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乞丐為收復縣城立功,後壯烈犧牲,川軍一個師也傷亡千餘人

2020-12-18 千古之客

抗戰時期,我軍的裝備普遍劣於日軍,而且在兵員素質上將,我軍也要差很多,大部分士兵都是不識字沒有文化出身,就連電燈泡也沒有見過,而日軍士兵的營養充足,大部分具備小學文化以上,能夠看懂地圖,加上當時雙方國力的對比,因此這一戰一開始就不是對等的戰爭,而我軍也為了抵抗日軍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相較於當時國民黨中央軍,裝備雖然好一些,但也很難比得上日軍,就更不要說一部分地方軍閥的部隊,比如川軍,川軍是在1937年冬出川參加抗戰,由於缺少補給,部隊戰士大冬天穿著草鞋,連棉衣也沒有一件,凍得瑟瑟發抖,而且由於槍彈匱乏,因此在與日軍交戰中,往往都是以命相搏,滕縣保衛戰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當然在抗戰的歷史上,還有一個故事,那就是川軍第20軍133師收復巢縣,這一戰由於規模並不是很大的緣故,因此在當年也僅有報紙上刊載過那麼一小段,基本上在任何抗戰的史料中,都沒有記載,然而就在當年報紙記錄中,記者卻用了另外一番話來記載這場戰役:淮南戰場上最慘烈的一次戰役,不過更為關鍵的是,在隨後發掘的史料中,還有一位不知名的乞丐也同樣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1938年4月29日,巢縣在日軍進攻下淪陷,隨後日軍有分兵進攻安慶,當時安慶是川軍第20軍軍部所在地,為了不在戰場上處於被動的劣勢,20軍主動出擊,打算收復巢縣,20軍133師楊漢忠所部2個營度過護城河,採取奇襲戰術,當然奇襲戰術的要求有兩個,第一個是要快,第二個是要出其不意,巢縣是日軍守備堅固的城池,一旦被知覺,有有可能形成苦戰。

133師走在半路上的時候,遇到了一個乞丐,而偏巧這個乞丐知道入城還有另外一個出口,當時133師派了一支數千人的敢死隊,透過巢縣下水道奇蹟般地出現在城內,使得日軍猝不及防之下,加上裡應外合,最終攻破了巢縣,但遺憾的就是由於日軍隨後佔據了城外臥牛山高地,憑藉堅固工事和火力對我軍造成嚴重傷亡。

加上日軍大部隊隨後來援,我軍為避免被殲滅,只能率軍撤退,而遺憾的是當時城內尚有500多名烈士的遺骸,包括那名帶路的老乞丐,也在攻城一戰中不幸犧牲,而整個戰役打下來,川軍將士付出了千餘人的傷亡代價,整個部隊損失異常慘烈。

相關焦點

  • 淮南抗戰最壯烈一役,川軍收復巢縣,最大的功臣卻是一位乞丐
    今天老兵要講述一段80年前川軍第二十軍收復安徽巢縣的歷史故事,這是一段幾乎被完全掩蓋的歷史。網絡上能查找的史料中幾乎找不到這支部隊和巢縣的任何關係。但是1938年的《新華日報》卻刊登過一段非常珍貴的史料。在那編報導中,著名戰地記者陸詒用:淮南歷次戰役中最壯烈的一幕來形容,並叮囑說值得我們永遠紀念。
  • 川軍淞滬第一戰,中校一日連升三級成少將,20軍傷亡7000人
    第一個任務就是收復橋亭宅、頓悟寺一帶友軍丟失的陣地。楊森命令離此地最近的134師402旅804向文彬團組織反攻,收復失地。楊森說:「這是川軍出川第一仗,務必要血戰到底,收復失地,絕不能拉稀擺蛋!」>戰至17日,經過反覆衝殺鏖戰,負出巨大犧牲後,終於將敵擊潰,收復了橋亭宅、頓悟寺陣地,並繳獲大量槍枝彈藥。
  • 「川軍不死、中國不滅」,慘烈犧牲傷亡64萬餘的川軍到底有多鋼
    他們傳承著袍澤精神,只有戰死,沒有投降,支持著國家和川軍的尊嚴。每戰必打,視死如歸。頑強作戰的川軍是中國的脊梁,中國的驕傲!七七事變以後,四川最高長官劉湘赴南京參加軍事會議,四川各界一萬多人為他送行,劉湘為民眾的抗日熱情深深感動,發表了《告川康軍民書》,動員全川民眾參加抗戰,隨後川軍十五個師即開赴前線。
  • 抗戰期間,川軍做了什麼,為什麼人們總說無川不成軍?
    (川軍將領合影)抗戰全面爆發後,川軍七個集團軍,另有一軍一師一旅共40餘萬人,先後開赴抗戰前線浴血奮戰,此後四川每年向前方輸送青壯軍人,人數居全國之冠。(子女寄託所合影)川軍出川後,最先進行的是川軍第43軍第26師和川軍第20軍在淞滬戰場的血戰。據何聘儒先生回憶:26師裝備可憐,「一個連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輕機槍和五六十支步槍。
  • 滕縣保衛戰,川軍兩個師為何只有3000人守城?追記王銘章殉國始末
    抗戰爆發後川軍誓師,被軍事委員會部署到兩個戰略方向,一為華東,二為山西,其中劃入山西第二戰區作戰序列的,是鄧錫侯第22集團軍(下轄第41軍和45軍)。川軍由於沒有正規輜重補給渠道,確實發生洗劫了二戰區的軍需倉庫的事件,閻錫山怒電老蔣,說什麼也不要第22集團軍了。
  • 滕縣血戰,因湯恩伯保存實力,拒不援兵,導致守城川軍全軍覆沒
    當時,孫震將22集團軍主力部署在滕縣以北,以阻擋日軍,令41軍122師中將師長王銘章為41軍前方總指揮,坐鎮滕縣縣城,指揮前線作戰。此時,川軍的裝備在第五戰區雖得到改善,但仍以川土造老舊武器為主,一場日軍強敵與中國弱師之間的血戰就此拉開戰幕。
  • 川軍王牌-第20軍
    但是抗戰初期川軍以裝備差、紀律差、戰鬥力差聞名;第2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曾直呼"川軍無用",意欲趕出山西。但憑著血肉之軀力,硬是在抗日戰場上打出川軍血性。特別是第20軍更是聞名全國的抗日鐵軍。第20軍創始人楊森,四川廣安人;原為四川大軍閥,以妻妾成群而聞名;是電視劇《傻兒司令原型》。
  • 川軍衝鋒擠一團,紅軍忍不住笑:哪有這種打法?還主力團呢
    ,雙方傷亡都很大。1933年1月,先期入川的紅73師搶佔了一處制高點,川軍見紅軍在山上修工事,便排成密集的隊形衝來,既沒有單兵戰術動作,也不注意保持隊形。 和蔣軍嫡系打了幾個月惡仗的紅73師戰士們看到川軍這架勢,都忍不住笑了:打仗哪有這種打法?還主力團呢!
  • 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川軍抗日一洗二十年內戰之罪
    川軍將領王銘章戰死前曾說過「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以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愆了!」另一個將領楊森曾經說過,「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
  • 永不磨滅的軍魂川軍
    在近代的抗日史上川軍無疑用錚錚鐵骨用血淚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八年抗戰中,350萬川軍出川抗戰,其中64萬多人傷亡。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八年抗戰中,四川還提供了全中國近三分之一的財政糧賦……四川人民這段英勇悲壯的歲月,是四川有史以來最光輝燦爛的一段歷史,說到川軍出川就不得不提到劉湘。
  • 抗戰史上的四川及川軍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如何做到「無川不成軍」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川軍收起了之前懶洋洋的樣子,當時的軍閥也一致停戰,四川軍政府主席劉湘毅然主動請纓抗戰。據何應欽的統計,抗戰期間,四川出川將士傷亡人數約為全國的1/5,即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共計64萬餘人。川軍先後有6個集團軍另有2個軍1個獨立旅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
  • 紅軍此役失利團級幹部損失20多人,軍長政委撤職,後兩人壯烈犧牲
    在數次衝鋒被擊退後,馬元海部再也不敢追擊,紅9軍得以暫時擺脫追軍,於是趁著夜色沿橫梁山脈向古浪縣城方向推進,但此時的部隊已經是十分的疲憊不堪。橫梁山阻擊戰,雖然可以算是西路軍西進途中又一次較大的勝利,擊斃敵軍官30餘人,士兵民團近400。但難以後繼的紅軍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25師73團團長張大善、醫務所主任楊少忠等數名幹部犧牲,數10名傷病員被殺害。
  • 壯烈殉國後,毛主席親自為他寫詩
    從黃埔軍校畢業後,戴安瀾參加過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榮獲雲麾勳章。全面抗戰爆發後,戴安瀾更是迎來了巔峰時刻,先後參加過臺兒莊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保衛戰、崑崙關戰役等等重大戰役,立功無數。同古雖然大捷,但局部的勝利根本無法改變大局,英軍更是加速撤往印度,甚至未將這一部署通報遠徵軍司令部。等到發現英軍撤退後,獨木難支的中國遠徵軍下令撤退,卻有些晚了。戴安瀾從同古撤退後,200師已經疲憊不堪,急需休整,但此時戴安瀾又接到了收復棠吉打通退路的命令,只好又帶著部隊星夜兼程趕往棠吉。
  • 抗戰「四大名團」團長 曾是陳賡部下 為阻日軍南下全團壯烈犧牲
    抗戰「四大名團」團長 曾是陳賡部下 為阻日軍南下全團壯烈犧牲 在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在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的作戰中,先後湧現出以英勇頑強作戰聞名於世的「四大名團」,即1937年7月在盧溝橋英勇抗擊日軍的吉星文團、8月搶防南口的羅芳珪團、10月中旬夜襲陽明堡機場的陳錫聯團和八百壯士苦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團
  • 兵力佔全國1/5的川軍,抗戰時貢獻有多大?無川不成軍不是玩笑
    當一個國家不能做到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去反思不足、彌補缺陷的時候,這個國家終究會被其他國家遠遠甩在身後,甚至會被任人魚肉、不得翻身。當時正是清政府的昏庸無能,才鑄就了一系列的惡果。但是,無論在哪個時代,一個國家都不會少了英雄,他們組建成數支部隊,用熱血與生命死守國門,即使侵略者再兇殘、再強大,他們也不會後退一步。而回顧14年的抗日戰爭,在無數部隊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軍隊中川軍必然得算,他們的表現,令人民永遠無法忘懷。所以,當時兵力佔全國1/5,一腔熱血的川軍,到底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多大貢獻?「無川不成軍」不是一句玩笑。
  • 抗戰八年,無川不成軍,川軍將士用鮮血築起了最後的防線
    在淞滬會戰的戰場上,川軍第43軍第26師和川軍第20軍用最差的裝備和敵人頑抗到底。據後來何聘儒先生回憶,當時的川軍第二十六師裝備之差,令人咂舌。何聘儒說「當時的26師一個連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輕機槍和五六十支步槍。
  • 才130人就敢稱一個師,四個大隊長全部壯烈犧牲,一人成大將
    如今的一切得來不易,是那些革命先烈們用生命,用鮮血為我們鑄造的,因為有那些革命英雄們,開國功臣們,才會有我們現在的和平盛世,才會有如今的新中國,所以我們的心中對這些英雄們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今天子非要和大家說的是紅軍的一個師,這個師只有130人,裡面的四個大隊長都壯烈犧牲,但是最終這130來人卻走出了一個開國大將,一個開國中將,實在了不起。
  • 川軍史上最悲壯的一戰:此戰過後,無人不知川軍
    清朝末年,清政府為提高軍隊戰鬥力開始編練四川新軍,後來的四川新軍便是大名鼎鼎川軍的由來。清王朝土崩瓦解後,四川軍閥正式產生(川軍,意為民國期間四川軍閥部隊)。
  • 不是川軍,而是這支虎狼之師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唯一一次全民族團結一致對外的抗戰,從日本侵略中國寶島臺灣算起,中國人前前後後經歷了大約五十多年的抗爭,才終於把日本侵略者徹底趕出了中華大地。
  • 抗戰川軍死字旗,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
    抗戰時期,有句老話叫做無川不成軍,形容的便是川軍在抗日時期的貢獻。據統計,至抗戰結束,四川的徵兵額已經達到了三百零二萬五千餘人,服工役的四川人民總數亦在三百萬人之上,四川為抗戰貢獻的糧食佔全國徵糧總數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