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他一生只經歷兩次戰鬥,每次都為豐臣家而戰
真田信繁(別名幸村)是信濃國上田城城主——真田昌幸的次子。天正十三年(公元1585),他被送給越後的上杉景勝(上杉謙信養子)充當人質,直到父親真田昌幸成為豐臣秀吉的家臣之後,才一起進入大阪城仕官。
他迎娶豐臣秀吉麾下大谷吉繼的女兒為妻,藉此強化與豐臣家之間的關係,接著在文祿三年(公元1594)左右成為從五位下左衛門佐。慶長五年(公元1600),31歲的真田信繁面臨關原之戰,真田昌幸不顧投靠德川方(東軍)的長子真田信幸,帶著信繁加入西軍,在真田家的居城上田城鞏固防禦。
當由德川秀忠率領的3.8萬大軍殺到上田城時,真田昌幸與信繁父子卻用模稜兩可的態度拖延時間,等到德川軍耐不住性子攻過來時,再把他們引到城牆附近進行狙擊,或是主動出擊削弱對方的戰力,將德川軍玩弄於鼓掌之間。
然而在最關鍵的關原之戰,西軍因為內部分裂而以戰敗告終。活躍於東軍的真田信幸在戰後以自身的功績替父親與弟弟求情,終於保住了性命,但作為懲罰,父子兩人被流放到紀洲的九度山艱苦度日。
慶長十六年(公元1611),64歲的真田昌幸離開人世,據說他在臨終之前悄聲對坐在枕邊的真田信繁說:「其實我有一個準備多時的秘策,只可惜來不及實現就枉死於此。」儘管真田信繁很想知道秘策的內容,但是真田昌幸卻堅持不說,直到信繁開始檢討自己的不足之處,昌幸才終於願意開口,然而在此同時,他也非常擔心兒子的未來。
一旦戰事爆發,真田信繁勢必會被大阪(豐臣)方面邀請進入,但是毫無實績的信繁卻很有可能遭到冷落。沒想到,真田昌幸臨死前的擔憂竟然成真了。在父親真田昌幸過世三年後的慶長十九年(公元1614),豐臣秀賴邀請信繁進入大阪城。
在大阪冬之陣前夕的軍事會議上,真田信繁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作戰計劃,他建議豐臣秀賴應該搶在東軍之前親徵天王寺,派兵前往山崎,並命令別動隊從大和路進攻,接著奪取伏見城,鎮壓京都,在宇治和勢多迎擊西進的東軍。
然而,豐臣秀賴的近臣們卻不肯同意真田信繁的建議,在他沒有實際戰功的事情上大做文章,最後用一句「太年輕」駁回他的意見,強硬地決定採用守城戰。諷刺的是,當時的德川方卻看出了真田信繁的實力,但不論他們怎麼勸說,信繁一直不肯點頭。
當守城戰成為定局,真田信繁便以大阪城守備最弱的南側打造了名叫「真田丸」的出丸,儘管他的「真田丸」在開戰以後成功阻止德川軍靠近城池,並給予德川軍重大傷害,但上級的將領們卻決定與德川家康談和。
真田信繁斷定德川家康一心一意只想著要消滅豐臣家,因此要豐臣秀賴在雙方交換和解書的時候趁夜突襲,然而卻被豐臣秀賴及其近臣在次駁回。
不久之後,大阪夏之陣爆發,由於「真田丸」已經遭到拆除,內外護城河又被德川家康設計掩埋,因此大阪城幾乎等於是敞開大門歡迎敵人進攻。真田信繁只能將敵方的總大將德川家康視為唯一目標,帶領軍隊拼命一戰。
「他們忽隱忽現,四處挑起戰火,戰鬥隊形瞬息萬變,或是集合,或是分散,才以為他們跑到前面,卻又突然出現在我軍後方。」真田信繁就像史書記載的一樣率領麾下軍隊努力奮戰,雖然幾乎將德川家康逼入絕境,但最終還是因為力氣用盡而戰死沙場,享年46歲。
儘管真田信繁陣亡,但仍留下了不少事跡,真田信繁在與家臣進行軍事會議時,如果在兩個意見之間猶豫不決,便會採用抽籤的方式來做決定。
首先,他會對在座的家臣宣布:「由於事關重大,必須請示總大將進行裁決。」接著將雙方的意見寫在紙上,獨自一人走進小房間裡,對著祖父真田幸隆的人像上香並呈上紙條,最後再用抽籤的方式來決定要採用哪一個意見。
他向家臣們說明,這麼做的好處在於可以避免偏袒任何一方,且因為是在經過充分的討論後才將決定權交給神明,所以就算這個計策最終失敗了,也不會是任何一個的錯。雖然這種方法看似兒戲,但卻有效解決了家臣因為意見不合而造成的衝突。
真田信繁的一生雖然短暫,而且是在大阪之陣在正式被人所知,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給敵我雙方留下深刻印象。江戶時代,第一本關於真田信繁的小說中將其稱為幸村,自此以後幸村之名反而遠盛本名信繁,就連真田家及德川方面的史料中也改稱信村。
真田信繁的一生也只經歷過兩次戰爭,一次關原之戰、一次大阪之陣,每次都和豐臣家脫不了干係,最終也為豐臣家流盡最後一滴血而倒在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