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我軍的裝備普遍劣於日軍,而且在兵員素質上將,我軍也要差很多,大部分士兵都是不識字沒有文化出身,就連電燈泡也沒有見過,而日軍士兵的營養充足,大部分具備小學文化以上,能夠看懂地圖,加上當時雙方國力的對比,因此這一戰一開始就不是對等的戰爭,而我軍也為了抵抗日軍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相較於當時國民黨中央軍,裝備雖然好一些,但也很難比得上日軍,就更不要說一部分地方軍閥的部隊,比如川軍,川軍是在1937年冬出川參加抗戰,由於缺少補給,部隊戰士大冬天穿著草鞋,連棉衣也沒有一件,凍得瑟瑟發抖,而且由於槍彈匱乏,因此在與日軍交戰中,往往都是以命相搏,滕縣保衛戰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當然在抗戰的歷史上,還有一個故事,那就是川軍第20軍133師收復巢縣,這一戰由於規模並不是很大的緣故,因此在當年也僅有報紙上刊載過那麼一小段,基本上在任何抗戰的史料中,都沒有記載,然而就在當年報紙記錄中,記者卻用了另外一番話來記載這場戰役:淮南戰場上最慘烈的一次戰役,不過更為關鍵的是,在隨後發掘的史料中,還有一位不知名的乞丐也同樣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1938年4月29日,巢縣在日軍進攻下淪陷,隨後日軍有分兵進攻安慶,當時安慶是川軍第20軍軍部所在地,為了不在戰場上處於被動的劣勢,20軍主動出擊,打算收復巢縣,20軍133師楊漢忠所部2個營度過護城河,採取奇襲戰術,當然奇襲戰術的要求有兩個,第一個是要快,第二個是要出其不意,巢縣是日軍守備堅固的城池,一旦被知覺,有有可能形成苦戰。
133師走在半路上的時候,遇到了一個乞丐,而偏巧這個乞丐知道入城還有另外一個出口,當時133師派了一支數千人的敢死隊,透過巢縣下水道奇蹟般地出現在城內,使得日軍猝不及防之下,加上裡應外合,最終攻破了巢縣,但遺憾的就是由於日軍隨後佔據了城外臥牛山高地,憑藉堅固工事和火力對我軍造成嚴重傷亡。
加上日軍大部隊隨後來援,我軍為避免被殲滅,只能率軍撤退,而遺憾的是當時城內尚有500多名烈士的遺骸,包括那名帶路的老乞丐,也在攻城一戰中不幸犧牲,而整個戰役打下來,川軍將士付出了千餘人的傷亡代價,整個部隊損失異常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