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要培養健康的情緒和情感
楊忠健(原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員)
科學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在教學中避免一些流行的似是而非的說法。當前有一趨勢,過高地宣揚情商和積極情緒的作用,這並不科學,也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情緒和情感是人類一種較為複雜的心理過程。情緒是人的反映客觀事物和主體需要的關係。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伴隨需要和認識而產生,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例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都屬於情感。年輕人要培養自己健康的情緒情感。
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一條重要標準是情緒適度。具體而言是:喜怒有常,不焦不躁,適應良好,善於調節。每個人都是由矛盾複雜的激情、態度和欲望組成的迷宮。人的生涯中總會有成功和失敗,生活中充滿了酸甜苦辣。在健康人身上,理智和衝動是協作的,傾向於殊途同歸;而如果在一個人身上,理智和情感二者衝突頻頻,則常是病態產物。理智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而情緒讓我們活動起來。一個人如果沒有情緒推動,他並非做什麼都不受幹擾,而是什麼都不想做。如果說理智是方向盤的話,情緒就是發動機。
人的七種基本情緒就是所謂「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變化。人在和周圍事物,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中,難免有情緒的變化。一個人遇到表揚會高興,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會抑鬱。如果這些情緒變化在正常範圍以內,對人體的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疾病。要是一下子受到刺激太大,超過了正常限度,或者長期經受持續的刺激,就容易引起疾病。
「情緒智慧」或「情緒智商」,又稱為「情緒智力」,俗稱情商(EQ),由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梅耶和彼得?薩洛維於1990年首先提出,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智(EI)」作為情緒智力的簡稱,比用「情商(EQ)」更為準確,他認為情感智商包含五個主要方面:
了解自我。監視情緒時時刻刻的變化,能夠察覺某種情緒的出現,觀察和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體驗,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自我管理。調控自己的情緒,使之適時適度地表現出來,即能調控自己;
自我激勵。能夠依據活動的某種目標,調動、指揮情緒的能力,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
識別他人的情緒。能夠通過細微的社會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與欲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
處理人際關係,調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反應的技巧。
專業人士較少提及EQ,EQ成為與IQ(智商)的一個對應的商業化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