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茶葉生產中,鳳凰茶農深深地體會到茶樹的經濟價值和藥物價值,因而,也就深深地愛惜、擴種和褒揚,編成了許多故事在民間流傳,充分反映了茶農對茶樹的崇敬和熱愛,表達了他們濃厚的思想感情。
相傳青龍和烏龍都是海龍王之子,是一對孿生兄弟,終日相伴嬉遊於龍事,日久他倆漸漸厭惡龍宮的生活。一天, 青龍獨自闖上岸遊玩, 適逢人世堂廷盛會, 見此, 十分嚮往人間美好生活, 便化為-縷青絲投胎大耳婆而成為龍犬。龍犬為高辛帝解除危難, 除掉番王, 保衛中原, 立了大功, 受封駙馬, 賜名槃瓠。婚後, 他稟奏高辛帝, 要離開京城, 不與百性爭地, 到深山老林去謀生。因此他與高辛女不遠萬裡, 到鳳凰山興家立業, 生下三男一女, 過著刀耕火種、採山釣水、狩獵的生活。二十年後, 人間美薌事,終於傳到了想念哥哥的烏龍耳朵裡,他十分羨慕,急欲會見離別多年的青龍,立即沿著韓江,尋上鳳凰山,他見到秀麗的嫂嫂高辛氏,又見盤、藍、雷三兄弟,一個個長得結實強壯……不禁嘖嘖讚美。但卻沒見哥哥青龍。嫂嫂說,槃瓠一早己進深山打獵。他謝別嫂嫂,立即上山找哥哥去。
在茅山上,烏龍看見槃瓠正在追趕一隻老山羊,他便變成一條又粗又老的黑須藤,橫臥在路上,想與哥哥開個玩笑。槃瓠急於追趕老山羊, 目無旁顧,只管使勁前衝,沒料被黑須藤絆了一跤,掉下萬丈山崖,氣絕死亡。烏龍見狀,急忙飛下山崖馱起槃瓠,返回哥哥家中。
高辛氏和兒女們見狀悲痛欲絕。烏龍痛楚地訴說原委,並重變黑須藤狀,意欲求得嫂侄的諒解。可是,盤老大怨恨,掄起大刀,砍斷黑須藤。烏龍現出原形,見尾巴已斷,但仍為古藤,鮮血淋漓,便懊喪的說:「這段藤就留作念吧!」(時至公元1951年,石古坪藍氏祖祠的龕下還存放一段古藤。)一想:兄長已死,我身已殘,活著也無用,不如化作茶樹,我之過失。他奏請玉帝,說為了撫養青龍的後代,願化作茶樹,供青龍子孫享用。玉帝準其所奏,並說你原是非等閒之輩,化作茶樹之後,享有盛名,特賜你有獨特韻味,香氣醉人,造福人類吧!隨即吐了一口火,將自身焚燒成炭。接著又是一陣法術,將身子縮小近萬倍,形狀既雄姿舒展,又美妙纖巧。這就是當今人們所見的烏龍茶。
傳說七百年前,宋末小皇帝趙昺一班人被元兵追逐,從福建逃到廣東。
有一天,他們逃進了鳳凰山,一直爬上烏崬頂天池,累得滿頭大汗,饑渴難忍,年幼的趙昺坐在草地上,叫嚷口渴要茶喝。隨從大臣奏說:「這裡雲霧高山, 四野並無人家,哪裡有茶可喝?」趙昺聽後大哭,仍叫嚷要喝茶。
這時,濃霧開處,晴空飄來一朵五彩祥雲,雲端上竟飛著一隻鳳凰鳥,鳥嘴中叼著一枝帶有綠葉的樹枝,飛到趙昺的面前,投下樹枝之後,即駕五彩祥雲冉冉而去。此情此景使大家十分詫異。宋帝昺拾起樹枝,見那翠綠的葉子,顯得惹人生愛,他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若有所悟,摘了一片葉子放在嘴裡嚼著玩。他嚼著嚼著,忽然叫道:「啊,是茶葉,是鳥嘴含來的香茶葉!」他歡喜若狂,分給每人一葉,大家一嚼,也都嚼得津津有味,都說是好茶。可是,樹枝上的葉子都摘完了,只剩枝頭上兩個茶果。趙昺好奇地剝開果殼,取出了裡面的八顆茶籽,種在地裡。誰知道茶籽一落地,即時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長成了八株茶樹。宋帝昺高興極了,又摘下茶果,取出茶籽,撒遍山坡,同時,興高採烈地舉起兩手高呼:「鳥嘴茶啊,快快長大吧!……」果真,茶籽撒到哪裡,就在哪裡生根、發芽、長葉,綠油油的茶樹終於把烏崬山蓋住了。
後來,茶樹傳遍整個鳳凰山區。鳳凰人就把它稱為鳥嘴茶。
清初,烏崬山下有一座用茅草蓋的佛寺,每天善男信女如雲,香火十分旺盛。有一天,鳳凰一位進香的秀才見此情景,感慨萬分,即興為其書下「茅寺」兩字,作為匾文。後來,竟被一個粗識文字的人誤讀為「寺茅」,鬧成笑話,並傳開出去。自此,這個地方便稱為「寺茅」。後因潮語諧音訛傳為「字矛」。
這座茅寺雖簡陋樸素,但香案上的香、燭、果晶卻擺得十分豐盛。院子裡種著菊花、芝蘭和含笑等花木,尤其是山門邊的桂花樹老乾虯枝,高大挺拔,四時散發著芬芳,伴隨著嫋嫋的香菸,香遍整個佛寺。
在寺邊的山坡上,有一片由和尚們經歷千辛萬苦開墾出來的茶園,園裡長滿了綠油油的宋種茶樹。每當採茶季節,和尚們沐浴更衣,穿上草鞋,戴上竹笠,提著竹籃愉快地走進茶園採茶。他們把採來的茶葉攤開在桂花樹下晾乾「曝青」、又經「揉捻」、「 烘焙」制出了味道甘醇的香茶。這些茶用來供禮佛和自已品飲外, 還用以招待進香的人, 因此人們稱它為「寺茅」單叢茶或「字矛」茶。隨著茅寺香火的旺盛, 寺裡擁有山林越來越多,又把它們移植到山坡的茶園裡,不到幾年就長滿了「字矛」山。
康熙五十九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暖,茶芽粗壯,長勢十分喜人。當時適逢大坪村塗氏日新出家,並捐贈山林作為寺產,又做了功德,故被任為住持僧。因此,他便把採制單叢茶的手藝傳授給眾僧。他白天上茶園指導採茶,夜晚入茶間帶領僧徒「浪茶」、「炒茶」、「揉捻」,從不歇息。他足足熬煎了二十個日日夜夜,累得面黃肌瘦。在和尚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制出一批具有天然桂花香味的單叢茶。
消息一傳開, 山內山外的人爭先恐後攀登字矛山,到茅寺內外參觀、品嘗桂花香單叢茶,從此,茅寺的聲名伴隨桂花香單叢茶的茶香飄蕩鳳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