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知識必學:茯苓

2021-02-12 中國藥店

清朝時慈禧患病,御醫們都治不好,後得北京香山法海寺老和尚醫治,老方丈來了以後給慈禧開了一個簡單的方子,就是茯苓夾餅。當時眾人皆不解,但當慈禧吃了茯苓夾餅以後,沒幾天身體就覺得輕鬆了。於是御廚們就開始在清宮裡做茯苓夾餅了。帝之所喜必為民之所好,到民間後就成為了北京的一個特色小吃。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大家去北京各大超市一定可以買到零稱的茯苓餅。


唐宋時代,人們服食茯苓相沿成風,宋人黃庭堅有詩為:「湯泛水瓷一生春,長松林下得靈根。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唐《道藏》載有:「鐵皮石斛、天山雪蓮、三兩重之人參、百二十年之首烏、花甲之茯苓、蓯蓉、深山靈芝、海底珍珠、冬蟲夏草為中華九大仙草。」本期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形如甘薯,皮膚黑心裡白的茯苓。


千年古松,下有茯苓。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伏靈、伏神也。在古代「茯」字可以沒有上面的草字頭,直接寫作潛伏的「伏」,「苓」寫作靈氣的靈,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古人認為松有堅貞勁直之靈,松樹死亡後松的靈氣就伏結於根部,茯苓寄生在腐爛了的松樹根上所以稱為伏靈。有的松樹根從茯苓的中心穿過,這樣的茯苓就叫做抱木而生,中心包有樹根的部分被稱作「茯神」。蓋陰之精氣為靈,陽之精氣為神爾。

 

茯苓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記載說:「茯苓味甘平,主胸邪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名醫別錄》云:「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八月採,陰乾。」《新修本草》云:「今太山亦有茯苓,白實而塊小,而不復採用。第一出華山,形極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華山者。」《本草圖經》有:「今泰、華、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數斤,皮黑,肉有赤、白二種。」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今之茯苓即是古之茯苓。


藥材茯苓系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茯苓為兼性寄生菌,生長在野生在海拔600-1000m山區的乾燥、向陽山坡上的馬尾松、黃山松、赤松、雲南松、黑松等樹種的根際,其孢子22-28℃萌發,菌絲18-35℃生長,於25-30℃生長迅速,子實體18-26℃分化生長並能產生孢子。茯苓在晝夜溫差大的條件下生長最快,主產於雲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產地採收多是在7到9月採挖,在茯苓外皮呈黃褐色時採挖,如色黃白則未成熟,如發黑則已過熟。擇晴天採挖去泥沙,堆集在室內分層排好,底層及面上各加一層稻草使之自行發汗,每隔三天翻動一次。待茯苓皮起皺時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亦可削去外皮即是藥店裡銷售的黑乎乎的茯苓皮,或將鮮茯苓去皮後切片稱為「茯苓片」;切成方形或長方形塊,稱為「茯苓塊」;切片中間抱有松根者,稱為「茯神」;去皮後靠近外皮顯淡紅色部分為「赤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為「白茯苓」。傳統認為,赤茯苓偏於清熱利溼;茯苓皮偏於利水消腫;茯神偏於寧心安神;茯神木則有平肝熄風、安神之功。

 

茯苓,味甘性平,無毒,入手足少陰,手大陽,足太陰、陽明經,胸脅逆氣邪在手少陰也;憂恚驚邪皆心氣不足也,恐悸者腎志不足也;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亦手少陰受邪也。其甘能補中,淡而利竅,補中則心脾實,利竅則邪熱解,心脾實則憂恚驚邪自止,邪熱解則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自除,中焦受溼熱則口發渴,溼在脾,脾氣弱則好睡,大腹者脾土虛不能利水,故腹脹大也。淋瀝者脾受溼邪,則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腫皆緣脾虛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見斯病,利水實脾則其證自退矣。蓋甘補則脾臟受益,中氣既和則津液自生,口焦舌於煩渴亦解。又治下部溼熱,淋瀝水腫。便溺黃赤,腰臍不利,停蓄邪水。蓋淡滲則膀胱得養,腎氣既旺,則腰臍間血自利,津道流行,益肺於上源,補脾於中部,令脾肺之氣從上順下,通調水道以輸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澀而能利。

 

茯苓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補心益脾,白優於赤,通利小腸,專除溼熱,赤亦勝白。白茯苓味獨甘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甘淡屬土用補脾陰,土旺生金兼益肺氣,主治脾胃不和,洩瀉腹脹,胸脅逆氣,憂思煩滿,胎氣少安,魂魄驚跳,膈間痰氣。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不管寒、溫、風、溼諸疾,配伍得當皆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藥有五味,酸苦甘辛鹹,這裡面並沒有淡,其實是淡歸到甘裡了,淡乃甘之餘味,茯苓這味藥實際上就是沒有味道的也就是所謂的「淡」,由於這種甘淡並提的傳統,也就是把淡也歸到了五味之中,大家都知道淡能滲能利,可是同樣是利水化溼,滲和利天壤之別也,滲在於緩,利在於急,滲是把分散的溼邪集中起來再排除,利是直接把水溼排除,但總體來說能滲能利就是西方醫學的利尿作用,而茯苓是利水滲溼要藥,蓋因茯苓有顯著利水滲溼作用,加上本身藥性平和無傷正氣,水溼病證之寒熱無選擇性,真假寒熱皆可應用,且虛實皆宜,兼可健脾扶正,所以茯苓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上上之藥也。

 

我國歷代道家大師都對茯苓情有獨鍾。《神農本草經》記載:「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魏晉道教醫家陶弘景辭官歸隱後,梁武帝每天賜他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供他服食,可見當時已把茯苓看作了珍貴之神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就是製作茯苓餅的行家,他在著作《東坡雜記》裡詳細記述了茯苓餅的製作方法和服食的好處,蘇東坡一生坎坷,到六十歲時還能保持很好的記憶力和強健的體魄應該和他常年服食茯苓餅有著必然的聯繫。清代茯苓更是養生要藥,在慈禧太后養生補益藥中茯苓是使用最高的一味,而且她常讓御膳房做茯苓餅賞賜大臣。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三蘇之中的蘇轍,蘇轍不但在文壇上享有盛名,而且在用中藥養生方面也頗有造詣。皆因其少時多病,夏則脾不勝食,秋則肺不勝寒。治肺則病脾,治脾則病肺,服藥而不愈。蘇轍32歲時學習氣功,頻食茯苓一年疾竟愈。故其言有茯苓乃補腎脾之養生珍品,可解急難於俄頃,破奇邪於邂逅,松脂流入地為茯苓,茯苓千歲,服茯苓可以固形養氣延年而卻老,倘久服則能安魂魄而定志,顏如處子,神止氣定,浮遊自得,然後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遊乎無窮。

 

《世補齋醫術》: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動,溼也,水溼分為外溼和內溼。外溼也分為兩種,一種是侵入我們體內長時間停留的風溼,還有一種是短時間停留的,如暑溼感冒。內溼是中醫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現代人很多都是內溼體質,內溼產生的原因跟大家現在的生活密切相關。首先是現代人運動少。脾的功能弱化以後水溼就容易留在體內。第二個原因是現代人吃寒涼的東西特別多,容易傷到脾胃陽氣,冷飲會直接中傷脾陽,因而脾胃不能運化水溼,脾胃是人體的水利樞紐,脾胃一弱整個水利系統也就運行不暢通了。第三個原因是飲食過於甘膩,過多的營養物質攝入會導致脾臟運化不及時,水溼凝結成痰。同時食物吃進去代謝不出去也會變成痰,惡性循環下我們的脾胃就變得越來越虛弱。

 

水溼重的人舌體一般都是胖大的,而且舌頭邊上有齒痕(大多數齒痕是因為舌體胖大被牙齒長期擠壓而形成的),舌苔厚膩,臉上有黑斑,而且黑斑一般都分布在嘴唇周圍,因為嘴唇周圍是脾的反射區域。水溼重會遏制脾胃陽氣,所以人就會感覺酸軟,無力,不願意動彈。體內有水溼的人還會有胸滿痞悶、小便不利的症狀。這裡我為大家推薦一個張仲景在《傷寒論》的一個祛溼方叫五苓散。處方為豬苓(去皮)10克,澤瀉15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桂枝(去皮)7克。加工成粉一天服用三次共9克。五苓散的功效是利水滲溼,溫陽化氣;主治水溼內停、痰飲等病症。五苓散中主要的藥物就是茯苓,然後配上豬苓、桂枝,再配上白朮和澤瀉。豬苓茯苓祛水溼;桂枝溫陽氣,振奮體內陽氣。五苓散雖只五味藥且藥量不大,但是效果卻是非常好的。

 

現代中醫名家嶽美中認為頭髮脫落跟體內水溼有關。如果陽氣控制不住水溼,水溼就會上泛,氣血本為滋養頭髮,但水溼上泛以後氣血就不能上行於頭滋養頭髮了,頭髮失其養就會脫落。嶽老師創製了一味茯苓飲,就是把茯苓研成粉末,每次用6克衝水服。每每患者吃兩個月以後頭髮就會開始生長。水溼脫髮可用一味茯苓飲來治療。

 

茯神是茯苓抱著松樹根的部分,有安神之作用,治療失眠、驚悸、心神不安等症狀。治療失眠時可以用10克茯神泡水,加入10克酸棗仁粉衝服,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現在藥理證實茯苓能降血糖,患者可以在饅頭中用茯苓粉部分代替粗糧,500克粗糧中加90克茯苓粉和在一起,蒸做饅頭,這樣蒸出的茯苓饅頭一來有茯苓藥效,二來減少主食攝入。熱量低了兼顧到了血糖問題。亦可煮粥,《遵生八箋》中有白茯苓粥的製法:「茯苓為末,淨一兩,粳米二合,先將米粥煮熟,下茯苓末同煮起食」。

 

現在七白散藥店比較熱銷。其是由白芷、白蘞、白朮、白茯苓、白芨、白蒺藜和白僵蠶七味中草藥製成,有祛斑、美容、養顏之功效,但是七白散不適宜頻繁使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肌膚不耐高密度物質頻繁使用,這樣反而會帶走皮膚水分,令美白效果大打折扣。

 

茯苓有一種特殊的炮製方法叫做「硃砂拌茯苓」,即把硃砂研成很細的粉末,把它染在茯苓的表面,現在普遍認為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炮製方法。硃砂是非水溶性的藥物,不入湯劑,但朱茯苓最終是要入湯劑的,在湯劑中硃砂不可能發揮作用因為其不能溶於水。另外硃砂較重在湯劑中會很快脫落,因其密度大會很快沉在藥鍋底部,而藥鍋底部溫度最高,硃砂會分解變成二氧化硫和汞,這樣會有中毒危險。

 

野生茯苓通常在海拔500米以上,生長在地下20釐米左右的腐朽的松樹根或松樹段上。由於野生資源的日漸枯竭,我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在靖州茯苓人工栽培,這是全國最早開始運用茯苓人工栽培技術發展茯苓產業的縣市之一。目前靖州是全國最大的茯苓集散地。2011年「靖州茯苓」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靖州被譽為「中國茯苓之鄉」。


茯苓的生長發育可分為兩個階段,菌絲生長階段和菌核形成階段。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菌絲從松木中吸收水分和營養,繁殖大量的營養菌絲,當菌絲越積越多時就成菌核,到形成菌核階段時栽培上稱為結苓階段。人工培育茯苓目前常用有栽培方法為窖栽法,首先應培養純茯苓菌種,然後再選地挖窖。選擇土層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向陽坡地及未種過任何作物的生荒地、林地,冬季將窖挖好,窖長80釐米,寬45釐米,深30釐米,窖與窖的間距為30釐米,開好排水溝。以松木為栽培料,在農曆12月份砍下松樹,去樹杈削去形成層的外皮,露出木質部,削皮留筋,鋸成60到80釐米長的木段,堆碼後乾燥,約40天後,無松脂分泌,木心乾燥後即可接種,這種方法存在以下弊端:需要選擇坡度在25度以上未開墾過的新鮮山地,開挖窖穴,每窖需要損耗10到15年生長期的松樹段木1米,成本較高,影響生態環境加快山地水土流失,所以在2004年起一種直接在砍伐過的廢棄松樹蔸上種植茯苓的辦法逐漸流行起來,完全不用浪費林木資源了,茯苓生長過程中,會充分吸收松木蔸的營養成分,加速樹蔸的腐爛速度。一般情況下,採伐後松木蔸要三四年才會腐爛,而種植茯苓後只要一年就全部腐爛,腐爛物質化解為營養成分,促進林地的良性循環。但存在操作工藝過於複雜、結苓地點不穩定等問題。

 

《滇海虞衡志》:茯苓,天下無不推雲南,曰云苓。先入林,不知何處有茯苓也。用鐵條斸之,斸之而得,乃掘而出。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異,惟以輕重為準。已變盡者為茯苓,變而有木心存者為茯神。往時林密茯苓多,常得大茯苓,近來林稀茯苓少,間或得大者,不過重三、四斤至七、八斤,未有重至二、三十斤者。自安慶茯苓行,而雲苓愈少,貴不可言。李時珍、汪訒庵之書,尚不言云苓。雲苓之重當在康熙時。《偽藥條辨》:茯苓當取整個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潔白為上。

 

個苓:呈不規則圓形或塊狀,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以體堅實皮細,斷面白色無雜質、黴變者佳。體輕泡皮粗質松者較次。茯苓有大如鬥堅如石者,絕勝。

白苓片:為茯苓去淨外皮切成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質細,厚度1釐米左右,成品長寬不得小於3cm。茯苓片對著光看,可見雲彩花紋,又稱冰紋。其中較大較整齊的稱為天字片。

白苓塊:為茯苓去淨外皮切成扁平方塊。白色或灰白色。厚度0.4~0.6cm,成品長寬多為4~5cm。


赤苓塊:赤黃色。赤苓一般加工成赤苓塊。


茯神塊:含有松木心。現今茯神其實已經是徒有其表難副其實,市場上大多數的茯神不是抱木而生,而是一樹根穿身而過,真品松根不易脫落,即是脫落松木上也粘有茯苓殘留,或者是松根皮粘在了茯苓裡。松根若是新鮮的必假無疑,松根腐爛不一為真。還有就是劣品了,有是有松根,但是四周茯苓切得甚大,就像一個豆子掉在了一張大餅上,這樣茯苓就賣出了茯神的價格。

骰方:又稱方苓,為茯苓去淨外皮切成立方形的塊。白色質堅實,長、寬、厚在1cm以內,以均勻整齊者佳。市場上此類貨一般間有不規則碎塊,多為過篩後再次平均加入。骰方多為機器加工,其效率高而且均勻統一。


茯神木:為茯苓中間生長的松木,多為彎曲不直的松根,似朽木狀。色澤不勻質松體輕。

 

茯苓若入煎劑,其切作塊者,終日煎之不透,必須切薄片,或搗為末,方能煎透。

 

後記

《醫學衷中參西錄》:友人竹芷熙曰:「嵊縣地固多山,有葛溪口,嵊東山名也。本層巒迭嶂,峰迴水繞之所,吳氏聚族而居,約四五十家,以種苓為業,其種苓之法,秘而不宣,雖親戚不告焉。新嵊藥肆間,茯苓皆出於是。春間吳氏之媳病,蓋產後月餘,壯熱口渴不引飲,汗出不止,心悸不寐,延餘往治,病人面現紅色,脈有滑象,急用甘草、麥冬、竹葉、柏子仁、浮小麥、大棗煎飲不效;繼用酸棗仁湯,減川芎加浮小麥大棗,亦不效;又用歸脾湯加龍骨、牡蠣、萸肉則仍然如故。當此之時,餘束手無策,忽一人進而言曰:『何不用補藥以緩之』,餘思此無稽之談,所云補藥者,心無見識也,姑漫應之。時已屆晚寢之時,至次日早起,其翁奔告曰:『予媳之病昨夜用補藥醫痊矣。』餘將信將疑,不識補藥究系何物,乃翁持渣來見,缽中有茯苓四五兩。噫,茯苓焉,胡為雲補藥哉?餘半晌不能言。危坐思之,凡病有一線生機,皆可醫治。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藥,亦治汗出之主藥。仲景治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可知心悸者汗出過多,心液內涸,腎水上救入心則悸,餘藥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鎮之。是證心悸不寐,其不寐由心悸而來,即心悸亦從汗出而來,其壯熱口渴不引飲,脈滑,皆有水氣之象,今幸遇種苓家,否則汗出不止,終當亡陽,水氣凌心,必當滅火,是誰之過歟?餘引咎而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喜歡的話就點讚吧!↙

相關焦點

  • 中藥茯苓的功效與主治功能
    茯苓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別名:茯靈。來源:為寄菌多孔菌科茯苓的乾燥菌核。主要成分:含茯苓糖、茯苓酸、蛋白質、脂肪、卵磷脂、組胺酸、膽礆、麥角甾醇和鉀鹽等。功效與作用:1、利尿。動物實驗證實有利尿作用,但不及木通、豬苓。2、滋養。中醫認為茯苓有補性,能健脾補中,可能與其所含營養物質的作用有關。3、鎮靜。茯苓的鎮靜作用雖不及茯神,這仍可用於鎮靜安神。
  • 「中藥茶」深入人心,當歸茯苓陳皮一起泡茶有什麼功效?
    茶深入了人們眼生的觀念之後,中藥茶便也跟隨其後成為了人們的選擇之一。與其將這茶叫做中藥茶,小約更喜歡叫它花茶,大概是因為看起來沒有那麼的「老氣橫秋」吧。這三款中藥,是中藥界裡極常見的,就比如當歸更是如此。
  • 中藥知識必學:黨參
    常用黨參與白朮、茯苓、炙甘草配伍,這就是補氣健脾的著名方劑四君子湯。肺氣與脾氣都虛的,又宜用黨參與黃芪、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升麻、柴胡、炙甘草、生薑、大棗配伍,這就是有名的補中益氣湯。 黨參補氣又兼能補血,這是它的一大特點。所以氣血兩虛,氣短心悸,疲倦乏力,面色蒼白,頭昏眼花,胃口不好,大便稀溏,容易感冒的人,也宜服用黨參。
  • 中藥茯苓知多少?
    治療水氣在四肢之四肢腫重,配伍黃芪、防己、桂枝、車前子、絲瓜絡等,如防己茯苓湯,其中茯苓用量應為黃芪的二倍。茯苓善利小便,若小便自利的患者,應慎用。正如《傷寒論》96條及316條所云,「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小便利者,去茯苓」。茯苓利水的作用,以茯苓皮作用最佳。
  • 關於中藥茯苓、甘草與白芍的複方補充
    《中藥大辭典》:茯苓(一)、概述拼音Fú Línɡ別名茯菟(《本經》),茯靈(《史記》),茯蕶(《廣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記事珠》),絳晨伏胎(《酉陽雜俎》),雲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綱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廣西中藥志》)。
  • 茯苓(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茯苓拼音Fú Línɡ別名茯菟(《本經》),茯靈(《史記》),茯蕶(《廣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記事珠》),絳晨伏胎(《酉陽雜俎》),雲苓(《滇海虞衡志》),茯兔故為君於啟陽之劑(茯苓四逆湯);氣下阻則水中停,故見功於妊娠之痾(桂枝茯苓丸、葵子茯苓散)。
  • 茯苓概念大全!茯苓、土茯苓、熟茯苓、赤茯苓與茯神的區別
    茯苓是什麼?土茯苓和茯苓區別是什麼?白茯苓與茯苓一樣嗎?茯苓、雲苓、土茯苓、白茯苓、赤茯苓、熟茯苓、茯神等概念,您能分清楚嗎?
  • 中藥知識必學:半夏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溼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溼痰之要藥,適用於痰溼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 中藥知識必學:山柰
    由於香囊含有中藥揮髮油,孕婦或過敏性體質的人不宜使用。 關節炎骨質增生屬於中醫痺症範疇,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為肝腎虧虛之氣血不足,或受風、寒、溼長期侵襲造成經絡閉阻氣血不通所致,治療上應祛風利溼、軟堅散瘀為主。取生川芎、無硫山柰按5:1比例,將二藥研粉備用,用時取藥粉適量用上等陳醋調成糊狀,外敷患處,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敷藥後熱敷患部。
  • 每天學一味中藥之茯苓
    切制:於發汗後趁溼切制,亦可取乾燥茯苓以水浸潤後切制。將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即為白茯苓;削下來的黑色外皮部即為茯苓皮;茯苓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即為赤茯苓;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為茯神。切制後的各種成品,均需陰乾,不可炕曬,並宜放置陰涼處,不能過於乾燥或通風.以免失去粘性或發生裂隙。原形態常見者為其菌核體。
  • 桂枝茯苓湯功效與作用及做法
    對於桂枝茯苓湯,也許很多人都不了解,最多也就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方劑,但是對於桂枝茯苓湯的作用並不了解,因為中藥文化博大精深,藥材實在是太多了,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桂枝茯苓湯的更多知識
  • 中藥知識必學:白芷
    ——屈原《楚辭》 《楚辭》是先秦時期的偉大作品,其中記載了許多先民們認識的香草、香木,大部分可以作為中藥使用,白芷便是其一。白芷,為多年生芳香草本植物,以其根供藥用,亦常作香料使用。白芷在古書中稱作白茝。芷、茝在《廣韻》中均作「諸市切,上止,章。」二字同讀作zhi,茝有頤頦、腮頰的意思,泛指面部。
  • 一兩茯苓一兩金,經常吃茯苓,身體會有怎樣的變化?能否天天吃?
    中國的中藥文化源遠流長,中醫藥是我國長久以來預防以及治療疾病的重要物質,通常都是用植物以及動物來製作的,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使用中藥來進行保健的說法。茯苓就是傳統中藥中的一種,它是有一種真菌製作而成的,在中醫上,茯苓具有強大的保健作用。
  • 中藥知識必學:沉香
    沉香不僅僅是一種名貴香料,其香氣淡雅宜人,匯天地陰陽五行之氣,香通三界,其香至今無法人工合成,因而十分稀少珍貴,其更是一味絕品中藥,集天地之靈氣,匯日月之精華,蒙歲月之積澱。其氣通天徹地為珍異之藥。 蚌受到砂粒侵入的刺激時陷入內部的細胞會分泌珍珠質,層復一層即成珍珠;牛黃是牛科動物黃牛的膽囊結石;家蠶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乾燥體就是僵蠶;以上這些都是中藥之中的病態產物。本期為大家介紹的沉香亦是一種病態產物。
  • 中藥知識必學:珍珠
    而當下的中藥教材中也指出:「本品亦可用治皮膚色斑,現多將本品用於化妝品中,以防治皮膚色素沉著,有潤膚養顏之效。」 現代研究發現,珍珠的化學成分主要為碳酸鈣,多種胺基酸,無機元素有鋅、錳、銅、鐵、鎂、硒、鍺等。
  • 中藥知識必學:「青梅竹馬」
    中藥五味,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 其中,酸:「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 青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果實,口感酸澀無比。 值四月天,和煦的陽光下,青梅已經掛滿枝頭。採摘後的青梅非常酸澀,難以入口。但人們自有將酸澀化為酸甜的本領。
  • 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茯苓出自《神農本草經》。《別錄》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採,陰乾。茯苓是一味延年益壽之藥,「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魏晉、唐宋時期服食茯苓已很普遍。到了清代,茯苓被當做養生益壽要藥,尤其是慈禧太后,不但自己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有人對慈禧太后的長壽補益藥方進行研究,發現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藥就是茯苓,在78%的方中皆有。
  • 中藥知識必學:透骨草
    兩種中藥均以透骨草之名作為藥典之正名。前者在內蒙古、河南、陝西、山東等地使用;後者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使用。為避免混淆,現代中藥將大戟科透骨草稱為珍珠透骨草,鳳仙花科透骨草稱為鳳仙透骨草。
  • 中藥知識必學:瓜蔞
    小小栝樓全身都是寶,其葉子、果實、根莖均為中藥。葉子可做茶葉;瓜蔞籽生品可入藥,也可加工炒貨為瓜子之王;瓜蔞皮晾乾作為中藥材;種植三年可把栝樓的根挖出來入藥名為天花粉。而本期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瓜蔞。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或雙邊栝樓的乾燥成熟果實。栝樓一般7月進入始花期,雄花比雌花先開,一般八月後開的花不會結果,多在霜降前後成熟時採收,成熟時金黃圓潤,分批成熟應分批採摘。
  • 中藥知識必學:厚樸
    凡氣味芳香,性偏溫燥,皆可以化溼運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