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之功效。因其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溼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故古人謂之為「四時神藥」。那麼,茯苓在臨床應用上主要適用於哪些病證呢?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茯苓的性能特點是主「下行」而培脾土,熟悉此特點,是合理應用該藥的關鍵。
茯苓的整個生命過程都伏藏於地下,不外透生苗,無枝無葉無花無果,其氣集中於下,故藥性主下行。入腎、膀胱經,可以利小便;入心經,可以寧心安神。
茯苓為利水滲溼的要藥,舉凡水腫、小便不利、身重難以轉側者,皆可用其下行滲利之性加以調治。如治療水氣停蓄之小便不利、口渴,常與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大腹皮、車前子、瞿麥等同用,如五苓散。治療水腫兼陰虛之小便不利、心煩等,可與豬苓、澤瀉、滑石、阿膠等配伍,如豬苓湯。治療水氣在四肢之四肢腫重,配伍黃芪、防己、桂枝、車前子、絲瓜絡等,如防己茯苓湯,其中茯苓用量應為黃芪的二倍。
茯苓善利小便,若小便自利的患者,應慎用。正如《傷寒論》96條及316條所云,「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小便利者,去茯苓」。
茯苓利水的作用,以茯苓皮作用最佳。用茯苓皮15g,大腹皮10g,五加皮6g,陳皮10g,生薑皮15g,即五皮飲,治療水腫,腫在上半身者加蘇葉、杏仁、荊芥、防風等,腫在下半身者加粉防己、木通、赤小豆等,每有顯效。
茯苓藥性下行,還體現在安定心神方面,可治療心脾兩虛之失眠、心悸、健忘、煩躁等,常與黃芪、黨參、白朮、炙甘草、遠志、酸棗仁、當歸等同用,如歸脾湯。在臨床應用《備急千金要方》中的定志小丸(生曬參、茯苓、茯神、石菖蒲、遠志),加入桃仁、桂枝、大黃、百合、甘草等,治療精神分裂症表現為間歇性的煩躁、妄言、妄聽、妄覺等,有一定療效,供參考。
茯苓藥性趨下,又可引陽下行。《景嶽全書·新方八陣》六味回陽飲的方中云:「若虛陽上浮者,加茯苓二錢。」但這一功用,往往易被忽略,臨床醫師應予注意。
茯苓的另一個藥性特點是培脾土。茯苓伏藏土中而生,稟土氣至厚,故能培補脾土,健脾益氣。加之本品具有利水之功,水溼去則脾自健,所以茯苓是一味健脾利溼的常用藥。可以用茯苓配人參、白朮、炙甘草,組成四君子湯,主治脾胃氣虛證;配人參、白朮、薏苡仁、山藥、蓮子、桔梗等,組成參苓白朮散,主治脾虛溼盛之洩瀉;配藿香、厚樸、陳皮、蒼朮、滑石、神曲等,組成加減正氣散,治療溼盛傷脾之洩瀉、腹脹、納呆、舌濁;配半夏、陳皮、炙甘草,即二陳湯,治療溼痰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悶;配桂枝、白朮、炙甘草,即苓桂術甘湯,主治痰飲,若加入澤瀉、瓜蔞、薤白、丹參等,治療水飲上凌心神之心悸、胸悶、脈弦等有效,現在可用茯苓治療冠心病、風心病。
此外,外用茯苓還具有很好的潤膚、保溼之效。正如《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六》所記載:「治膚色粗陋,皮厚狀醜方:白蜜和茯苓粉,敷之,七日愈。」
茯苓為乾燥菌核入藥,菌核自內而外,分為四個部分,即茯神、白茯苓(茯苓)、赤茯苓和茯苓皮,分別作四種藥物使用。茯神居於中間,長於安定心神。白茯苓既能安神,又可健脾,且能利水。赤茯苓藥性偏涼,功能清熱利水,主治溼熱內盛之小便不利。茯苓皮在最外層,皮可達皮,功擅利水消腫。
茯苓與豬苓,均可利水滲溼,主治水腫、小便不利,但豬苓利水之力大於茯苓,而茯苓兼有寧心安神及健脾之功,是豬苓所不具備的。
茯苓入煎劑時,應先煎或打碎入煎,以促進有效成分的煎出。《中國藥典》規定,茯苓常用量為9~15g。孕婦及陰虛患者慎服。
現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利尿,鎮靜,抗腫瘤,降血糖,抗心肌缺血,增加心肌收縮力,促進免疫功能,保肝,降低轉氨酶,抗潰瘍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