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發生原因及綠色防控措施

2021-01-08 大農圈農業大市場

作者:王貴申

本文原創,轉載需註明來源與作者,否則追究!

稻瘟稱真菌病害,俗稱火燒病,又稱稻熱病,是影響水稻產量的重要病害。在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通過多年水稻種植研究實踐證明,水稻在秧苗和本田植株、葉片、葉鞘、莖節、枝梗和稻粒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稻瘟病發生,對產量影響最大的是穗莖瘟,也稱(枝梗瘟),輕者減產30~50%,重者會造成絕收,由此可見,稻瘟病對產量影響十分嚴重。

一、發病原因

稻瘟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在稻粒或稻秸(草)上越冬,在平均氣溫達到15℃遇雨潮溼時,病菌不斷產生孢子,借風雨氣流傳播,使稻株染病。然後繼續產生孢子,再度進浸染,再防控不當的情況下,不間斷多發浸染,致使水稻整個生育期內均有不同程度的稻瘟病發生,除上述原因外還有如下幾方面因素。

(1)品種單一

近年來,受市場影響,大多數稻農追求小粒米型品種。使水稻單一品種在一個區域大面積連續種植,抗病品種適應性變異,會產生生理性小種,使其喪失抗性,2009年吉粳88(超級稻)在吉林省大面積種植,使吉林省稻作區稻瘟病大暴發,損失慘重,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2)種子消毒不徹底

種子消毒是消除種子所帶的病菌。近幾年來,有的農藥浸種使用的不科學、不合理,劑量不準,要求使用種子包衣劑,有些稻農根本不用,導致種子攜帶病菌,在適宜的條件下浸染、滋生、傳播、發病。

(3)氣象條件,有利於發病

天氣過分乾旱,灌水次數多少,井灌涼水、深度,都有關聯。過於乾旱和陰雨連綿,都會導致土壤溫、溼度不穩定,空氣溼度相對較大,易誘發稻瘟病。特別是井灌田相對比自然水(江、河水)發病機率更髙。

(4)施肥不科學

主要是底基肥用量不足,特別是鉀、矽、微和有機肥不足。前期植株發黃,過量追施氮肥,用量過大、過晚、造成植株徒長,葉片下垂不舉,通風透光差,使稻株體內乾物質積累不足,易感稻瘟病。

(5) 防治藥劑不適宜

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低,種植水稻,對稻瘟病不防、不治,聽命憂天。沒有發病症狀不施藥,到出現發病症狀時,再用藥,為時晚矣,錯過了最佳防治期。最普遍的問題,稻農噴藥兌水量太少。按要求,每畝地用兩壺水約(40千克)稻農卻只用一壺水(20千克),更有甚者一壺水20千克噴兩畝地,不精準,導致防控差。

二、防控對策

(1)選擇抗病品種,做好品種複合與搭配。

避免在一個稻作區大面積種植單一水稻品種,是控制適應性生理小種變異或制病生理小種變異的重要手段,稻農購種最好買新品種,儘量避開購買本地區種植面積大的品種。

(2)做好種子消毒,消滅種子攜帶病菌。

浸種用25%咪鮮胺10毫升加75%三環唑5~7克可浸30~40千克水稻種,(不可加量)浸種積溫約需100度(東北吉林省一般可在室內浸5~7天(如果稻種包衣,應先包衣後浸種)也可以用適樂適20毫升包芽種20~30千克。(注意種子包衣後悶24小時播種。

(3)做好秧苗脫菌,增強自抗性。

秧苗在苗床一葉一心時,用奇農素10克,75%農用鏈黴素15克米醋2克或28表芸苔素10克井崗黴素15克,硫酸銅20克兌水20千克可噴秧苗200平方米,秧苗2葉一心,用奇農素10克戌唑醇10克尿素2兩,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30千克可噴秧苗200~250平方米。移栽前兩天用含聚氨酸液體狀秧寶500毫升兌75%三環唑10克可噴施,500~750平方米秧苗。防止穗莖瘟(枝梗瘟),在水稻破口期噴一次肟菌酯、戌唑醇(拿敵穩)等能有防控水稻枝梗瘟

(4)旱育稀植合理密植,適宜的栽插密度是調控田間水、肥、光、氣條件,也是預防稻病的有效技術措施。

(5)科學管理肥水。

灌水,主要採取淺、溼、幹、曬。深淺結合的原則,杜絕長期深水泡灌。溥水插秧,淺水分櫱,提高地溫和水溫,引根下扎。完成預定的穴分櫱穗數80%排乾曬田,施肥應採取穩氮、減磷、增鉀、補矽微的原則。

相關焦點

  • 水稻病蟲害十大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要點
    促進水稻生產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規範水稻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對當前十大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提出如下應用要點,供廣大生產者參考。一、翻耕滅蛹技術(主治螟蟲)田間稻樁是水稻螟蟲越冬的主要場所。
  • 南方地區水稻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術分析,確保水稻的質量和產量
    當水稻感染稻瘟病菌後,會對水稻莖稈部、葉片及稻穗進行真菌侵害,水稻稻瘟病具體可以分為5種類型:苗瘟、葉瘟、節瘟、穀粒瘟和穗頸瘟。當水稻感染了稻瘟病後,會出現帶有褐色邊緣、中間呈現白色的病斑,有明顯的病變狀態。當水稻處於高溫高溼的環境中時,患有稻瘟病的水稻還會生出晦澀黴狀物,當病害嚴重發生時,會導致水稻產量嚴重減產,甚至失收旳。
  • 香根草在水稻田綠色防控上的應用
    香根草在水稻田綠色防控上的應用汪佳涵等近年來,有學者發現香根草能夠有效誘集並殺害水稻螟蟲,可作為水稻螟蟲的「致死型誘集植物」。開發以香根草為基礎的水稻田綠色防控技術,不僅能有效控制水稻螟蟲的危害,還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育寄生蜂等天敵,增加農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1.香根草的主要特徵香根草又名巖蘭草,因其根部具有濃鬱香氣而得名,是一種多年生禾本科植物。
  • 我市召開2020年草地貪夜蛾和水稻中後期病蟲發生趨勢分析會議
    目前,我市秋玉米逐漸進入喇叭口期,單季晚稻處於分櫱末期,是防控玉米草地貪夜蛾和水稻病蟲害的關鍵時期,為準確分析當前以及下階段我市玉米草地貪夜蛾和水稻病蟲害的發生趨勢、商討科學防控對策,我市於8月4日召開了「全市草地貪夜蛾和水稻中後期病蟲發生趨勢分析會議」。
  • 有機水稻如何防治病蟲害?掌握防治適期,使用生物源性農藥
    有機水稻種植過程中不使用化學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而在水稻栽培過程常受到稻瘟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蝨、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的危害,從而影響有機水稻的產量及品質。因此,有機水稻如何防治病蟲害?現將有機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總結如下:1、稻瘟病防治適期:葉瘟發病初期,穗瘟在始穗、齊穗期。
  • 水稻白穗病成因症狀分析及綜合防治措施
    水稻白穗就是水稻在抽穗過程中或者抽穗後一段時間內,因受到病蟲害(稻穗頸瘟、螟蟲等)及機械損傷的原因,導致稻穗發育終止,莖稈組織中無法繼續輸送水分和養分到穗部,稻穗因失水產生的穀殼顏色發白的現象。防治措施:二化螟、三化螟是水稻主要害蟲,大螟發生輕,一般不單獨用藥。
  • 水稻抗病 病原真菌居然操控線粒體應對
    原標題:水稻抗病 病原真菌居然操控線粒體應對  記者14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通過分析水稻稻瘟菌如何利用效應蛋白操控線粒體分裂
  • 水稻三蟲三病,指的是哪些?該如何有效防治?
    水稻的三蟲三病,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說法。畢竟南方和北方地區水稻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種類、威脅程度也有一定的區別。在東北地區,水稻的三蟲三病應該歸納為三病「惡苗病、紋枯病、稻瘟病」,三蟲「潛葉蠅、負泥蟲、稻螟蛉」,這是在我們東北地區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的、對水稻安全生產影響較為嚴重的病蟲害。
  • 水稻葉片發紅,葉尖三釐米已經徹底紅了,是病嗎?
    水稻的葉片發紅,葉尖三釐米左右已經徹底紅了,基本上可以確定是有病句侵染造成的水稻「紅尖子」。至於說是什麼病害引起的,那就比較多了,稻瘟病、細菌性褐斑病以及胡麻斑病等病害都可以造成水稻「紅尖子」的發生。東北地區的水稻出現大量的「紅尖子」,一般是在水稻進入拔節期前後的階段,此時水稻的株高逐漸的增加、葉片的數量也即將完全分化、水稻的分櫱也達到了最高峰,葉片之間相互摩擦而出現一些傷口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現大風、大霧、大雨等氣象災害條件,就會造成葉片傷口的大量增加,這時候稻瘟病、胡麻斑病、細菌性褐斑病等病菌或者孢子就會從葉尖頂部的傷口侵入,導致水稻的葉尖變色呈黃紅色的狀態。
  • 水稻育種大咖陳學偉:新品種實現突破,種水稻可以不施農藥
    長期以來,水稻受「稻瘟病」困擾,這種病症被稱為水稻「癌症」,會造成水稻大幅減產,是全球糧食安全的重大隱患。尋找水稻抗病基因成為科學家們多年來的努力方向。近年來,四川農業大學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陳學偉和團隊,在水稻抗病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 總結病蟲害防控 為明年病蟲害防治做準備
    在近日召開的江蘇省農藥協會七屆二次理事會上,楊榮明站長回顧了今年江蘇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防治概況,並且分析了2018年我省病蟲害發生趨勢,提出防治策略。  楊榮明副站長指出,農藥對於病蟲害防治具有重要作用,在當前實施綠色防控、農藥減量的新形勢下,農藥將朝著環境友好、安全的方向發展,使用農藥也將更加科學與規範。
  • 水稻有哪些常見病蟲害?如何防治?
    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但水稻種植過程中常常受到稻瘟病白葉枯、細菌性條斑病、紋枯病稻曲病及稻飛蝨和稻螟蟲的危害因此種地網整理了以上水稻病害的防治方法以上詳細列舉出來供農友們參考
  •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關於印發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綠色品種...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黑龍江省農墾總局,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2019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綠色品種更新換代,現將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綠色品種指標體系印發你們。
  • 水稻分櫱發生規律
    水稻分櫱的發生規律是n-3葉發生,第4片葉片伸出的時候,第一個分櫱開始發生,有效穗是葉片3葉以上,實粒數10粒以上,實粒數多產量更高。 大穗上林有利於提高產量水稻中期管理時期,基本苗已經確定,此時是有效穗的決定時期,是穗子形成時期。通過管理措施提升有效穗上林,並形成大穗,形成高產群體。
  • 水稻育秧田低溫高溼病害的症狀表現、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防止低溫高溼病害及高溫熱害的發生。我們今天所談的主題重點是低溫高溫病、立枯病即爛秧病害的臨床症狀表現、發生規律和防治措施。水稻立枯病的症狀形態水稻立枯病是育秧田主要發生病害之一。立枯病是一種侵染型病害,其主要分為立枯型爛芽和黃枯死苗兩種形態。
  • 科學家找到削弱水稻抗病性的關鍵
    近日,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知,該院植保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明確了線粒體動態發育在植物免疫反應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為水稻稻瘟病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 【專稿】新型智能微膠囊懸浮技術引領水稻挑戰「千粒重」——巴斯夫9.30江蘇洪澤「稻清」現場會紀實
    我們知道,稻瘟病是困擾水稻種植戶的主要病害,吡唑醚菌酯對稻瘟病的優異防效已經實驗室驗證。但一直以來,介於吡唑醚菌酯對水生生物的安全風險,巴斯夫一直以來禁止推廣在水稻上使用。隨著稻瘟病的逐年加重,市場急需能夠良好防治稻瘟病的藥劑。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巴斯夫投入大量資源,通過十年實驗積累,終於開發出了——稻清®,這一新型環保智能微膠囊產品。
  • 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分櫱控制措施
    圖例:遠處看不到泥土,就要及時曬田分櫱過多的原因品種原因:在西南區域,水稻分為大穗型、穗數型,前些年人工栽插為主的時候肥水原因:水稻在分櫱期間,肥水充足有利於分櫱的發生,偏施氮肥尤其會提升分櫱數量。成都推廣的水稻品種葉片數在18片左右,移栽時5-6葉,根據有效穗上林的基本規律,需要分櫱具備3片以上的葉片,實粒數在10粒以上,葉櫱同伸的公式(N-3)計算,在14片葉出現的分櫱穗子就很小,後面出現的就是無效分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