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茯苓知多少?

2020-12-16 神經外科崔建軍醫生

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之功效。因其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溼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故古人謂之為「四時神藥」。那麼,茯苓在臨床應用上主要適用於哪些病證呢?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茯苓的性能特點是主「下行」而培脾土,熟悉此特點,是合理應用該藥的關鍵。

茯苓的整個生命過程都伏藏於地下,不外透生苗,無枝無葉無花無果,其氣集中於下,故藥性主下行。入腎、膀胱經,可以利小便;入心經,可以寧心安神。

茯苓為利水滲溼的要藥,舉凡水腫、小便不利、身重難以轉側者,皆可用其下行滲利之性加以調治。如治療水氣停蓄之小便不利、口渴,常與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大腹皮、車前子、瞿麥等同用,如五苓散。治療水腫兼陰虛之小便不利、心煩等,可與豬苓、澤瀉、滑石、阿膠等配伍,如豬苓湯。治療水氣在四肢之四肢腫重,配伍黃芪、防己、桂枝、車前子、絲瓜絡等,如防己茯苓湯,其中茯苓用量應為黃芪的二倍。

茯苓善利小便,若小便自利的患者,應慎用。正如《傷寒論》96條及316條所云,「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小便利者,去茯苓」。

茯苓利水的作用,以茯苓皮作用最佳。用茯苓皮15g,大腹皮10g,五加皮6g,陳皮10g,生薑皮15g,即五皮飲,治療水腫,腫在上半身者加蘇葉、杏仁、荊芥、防風等,腫在下半身者加粉防己、木通、赤小豆等,每有顯效。

茯苓藥性下行,還體現在安定心神方面,可治療心脾兩虛之失眠、心悸、健忘、煩躁等,常與黃芪、黨參、白朮、炙甘草、遠志、酸棗仁、當歸等同用,如歸脾湯。在臨床應用《備急千金要方》中的定志小丸(生曬參、茯苓、茯神、石菖蒲、遠志),加入桃仁、桂枝、大黃、百合、甘草等,治療精神分裂症表現為間歇性的煩躁、妄言、妄聽、妄覺等,有一定療效,供參考。

茯苓藥性趨下,又可引陽下行。《景嶽全書·新方八陣》六味回陽飲的方中云:「若虛陽上浮者,加茯苓二錢。」但這一功用,往往易被忽略,臨床醫師應予注意。

茯苓的另一個藥性特點是培脾土。茯苓伏藏土中而生,稟土氣至厚,故能培補脾土,健脾益氣。加之本品具有利水之功,水溼去則脾自健,所以茯苓是一味健脾利溼的常用藥。可以用茯苓配人參、白朮、炙甘草,組成四君子湯,主治脾胃氣虛證;配人參、白朮、薏苡仁、山藥、蓮子、桔梗等,組成參苓白朮散,主治脾虛溼盛之洩瀉;配藿香、厚樸、陳皮、蒼朮、滑石、神曲等,組成加減正氣散,治療溼盛傷脾之洩瀉、腹脹、納呆、舌濁;配半夏、陳皮、炙甘草,即二陳湯,治療溼痰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悶;配桂枝、白朮、炙甘草,即苓桂術甘湯,主治痰飲,若加入澤瀉、瓜蔞、薤白、丹參等,治療水飲上凌心神之心悸、胸悶、脈弦等有效,現在可用茯苓治療冠心病、風心病。

此外,外用茯苓還具有很好的潤膚、保溼之效。正如《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六》所記載:「治膚色粗陋,皮厚狀醜方:白蜜和茯苓粉,敷之,七日愈。」

茯苓為乾燥菌核入藥,菌核自內而外,分為四個部分,即茯神、白茯苓(茯苓)、赤茯苓和茯苓皮,分別作四種藥物使用。茯神居於中間,長於安定心神。白茯苓既能安神,又可健脾,且能利水。赤茯苓藥性偏涼,功能清熱利水,主治溼熱內盛之小便不利。茯苓皮在最外層,皮可達皮,功擅利水消腫。

茯苓與豬苓,均可利水滲溼,主治水腫、小便不利,但豬苓利水之力大於茯苓,而茯苓兼有寧心安神及健脾之功,是豬苓所不具備的。

茯苓入煎劑時,應先煎或打碎入煎,以促進有效成分的煎出。《中國藥典》規定,茯苓常用量為9~15g。孕婦及陰虛患者慎服。

現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利尿,鎮靜,抗腫瘤,降血糖,抗心肌缺血,增加心肌收縮力,促進免疫功能,保肝,降低轉氨酶,抗潰瘍等作用。

相關焦點

  • 中藥茯苓的功效與主治功能
    茯苓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別名:茯靈。來源:為寄菌多孔菌科茯苓的乾燥菌核。主要成分:含茯苓糖、茯苓酸、蛋白質、脂肪、卵磷脂、組胺酸、膽礆、麥角甾醇和鉀鹽等。功效與作用:1、利尿。動物實驗證實有利尿作用,但不及木通、豬苓。2、滋養。中醫認為茯苓有補性,能健脾補中,可能與其所含營養物質的作用有關。3、鎮靜。茯苓的鎮靜作用雖不及茯神,這仍可用於鎮靜安神。
  • 中藥知識必學:茯苓
    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今之茯苓即是古之茯苓。待茯苓皮起皺時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亦可削去外皮即是藥店裡銷售的黑乎乎的茯苓皮,或將鮮茯苓去皮後切片稱為「茯苓片」;切成方形或長方形塊,稱為「茯苓塊」;切片中間抱有松根者,稱為「茯神」;去皮後靠近外皮顯淡紅色部分為「赤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為「白茯苓」。傳統認為,赤茯苓偏於清熱利溼;茯苓皮偏於利水消腫;茯神偏於寧心安神;茯神木則有平肝熄風、安神之功。
  • 「中藥茶」深入人心,當歸茯苓陳皮一起泡茶有什麼功效?
    茶深入了人們眼生的觀念之後,中藥茶便也跟隨其後成為了人們的選擇之一。與其將這茶叫做中藥茶,小約更喜歡叫它花茶,大概是因為看起來沒有那麼的「老氣橫秋」吧。這三款中藥,是中藥界裡極常見的,就比如當歸更是如此。
  • 茯苓(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茯苓拼音Fú Línɡ別名茯菟(《本經》),茯靈(《史記》),茯蕶(《廣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記事珠》),絳晨伏胎(《酉陽雜俎》),雲苓(《滇海虞衡志》),茯兔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胺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素問》雲,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觀此,則知淡滲之藥,俱皆上行而後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異。
  • 關於中藥茯苓、甘草與白芍的複方補充
    《中藥大辭典》:茯苓(一)、概述拼音Fú Línɡ別名茯菟(《本經》),茯靈(《史記》),茯蕶(《廣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記事珠》),絳晨伏胎(《酉陽雜俎》),雲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綱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廣西中藥志》)。
  • 茯苓概念大全!茯苓、土茯苓、熟茯苓、赤茯苓與茯神的區別
    茯苓是什麼?土茯苓和茯苓區別是什麼?白茯苓與茯苓一樣嗎?茯苓、雲苓、土茯苓、白茯苓、赤茯苓、熟茯苓、茯神等概念,您能分清楚嗎?
  • 每天學一味中藥之茯苓
    切制:於發汗後趁溼切制,亦可取乾燥茯苓以水浸潤後切制。將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即為白茯苓;削下來的黑色外皮部即為茯苓皮;茯苓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即為赤茯苓;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為茯神。切制後的各種成品,均需陰乾,不可炕曬,並宜放置陰涼處,不能過於乾燥或通風.以免失去粘性或發生裂隙。原形態常見者為其菌核體。
  • 一兩茯苓一兩金,經常吃茯苓,身體會有怎樣的變化?能否天天吃?
    中國的中藥文化源遠流長,中醫藥是我國長久以來預防以及治療疾病的重要物質,通常都是用植物以及動物來製作的,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使用中藥來進行保健的說法。茯苓就是傳統中藥中的一種,它是有一種真菌製作而成的,在中醫上,茯苓具有強大的保健作用。
  • 茯苓食品古今談——追古搜今說茯苓
    茯苓是一種大型多孔菌的菌核,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我國古代名醫陶宏景說:茯苓可「通神而致靈,和魄而煉魂,利竅而蓋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藥也。」這是因茯苓的藥性緩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歷代醫家不但創造了許多應用茯苓的方劑,還認為久服茯苓,可使人「安魂養神,不飢延年」(見《神農本草經》),於健康長壽大有裨益。
  • 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茯苓出自《神農本草經》。《別錄》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採,陰乾。茯苓是一味延年益壽之藥,「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魏晉、唐宋時期服食茯苓已很普遍。到了清代,茯苓被當做養生益壽要藥,尤其是慈禧太后,不但自己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有人對慈禧太后的長壽補益藥方進行研究,發現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藥就是茯苓,在78%的方中皆有。
  • 每日一經方--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中。具有和胃止嘔,引水下行之功效。主治1.《金匱要略》: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2.《張氏醫通》:痰飲多汗,小便不利。【別名】半夏加茯苓湯(《外臺秘要》卷二)、大半夏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八)、半夏茯苓湯(《雞峰普濟方》卷十八)茯苓半夏湯(《皇帝素問宣明論方》卷六)、小半夏湯(《傷寒心要》、小半夏茯苓湯《仁齋直指方論》卷七)、小茯苓半夏湯(《普齊方》卷一八)茯苓散(《普濟方》卷一六六)【歌訣】小半夏加茯苓湯
  • 桂枝茯苓湯功效與作用及做法
    對於桂枝茯苓湯,也許很多人都不了解,最多也就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方劑,但是對於桂枝茯苓湯的作用並不了解,因為中藥文化博大精深,藥材實在是太多了,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桂枝茯苓湯的更多知識
  • 中藥黨參知多少?
    漢古熟紋黨紋黨因為其甘淡平補的特性,常作為藥食兩用的好材料,也一直作為廣東靚湯「清補涼」裡必不可少的一味中藥。對於脾胃虛弱所致的便秘,還可以用大劑量的生白朮配合生紋黨煮水服用,屢試不爽。作者簡介顧蘅:副主任中藥師,就職於昆明市中醫醫院,從事中藥工作已經19年,負責配方、覆核、管理中藥房毒麻劇藥物等工作。
  • 俗話說「一兩茯苓一兩金」,適量吃茯苓,喜人的好處或會不請自到
    喜歡養生的人經常會用茯苓泡水喝,或者是用來煮粥煮湯喝。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很多,被形容成「一兩茯苓一兩金」,可見其價值。適量吃茯苓,用不了多長時間,你就能看到身體上有驚喜的變化。吃茯苓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好處一:利尿消腫茯苓中有一種成分叫茯苓素,可以促進尿液排洩,如果感覺前一晚吃得太鹹了,可以在早餐時吃一些茯苓,幫助小便排洩。如果體內溼氣重,四肢和眼皮有浮腫的現象,也可以吃茯苓消水腫。
  • 茯苓
    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素》云: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觀此,則知淡滲之藥,俱皆上行而後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異。《素》云:肺氣盛則便數而欠;虛則欠咳,小便遺數。心虛則少氣遺溺。下焦虛則遺溺。膀 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厥陰病則遺溺,閉癃。
  • 經方 方證要點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方解】茯苓、白朮、白芍、甘草,乃治太陽裡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成太陽變症,是非解肌者矣,當去桂枝,而以茯苓、白朮、生薑代桂枝行陽,存芍藥以收陰;不取辛甘發散於表,取茯苓、芍藥約陰利水,甘草、大棗培土製水,即太陽入裡用表裡兩解之義。【方證要點】1、水遏陽抑證:以心下滿微痛,悸而小便不利為辨證要點。
  • 傷寒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28條文: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僵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湯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 劉衛紅: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運用心得
    心臟感覺有狹窄、滯擠的感覺(壓榨感),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心絞痛,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的機會很多,這個你們在臨床試試。我的一個同道,他就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一切的心血管病,很好用,他是研究心血管病,所以常用。如果心悸厲害者,大量用桂枝,桂枝大量用沒有關係的,他就用過一兩桂枝,茯苓也可以大量用,因為茯苓也可以治心悸,你們可以在心血管病上試驗試驗看看怎麼樣?我用是挺好使的。
  • 密花合耳菊,中藥美白
    密花合耳菊的研究目前還沒有呢,搜素了合耳菊,出現了一篇美容方面的文獻,或許合耳菊是美容中藥中的一種吧,我們來看別的美白中藥啦。其選用藥物多用白朮、白芷、白茯苓等藥物。其調敷多用蛋清、蜂蜜、醋或蒸餾水等。以白芷、白蘞、白朮、白附子、白茯苓、白芨、細辛組成中藥七白散面膜,用蜜或醋調敷治療黃褐斑療效優於外用氫醌乳膏治療。用以白蒺藜、白茯苓、白芨、白附子、黃芩、僵蠶等為組方的祛斑中藥面膜,蒸餾水調敷治療黃褐斑取得較好療效。
  • 降血糖,利尿,消水腫,中藥茯苓竟有這些功效,懂得使用
    茯苓作為常見的中草藥之一,對於保護人體健康和治療疾病的效果很好。從顏色上來看,更多的是呈現淡棕色或者是黑褐色,也有部分是呈現白色,在醫藥行業中的藥用價值很高。茯苓本身的功效非常多,所所含有的營養成分也非常豐富,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