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父教育而母實業」 ——張謇的低調理想主義|頭條

2020-12-11 騰訊網

在過去的歲月裡,我曾無數次到重慶,皆因盧作孚,而今天,居然是為了張謇。張謇不是重慶人,而是南通人。張謇生於1853年,盧作孚生於1893年,相差40歲;他倆一個在南通,一個在重慶,距千裡之遙。張謇貴為狀元,是一個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取得最高科舉功名的讀書人,而盧作孚只是小學生。

小學生盧作孚竟然也可以成為一個像狀元張謇那樣的人。所以我覺得,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成全自己,只需看他最終走什麼樣的路。這讓我想起20世紀最具智慧的人——愛因斯坦。他說過,「在人生的豐富多彩的表演中,真正可貴的不是政治上的國家,而是具有創造性的、有感情的個人。」

張謇是一個個人,生於1853年,歿於1926年。盧作孚是一個個人,生於1893年,歿於1952年。但是他倆有一個交集點——1926年。1926年,張謇去世,南通萬人空巷為他送別。而這一年,盧作孚在重慶開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創業。他不僅創立了民生公司,而且還開始了北碚的鄉村建設。他一手做鄉村建設,一手做企業,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輪船大王。

1926年對於張謇和盧作孚是一個生與死的交集點。1926年是民生公司的生,是盧作孚精神生命的生。1926年,張謇的肉身死了,但是張謇的精神氣脈繼續在盧作孚這樣的人身上存在。直到今天,只要歷史還在,文明還在,這些人就不會被遺忘。

我相信人類的存在不僅僅是肉身的存在,但是我可以確信,一個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人,一個深刻地理解了文明,理解了人類意義,理解了人性的人是不會死的。世界無所謂生死,只是有的人雖然活著,他已經死了。

但是張謇屬於什麼樣的人呢?

一個「好低騖遠」 的人

張謇死了,但他仍然活著,因為他的夢想、他的精神生命還活著。教育和實業是兩個領域,但是教育和實業的邏輯是相通的。張謇一生中留下很多話,我覺得最寶貴的是他在1907年說過的——「父教育而母實業。」這7個字可以放在整個中國教育史、企業史,甚至文明史上。這就是張謇的意義。

1894年,那一年是中國的甲午年,張謇成了狀元。狀元是那時多少讀書人都想要的,他竟然得到了。但是張謇放棄了仕途,願意放下身段,在故鄉南通從事微不足道、在當時看來幾乎沒有成功可能的實業。這就是他的低調理想主義:放低身段,目光卻放遠、放高。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好高騖遠,我寧願將他稱之為一個「好低騖遠」的人。好高騖遠是一個貶義詞,而「好低騖遠」是一個褒義詞。

這個世界本是一個簡單的世界,是人類自己給搞複雜了,我們都是在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以後,再來解決那個複雜的問題。而像張謇、盧作孚這樣的人是把簡單的問題簡單化,把複雜的問題複雜化。我相信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像張謇這樣懷揣夢想的人。

以世界之眼光辦一縣事

張謇有幸遇到了他的時代。這並不是一個美好的時代,相反是一個天下大亂的時代。1900年是個庚子年,120年後的2020年還是庚子年。可在120年前的那個庚子年,張謇開始了他在南通新新世界的建設。他說,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之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之眼光。

而張謇是以世界眼光來辦南通一縣的事。南通當時只是一個縣而已,但是張謇卻把它辦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城,教育最發達的一個縣。他親手或間接推動在南通創辦了200多所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他創辦的第一家企業叫大生企業。大生二字取自《易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的「生」也是「生生不息」的「生」。

作為中國的士大夫,他飽讀四書五經,從秀才一路走到狀元,付出的心血,旁人難以想像。他在科舉路上走了27年,卻不太在乎所取得的功名,因為他知道這一切也不過如此。世人都在追求功名,而他卻用一個人的力量在南通締造了一座城。

2007年3月15日,我曾在《南方周末》上發表了一篇整版文章《南通訪張謇遺蹟》。那個時代的張謇並不廣為人知,但這絕不影響他的歷史地位,因為他的貢獻早已進入歷史深處。胡適先生曾說過「張謇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

這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養活了幾百萬人,在中國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從1900年到1926年,而他籌辦還在1895年。這樣一個人,他走的是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呢?

在晚清中國,張謇第一個說出了他要走的路,不是得寸進尺,而是得寸則寸,得尺則尺。我把它概括為一個詞,叫得寸進寸,他有腳踏實地的、漸進的、低調理想主義。

張謇將只有一片田野的唐閘小鎮變成了一個近代中國最繁華的工業城鎮,讓它進入了世界地圖。他的商標早已風靡中國乃至東南亞了。他創造的企業遍布整個南通,甚至擴張到了南通以外。

「父教育而母實業」

張謇用一個人的力量,在短短不到15年的時間,創立了一系列企業,從大生紗廠開始,橫跨十幾個不同的領域。這在當時是中國最大的企業。但是,張謇卻實實在在地告訴所有人,他的目的不是辦企業,而是要辦教育,但是不辦企業就辦不了教育,所以他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實業」。一個是父,一個是母。

他創辦的第一所學校不是小學。為什麼?因為辦小學首先要有師資,所以他選擇辦師範。南通師範是中國第一所完整的民辦師範學校,請了王國維先生和陳寅恪先生的哥哥陳衡恪先生(也是魯迅的好朋友)來做老師。張謇為南通師範學校定的校訓是「艱苦自立,忠實不欺」。接下來,他又辦了南通女子師範學校,定了「學習家政,勤儉溫和」八字校訓。

1907年,他在《通州中學附國文專修科述義並簡章》中提出「父教育而母實業」。這句話放在整個中國,無論是當時還是今天來看,都具有超前性。從南通到故鄉海門,再到他的出生地常樂鄉(現在叫常樂鎮),張謇辦了一系列的學校。從小學到幼兒園再到中學、大學,從一科到三科,甚至還有盲童學校和聾啞學校。他為整個南通奠定了近代教育的根基。

張謇曾親自為許多學校寫下校歌、校訓。比如他給啟東一個鄉村裡的通海墾牧鄉小學寫過校歌:「新世界,墾牧鄉。新少年,小學生。」沒有新少年,沒有小學生,誰來創造南通的新新世界?所以說,先有個人,然後有社會,先有新少年,然後有新世界。

張謇不僅要在這裡種人,還要種樹。教育的全部秘密就在「種人種樹」這四個字中,在種人的同時種樹。我喜歡說,看一所學校辦得好不好,先看樹種得好不好。如果樹種得好,我對這所學校就會產生一點興趣。種樹與種人,一體兩面,如此簡單。

張謇是懂教育的人,他完全可以當得起教育家這個稱號。他曾說:「強國必先智其民,智民必先普其學,普學以初等小學為最亟,以師範學校為最先。」這些話放到百年後的中國,仍然擲地有聲。凡是文明意義上的大人物,他們說出來的話都是有分量的,都是可以在百年後迴蕩著金石之聲的。

他不光辦了這些,還辦了南通博物苑、翰墨林印書局、更俗劇場,還有五個公園。他的文化與慈善事業從博物苑、圖書館,一直到醫院、公園,幾乎覆蓋了所有方面。窮人到他這裡來有貧民工場,老人有養老院,棄嬰有育嬰堂。他還在那個時代建立了公共體育場、電影公司、氣象臺。他打造了一個完全近代化的南通,提供了當時中國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中的一個全新樣板。

1919年的南通街頭,停著這樣的小汽車。我如果拿這張照片跟人說:這是漢口、天津、上海租界,他們肯定都相信,但這是小小的南通,這是新新世界,或者是他自己說的「新世界的雛形」。

在《新新世界:張謇與南通建設》和《大商人》兩本書裡,有我12年前完成的一篇關於張謇的45,000字長文,詳細講述了張謇與南通建設。張謇說:「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

他做到了。

得寸進寸:低調理想主義

「新新世界」不是要建立一個高調的理想主義的烏託邦或世外桃源,而是以「善託邦」為目標建立一個世內桃源。何謂「善託邦」?我把它概括為一句話:「善託邦」不是為了一個完美的明天而奮鬥,而是為了一個不完美的今天而奮鬥。這是一條與人類主流文明接軌的道路,它體現了從希臘到中國、從西方到東方那些古老而常新的共同價值。

教育從來不是為了建造一個完美的個人,而是為了讓一個不完美的人過得更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曾說過:「教育是必要的烏託邦。」我想把這一句話改動一個字:教育是必要的「善託邦」。張謇提出了一條低調理想主義的路徑。他自己概括為八個字:得尺則尺,得寸則寸。

張謇是一個行動者。作為行動者,我覺得他所體現出來的低調理想主義至少有三個特徵。第一,低調。低調不是以犧牲個體為代價,而是要保全個體,有所作為。第二,可持續。這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代復一代都可以去踐行的道路,一條文明的道路,而不是野蠻的道路。第三,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建設性簡單地說,就是八個字:小處著手,大處著眼。思想不一定都要高到雲端,也可以低到塵埃,讓每一個人可以觸摸。

如果一個人沒受過教育,不認字,但是他的品行中呈現出人類美好的品質,我還是會對這人充滿敬意。如果一個人念了博士,但是腦滿腸肥,我也會對他鄙視,就是如此簡單。張謇是簡單的,雖然他貴為狀元。日本人說張謇是一個「知識精英兼實行勇士」。今天之中國,所謂的「知識精英」太多了,而像張謇這樣的實行勇士太少了。

「百年樹人,一往情深。」張謇不僅種人,也喜歡種樹。他種了大量的樹,光是在長江邊的狼山那一帶,就種了十幾萬棵樹,沿長江邊三十裡種了2700棵桃、桑。一個愛種樹的人一定是個好人,這句話雖然有點絕對,但大致上錯不了。好的教育就是種樹的事業,也是種人的事業。

教育和企業的共同邏輯:人之為人

我想起了與張謇差不多同時代的兩個人:張元濟先生和蔡元培先生。張元濟是中國出版家,也是教育家,蔡元培是教育家。這兩個人都比張謇年輕,一個是1867年生,另一個是1868年生。他們三人都生在一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呼吸到衰亡民族的氣息,他們決心要用一己的努力重造文明,建立一個新新世界。

他們的抓手是什麼?張謇的抓手是「父教育而母實業」。蔡元培的抓手是「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張元濟的抓手是「故向書林努力來」,就是下大力氣來編教科書,創造了一個巨無霸的出版企業——商務印書館,為中華民族提供書本而不是子彈。他們是一樣的人。張謇在南通做了數十年的努力,南通被梁啓超稱為「中國最進步的城市」,被日本人內山完造定為「理想的文化城市」,也是建築學家吳良鏞口中的「近代中國第一城」。這不是浪得虛名,而是名副其實。

我想起100多年前共和國教科書小學國文第一冊第一課,就是一個字:「人」。人之為人——是做教育、做企業、做出版的共同邏輯。「人」頂在「企」字的頭上,「人」也可以頂在教育的頭上。「父教育而母實業」頭上頂著都是一個「人」字。這是人之為人的邏輯。

1922年張謇七十生日,駐上海的各國領事都來到了長江北岸的南通,為他慶賀。這張照片留下了他一生最後的榮耀,代表了國際上對他的衷心認同。而此時此刻離他去世只剩下了4年。張謇當時的社會身份已是一介平民,不是官。他的企業也從這一年開始失敗了。因為他背負了太重的社會重擔,胡適先生當年就看到了。

成敗在是非面前一文不值,人類並不是靠成功而存在,而是靠精氣神而存在,當你沒有呼吸的時候,你的世界就會歸零。對人類來說,第一重要的是呼吸,什麼呼吸?呼吸有兩種,一種是生命存在的呼吸,另一種則是心靈存在的呼吸,只要有一種呼吸沒了,你的世界就會歸零。

張謇影響了他後面許許多多的企業家,包括無錫的榮氏兄弟,也包括重慶的盧作孚。盧作孚先生說過無數話,最簡明扼要的是這十個字:忠實地做事,誠懇地對人。他把它們寫在牆上,掛在嘴上,刻在心上,行在腳下,這是顛撲不破的十字箴言。如果一個教育家做到了這十個字,就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教育家;一個企業家做到了這十個字,也可以成為出色的企業家。這個世界的道理,千條萬條歸根結底只有一條,就是「人之為人」的邏輯——其實非常簡單,大道至簡。

盧作孚先生曾經寫過一句話,「學校不是培育學生,而是教學生如何去培育社會。」什麼叫「培育社會」?就是建造一個新新世界,這就是張謇的夢想。盧作孚的夢想是「50後」的夢想,也是「90後」的夢想。(張謇生於1853年,是「50後」,而盧作孚生於1893年,是「90後」。)每一代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夢想,偉大的夢想總是相似的,卑鄙的夢想則各有各的不同。

最後,我想借用盧作孚的另一句話作為結束,也送給諸位:「不要做大炮,要做微生物,慢慢地去影響、改變社會。」這就叫培育社會,這就叫真正的教育。

傅國湧

獨立歷史學者

兒童母語教育踐行者

來源|優教育(ID: GiftedEdu),文章整理自作者於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演講

責編|三石

排版|Maggie

相關焦點

  • 狀元張謇致力「父教育而母實業」,一個人締造一所城:南通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張謇,這位現在正在被人們重視的晚清民國時期的企業家,他在江蘇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實際上他100多年前所做的事情,一直影響到現在!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低調理想主義:父教育而母實業一個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人,一個深刻的理解了文明的人,一個深刻的理解了人類意義的人,一個深刻理解了人性的人。
  • 「父教育 母實業」 ——張謇的企業家精神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他畢生堅守孔孟之道,「父教育、母實業」,一生創辦了40多家企業、近400所學校,其品德、思想、事業、成就深為人們所景仰,是「儒商」典範,是中國近代化、工業化的開拓者和先驅,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 ...創新年會在渝閉幕 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商「教育向善 企業向善」
    在本次活動最後一場主旨演講中,歷史學者傅國湧談到,「教育向善 企業向善」是一個極具歷史和現實意義的主題,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張謇曾以「父教育而母實業」的理念推動了一批近代樣板工廠及近200所學校的發展,把實業與教育融為一體,互助互推,形成了良性的發展機制,這對當下的實業界和教育界,都極具啟發意義。
  • 實業到底能不能救國?
    04、國變思建設,實業救國。1900年的義和團的運動中,北方遭受到大亂,南方卻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張謇的大生紗廠進入了全盛時期。從1901年到1907年,張謇一口氣創辦了19家大大小小的企業,成為了當時國內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
  • 「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特展」今起...
    「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特展」今起在江蘇省江海博物館開展 來源: 海門區局 發布時間:2021-01-11 字體:[ 大 中 小 ] 1月8日,江蘇省江海博物館「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特展」正式亮相。
  • 南通海門張謇「實業報國 教育興邦」特展直播開場
    人民網南通1月8日電 8日,「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特展」亮相江蘇海門江海博物館,展覽以全網直播形式開場,觀眾通過主持人導覽、專家解答和觀眾互動等環節讓鏡頭前的觀眾也能「身臨其境」,展期從2021年1月8日至4月26日。
  • 留後世一二有用事業 作為狀元、實業家與父親的張謇
    第二年四月,守孝在家的張謇得到中國戰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的消息,義憤填膺,在日記裡寫道:「和約十款,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得失無論矣……」甲午戰爭給張謇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他認為此時中國「求活之法,唯有實業、教育」,由此書生張謇走上了實業報國的艱辛道路。  張謇深知「實業之命脈,無不繫於政治」。
  • 薪火相傳,張謇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
    11月12日下午,正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情況
  • 中國陶業學堂主要創始人張謇塑像在景德鎮陶瓷大學落成
    落成儀式上,張緒武非常激動,講述了祖父張謇先生與陶瓷大學和江西陶業的淵源。他說,「祖父張謇精通四書五經,曾說過『父教育母實業』,它們永遠是事業的兩個『輪子』,並且把教育喻為父,實業喻為母,這是非常科學的一個哲學思想。
  • 萬古長流,張謇的實業救國之路
    張謇聽了,急忙說:「大人和我想到一塊去了,我也認為,中國的問題就應先從實業和教育入手,這是根治中國疾患的最好法子。」 張之洞激動地說:「季直說得很對!」(狼山位於南通) 大清朝廷於1904年晉升張謇為三品頂戴。到1911年,任命他為中央教育會會長。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的南京政府對張謇也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他說:「通州師範的開辦和整個南通教育事業的興起,開全國之先河。」
  • 張謇家國情懷的典範意義
    1904年,張謇創辦了大生分廠二廠,1915年創辦了大生三廠,1921年又創辦了大生八廠。工業與農副業的良性互動,推動了南通沿海乃至整個江蘇沿海多門類產業的快速發展。辦教育。張謇有句名言,「父教育,母實業」,在張謇看來,實業雖然可以增強國力,發展經濟,但國家真正的強盛,最基礎的要靠教育、靠人才,可以說教育是基礎的基礎,稱之為「父」。
  • 在商向儒——一代儒商張謇的思想精髓
    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就是其中的一位。(一)張謇,江蘇南通人,赫列歷史上十大商人。他集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於一身,兼農業水利專家、城市設計師、金融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書法家和詩人於一人,被譽為中國「近代實業之父」、中國近代現代化先驅。他一生取得的成就和擁有的盛譽,翻遍中國歷史,無人能出其右,幾乎舉世無雙。
  • 時政現場說丨實業救國 實幹興邦——弘揚張謇精神
    一個月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江蘇南通博物苑考察,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2020年12月12日,北京。2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界、企業界人士濟濟一堂,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說實業、話創新、談愛國、論社會責任,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 張謇:從清末狀元到「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甲午戰爭,是中國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大標誌,對張謇而言,也是他人生道路改弦易轍,投身「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一大轉折。他意識到,中國必須先行「推廣棉地、紡織廠」及開發鐵礦、擴張制鐵廠,發展棉鐵兩業「可以操經濟界之全權」。深感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危機的張謇,與兩江總督張之洞在聯英抗日、創辦實業等方面有不少共同語言。
  • 晚清狀元張謇,曾做過袁世凱的老師,上演現實版的範進中舉
    在晚清,有這樣一位名人,他考取過舊時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功名,成為朝廷權貴們的新寵,卻在時代的感召下,他毅然辭官回家,為了心中的理想,追求實業救國。他人生中的前41年,上演現實版的範進中舉,於功名利祿中苦苦掙扎,其中不乏荒誕之處。
  • 江蘇民營企業家學習弘揚張謇精神高級研修班在張謇企業家學院舉辦
    楊嶽在開班儀式上指出,要牢記總書記囑託,學習弘揚張謇精神,堅定政治立場不動搖、發展信心不動搖、履行社會責任不動搖,爭做新時代「張謇式」企業家。要用好張謇企業家學院資源,加大對張謇精神的深入挖掘研究,精耕細作民營經濟領域培訓課程體系,不斷拓展和弘揚新時代張謇精神,助推全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 總書記昨天參觀的南通博物苑, 創辦人張謇曾這樣「教育救國」
    12日下午,習近平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號特推出《愛國企業家張謇的「教育救國」》一文,供讀者朋友了解張謇的「教育救國」事跡。張謇是我國近代史上的愛國主義企業家,其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創辦和參與建設的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機構多達370所。
  • 讀懂張謇,就會明白「受人尊敬的」企業家應具備哪些特質
    他畢生堅守孔孟之道,「父教育、母實業」,一生創辦了40多家企業、近400所學校,其品德、思想、事業、成就深為人們所景仰,是「儒商」典範,是中國近代化、工業化的開拓者和先驅,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以天下為己任」的民族國家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胸懷壯志實業報國 爭做 「張謇式」企業家 ——全市民營企業家座談...
    11月12日,習近平在南通博物苑考察調研時強調—— 「我這次專門來南通博物苑,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在當時內憂外患的形勢下,作 為中華文化薰陶出來的知識分子,張謇意識到落後必然挨打、實業才能救國,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提倡 實幹興邦,起而行之,興辦了一系列實業、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群眾,造福鄉梓,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 模。
  • 攬五山之勝境 為傳薪而追遠|張謇與五山文化之旅札記
    懷著對先賢「實業救國」「福澤鄉鄰」的崇敬之意,跟著狼山國家森林公園推出的張謇文化遊觀光線路,我們在冬日的清晨踏上五山勝境,再一次與張謇先生隔空對話,因為更多的了解,才能做到更好的傳承。 【謇園】 「天洩奇氣開畫本,園蘊名跡仰高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