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不掛acfun:根據《14_17世紀中英財政收入與支出結構比較研究_劉昀》這篇論文,宗室和皇室的花銷佔了財政收入的一大半。
難以置信啊,這樣的話,明朝完全是被沉重的宗室和皇室花銷壓垮的,而不是軍費。
還有這一份神奇的表格,清朝有那麼多官員麼?
嘉靖年間就如此可怕了,以後穿越崇禎直接把各個宗室都抄家,軍費可以漲到2000萬兩,直接用銀彈把滿清填平了,寧遠的堡壘群也有錢修建了。
神聖智狼:很簡單啊,本朝和俺大清是把官吏一塊兒算了,其他時期就只算了官。你相信漢朝的官加吏才7000多人?別的不說,單單鄉老、亭長恐怕就不止這個數。
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漢書-百官公卿表》
一絲不掛acfun:看來沒算亭長啊,漢高祖一下子沒編制了。
陳王鉞:後期居然超出官俸與軍費的總和還多。
gardian:所以從嘉靖開始就拖欠宗室俸祿啊,這個鍋得朱元璋和朱老四一起背。
cavity:嘉靖時,宗室的祿米六到八成都要折算成紙鈔發放。
季退思:早就打折打的一塌糊塗了,嘉靖朝起都改成打三折發放了,還能玩出連續幾十年一分沒發的事情。
句章居士:這是實際開支還是理論開支?
cavity:帳面上的,後面都超賦稅總數了。
一絲不掛acfun:理論的。1602年明朝收入也就2200萬兩白銀(折算),可是支出2800萬兩。
句章居士:明代財政就是這點複雜,不但理論和實際有出入,帳面實際和現實收支也有出入,按照劍橋明代史的講法,各地都有一套規範,不按中央指標而依照各地成規來操作。
季退思:早就給地方貪汙的乾乾淨淨了。
我看論文啊,潞王400萬畝的莊田,根據地方志整理出來的數字,實際的租息不會少於100萬兩,但是一共才移交給潞王府一年6萬兩銀子,潞王隨便花花就沒了,抄了有何用。地方上你一個縣一個縣的慢慢整理去吧。
全支本色祿糧,是地方官府難以承受的。如弘治三年(1490年)四月戊子,戶部諸臣在上言中稱:「各王府自郡王、郡主以下至儀賓等官祿米俱有定數。近多妄引事例乞以折色改本色。今各處災處,減免稅糧不少而宗支蕃盛,祿米日增,止給本色一半,猶懼不敷,若俱聽其陳乞,何以堪之?伏乞裁之以義。」明孝宗也對此深表贊同。
又如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戊寅,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上言指出:「國初,親王歲祿萬石,郡王三千石。其後,天潢日繁,祿入不給,世廟時更定,郡王歲支一千石,三分本色,七分折鈔,載之《會典》中甚悉。」
可以說,在宗藩繁盛,祿糧日增的情況下,大比例地折色支取祿糧,更成為地方官府藉以緩解財政困境的重要方式。
時至明朝後期,宗藩集團中貧富分化的現象極為突出,一些「富宗」或「強宗」成員擁有面積廣大的莊田,依舊維持著奢華的生活,而與此同時,一些「弱宗」或「貧宗」成員完全依賴祿糧維持生計,祿米的長期拖欠讓他們的生活陷入了極為困苦的境地。在數量對比上,「貧宗」更佔多數。
「宗支日煩,祿米無措,郡王而上猶得厚給,將軍、中尉多不能自存。已封者若此,不得封者可知矣。」
「至於貧乏者十居五六,甚有室如懸罄,突無煙而衣露脛者,亦病極已。」
如嘉靖末年由山西代府的一位將軍的上奏而引起了朝廷一場關於宗藩問題的大辯論。如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月癸丑,代府奉國將軍朱聰浸等人以祿糧積欠數年,詣闕自陳,全面講述了山西宗藩中貧宗成員的悽苦情形:「臣等身系封城,動作有禁,無產可鬻,無人可依,數日之中,曾不一食,老幼嗷嗷,艱難萬狀:有年逾三十而不能婚配,有舉露十年而不得殯埋,有行乞市井,有傭作民間,有流移他鄉,有餓死道路。名雖宗室,苦甚窮民,俯地仰天,無門控訴。請下所司,將積逋祿米共二十二秊(年)清查催補,使父母妻子得沾一飽。冒罪而死,亦所甘心。」
明世宗披覽疏狀後,也不免生憐憫之心,責令山西撫按官核報。
可以說,「宗祿困境」至此已不僅僅是加重了明王朝的財政危機,而且大有演化成一場震動明朝上下的社會危機之勢。
正如朝臣所言,當時,「故自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下至不能自存,饑寒困辱,勢所必至;常號呼道路,聚而詬有司。守土之臣,不惟懼辱,且懼生變。故官司困於難供,宗藩病於不給,天下無可增賦之理,而宗室蕃衍無休時,是可不為寒心哉!」
一絲不掛acfun:論文裡面的算法是取了幾個有記載的藩王,算出平均一個宗室一年給190兩銀子。然後根據宗室總數算出來的支出。
季退思:怎麼可能,絕大多數宗室是奉國中尉啊,一年就200石,實際上末期全額才能拿30兩銀子,大部分一年能拿到十兩八兩就燒高香了。能有190兩才怪,明末大多數鎮國將軍都實際拿不到那麼多。
一絲不掛acfun:200石才30兩?那篇文章裡給的數據是1石0.6兩。它算出一年平均拿290石,等於平均190兩。
季退思:宣德時期就是五分寶鈔五分米了,到嘉靖後七分寶鈔三分才是米啊,再後來九一都很常見了,寶鈔你倒是可以抄回來幾大倉庫,要來何用?
蕭十一郎:這麼說親王郡王的莊田是地方政府代管的,我看《中國財政通史,明代卷》裡面公主是自己收租的,為什麼親王不能自己收租?
wj_zju:王府手能伸到的地方都是自己收的,幾萬頃地,遍布數省,就只能代徵了。
季退思:實際上莊田分成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早期朱八八和朱老四劃撥的一部分衛所軍,收的衛所屯田籽料,租息一般是十取一但是都是糧食本色;
第二種是皇帝封賞的,實際都是地方政府代管的,地方政府按反覆折合最低的折換率移交折色銀子;
第三種是藩王通過經營積蓄,自行兼併來的土地,這部分相當類似普通官僚地主自己收租,一般可以收到十取三,而且明朝後期開始多數收銀子了。
但是第一和第三種的面積其實都不多,絕大多數藩王佔地都是第二種,而藩王從中獲得的收入極低,其中的差額都被地方官府竊奪瓜分了。
剛果花園:是的,宗室所佔大頭其實是依靠地方官員來供給的。問題在於地方官連該上交的國稅都欠著,該繳納的金花銀都欠著,地方上養的那些豬宗室又算得了神馬。所謂宗室吃垮大明財政其實一些業餘黑黑出來的,無非在史料中採摘一些自己需要的數據腦補一下,至於數據分析,他們會嗎?
蕭十一郎:明代宗室自己有封邑,本不該再發祿米,如果學本子的嫡子繼承法,把次子和側室的兒子都送到軍隊去,或者自謀職業,財政問題能解決一半。偏偏還死盯著不放弄個玉牒出來,讓清廷一鍋端掉。
嘉靖的奢侈真不比正德亂花錢好多少,寫個青詞或者對聯還得金書,磨一碗金粉發給每個人,然後那些大臣個頂個用大筆三四隻,前幾隻刮完大半的金粉塞袖子裡,後一隻掃完碗底再寫字。
簫管遺音:死亡率太高,宗室掌軍太危險,老朱一家都餓死了,心理陰影大。
tgwtgw:老朱那時候藩王帶兵還是有很多的,朱棣造反後就削藩了,然後又出個寧王,這之後乾脆就把姓朱的通通當反賊預備隊來防備了,這才開始徹底的當豬養——實則連養豬都不如,養豬還要育肥呢!
zhgame:搭車問一下,這個金粉還真是金子磨粉?感覺金屬的粉末用來直接寫字很難想像啊,又不溶於水,寫的到紙上嗎?
蕭十一郎:純金粉,把金塊用石頭或者銼刀慢慢磨下來,然後加入牛皮膠水搗成糊狀。
tgwtgw:為啥明朝不搞推恩令呢?
季退思:朱八八是神經病 全員世襲罔替 怎麼推恩?
tgwtgw:然後最大刀闊斧的朱棣得國不正不敢搞太狠後面更沒誰有這個魄力?
季退思:誰也搞不了吧,本來就是親王的嫡子世襲親王,其他兒子都封郡王,你怎麼推恩,沒恩可推啊。
古代那是因為親王的嫡子世襲親王,其他兒子沒地皮沒爵位,所以才能推恩。明朝的藩王是一沒有領土,二沒有財政,等於都是領工資的公務員,又有什麼可分割的呢?
tgwtgw:漢朝推恩令推到最後一幫自己養活自己的老百姓,明朝降格到底還是要吃國家飯連種地、做工、考科舉都難。
季退思:朱八八的藩王制度不知道是誰給想的,完全是最糟糕的辦法了吧,所有的分封制的壞處全有,所有的分封制的好處全沒有,李善長之流被殺真不冤 。
節飲縮食加菲貓:這個制度自然是豬爸爸自己想的,那個小子敢間其骨肉。
AncientSin:我覺得問題最大的是不肯讓宗室幹活,連自食其力都禁止,只能靠財政養。
貝當門生戴高樂:還是我大清好,考試不及格直接當閒散宗室,每月領低保666666。
fighterbruno:朱元璋定政策要養,朱棣要防,兩者結合就形成了個明朝宗室既多又廢的局面。
而且到最後,龐大的宗室在中央除了皇帝以外,在官僚隊伍中連個代言人都沒有,自然是黑鍋背盡。
像唐朝李适之,宋朝趙汝愚都當過宰相,明朝的宗室不但武將不能做,連讀書考科舉都不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上升通道被嚴重堵塞了。
閱讀原文,了解詳情,請登錄北朝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