天,為什麼我的孩子突然抑鬱了?  而他們的爸爸媽媽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小小年紀,突然就抑鬱了?  家長1:老師,我家孩子才九歲怎麼就突然抑鬱了?是不是這個檢查結果搞錯了啊,他平常很聽話的。
  • 冬天,為什麼我的孩子突然抑鬱了|| 瑞即心理
    近日來,瑞即心理的心理諮詢老師們接待了很多跟爸爸媽媽一起過來的「小訪客」,「小訪客」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檢查出或輕或重的抑鬱傾向。  而他們的爸爸媽媽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小小年紀,突然就抑鬱了?  家長1:老師,我家孩子才九歲怎麼就突然抑鬱了?
  •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活潑開朗,越長大反而抑鬱的多了
    為啥小時候好好的孩子,長大後卻抑鬱了其實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有過抑鬱情緒。抑鬱情緒和抑鬱症不同。所以說,抑鬱人群越來越低齡化。很多家長都弄不懂,為啥小時候好好的孩子,長大後卻抑鬱了?01.學習競爭激烈,壓力大
  • 為什麼抑鬱症越來越年輕化、是抑鬱還是假矯情?
    於是我事後特意搜索很多關於抑鬱的介紹與案例,根據了解到的案例才發現抑鬱症已經在年輕群體不斷增長,如今已經有很多的年輕人身患抑鬱,我這個朋友也才不到十八,抑鬱群體年齡還有部分比她還小實屬可怕,究竟是什麼導致年輕群體抑鬱症暴增 ?是真的抑鬱嗎 ?在普遍沒有了解的人可能認為抑鬱症就是一種矯情或以抑鬱來逃避某些自己不想面對或承擔的事物,當然這種可能存在極少數。
  • 原本天真爛漫的孩子,因何會抑鬱?
    原本天真爛漫的孩子,因何會抑鬱?一段時間後又出現了新症狀:有時昏昏沉沉睡不醒,有時整夜睡不著,感覺自己什麼也做不好,是個多餘的人,經常會莫名地心煩意亂、問自己為什麼要活著……情緒上的極度異常終於引起媽媽的注意,佑佑委屈地告訴媽媽「自己好像病了。」於是,她帶到醫院,「中度抑鬱症」的診斷令媽媽難以相信。近年來,像佑佑一樣有情緒問題的中學生、大學生不在少數,「抑鬱」也悄然降臨在眾多花季少年身上。
  • 孩子喜歡這幾個顏色,或成輕度抑鬱,家長要注意了
    哪知,媽媽的朋友聽了後,臉色沉重地對寶媽說:「建議你帶孩子去檢查一下,孩子可能不是內向,而是有輕度抑鬱。」媽媽覺得只是單憑兒子喜歡的顏色來判斷孩子的性格,有些不科學,半信半疑地帶孩子去醫院進行了檢查,結果經過檢查,發現兒子有輕度抑鬱,好在只是輕度抑鬱,可以慢慢引導,使孩子變得開朗起來。
  • 老公在隔壁招妓,我在給孩子餵奶:殺死產後抑鬱患者的,永遠是最親近的人
    轉折在生完孩子後的兩個月,因為需要照顧孩子,休息不夠、睡眠不好、家庭育兒理念矛盾,以及由此帶來的跟老公的不斷爭吵、感情疏離等等各種因素,小美開始變得鬱鬱寡歡。爭吵。打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能看到孕婦抱著孩子跳樓這樣的新聞發生。
  • 婆婆催生「花言巧語」,孩子到來不管不顧,寶媽抑鬱拿刀劃傷孩子
    寶媽在生完孩子之後,其實這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產婦很容易就會患上產後抑鬱,而且如果沒有及時察覺的話,很容易就會犯下大錯。曾經,有這樣一個案列真是的擺在我們的眼前,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那一幕真的讓很多人都感到心疼,幾年前,一個小男孩讓無數人淚目。
  • 抑鬱媽媽用水果刀刺傷孩子!生完孩子,產婦出現這四種症狀要警惕
    四川,一女子產後抑鬱持水果刀連刺2歲兒子數刀,法院:女子無刑事責任能力,將實施強制醫療。又是產後抑鬱導致的悲劇。產後抑鬱到底是什麼樣的感受?還有網友感受1:「我當年也抑鬱過,不過我從來沒有想過傷害孩子,就想揍老公。」
  • 為什麼「不好好學習」的孩子其實很有上進心?
    我們照例進行了一次投票投票數最多的一項是:「為什麼不好好學習的孩子其實很有上進心?」有時候,孩子就像那條可憐的狗。也曾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做了好多好多題,花掉好多時間學習,可還是逃不掉失敗的分數、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怪。
  • 抑鬱低齡化、青少年患病率增高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一段時間後又出現了新症狀:有時昏昏沉沉睡不醒,有時整夜睡不著,感覺自己什麼也做不好,是個多餘的人,經常會莫名地心煩意亂、問自己為什麼要活著……情緒上的極度異常終於引起媽媽的注意,佑佑委屈地告訴媽媽「自己好像病了。」於是,她帶到醫院,「中度抑鬱症」的診斷令媽媽難以相信。
  • 黃景瑜妻子自殺事件——抑鬱者的天空是灰色的
    現如今,抑鬱症非常常見,我們不去過多關注黃景瑜的八卦,讓我們好好聊聊抑鬱者和抑鬱的故事吧。首先讓我們來做一個PHQ9測試(抑鬱症篩查量表)。如果表中所列這些事你大多數答案都是沒有,那麼恭喜你你是人間難得的幸福人,你的世界是精彩的,明亮的;如果你的答案大多是一半以上時間、幾乎天天,那你得好好關注一下你的情緒了。
  • 念佛法門為什麼能夠緩解現代人焦慮症與抑鬱等心理疾病?
    這個瞬間是猴子被孩子拉過來了。因為意根雖然作主,但是這個三歲小孩還不如一隻成年的猴兒聰明,他無法分辨事物更加細節的屬性,而意識心被拉過來是要做來更多細緻的分析。所以,詳細評估過這個美女長相等等之後,才得出也不過如此的想法。為什麼現在短視頻能這麼火,刷起來就停不下來,有的人一晃有時候就一兩個小時過去了?
  • 讀了研我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抑鬱了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一位博士,將自己申請獎學金、論文投稿的總共17封拒信做成裙子穿在身上。後宮的女人,無所不用其極的只是為了生下一兒半女,因為只要有了孩子,就會多絲保障。對於研究生們來說,有了文章,無論你未來作何選擇都會輕鬆一些。但文章不是你想發,想發就能發。妃子可能會在殘酷的競爭中失去孩子,或者懷上死胎,在被折磨的死去活來後,孩子卻未能成活。
  • 高中年級學霸,抑鬱無奈休學,家長到底做了什麼?
    本文作者:心岸姐姐,資深心理諮詢師,從事心理工作二十年,每天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希望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孩子。關注我,和心岸姐姐一起成為睿智家長。兒子經常一宿睡不著覺,一到考試時候就感覺肚子疼,經朋友介紹試試心理醫生吧,結果,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當時王女士感覺很意外,不相信,這種診斷書簡直是太荒唐可笑,兒子學習這麼好,老師同學都喜歡,怎麼會抑鬱?
  • 2020年,中國有抑鬱症患者約9500萬,抑鬱了,到底該如何自救?
    抑鬱症為什麼會仇視父母,其實抑鬱症患者不光仇視父母,還仇視自己,所以她會有厭世、自殘、覺得活著沒有意義,甚至了結自己生命的想法。而且重度還是輕度抑鬱症表面上是很難區分的,所以當你一旦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了抑鬱症,一定要及時就醫,進行藥物和心理治療。
  • 中學生孩子情緒抑鬱就是得了抑鬱症?結果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時代更好了,學習環境更優越了,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們動不動就抑鬱症了呢?社會更重視教育了,孩子們獲得的資源和信息更廣泛了,怎麼生活反倒沒意義了呢?在這裡,我通過一些身邊的案例,給家長和孩子們分享一些緩解抑鬱情緒,正確應對抑鬱症的方法。
  • ...孩子抑鬱非小事|抑鬱症|孩子|青少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曹慶久
    家長應如何理解和幫助受抑鬱困擾的孩子?為此,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病房主任、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曹慶久。記者:引起青少年抑鬱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曹慶久:抑鬱症的起因包括生物學、社會-心理因素。生物學指遺傳因素,父母有抑鬱症或情感障礙,孩子抑鬱風險會增大。社會-心理因素包括學習壓力過大、家庭不和睦、缺少夥伴關係支持、遭遇校園霸凌等。
  • 變得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是否與社會環境和父母教養有關?
    輕微的抑鬱很多人都有,但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可嚴重的抑鬱症,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數據來自於下面這篇論文。根據這篇發表在期刊上的綜述文章,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抑鬱症!為什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患抑鬱症?
  • 青少年頻發跳樓: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怎麼能讓他們快樂起來?
    2、患病比例高 2012年中國香港1萬名初中生中,大約有57%的學生有抑鬱情況,其中15.3%為輕度抑鬱,14.3%為中度抑鬱,27.4%為重度抑鬱。 2012年,中國大陸25個地區2679名10-25歲青少年抑鬱比例為20.3%。也就是說大約5個孩子中有1個有抑鬱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