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召開了中國食品專家會議,決定全面恢復傳統食品生產,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其中就包括有宮廷名點之稱的「茯苓餅」。
「茯苓餅」是我國傳統養生益壽食品,其主要原料之一就是茯苓。茯苓是一種大型多孔菌的菌核,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我國古代名醫陶宏景說:茯苓可「通神而致靈,和魄而煉魂,利竅而蓋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藥也。」這是因茯苓的藥性緩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歷代醫家不但創造了許多應用茯苓的方劑,還認為久服茯苓,可使人「安魂養神,不飢延年」(見《神農本草經》),於健康長壽大有裨益。晉朝的葛洪在其所著《抱撲子》內談了個神話故事:「王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從之,能隱能彰,不食炙谷,瘢滅面,體玉澤。」漢朝褚少孫也說,茯苓能令人「食之不死」,所以茯苓又有「不死面」(見《記事珠》)的別稱。
為了尋求長壽.古人多有服食茯苓者,記於呤詠者甚多。唐朝大詩人杜甫《路逢襄陽楊少府入城戲呈楊員外綰》詩云:「寄語楊員外,山寒少茯苓。歸來稍暄暖,當為屬青冥。翻動神仙窟,封題鳥獸形。兼將老藤杖,扶汝醉初醒。」晚唐詩人李商隱《送阿龜歸華》詩云:「草堂歸來背煙蘿,黃綬垂腰可奈何;因汝華陽求藥物,碧松之下茯苓多。」唐人吳融《病中宜茯苓寄李諫議》詩云:「千年茯菟(茯苓別名)帶龍鱗,太華峰頭得最珍。金鼎曉煎雲樣粉,玉甌寒貯露含津。南宮已借徵詩客,內署今還託諫臣。飛檄愈風知妙手,也須分藥救漳濱。」宋代黃庭堅還有一首詠茯苓的詞——《鷓鴣天》,有句云:「湯泛冰瓷一坐春,長松林下得靈根(茯苓又名伏靈),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燈焰焰,灑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與君更把長生碗,略為清歌駐白雲。」
宋代的蘇氏兄弟部愛服茯苓。《東坡雜記》內談到服茯苓法:「削去皮,斫為方寸塊,納石器中,清水煮,以酥軟解散為度,入繃布袋中,以冷水搗搜,如作葛粉狀,澄取粉,而筋脈留袋中,棄去不用。用其粉,以蜜和如溼香狀,蒸過食之尤佳。」乃弟蘇轍則撰有《服茯苓賦》,也談到服食茯苓大有異趣和加工方法之精細。古代加工茯苓,為什麼要去筋留粉,宋代炮製中藥名家雷斆曾指出:「(茯苓)有赤筋者,誤服令人目中有星,多服令人目盲。服茯苓者注意之。」在宋代以前,用茯苓製作食品種類甚多,宋人蘇頌《集仙方》內淡到種類就不少。如將蒸熟之茯苓合以牛乳,微火煮成膏狀,隨同葵汁服食,能「辟穀不飢」。又有一種「茯苓酥」,系將蒸熟之茯苓做成細粉,浸於酒或蜜中,經月餘,酥浮出酒上,取出晾乾即成,「味極甘美」,日食一枚,可「終日不食,名神仙度州之法」:用茯苓配以白菊花等中藥,製成丸散,更能使人「延年耐老」。深受唐文化影響的日本,流傳有一種叫「兵糧丸」的古代秘方,其原料就是茯苓、甘草、薄荷、葛粉、何首烏、梅幹、烏梅,也有強身耐的作用。茯苓亦可取粉制霜,有利於消化吸收。《本草正》中所說的「茯苓霜」,已談到合以「人乳拌曬,乳粉既多,補陰亦妙。」《紅樓夢》中有一段公案,就說到茯苓霜是一種很貴重的食品,「怪俊,雪白的」,「拿人奶和了,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補人的。」
前面所說的茯苓餅,在八百多年前的金代即已有之。《候門事親》中有一種「茯苓煎講」,其製法為:「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作面,以黃蠟三兩煎熟。」可是,這種用蠟煎的餅並不好吃,飽餐之後,三天之內,腹內都很難受。在清代末年,用料和加工方法都得到改進,白如凌雪,薄如棉紙,中夾蜜錢、松果碎仁,稱為「茯苓夾餅」,成為風味獨特的京都名點。據說慈禧太后為了保養身體,在太醫推薦下,便經常命御膳房為她製作茯苓餅,並以此賞賜王公大臣。
在吳氏《中饋錄》裡,談到唐宋時代江南市肆食物內有一種叫「五香糕」的,是用糯米、茯苓、人參、白朮磨粉製成的,便是後世所稱之「茯苓糕」。在明清時代,《金陵物產風土誌》、《楊州畫舫錄》、《醒園錄》中也都談到在南京、楊州等大都市的街頭有茯苓糕出售。揚州的茯苓糕多在清明節前後上市,由小商販肩擔沿岸呼賣。茯苓糕的種類很多,《醒園錄》所記就有四種。其中一種是用七成粳米、三成白糯米,再加二三成蓮肉、芡實、茯苓、山藥等粉末拌勻蒸製而成;也有在中間夾核桃、松子、瓜子仁等香料果仁甜餡的。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內還談到,山東濟南大名湖的遊艇上,就有一種叫「松子棗泥茯苓糕」的。餅宜薄,糕宜松,這是做茯苓糕的要訣。通常是將胚粉均勻灑在糕模內成型,然後上沸水籠蒸熟,切塊裝盤。還有一種叫茯苓糕的,其實並沒有用茯苓,只是因為米粉細膩潔白如同苓粉,故有此名,也足以說明人們對這種食品的喜愛。
明清市食中的「茯苓粥」,是「尤宜老人」的早點,《儒林外史》中就有這方面的描寫。《本草綱目》上說:茯苓粥能「清上實下」,《直指方》則說,「白茯苓粥」是用粳米2兩、白茯苓粉3錢煎制的,可治「心虛夢洩、白濁」諸症。
茯苓又可釀酒,但不是一般的飲料,「茯苓酒」有治「頭風昏眩,五癆七傷」之功。宋代《北山酒經》還談到,瑤泉曲和邛崍山藥曲中都含有茯苓,能促進酵母和根黴的繁殖,並抑制有害的微生物,有助於改進酒麴的成分和風味,併兼收治療之效。
令人至為惋惜的是,這些為人民所喜愛的茯苓食品,後來在市場上幾近乎絕跡了。近年來,由於我國傳統的食療法又重新被重視,已有多種失傳已久的茯苓食品又相繼出現在市場上。在北京王府井東風市場上,可以買到享譽中外的茯苓夾餅;在崇文門外的蜀鄉餐館應市早點中還有「茯苓豆沙包子」供應。四川成都同仁堂藥膳店之「茯苓包子」,是用經特殊加工之茯苓配以肉餡所製成,雖然每斤麵粉內含茯苓不過二、三錢,如能長期食用,便可使療效增益。南方各地已有幾種不同配方的茯苓糕問市,如湖南安化的茯苓糕,用白茯苓、糯米、芝麻、油茶、白糖為原料,加工精製而成,具有酥脆香甜特點,頗受消費者歡迎。除此之外,隨著食品加工工藝的發展,還出現了「參苓酥糖」、「茯苓玫瑰蛋卷」、「茯苓軟糖」等新型茯苓食品,為富有民族特色的食療法增添了新的光彩。
茯苓被古人稱為「四時神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藥用歷史,具有利水滲溼、益脾和胃、寧心安神、抗腫瘤等功效。隨著人們對茯苓研究和開發的逐步深入,茯苓除用於醫藥領域,也越來越多的作為保健、營養、藥膳用料,成為我國傳統的藥用菌產品和出口商品,茯苓人工栽培也逐漸呈現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態勢。為加強茯苓的學術研究與交流,推動我國茯苓產業發展,由中國菌物學會主辦的「2014首屆全國茯苓會議」將於2014年10月13日至15日在華中農業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辦,會議由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易菇網共同承辦,湖北省食用菌協會、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湖北省中藥材開發應用研究會協辦。
據悉:此次會議是我國首次針對茯苓產業發展舉辦的全國性會議,也是中國菌物學會第五屆產業專題技術論壇。會議將邀請專家圍繞茯苓的種質資源研究新進展、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與質量控制、產後加工、藥用價值開發等內容進行交流討論,並專設茯苓產業招商推介及茯苓相關新產品、新技術發布會。會期同時附設茯苓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菌需物資及成就展覽,並組織參觀茯苓生產加工企業、示範園及茯苓栽培基地,會議還將發起成立茯苓產業聯盟。預計來自全國100多名參會代表參會。
聯繫方式
全國茯苓會議組委會 電話/傳真:
027-87285945;027-87285946;
027-87294546
【讀懂中國食用菌產業,請立即關注易菇網公眾微信平臺!微信號:emush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