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貴申
本文原創,轉載需註明來源與作者,否則追究!
稻瘟稱真菌病害,俗稱火燒病,又稱稻熱病,是影響水稻產量的重要病害。在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通過多年水稻種植研究實踐證明,水稻在秧苗和本田植株、葉片、葉鞘、莖節、枝梗和稻粒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稻瘟病發生,對產量影響最大的是穗莖瘟,也稱(枝梗瘟),輕者減產30~50%,重者會造成絕收,由此可見,稻瘟病對產量影響十分嚴重。
一、發病原因
稻瘟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在稻粒或稻秸(草)上越冬,在平均氣溫達到15℃遇雨潮溼時,病菌不斷產生孢子,借風雨氣流傳播,使稻株染病。然後繼續產生孢子,再度進浸染,再防控不當的情況下,不間斷多發浸染,致使水稻整個生育期內均有不同程度的稻瘟病發生,除上述原因外還有如下幾方面因素。
(1)品種單一
近年來,受市場影響,大多數稻農追求小粒米型品種。使水稻單一品種在一個區域大面積連續種植,抗病品種適應性變異,會產生生理性小種,使其喪失抗性,2009年吉粳88(超級稻)在吉林省大面積種植,使吉林省稻作區稻瘟病大暴發,損失慘重,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2)種子消毒不徹底
種子消毒是消除種子所帶的病菌。近幾年來,有的農藥浸種使用的不科學、不合理,劑量不準,要求使用種子包衣劑,有些稻農根本不用,導致種子攜帶病菌,在適宜的條件下浸染、滋生、傳播、發病。
(3)氣象條件,有利於發病
天氣過分乾旱,灌水次數多少,井灌涼水、深度,都有關聯。過於乾旱和陰雨連綿,都會導致土壤溫、溼度不穩定,空氣溼度相對較大,易誘發稻瘟病。特別是井灌田相對比自然水(江、河水)發病機率更髙。
(4)施肥不科學
主要是底基肥用量不足,特別是鉀、矽、微和有機肥不足。前期植株發黃,過量追施氮肥,用量過大、過晚、造成植株徒長,葉片下垂不舉,通風透光差,使稻株體內乾物質積累不足,易感稻瘟病。
(5) 防治藥劑不適宜
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低,種植水稻,對稻瘟病不防、不治,聽命憂天。沒有發病症狀不施藥,到出現發病症狀時,再用藥,為時晚矣,錯過了最佳防治期。最普遍的問題,稻農噴藥兌水量太少。按要求,每畝地用兩壺水約(40千克)稻農卻只用一壺水(20千克),更有甚者一壺水20千克噴兩畝地,不精準,導致防控差。
二、防控對策
(1)選擇抗病品種,做好品種複合與搭配。
避免在一個稻作區大面積種植單一水稻品種,是控制適應性生理小種變異或制病生理小種變異的重要手段,稻農購種最好買新品種,儘量避開購買本地區種植面積大的品種。
(2)做好種子消毒,消滅種子攜帶病菌。
浸種用25%咪鮮胺10毫升加75%三環唑5~7克可浸30~40千克水稻種,(不可加量)浸種積溫約需100度(東北吉林省一般可在室內浸5~7天(如果稻種包衣,應先包衣後浸種)也可以用適樂適20毫升包芽種20~30千克。(注意種子包衣後悶24小時播種。
(3)做好秧苗脫菌,增強自抗性。
秧苗在苗床一葉一心時,用奇農素10克,75%農用鏈黴素15克米醋2克或28表芸苔素10克井崗黴素15克,硫酸銅20克兌水20千克可噴秧苗200平方米,秧苗2葉一心,用奇農素10克戌唑醇10克尿素2兩,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30千克可噴秧苗200~250平方米。移栽前兩天用含聚氨酸液體狀秧寶500毫升兌75%三環唑10克可噴施,500~750平方米秧苗。防止穗莖瘟(枝梗瘟),在水稻破口期噴一次肟菌酯、戌唑醇(拿敵穩)等能有防控水稻枝梗瘟
(4)旱育稀植合理密植,適宜的栽插密度是調控田間水、肥、光、氣條件,也是預防稻病的有效技術措施。
(5)科學管理肥水。
灌水,主要採取淺、溼、幹、曬。深淺結合的原則,杜絕長期深水泡灌。溥水插秧,淺水分櫱,提高地溫和水溫,引根下扎。完成預定的穴分櫱穗數80%排乾曬田,施肥應採取穩氮、減磷、增鉀、補矽微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