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看透一個人:情感的背後,是無數被忽視的情緒

2021-01-19 暖暖say情感

01情緒的忽視

很多時候壓垮夫妻之間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家暴,也不是出軌,而是無數次的情緒沒有被看到。

之前發生在身邊的一個故事,小王和小娟是一對夫妻,一個在學校讀研,一個在學校上班,兩人平時都很忙。有一次小娟家出現了意外,希望丈夫可以陪伴她,給予她一些安慰。當時小王告訴小娟,「我有點忙,等我不忙了再來陪你」。

小娟獨自度過了喪親之痛的悲傷,後來,小王也道歉了,只是每次道歉他都會說「我剛入職,怕表現不好被淘汰,所以很多時候都在努力忙學校的事」。小娟聽了心都涼了,他只關注他自己,卻忽略了她的感受。

後來,他們倆之間也就此事溝通過好幾次,小王只是說了一句話:「反正我說什麼,你都不信,覺得我是在欺騙你」。這一句話就把小娟想要努力溝通的心堵死了。在後來,他們離婚了。

小王有事忙,不能及時趕到家陪伴小娟,這情有可原。

但小王錯就錯在,把這個當作他犯錯情有可原的理由,不去關注妻子的真實感情,沒有做到共情。即使是他一直在主動認錯,可連問題都看不明白,也沒有行動力的道歉太蒼白了。

人為什麼會談戀愛?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所有人都對你講道理擺事實的時候,有人願意看到你的情緒,讓你知道你的情緒是他最為關注,最願意照顧的。

02共情力的缺失

共情的缺失會造成如此大的破裂,那什麼是共情呢?

共情力,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的以對方的立場來考慮對方的情緒和悲傷。

在這個過程中,不是我理解你,就表示共情,而是你讓她感覺到,你在理解她。兩者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

這個世界上,多得是說我能理解你的人,可真正願意放低身段、站在你的位置上考慮的人,少之又少。

就比如,世界上每個媽媽都說愛自己的孩子,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自己孩子的情緒、悲傷、快樂的又有多少呢?

去年的時候,和我閨蜜鬧矛盾,本來是一件小事,我在向她尋求幫助的時候,正好她不能抽身幫我,後來道歉也是一個勁的說自己那會多忙多累,卻從來沒有站在我的角度上思考我的感受,到最後她把我倆分歧變大的原因歸結於兩人環境的不同,至於此,我們現在也沒有聯繫了。

很多情緒不會被看到,溝通起來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久而久之,一段關係就會出現難以縫合的裂痕。

03提高共情的三個方法

那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共情力呢?

1.適度的敏感是保持適度共情的基礎

中國是很講究中庸之道的,過猶不及、吃力不討好等都在告誡我們要適度。共情也需要適度,過度的情緒共情也會損害到自己的內心。

庚子年初的疫情全國蔓延,每天看著不斷上漲的數字,我們有對不幸死亡者的悲傷和惋惜,也有對傷害野生動物的人的憤怒,這些情緒的共情剛開始人們都能接受,持續不斷的關注人們自身的情緒是會受到影響和困擾的。

後來,官方帳號也推出了很多心理疏導的方案,勸導人們轉移注意力。

共情也是一把雙面膠,用得好就是一個強心劑,用得不好就是一個分離針。

2.多去關注自己的情緒

工作場上,我們都在努力扮演情緒穩定的大人,黑夜便是獨自療傷和治癒的時候,如果我們只是晚上被子一蒙睡到天亮,第二天繼續工作,情緒始終是沒有被解決的,你心裡不舒服的那一塊依然還在。

為什麼要去關注自己的情緒?

首先,情緒穩定和了解自己的情緒,兩者並不衝突,我們不可能認為情緒穩定的人是沒有自己的情緒的,這有背常理。

其次,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情緒都忽略的話,那麼別人很難去理解她,她也很難去理解別人的情緒。

最後,人都是渴望被理解,與其在很多地方感慨無人理解自己,不如去想想自己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嗎?你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背後的真實動因是什麼?這些東西你真的想過嗎?

3.多去思考一些言行背後的情緒

很多時候,面對爭吵,希望我們都能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多去想想她為什麼會這麼說,這麼做,這些言行背後的情緒。

知行合一,這個標準很高,做起來是很難有難度的。

在情感的表達上,人往往也會詞不達意、言不由衷,心裡想的是一個意思,話到嘴邊就變味了,說成了另一個意思。

之前一個高中同學說我活得累,整天對周圍的事物都很有感觸,很多時候都是在批判,她不願意像我這樣活著,覺得不去想很多事會很輕鬆。

她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之前和她談到她朋友的事,我比較直白地說了她的做法不對,傷害到了她的自尊,所以她出於自我保護的角度人生攻擊我。

我不會和她吵架,但我也不會和她有過多的交流。

有的時候,你去關注一些言行背後的情緒,也能讓人認清一個人的人品。

其實,共情並不難,難的是,我們缺乏體諒自己和他人的耐心。

相關焦點

  • 《情感勒索》|情感背後藏著一個黑洞,連接它的只是一個情緒按鍵
    牽手之初,都是想著攜手到老一段情感的開始,總是甜蜜浪漫、滿心歡喜和讓人充滿美麗期許的。但在之後,很多的親密關係並沒有如期望的那樣持續地美好和幸福下去;相反的,兩顆心變得忽遠忽近、複雜而多變,我們的情感世界也隨之變得波折多舛起來。
  • 《被忽視的孩子》:你生活中的空虛感,很可能源於童年的情感忽視
    韋布博士在書中指出:「如果孩子不能確信自己對父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經常因為自己對父母關注的需求而感到羞愧,她將成長為一個忽視自己情感需求的人。」松子就是一個忽視自己情感需求的人。當松子和妹妹談心,說到自己要約會男友這件事,父親知道後說她不顧及妹妹的感受,是個自私的人,這讓松子備受打擊。松子終於明白,妹妹在父親心裡最重要,自己不重要。這裡,我們看到,松子就是一個情感被忽視的孩子,而這和她專制的父親有很大關係。
  • 父母們,請停止情感忽視,給孩子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環境
    很小的一件事情,我相信現實生活中卻經常發生,很多父母會為了暫時安撫孩子,輕易地給出一個允諾,可當孩子心心念念的惦記著的時候,家長們往往都會忽視自己許出的事情,孩子滿懷期待的心,可能因為父母的一句「我忘了」、「逗你玩呢」而被忽視。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感情,即使是孩子那不起眼的一絲絲的期待,也只有在被父母回應和正視的那一刻,才具有意義。
  • 「看清朋友圈,才能看透一個人」
    朋友圈,不再只是簡單的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窗口,而是一個不真實、存在各種目的的功利圈,每個人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感受到的或許是虛假的。一個真正厲害的人明白,看清朋友圈,才能看透一個人。不管你在朋友圈訴說自己多麼痛苦的一件事,對於別人而言或許不痛不癢;或者你因為一件事歡喜雀躍,發了寥寥幾字就是想表明內心的心情,或許在別人眼裡只是沒有營養的垃圾信息。
  • 如何快速看透一個人?怎樣識人?看透人心的14個小技巧
    每個人都是月亮,總有一個陰暗面,從來不讓人看見。——馬克·吐溫行走江湖,交際應酬,你必須看透人心,才不至於處處碰壁,頭破血流。有的時候,交友不慎,可能就會讓你誤入歧途,抱憾終身。這期的節目,唐歌就來為你分享:如何快速看清一個人?怎樣識人?看透人心的14個小技巧,掌握了下面的這些方法,你不必閱人無數,也可以看透人心。
  • 愛一個人,不要把性當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而愛上一個人,是小心翼翼的關愛,是害怕做錯事,是為了對方考慮而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樣,也不會把性當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有些人在愛裡放得開,性是雙方進一步的發展;可也有些人慢熱,不知道怎麼處理愛與性的關係。這也不需要著急,真正愛你的人會給你時間,畢竟性從來不是捆綁,是自然而然的愛。
  • 「媽媽你理一下我」,家長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最大的暴力
    對孩子最大的暴力莫過於家長的"情感忽視"1、孩子不懂得處理自我的情緒家長的情感忽視會導致孩子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有些人常常會莫名的憂鬱,但是他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而這種焦慮也讓自己變得更加抑鬱。
  • 腦科學家:最能鍛鍊孩子大腦的「一件事」,常被很多父母忽視
    文|凝媽我們都想要一個聰明的寶寶,會想辦法促進大腦發育,給孩子吃健腦的食物,讓孩子多讀書,給孩子報各種早教班,讓孩子多運動,但是卻忽視了一件重要的事。直到看到腦科學家的研究,才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他們選取了152個大腦發育良好的寶寶,進行腦部掃描發現,他們的大腦執行能力中心部位的背外側前額葉子皮質,以及額葉眼動區的灰質體積更大,這個現象的背後原因就是:這些孩子都非常喜歡玩玩具和遊戲。
  • 看透人心的句子,經典又現實
    看透人心的句子,經典又現實1:有時候我可以看得很淡然,有時候我又執著得有些不堪。去見你喜歡的人,去做你想做的事,就把這些當成你青春裡最後的任性2:總有一天,你會回頭看看那些經歷過的人和事,當時再大的事,現在看來好像也不過如此,你甚至會覺得自己當時太小題大做,太幼稚,根本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也根本沒有什麼人是離不了的3:不要在一件彆扭的事上糾纏太久。
  • 王陽明:人這一輩子,該看透的五件事
    人的一生,最長也不過百年。早點看透這五件事,幫你活得明白、自在!【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交友,真誠就好 王陽明曾說過:「蓋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
  • 走出困境的三把鑰匙:看開、看透、看遠
    ,誰也不知道明天會遇見什麼樣的人,會發生什麼樣的事。人生這條路上,總會有一些困境,像一團迷霧,讓人辨不清方向,找不到前行的路。有的人在遭遇困境時,能快速尋找到出口,突破自我,開啟新的人生階段;而有的人,卻會選擇放棄,或者是停留在原地,不再往前,一輩子活得渾渾噩噩。困境,是人生路上都會遇到的一個曲折。
  • 職場新人,第一件事是要學會控制脾氣管理情緒
    新人們應該學會的第一件事是控制自己的脾氣,調整自己的情緒。 每一位可以晉升的專業人士都有獨特的情緒管理方法: 1.心要堅強,要自信,因為我們難免會遇到吧,經常會遇到騙子。
  • 了不起的《墨菲定律》,10句話讓人看透人生,任何事都有可能變壞
    讓人看透人生,任何事都有可能變壞,總結經驗才是成功之道。第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絕對的好事、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會有人犧牲。第二、我們總是說,這一輩子再也不會見你了,這句話,確實是對的,因為再見的不是你。
  • 情緒情感的功能
    (二)動機功能情緒、情感是伴隨人的需要是否滿足而產生的體驗。它對人的行為具有推動或抑制作用。恐懼、憤怒使人躲避、攻擊。愉悅、喜愛等積極積極情緒使人去接近、探索。(三)組織功能情緒是心理活動中的監控者,它對其他心理活動具有組織作用。積極情緒起協調、組織作用,消極情緒起破壞、瓦解的作用。
  • 保證「情緒適度」要培養健康的情緒和情感
    情緒和情感是人類一種較為複雜的心理過程。情緒是人的反映客觀事物和主體需要的關係。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伴隨需要和認識而產生,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例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都屬於情感。年輕人要培養自己健康的情緒情感。 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一條重要標準是情緒適度。具體而言是:喜怒有常,不焦不躁,適應良好,善於調節。
  • 你也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嗎?《情緒勒索》為你揭開情緒勒索的真相
    《風平浪靜的閒暇》中有一個場景令我印象深刻。主人公凪喜歡吃玉米,但是卻有點密集恐懼症,害怕看到排列著的玉米粒。媽媽看到她不好好吃玉米,沒有探究背後的原因就直接把玉米扔掉了,並且用「玉米好可憐」「都是你把它們害死了」等語言威脅她吃玉米。從此,凪在媽媽面前就必須裝作吃得很香的樣子,才能避免被媽媽責難。這就是典型的情感勒索。
  • 被忽視的孩子讀後感
    每個人的童年可能都曾被父母忽視過,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而這些忽視將影響一個人的自尊、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本書通過豐富的案例,為我們剖析了父母對孩子的忽視將產生怎樣的巨大影響。同時,它將提供相應的方法,告訴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作為成年人,又如何療愈曾被忽視的自己。讀到此時我想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這個世界的最不可理解之處就這於它是可以理解的。重視情緒,思考自已真實的需求,理解自已,愛自己,不必內疚自責,不斷踐行學到的知識,我將會越來越優秀。
  • 人生最好的活法,不是非富即貴,而是看透一件事
    其實,人生最好的活法,不是非富即貴,而是看透一件事:認清自己、不委屈自己、做真實的自己。 老者說,自己是應該多聽從孩子們的看法,但是二兒子卻是一個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什麼的人,沒有自己主見,看不清自己才會如此的結果。 看清自己,不僅僅是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更要懂得不想做什麼。若不然,只會聽從別人的建議,到最後後悔失敗了只會埋怨他人,但最終只會讓自己越活越差勁。
  • 挫敗放棄:為什麼無法長期專注堅持投入一件事?
    小時候每個人應該都被父母批評過「缺乏毅力」,那時我們還渾然不能理解什麼是「毅力」,只知道對某件事情感興趣就去「行動」。做了一段時間,沒有了興趣,一件事情也就不再付出「精力」,從而就放棄了。我有一個新認知角度分析給你:做一件事堅持也就意味著你需要承擔一定的痛苦,焦慮等情緒,同時還有可視化的困難,而對自己情緒的疏遠和抗拒,就是阻礙我們堅持一件事最重要的障礙。
  • 教師不應忽視學生的情緒管理:情緒管理的意義
    情緒管理的意義情感是指每個人對自己的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所作出的短暫而強烈的反應,他是人的各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的綜合狀態,以及對外界刺激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兒童從情感誕生之日起,隨著年齡的增長,情感也在不斷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