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他不是長子,靠著赫赫戰功登上皇帝寶座。李世民17歲的時候就隨同他的父親李淵去山西平亂,19歲的時候跟隨他父親在太原起兵。唐朝建立之初,太子是李建成,李世民只是被封為秦王,率軍徵戰四方。隨著李世民的威望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直接威脅到了李建成的地位。在史書中記載,李建成為人寬宥仁厚,但缺乏軍事經驗。在李世民28歲那年,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和李世民密謀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等人在長安玄武門設下埋伏,太子李建成上朝的時候,被射殺致死,太子黨羽李元吉也死於混亂之中。
玄武門之亂後,李世民就成了太子。同年8月,李淵被迫退位成了太皇帝,大唐的政權徹底掌握在李世民的手中。李世民登基之後,他知道自己皇位來的不正當,於是格外重視穩定。他不僅重用了李建成手下的官員魏徵,還經常和朝臣們一起研究歷代興衰的根本。李世民在青年時代親自討伐過隋煬帝楊廣,他知道如果一個皇帝昏庸貪婪會給國家帶來什麼樣的惡果。有了這樣比較開明的環境,朝臣也敢大膽之言,有人直接指出,秦皇漢武雖然是一代霸主,但他們窮兵黷武,實際上埋下了霍亂的根苗。這樣大膽的話語,直擊王權根本,李世民也沒有責怪他。
李世民認識到,為君之道首先要保護百姓的安危,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就會造反。荀子說過的「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是他心中的一條「高壓警戒線」,時刻提醒他勿忘百姓。這樣的觀點在歷代帝王中不算是個例,但能夠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李世民不僅認識到了,他還要努力做到,於是他下了一系列的政令。比如,他嚴格管控宮中的各種支出,忌奢侈浪費;選用廉潔無私的官員,減輕百姓的徭役賦稅。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快速恢復了生產,讓天下民心歸順。
李世民在執政過程中有兩條準則,一條是任人唯賢,另一條接受大臣的意見。李世民反覆強調,任用官員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德行與學識要匹配,以德為先。唐高祖李淵重用裴寂,這個人無能昏聵,李世民登基之後立刻把他從宰相的位置上拿下。李世民通過兵變奪權,原來秦王府的舊臣覺得他們的好日子來了,於是紛紛提要求,李世民採用了一個穩妥的方式,根據他們的品德和才幹授予官職。既不讓他們寒心,也不讓他們有飛揚跋扈的心思。
李世民還有一個創舉,在古代宰相是文官之首,一般只有一位。李世民擴充了宰相的名額,有些資歷淺、品級低的官員如果有真才實學,也可以授予宰相的稱號,參與到國家政事中來。在文化領域,李世民也是建樹頗豐,有六部前朝的正史都是他下令史官編纂修訂的。
經過李世民和朝中大臣的努力,大唐迎來了「貞觀盛事」。皇帝可以接受各方意見,朝臣敢于堅持自己的見解,這樣理想中的局面成為現實。有一個事例可以說明李世民執政的成果,在貞觀元年的時候,商旅從長安出發到嶺南一帶需要自己糧食。因為歷經戰亂國家貧瘠,路上缺少補給。到了貞觀九年,商旅出行已經可以沿途採買了。這個事情說明人口已經極大增長,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已經初具繁華的樣貌。
拓展閱讀
古代知名度最高的一部抒情詩詞集,非《花間集》莫屬
水色炫彩,明亮鮮活,清代畫家周笠繪《花卉冊頁》四幀
畫出高潔品行,心中不留遺憾,蕭雲從繪《山水冊頁》
楚莊王問鼎,春秋時期一代霸主對權勢的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