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年代太過久遠,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想要再去了解三皇五帝等時期的社會風俗與制度變遷,似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就連年代比較稍微近一點的夏商周乃至春秋戰國,人們除了可以從有限的資料記載中可以一窺孔徑之外,也大都只能隨之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比如說和古人的婚嫁觀念相關的侄娣制度,現在中的許多人可能都還不曾聽說過,什麼是侄娣制度呢?
據專家們研究認為,在西周及春秋時期,有諸候一娶九女的婚俗,就是一國之君嫁女,二個同姓國的君主也各以女媵(ying)嫁,每國合侄、娣為三女,三國即為九女,媵者,隨嫁之人是也。
女子先生為姊,後生者為妹,諸侯既然一娶九女,自然姊嫁則妹媵,是從姊而行之像,然而,婚嫁之道,必須要依正道而行,才能夠獲得長久的相悅,否則的話不但無益,反有遺人之羞,難有圖終之果,因為徒戀一時情慾之私,難以相期百年白頭之道,而這,也正是古人們在《易經》雷澤歸妹卦中想要使我們所認知到的智慧。
雷澤歸妹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四卦,卦象為下兌上震異卦相疊而成,下卦為兌為悅為少女,上卦為震為動為長男,全卦所揭示的是效法天地之交的夫婦之道的大義。
因為天地陰陽二氣不相交,萬物就不能生長,世間男女不能和悅相處,那麼人類的繁衍就會出現問題,所以男女不可不交,但是也不可急就強求而不顧婚嫁的中正之道,否則的話必定兇險而無利可得。
因此而言,要想追求婚姻美滿,首先便必須要認識不顧婚嫁的中正之道而行的流弊是什麼,男婚女嫁是人之大倫,也是人類能夠興盛繁衍的根本因素,若是不能依循正道,其結果必定會不堪設想,這就是為什麼獨獨要以震男兌女,取象兄妹來為大家解讀婚嫁之道的原因所在。
男婚女嫁,雖為人倫之大事,但是也有正與不正之分,歸妹卦下兌上震,兌為少女,震為長男,是女先乎男,少女以情悅相動而從長男之像,所歸在妹,乃妹自為之,不是正理而是逾牆相從的私情之舉,少長非偶,不得夫婦之正,又怎麼可能獲得一個吉祥的結果呢?
但凡女嫁男娶,必須要以禮相聘,以時而歸,遵循中正之道而以父母之命、煤妁之言相從,如漸卦中的知止而進,其進有序一般以順而動,才能得到自己希求的結果。
天地之間,陰陽相交而化生萬物,男女相感而生育繁衍,才是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大義,但是若以情悅而私奔,而不能以仁義道德相交洽,動於一時情慾之私,交合不正,又怎麼可能獲得善始善終的婚嫁之道呢?
既然悅而求進,循私情而獻媚工饞,想要以媵而奪家室之正,那麼便不可能有任何的利益可言,所以彖辭中才會有「位不當」之語,卦中才會有以陰乘陽之象,六三居九二之上,六五爻居九四爻之上,從二至五都是位不當。
婚嫁之道,本是大倫,但是古人卻獨獨於此中以歸妹之道相誡,可見古人對於婦德之道的警誡之心,以柔乘剛,就像婦制其夫,男女內外失正,家道因之而虧。
立身一敗,萬事瓦裂而不可言也,牝雞司晨,禍患從此而生,不但不利於己,亦且必將不利於家庭,紅顏禍水,豈不悲哉!
古人對女子婚嫁之道的認知,簡而言之,就是女悅男動的私相從屬,悅動而不能以正道相與者,是不足以大義維之而不敝的,失身敗德之人,又怎麼可能永保其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