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李世民,兵變登基,任人唯賢,注重民生

2020-12-15 薩培喇談藝錄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他不是長子,靠著赫赫戰功登上皇帝寶座。李世民17歲的時候就隨同他的父親李淵去山西平亂,19歲的時候跟隨他父親在太原起兵。唐朝建立之初,太子是李建成,李世民只是被封為秦王,率軍徵戰四方。隨著李世民的威望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直接威脅到了李建成的地位。在史書中記載,李建成為人寬宥仁厚,但缺乏軍事經驗。在李世民28歲那年,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和李世民密謀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等人在長安玄武門設下埋伏,太子李建成上朝的時候,被射殺致死,太子黨羽李元吉也死於混亂之中。

玄武門之亂後,李世民就成了太子。同年8月,李淵被迫退位成了太皇帝,大唐的政權徹底掌握在李世民的手中。李世民登基之後,他知道自己皇位來的不正當,於是格外重視穩定。他不僅重用了李建成手下的官員魏徵,還經常和朝臣們一起研究歷代興衰的根本。李世民在青年時代親自討伐過隋煬帝楊廣,他知道如果一個皇帝昏庸貪婪會給國家帶來什麼樣的惡果。有了這樣比較開明的環境,朝臣也敢大膽之言,有人直接指出,秦皇漢武雖然是一代霸主,但他們窮兵黷武,實際上埋下了霍亂的根苗。這樣大膽的話語,直擊王權根本,李世民也沒有責怪他。

李世民認識到,為君之道首先要保護百姓的安危,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就會造反。荀子說過的「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是他心中的一條「高壓警戒線」,時刻提醒他勿忘百姓。這樣的觀點在歷代帝王中不算是個例,但能夠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李世民不僅認識到了,他還要努力做到,於是他下了一系列的政令。比如,他嚴格管控宮中的各種支出,忌奢侈浪費;選用廉潔無私的官員,減輕百姓的徭役賦稅。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快速恢復了生產,讓天下民心歸順。

李世民在執政過程中有兩條準則,一條是任人唯賢,另一條接受大臣的意見。李世民反覆強調,任用官員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德行與學識要匹配,以德為先。唐高祖李淵重用裴寂,這個人無能昏聵,李世民登基之後立刻把他從宰相的位置上拿下。李世民通過兵變奪權,原來秦王府的舊臣覺得他們的好日子來了,於是紛紛提要求,李世民採用了一個穩妥的方式,根據他們的品德和才幹授予官職。既不讓他們寒心,也不讓他們有飛揚跋扈的心思。

李世民還有一個創舉,在古代宰相是文官之首,一般只有一位。李世民擴充了宰相的名額,有些資歷淺、品級低的官員如果有真才實學,也可以授予宰相的稱號,參與到國家政事中來。在文化領域,李世民也是建樹頗豐,有六部前朝的正史都是他下令史官編纂修訂的。

經過李世民和朝中大臣的努力,大唐迎來了「貞觀盛事」。皇帝可以接受各方意見,朝臣敢于堅持自己的見解,這樣理想中的局面成為現實。有一個事例可以說明李世民執政的成果,在貞觀元年的時候,商旅從長安出發到嶺南一帶需要自己糧食。因為歷經戰亂國家貧瘠,路上缺少補給。到了貞觀九年,商旅出行已經可以沿途採買了。這個事情說明人口已經極大增長,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已經初具繁華的樣貌。

拓展閱讀

古代知名度最高的一部抒情詩詞集,非《花間集》莫屬

水色炫彩,明亮鮮活,清代畫家周笠繪《花卉冊頁》四幀

畫出高潔品行,心中不留遺憾,蕭雲從繪《山水冊頁》

楚莊王問鼎,春秋時期一代霸主對權勢的迷戀

相關焦點

  • 李世民玄武門兵變,皇帝李淵不管嗎?
    李淵的次子李世民也很優秀,他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初期基業不穩,李世民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戰功赫赫。李建成雖然擁有太子之位,但論戰功與威信,他對弟弟心有忌憚,於是就與四弟聯合排擠李世民,雙方擁護者也處於明爭暗鬥的狀態。
  • 大畜、任人唯賢
    顯然,任人唯賢是治國的法寶。  漢高祖劉邦,本是一個無賴,之所以能夠當上開國皇帝,最重要的是他任人唯賢。劉邦起用「漢初三傑」,被稱為歷史上善用人才的典範。蕭何辦事能力和責任心強,被用來「鎮國家,扶百姓,結饋餉,不絕糧道」;張良熟讀兵書,善謀略,用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韓信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用其「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
  • 千古一帝的大格局:李世民為何立了軟弱可欺的李治為帝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是浪漫大唐的締造者與奠基者。在他的統治之下,百姓安居,四海昇平。 李世民的一生,徵服過海內外,威風凜凜,卻在晚年立儲問題上,白了頭髮。 皇權的絕對性決定了李世民只能選擇一個兒子,同時必須捨棄其他,也註定了奪嫡之戰的流血結局。
  • 歷史上誰才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篇
    誰才是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筆者認為評論一個皇帝的歷史地位,主要看兩方面。第一,是在當時歷史環境下的功業。第二,是對後世至今的影響。還有兩個切忌。第一,切忌開天眼,用上帝視角,站在21世紀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問題。第二,切忌用小格局的道德眼光去揣摩帝王之術。基於以上的準則,我會陸續介紹筆者心中的千古一帝候選人。
  • 王世充和洛陽兵變有何聯繫?王世充為什麼會被李世民打敗?
    洛陽兵變是發生在中國五代十國後梁時期的一場兵變,這場兵變發生的原因是什麼,這場兵變與王世充的洛陽兵變有關係嗎?下面我們就粗略的來看看洛陽兵變發生的事情。這就是王世充的洛陽兵變,可以知道這與朱友貞的洛陽兵變是不同的,這兩個兵變沒有關係,都是為了個人利益存活而發動的軍事事件。        王世充打敗李密後假以天命逼迫楊侗讓位,自此,公元619年,王世充自立為帝,建元開明,國號鄭,成為河南一帶的重要割據勢力。此後王世充僅僅當了一年多的皇帝就被李世民打敗,擊敗瓦崗寨的王世充為什麼會被李世民打敗呢?
  • 秦瓊排在末尾,李世民舅舅排首位
    很多皇帝登基之後,都會按照文臣武將各自的功勞授封官職;也有君王會像趙匡胤那般,擔心當年的功臣功高蓋主,便暗示他們交出權力,告老還鄉。開創貞觀盛世的李世民,當年登基之後,除了論功行賞之外,還將諸多功臣的畫像描繪在凌煙閣之中。
  • 唐皇李世民,千古一帝的陵墓是否真的被盜過?
    有道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千古一帝」生前功業赫赫,死後也是隆重奢華,他們四人的陵墓,那是一個比一個壯觀。後來李世民見此地風水甚佳,便決定將此處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隨後他下令大規模修建陵墓。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雖然自己已經看淡生死,也提倡薄葬,但自己好歹是個千古一帝,所以自己的陵墓起碼要像漢高祖劉邦的長陵那樣越大越好,裡面陪葬也要越多越好,不然豈不是給大唐丟臉。
  • 李世民如此寫詩讚美一個臣子,不愧是千古一帝,果然不凡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特別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在他的努力下,大唐迎來了貞觀之治,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然,李世民再厲害,也需要有一群和他同樣肯幹事的臣子,房玄齡就是李世民屬下一位肯幹事的能臣。
  • 李世民登基改元的頭一年,發生的一件小事,讓我細思極恐
    唐朝的經濟、政治、國防、民生至此之後,一落千丈,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唐朝興衰的轉折點。也有人說,唐朝的衰敗始於武則天,要不是她在位時,丟失了三分之一的國土,疆域遼闊的大唐,可操作的空間將會更大。駱駝對於上述觀點,不是特別的贊同,也不是反對,但總感覺差點意思。
  • 中國共有494位皇帝,只有這4位被公認為「千古一帝」,你贊成嗎?
    其中既有名垂青史的明君,也有遺臭萬年的昏君,然而能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人,是少之又少。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4位目前學界公認的4位「千古一帝」。 第3位:唐太宗李世民 主要功績:精簡政府機構、改革三省六部、開創貞觀之治、開疆拓土、被尊為「天可汗」
  •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而亡國,李世民同樣兵敗,為何卻被尊為千古一帝
    因此,也常有人對楊廣的國破身死、身敗名裂深感惋惜,並以為同樣是親徵高句麗,未獲成功,憑什麼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被萬世傳頌的「千古一帝」,楊廣卻成了昏君暴君典範?其實,楊廣和李世民相比,說到戰術指揮能力,正是他最弱的一項。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立下千秋功業,而他的兒子卻並沒有繼承他的優良基因,唐高宗李治拱手送出帝國最大權力,但李治已經是英明的唐太宗選擇的繼承人。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稱帝的,那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到底都幹了什麼「荒唐」事呢?
  • 千古一帝秦始皇,登基稱帝後恩威並施,創不世功勳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句話可以說完美的概括了秦始皇——嬴政前半生,其作為我國封建王朝以來第一個皇帝,創立了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自周幽王以來的春秋戰國的多年徵戰,使得百姓迎來了短暫的和平時期,但是光靠建立秦王朝視乎不足以讓秦始皇能夠真正的名流千古成為千古一帝,所以對於秦始皇而言其稱帝之後為了統一作出的一系列政策才是讓其真正能夠名流千古的重要原因,所以下面小編我就與大家好好的聊一聊秦始皇嬴政登基之後為後世作出的貢獻
  • 張婕妤尹德妃二人多次陷害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後,如何處置的她們
    史書記載二人與李建成、李元吉勾結,多次陷害秦王李世民。那麼,李世民登基後,是如何處置她們的?張婕妤,李淵的內寵,和李世民的矛盾爆發點是因為一塊良田。當時她看上了一塊田,並仗著自己受寵,請求高祖把這地送給她父親。但是,當李淵的賜田手詔到達時,李神通已經先一步將田弄走了,背後離不開秦王的支持,因為此人是秦王的叔父,他不肯把田讓給張婕妤的父親。
  • 康熙是否稱得上千古一帝?國外有一本書,揭露了他荒唐的另一面
    加上未在位、死後被追尊帝者73人,共計494位皇帝,在這將近五百個皇帝中,能稱得上「千古一帝」的不過寥寥數人,而其中又必有康熙大帝!康熙原名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帝第三子,以他的出身本來無緣帝位,但他出過天花又僥倖大難不死,有了抗體,因而被選為皇位繼承人,1661年,8歲的康熙登基為帝,14歲即挫敗權臣鰲拜,奪回朝政大權,在位期間削平三藩,消除國家不穩定因素;消滅明鄭政權,統一臺灣;驅逐沙俄,締結《尼布楚條約》;西徵漠北,將準噶爾勢力趕出西藏,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同時注重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 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五位皇帝,個個雄才大略,康熙只能進備選行列
    漢武帝的功績被後世子孫銘記,他能被稱為「千古一帝」,是中華民族對他功績的認可!第三位:漢宣帝劉詢漢朝除了漢武帝外,還有一位皇帝能被稱為千古一帝,那就是漢宣帝劉詢,漢宣帝實際上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之。
  • 李世民被他射瞎一隻眼?!千古一帝,為何成為別人眼中的蠢蛋?
    唐太宗李世民雖不是完人,卻也稱得上千古一帝,可有人並不這麼看。如果有人說他是一個蠢笨又奸詐的庸君,更被人射瞎一隻眼睛,你會作何感想?這樣的李世民,出現在一部長達100集的歷史巨作《淵蓋蘇文》中,劇中李世民以反面形象出現,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 李世民臨終前將他貶出京城,李治登基後給他連升三級並重用
    李世民臨終前將他貶出京城,李治登基後給他連升三級並重用小編今天和大家聊聊唐朝一名開國功臣,李世民在臨終前將他貶出京城,李治登基後便給他連升三級,而且還重用他。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麼李世民為何要在臨終前將一名開國功臣貶出京城呢?
  • 為什麼李世民當上皇帝後,沒有殺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人?
    ,是李世民欽點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深得李世民的器重和信任。早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他就追隨李世民南徵北戰,為鞏固新生的大唐政權立下赫赫戰功,隨後的李世民又和太子不和,兄弟二人明爭暗鬥,大有兵戎相見之勢。武德九年,李世民決定發動玄武門兵變,而秦瓊作為李世民的堅定支持者,參與了這場政變,隨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立了大功,之後被李世民拜為左武衛大將軍。
  • 夭折的千古一帝——柴榮
    說到歷史上的千古一帝,我們會想到誰?  秦始皇贏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還有嗎?論及千古一帝,基本上就是他們幾個,他們出現的頻率最高。有時,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魏武帝曹操、隋文帝楊堅、女皇帝武則天、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也會擠進來湊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