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是一種枝幹挺直、樹葉茂密的落葉喬木,它根系發達、生長較快,常在西北高原上看見其身影。白楊在寒風中巍然屹立、不折不撓,作家喜歡謳歌其堅韌頑強的精神,並以此象徵那些值得尊敬的人們。
茅盾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也是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40年4月曾偕全家離開烏魯木齊,經蘭州去西安,五月中旬在西安遇見朱總司令,並接受其邀請,全家前往革命聖地延安。詩人在延安參觀訪問,還曾在魯迅藝術學院等處講學將近五個月。
這次去延安,詩人從抗日軍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景仰之情難抑,於是欣然命筆,以西北高原上的白楊樹為題材,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散文《白楊禮讚》。
作家以細膩的筆觸描寫白楊樹,以此象徵英雄應有的姿態和氣質,並歌頌廣大軍民誓死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和緊密團結、積極向上的革命精神。
茅盾先生的這篇散文立意高遠,形象鮮明。作者借禮讚白楊樹,表達對北方抗日軍民的熱愛和讚美之情,讀完讓人深受啟迪,更對英雄們肅然起敬。
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後來先生還寫過一首與之相關的詩,依舊非常出色。下面分享茅盾水平很高的一首五律,比喻生動,刻畫逼真,不愧為文學大師。
題白楊圖
作者:茅盾
北方有佳樹,挺立如長矛。
葉葉皆團結,枝枝爭上遊。
羞與楠枋伍,甘居榆棗儔。
丹青標風骨,願與子同仇!
先生的散文問世後不久,畫家沈逸千根據《白楊禮讚》的題意,在1942年時創作了一幅《白楊攬斜暉》,曾經在衡陽展出。
茅盾先生又在上面揮毫題寫了一首詩,並在留白處寫下一段話:餘曾作短文曰《白楊禮讚》,畫家取其意,作白楊圖,為題俚句。
這首五言短詩由景入情,作者採用比喻師法,讚美了那「挺立如長矛」,緊密團結、力爭上遊的白楊樹。首句化用李延年的詩句「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在詩人看來,那些傲立挺直的白楊樹比佳人還美,因為它們堅韌不拔、精神可嘉。
同時作者又用疊詞「葉葉、枝枝」,不僅朗朗上口,而且顯得鏗鏘有力;「皆團結、爭上遊」,更表達了抗日軍民的團結緊密、積極上進的品質。
接下來,作者又用「楠枋」象徵反動派,用「榆棗」象徵抗日軍民,表示自己決不與反動派為伍,甘心情願同延安抗日軍民站在一起。
一個「羞」字,和一個「甘」字,表達了詩人愛憎分明的態度。儔,本義是終生伴侶,這裡指作者希望一直站在抗日軍民這一邊,並與其同甘苦、共命運。詩人通過這一次延安之行,不僅堅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也看清了前進的方向,更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最後詩人說,丹青標風骨,願與子同仇。詩人讚美友人的丹青妙筆技法高超,不僅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白楊的外表,而且十分傳神地表達了其堅韌和頑強的風骨。
尾句化用《詩經》裡的名句,「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表達了他與抗日軍民一起,同侵略者鬥爭到底的堅強信念。
縱覽茅盾先生的這首五言詩,通俗易懂,卻寓意深遠。作者讚美白楊挺立如長矛,內在品質更遠超那些佳人。詩人用凝練的語言,高度概括了自己在散文中表達的思想 ;並在讚美抗日軍民高貴品質、和頑強精神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好惡與取捨。
讀完全詩,不僅可以加深對散文的理解,更令人敬佩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關於這首詩,您有什麼看法,也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