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宗室如養豬,明朝王室的這個奇葩政策,到底每年要花掉多少銀子?

2021-02-07 看北朝

一絲不掛acfun:根據《14_17世紀中英財政收入與支出結構比較研究_劉昀》這篇論文,宗室和皇室的花銷佔了財政收入的一大半。


難以置信啊,這樣的話,明朝完全是被沉重的宗室和皇室花銷壓垮的,而不是軍費。

還有這一份神奇的表格,清朝有那麼多官員麼?


嘉靖年間就如此可怕了,以後穿越崇禎直接把各個宗室都抄家,軍費可以漲到2000萬兩,直接用銀彈把滿清填平了,寧遠的堡壘群也有錢修建了。




神聖智狼:很簡單啊,本朝和俺大清是把官吏一塊兒算了,其他時期就只算了官。你相信漢朝的官加吏才7000多人?別的不說,單單鄉老、亭長恐怕就不止這個數。


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漢書-百官公卿表》


一絲不掛acfun:看來沒算亭長啊,漢高祖一下子沒編制了。


陳王鉞:後期居然超出官俸與軍費的總和還多。


gardian:所以從嘉靖開始就拖欠宗室俸祿啊,這個鍋得朱元璋和朱老四一起背。



cavity:嘉靖時,宗室的祿米六到八成都要折算成紙鈔發放。


季退思:早就打折打的一塌糊塗了,嘉靖朝起都改成打三折發放了,還能玩出連續幾十年一分沒發的事情。


句章居士:這是實際開支還是理論開支?


cavity:帳面上的,後面都超賦稅總數了。


一絲不掛acfun:理論的。1602年明朝收入也就2200萬兩白銀(折算),可是支出2800萬兩。


句章居士:明代財政就是這點複雜,不但理論和實際有出入,帳面實際和現實收支也有出入,按照劍橋明代史的講法,各地都有一套規範,不按中央指標而依照各地成規來操作。


季退思:早就給地方貪汙的乾乾淨淨了。

我看論文啊,潞王400萬畝的莊田,根據地方志整理出來的數字,實際的租息不會少於100萬兩,但是一共才移交給潞王府一年6萬兩銀子,潞王隨便花花就沒了,抄了有何用。地方上你一個縣一個縣的慢慢整理去吧。 


全支本色祿糧,是地方官府難以承受的。如弘治三年(1490年)四月戊子,戶部諸臣在上言中稱:「各王府自郡王、郡主以下至儀賓等官祿米俱有定數。近多妄引事例乞以折色改本色。今各處災處,減免稅糧不少而宗支蕃盛,祿米日增,止給本色一半,猶懼不敷,若俱聽其陳乞,何以堪之?伏乞裁之以義。」明孝宗也對此深表贊同。


又如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戊寅,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上言指出:「國初,親王歲祿萬石,郡王三千石。其後,天潢日繁,祿入不給,世廟時更定,郡王歲支一千石,三分本色,七分折鈔,載之《會典》中甚悉。」


可以說,在宗藩繁盛,祿糧日增的情況下,大比例地折色支取祿糧,更成為地方官府藉以緩解財政困境的重要方式。



時至明朝後期,宗藩集團中貧富分化的現象極為突出,一些「富宗」或「強宗」成員擁有面積廣大的莊田,依舊維持著奢華的生活,而與此同時,一些「弱宗」或「貧宗」成員完全依賴祿糧維持生計,祿米的長期拖欠讓他們的生活陷入了極為困苦的境地。在數量對比上,「貧宗」更佔多數。


「宗支日煩,祿米無措,郡王而上猶得厚給,將軍、中尉多不能自存。已封者若此,不得封者可知矣。」


「至於貧乏者十居五六,甚有室如懸罄,突無煙而衣露脛者,亦病極已。」


如嘉靖末年由山西代府的一位將軍的上奏而引起了朝廷一場關於宗藩問題的大辯論。如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月癸丑,代府奉國將軍朱聰浸等人以祿糧積欠數年,詣闕自陳,全面講述了山西宗藩中貧宗成員的悽苦情形:「臣等身系封城,動作有禁,無產可鬻,無人可依,數日之中,曾不一食,老幼嗷嗷,艱難萬狀:有年逾三十而不能婚配,有舉露十年而不得殯埋,有行乞市井,有傭作民間,有流移他鄉,有餓死道路。名雖宗室,苦甚窮民,俯地仰天,無門控訴。請下所司,將積逋祿米共二十二秊(年)清查催補,使父母妻子得沾一飽。冒罪而死,亦所甘心。」 


明世宗披覽疏狀後,也不免生憐憫之心,責令山西撫按官核報。


可以說,「宗祿困境」至此已不僅僅是加重了明王朝的財政危機,而且大有演化成一場震動明朝上下的社會危機之勢。

正如朝臣所言,當時,「故自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下至不能自存,饑寒困辱,勢所必至;常號呼道路,聚而詬有司。守土之臣,不惟懼辱,且懼生變。故官司困於難供,宗藩病於不給,天下無可增賦之理,而宗室蕃衍無休時,是可不為寒心哉!」



一絲不掛acfun:論文裡面的算法是取了幾個有記載的藩王,算出平均一個宗室一年給190兩銀子。然後根據宗室總數算出來的支出。


季退:怎麼可能,絕大多數宗室是奉國中尉啊,一年就200石,實際上末期全額才能拿30兩銀子,大部分一年能拿到十兩八兩就燒高香了。能有190兩才怪,明末大多數鎮國將軍都實際拿不到那麼多。


一絲不掛acfun:200石才30兩?那篇文章裡給的數據是1石0.6兩。它算出一年平均拿290石,等於平均190兩。


季退思:宣德時期就是五分寶鈔五分米了,到嘉靖後七分寶鈔三分才是米啊,再後來九一都很常見了,寶鈔你倒是可以抄回來幾大倉庫,要來何用?


蕭十一郎:這麼說親王郡王的莊田是地方政府代管的,我看《中國財政通史,明代卷》裡面公主是自己收租的,為什麼親王不能自己收租?


wj_zju:王府手能伸到的地方都是自己收的,幾萬頃地,遍布數省,就只能代徵了。


季退思:實際上莊田分成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早期朱八八和朱老四劃撥的一部分衛所軍,收的衛所屯田籽料,租息一般是十取一但是都是糧食本色;

第二種是皇帝封賞的,實際都是地方政府代管的,地方政府按反覆折合最低的折換率移交折色銀子;

第三種是藩王通過經營積蓄,自行兼併來的土地,這部分相當類似普通官僚地主自己收租,一般可以收到十取三,而且明朝後期開始多數收銀子了。

但是第一和第三種的面積其實都不多,絕大多數藩王佔地都是第二種,而藩王從中獲得的收入極低,其中的差額都被地方官府竊奪瓜分了。




剛果花園:是的,宗室所佔大頭其實是依靠地方官員來供給的。問題在於地方官連該上交的國稅都欠著,該繳納的金花銀都欠著,地方上養的那些豬宗室又算得了神馬。所謂宗室吃垮大明財政其實一些業餘黑黑出來的,無非在史料中採摘一些自己需要的數據腦補一下,至於數據分析,他們會嗎?


蕭十一郎:明代宗室自己有封邑,本不該再發祿米,如果學本子的嫡子繼承法,把次子和側室的兒子都送到軍隊去,或者自謀職業,財政問題能解決一半。偏偏還死盯著不放弄個玉牒出來,讓清廷一鍋端掉。


嘉靖的奢侈真不比正德亂花錢好多少,寫個青詞或者對聯還得金書,磨一碗金粉發給每個人,然後那些大臣個頂個用大筆三四隻,前幾隻刮完大半的金粉塞袖子裡,後一隻掃完碗底再寫字。


簫管遺音:死亡率太高,宗室掌軍太危險,老朱一家都餓死了,心理陰影大。


tgwtgw:老朱那時候藩王帶兵還是有很多的,朱棣造反後就削藩了,然後又出個寧王,這之後乾脆就把姓朱的通通當反賊預備隊來防備了,這才開始徹底的當豬養——實則連養豬都不如,養豬還要育肥呢!


zhgame:搭車問一下,這個金粉還真是金子磨粉?感覺金屬的粉末用來直接寫字很難想像啊,又不溶於水,寫的到紙上嗎?


蕭十一郎:純金粉,把金塊用石頭或者銼刀慢慢磨下來,然後加入牛皮膠水搗成糊狀。


tgwtgw:為啥明朝不搞推恩令呢?


季退思:朱八八是神經病 全員世襲罔替 怎麼推恩?


tgwtgw:然後最大刀闊斧的朱棣得國不正不敢搞太狠後面更沒誰有這個魄力?



季退思:誰也搞不了吧,本來就是親王的嫡子世襲親王,其他兒子都封郡王,你怎麼推恩,沒恩可推啊。

古代那是因為親王的嫡子世襲親王,其他兒子沒地皮沒爵位,所以才能推恩。明朝的藩王是一沒有領土,二沒有財政,等於都是領工資的公務員,又有什麼可分割的呢?


tgwtgw:漢朝推恩令推到最後一幫自己養活自己的老百姓,明朝降格到底還是要吃國家飯連種地、做工、考科舉都難。


季退思:朱八八的藩王制度不知道是誰給想的,完全是最糟糕的辦法了吧,所有的分封制的壞處全有,所有的分封制的好處全沒有,李善長之流被殺真不冤 。


節飲縮食加菲貓:這個制度自然是豬爸爸自己想的,那個小子敢間其骨肉。


AncientSin:我覺得問題最大的是不肯讓宗室幹活,連自食其力都禁止,只能靠財政養。


貝當門生戴高樂:還是我大清好,考試不及格直接當閒散宗室,每月領低保666666。


fighterbruno:朱元璋定政策要養,朱棣要防,兩者結合就形成了個明朝宗室既多又廢的局面。


而且到最後,龐大的宗室在中央除了皇帝以外,在官僚隊伍中連個代言人都沒有,自然是黑鍋背盡。


像唐朝李适之,宋朝趙汝愚都當過宰相,明朝的宗室不但武將不能做,連讀書考科舉都不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上升通道被嚴重堵塞了。



閱讀原文,了解詳情,請登錄北朝論壇。

相關焦點

  • 明朝宗室制度探究
    說起明朝的宗室制度,很多明史的愛好者甚至都將其稱之為「國營養豬」,因為在爵位世襲和俸祿方面,明朝宗室所享受的待遇極高,但在自由度方面,宗室的待遇也就只能說是養豬了。這些宗室的俸祿十分優厚,拿親王來說,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而在明朝一品官的祿米每年僅僅一千石,可以說和親王是天壤之別。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一、反對削藩,靖難造反的朱棣,卻將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貫徹到底明初,朱元璋將諸皇子分封到全國各地,有屬於自己的護衛軍,節制封地周圍的軍隊,甚至還可以幹涉地方行政事務,權力非常大。尤其是被封到北方抵禦蒙古殘餘勢力的九大塞王,更是手握重兵。
  • 明朝宗室身為天潢貴胄,為何淪為廢物?這事要怪朱元璋、朱棣
    在清軍、農民軍的雙重打擊,明朝的江山風雨飄搖。當年朱元璋開創明朝,分封諸王,希望後世能夠守住朱家的江山。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數量已經達到十多萬人,然而他們卻沒能保住江山,反而淪為廢物,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說明朝宗室是廢物的人不是我,而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
  • 明朝末年有多少個藩王,養這些藩王每年需要多少錢?
    明朝宗室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8等。皇子封親王,親王封號用一個字的古國名或地名,如「秦」、「晉」、等。親王的嫡長子或嫡長孫(嫡長子先於親王去世)是親王封號的合法繼承人。親王的其他諸子則被封為郡王。郡王封號用州縣地名或古地名,一般為兩個字,如「新平」、「樂安」等。
  • 明朝滅亡之際,明朝宗室為何不齊心協力匡扶明室?
    在明朝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有一些著名明朝宗室是有盡到自己的義務的,就比如說南明的隆武帝——唐王朱聿鍵,他就是一個大明的賢王,可以說是在晚明一眾拉胯的藩王中最出色的一位。但是作為一個一腔報國熱情的宗室,他的下場其實並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說極其糟糕。
  • 堪稱錦城的「外灘」 每年養馬就花掉200多萬 |...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郭靜雯  吳亞飛)明朝的錦官驛十分熱鬧,成為了蜀錦的要津,商鋪、酒樓、茶肆、旅店、乃至煙花業高度發達,大量的剿絲、刺繡、印染、運輸等手藝人、役夫、商人生活在錦江一線,成為了當時成都最為活躍的「經濟人」
  • 二八定律下大明王朝,幾十萬宗室吃垮朝廷,滅亡已是註定
    明朝是我國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一度被網友認為大明不亡中國在近代不會落後於世界。可見明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之重。那麼明朝既然如此強大,為什麼會亡了呢?有的人會說,明朝黨爭太激烈;也有的人說,明朝閹豎權力太大,全被那些太監給糟蹋了;還有的人說明朝皇帝各個奇葩,不幹正事等等。
  • 皇親有遠近,五服之內才是親,該怎樣看明朝13萬宗室成員
    漢晉時期的宗室政策屬於「裂土臨民」,勢力強大的藩王基本上就是「獨立王國」。唐宋時期的宗室,則不給予裂土封侯的權力,而是有能力者自建功業。當然,唐宋時期這麼做也有問題。因為,你佔有先天優勢,能夠起來的機率也就更高。當然,這僅僅是機率。
  •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天多少人民幣?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特別以當代電視劇為極端,居然出現兩個饅頭一碗湯5兩銀子,一個少奶奶一次賭博輸掉一千萬兩銀子等等荒唐透頂的情節,顯示當前中國的創作人無知和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 甚至包括了金庸這樣的大師似乎也對銀兩的貨幣價值沒有進行深入研究。
  •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在我國古代,宗室是一個特殊群體,歷代宗室都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並且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都享有極大地特權,憑藉著與帝王的血緣關係,凌駕於普通民眾之上,被人稱為「天潢貴胄」、「龍子龍孫」。明朝宗室也不例外,針對於此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宗室管理制度,後世的皇帝不斷改進完善。
  • 古時候的一兩銀子現在到底值多少錢?
    古時候的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咱們不說把當時的銀子當古玩古董收藏到現在,就說說銀子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如果有機會收藏這類古玩的話,還是應該儘量去收藏的,別管實際價值多高,收藏價值絕對是毋庸置疑的,畢竟是幾百年的老古玩了,以後只會少不會多。
  • 成都市資訊|張獻忠攻克成都後,明朝蜀王一脈,到底有多少朱姓宗室被殺
    成都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張獻忠攻克成都後,明朝蜀王一脈,到底有多少朱姓宗室被殺張獻忠大軍入川,攻破重慶,下一步就是成都。到7月底,張獻忠大軍已逼近成都,想到重慶宗室兄弟們的悲慘結局,朱至澍才驚慌起來,同意拿出錢財招募士兵守城。最倒黴的是城裡的宗室,農民軍進入成都後,圍攻蜀王府,朱至澍與妃嬪、宮女等投井自殺。張獻忠對明朝宗室有一種天然的仇恨,對蜀王宗室下達了格殺令:「凡王府室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蜀王宗室及家人數萬人,都被殺死。
  • 明朝時期的一兩銀子折合成人民幣有多少?朱元璋:貪汙60兩就斬首
    朱元璋時期的反腐手段非常嚴厲,曾經有規定,官員不論大小,貪汙六十兩銀子就要被斬首,而我們在一些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大戶人家動輒就花費紋銀百兩,甚至直接送人,一點都不吝惜,六十兩就要被殺頭,是不是有點太嚴苛了?那麼古代的六十兩銀子到底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古代的度量衡和現在不太一樣,不同時期主要的貨幣形式也不太相同,我們只能用古今都有的米價來做一個衡量。
  • 國破家何在,清初的明代宗室的生存處境是怎樣
    ,由多爾袞率軍進入北京之後,第二天就發布了昭告天下的諭令,為了穩定局勢,同時籠絡前朝宗室,多爾袞在這第一道的諭令中明確提到:「朱姓各王歸順者,亦不奪其王爵,仍加恩養」。 這樣的政策和號召,對於當時惶惶不可終日的明室宗親來說,不啻於天籟,再加上清軍入關打的是為了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所以很多明朝宗室懸著的心就放了下來。但殊不知命運的絞索也就此牢牢套在他們的脖子上,逐漸收緊,直到康熙三十八年,倖存的前明主要宗室在北京被屠戮一空,明朝遺宗的悲慘歷史就此才徹底翻過了這一頁。
  •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等於多少人民幣?原來我們都被電視劇誤導了
    古代的一兩銀子究竟等於多少人民幣,現在很多人其實沒有概念的。特別是以當代電視劇為極端,居然出現兩個饅頭一碗湯5兩銀子,一個少奶奶一次賭博輸掉一千萬兩銀子等等荒唐透頂的情節。同時也表明了中國部分的創作人的無知和不負責。
  • 銀子是古代最為流通的貨幣,那麼對於銀子的計算方式你知道多少
    銀子是古代最為流通的貨幣,那麼對於銀子的計算方式你知道多少,銀子是古代最為流通的貨幣,一提起古代生活,我們總能聯想起那白花花的銀子,但凡跟金錢有關的話題,大家總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裡面的人出手闊綽,動不動就從袖子裡掏出銀子,那麼清朝一兩銀子等於多少錢呢?一兩銀子值多少錢?
  • 明朝有哪些發人深省的冷知識?
    比如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江浙,如「田家」「華家」等「清流」,名下土地都是三五十萬畝,每年僅地租就有百萬兩白銀。外加勳貴藩王們,也是巧立名目兼併土地。動的全是「黃冊」下的「蛋糕」。關鍵是,朝廷從這些人身上,一粒稅糧都別想收上來。那「黃冊」上該有的百姓們呢?要麼淪為佃農,要麼流離失所,成了「流民」。
  • 明朝276年,繁衍了百萬宗室?別再被騙了,這才是事實!
    明朝在經歷276年的過程中,有一件事讓世人很痛恨,那就是明朝的巨大的那個寄生集團,到明末的時候,一共有100多萬人!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如果你發現了崇禎年間的一個玉牒,就會知道所有的事情了!所以,從此之後,明朝宗室到底有多少個人,就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謎團了!可以說,清朝丟失了這一樣東西,讓我國人爭論了300多年,到現在還沒有答案!明朝建立之後,他們宗室裡的人並不是很多,在洪武的時候,只有58人!到了永樂年間,也不過只有127人!對於這件事,徐光啟等人的書籍都有多有的記錄,所以沒有什麼爭論。百年之後,明朝的宗室裡人口增長到2980人。
  •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現在多少錢?
    清代西寧府董鵬九銀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特別以當代電視劇為極端,居然出現兩個饅頭一碗湯5兩銀子,一個少奶奶一次賭博輸掉一千萬兩銀子等等荒唐透頂的情節,顯示當前中國的創作人無知和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
  • 作為正部級幹部的海瑞,死的時候身上只有8兩銀子,為何這麼窮?
    歷史記載明朝官員薪水是非常之低的,如正二品的海瑞,在死之前幾乎一家人都養不活,是海瑞作秀,還是真實境況呢?明朝官員的薪水真的是那麼低嗎?是什麼原因導致明朝官員薪水這麼低的呢?明朝的「折色」其實並不是海瑞裝窮,問題出在了明朝的折色制度上。洪武三十五年,朱元璋將官員的薪水折成了白銀進行發放,按照當時官員品階的不同,將米折合成不同的銀子進行發放,比如當時一二品官員60%的米要折成白銀,而八級的官員則有20%的折成白銀。總的來說級別越高,折合成白銀的比例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