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

2020-12-22 騰訊網

合格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來。

對於已經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

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好。「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是真正有意義和起作用的。

孩子身上的問題,是自己的投射。

對於一個家庭來講,你是樹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也有問題。家長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自己的問題在孩子身上「開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銀幕。

1

「有問題的孩子」是如何出現的?

家長意味著「頭腦」,孩子代表著「心」。當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現問題時,那是「頭腦」出了問題。「心」一直健康,「心」怎麼可能有問題呢?

沒有你的角度、判定、認為,你眼中會有有問題的小孩嗎?是你創造了一些問題概念,然後投射在孩子身上。把一塊美玉看成醜陋的石頭。

如果你是一個恐懼的家長,你肯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你的恐懼越大,你眼中小孩的問題就越多。恐懼導致掌控。你越恐懼,你越傾向於去把握住某種東西,以讓你自己有安全感。

你的恐懼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眼中小孩的問題也就越多。沒有你的恐懼,沒有你的壓制或判斷,他真的很難教育嗎?

2

成為一個完全無懼的家長

人們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長大以後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他呈現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呢?

那就是適當的放手,讓他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成長。

放一匹小馬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無懼的心啊!

他會擔心小馬在道路上遇到這樣那樣的危險,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他會擔心,放任小馬,它以後會怎樣,它長大會如何。

你怎麼敢對你的小孩撒手?你沒有那麼大的勇氣。

在一個小孩的自由形態上,可以看出一個家長無懼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樣大膽的人,他的小孩無法享受那純然無邊的天空大地。

3

我們總在無意識中扮演老天爺

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什麼東西對他最好,我們知道什麼樣的道路對他最好。

但是,從一生的長遠角度來看,真的知道什麼對他最好嗎?

你確定什麼樣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該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

看,那天底下的眾生——老虎、獅子、螞蟻、蜜蜂,哪一個不是它們自己在成長,老天可沒有操控它們的人生道路哦。

4

要求、期望、負責,並不意味著愛

我們衡量自己對一個人是否有愛或愛有多深,往往會看對他有沒有要求、期望,或負不負責、那程度有多深。

當我們對一個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們越負責時,我們就越愛那個人;反之,我們就不愛他,或愛他不深。這是真的嗎?

這是一個錯誤。

要求、期望或所謂的負責,僅僅是恐懼的另一種化身,另一個名字。

因為我們自己有恐懼,當我們對另一個個體要求、期望或負責時,能使我們感到與對方聯結得更深、更緊,使我們自己感到安全。

5

心存恐懼,會讓孩子成為「人質」

你必須變成優秀和美好的,否則我就不安全;你必須變得有能力,否則我怎麼能夠安心?

瞧,家長們在把孩子變成他們內在安全的要挾物。

當一個小孩是家庭中的「人質」時,你猜,這個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變成了家庭內在恐懼之河上的波濤,他當然無法獲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

當你恐懼,他能感受到恐懼,即使他很小;當你放鬆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聲音和信息。

一個合格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來。

對於已經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

來檢點一下你自己,盤查你內心的恐懼,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開始。

教育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治療,它治療的正是人類之心的恐懼和愚痴,從更深的層面來理解教育。

6

所有的關係,都是與自己關係

其實,整個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個你與他人的關係。所有關係(包括所謂的親子關係),本質上都是你與自己關係的投射。

你與你念頭的關係是你與整個世界關係的母體。你所有外在的關係,都是這一關係的投射。

如果你與你的小孩關係混亂了,如何處理好你與他的關係?處理好你和你信念的關係即可。

請深入你自己的內部,理解你真正的想法,這才是解決人際關係的根本要點。

7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們對人生問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當你沒問題了,整個世界的問題就結束了。如果我發現世界是有問題的,那一定是我還有問題。

當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納這個世界的時候,那說明我的心還沒有實現它自己的圓滿。看到世界是圓滿的,只是見證自己內在圓滿的一個結果。

教育是一種自醒,是一種人類的自醒,一種你的自醒。

在完成自身生命圓滿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橋。踩著這座橋,你回到了你自己。借著你有一個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來實現整個存在的圓滿。

教育是一種自醒的途徑,向外勸導你的孩子,向內勸導你自己!

-END-

關注中國幼教 關注中國未來

相關焦點

  • 無條件養育:無條件接納與愛,是為人父母的終生修行
    ——艾爾菲科恩《無條件養育》第八章無條件的愛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孩子表現好沒有給自己惹麻煩,或者比較聽話沒有讓我們生氣,就會覺得自己特別愛他們,對他們很好,同時他們提出的要求也會一一滿足。但是如果情況並非這樣,如果孩子們無緣無故發脾氣,我們是不是會很煩躁,很沒有耐心,特別是我們正在做成年人認為很重要的事情。
  • 教育孩子,實質是一場父母的修行,最後成才與否與父母息息相關
    孩子從小時候,1-36個月時什麼都不懂,而偏偏這個時期是家長對孩子影響最大,最潛移默化的時候。而之後孩子的行為習慣,也都是經過了家長的耳濡目染。大部分的原因其實都在父母。有家長說:「難道孩子自己決定交什麼朋友,在社會上遭受到什麼事情,也都要怪父母嗎?」沒錯,大部分都是因為父母。
  •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看著自己孩子一次次失敗,並承受著失敗帶一次次的巨大痛苦,自己能像視頻中父親那樣,依然只是淡定在一旁,不斷給予女兒鼓勵與支持嗎?通過這個視頻,我不斷去反思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更多會是想方設法,儘自己所能去保護孩子,而不是創造條件讓孩子經歷挫折,讓孩子在挫折與挑戰中堅強成長。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今天,我就自己的家庭教育實踐與指導經驗,淺談《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01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事實上,我並不覺得孩子有什麼問題是需要被解決的,孩子的問題只是父母潛意識的一面鏡子。我反覆在講的是,父母要透過孩子這面鏡子去照見自己更深層次的真相,也就是大人通過孩子叛逆來自我修行。
  • 父母總懷疑孩子說謊,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有多無助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在這場修行中難免會遇到這種各樣的難題,近日,一位媽媽也遇到了這樣的難題,差點「害」了孩子。家住浙東的一位小女孩甜甜,讓父母很是頭疼,從去年下半年來,甜甜每次都說「胃」不舒服,每次肚子疼,爸爸媽媽都帶她去看病,做了很多檢查,吃了很多藥,可每次甜甜都說藥沒什麼用,肚子依然很疼。
  • 父母要懂得正確養育孩子,才不會讓孩子成為下一個「朱露莎」
    雖然在平時,他們是非常寵溺她的,朱露莎的父母對她的寵溺完全是沒有原則底線的寵溺。他們在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又對孩子的能力表示懷疑,然後沒有原則地為她做出一些重要的選擇以及一些事務。父母這樣會破壞孩子自我邊界,使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響。
  • 養育孩子就是一場跑步比賽
    速度慢一點沒關係重要的是堅持下去個人認為,跑步是個很難堅持的事情,而教育孩子是個更難又更難堅持的事情。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有不同的境遇。對家長們來說,養育孩子仿佛也是一場跑步比賽:從嬰孩時期閒散的漫步,到兒童時期的大步走,再到升學前的跑步和衝刺……孩子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問題。而不論哪一個階段,父母們都希望能陪孩子順利度過。
  • 面對成年卻未長大的孩子,父母該如何「養育」?
    比如頻繁更換職業,不想那麼快結婚,經濟緊張需要父母貼補等等,總之,這個年齡段年輕人的父母依然在承擔著「養育」的任務。而對於這些父母來說,這其實是一個難題,到底該怎樣對待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怎麼處理和這些孩子之間的關係?自己的角色身份該如何轉變?
  • 父母養育知識的獲得與處理
    走好人生每一步對於初為父母的人來說,就要面對養育孩子的問題,養育,既要撫養孩子,還要教育孩子,撫養相對容易,教育相對困難,因此,要養育好孩子,就必須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在全社會對養育孩子不夠重視的年代,初為父母的人,獲得養育知識,主要來自原生家庭中長輩的經驗,體驗自己的成長經歷形成的理念,觀察、學習他人的養育技巧等。在全社會對養育孩子比較重視的今天,初為父母的人,除繼續從以上幾方面獲得知識外,還會從相關書籍和網際網路上獲得知識。
  • 優秀孩子的父母,自我分化的能力都不會差
    不求分化的父母,難以破繭成蝶,難以成為真正成熟的爹媽。儘管誰都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很少有父母能深刻的意識到這所學校究竟給孩子帶來了什麼?父母又會採用何種「教學手段」來養育自己的孩子。上個世紀中葉,美國精神科醫生馬瑞·鮑恩(Murray Bowen)在他著名的家庭系統理論中,提出一個概念——自我分化。
  • 父母養育孩子,本來是分內之事,但這社會使得養育孩子分外地艱難
    作者 | 同源丁當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父母養育孩子,本來是分內之事,但是這社會使得養育孩子分外地艱難。父母掙錢不易,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卻要給孩子交學費買衣服,買書。等我能夠掙錢養活自己,我堅決不會再向父母要一分錢了。當時父母還不知道,父親的意思是要給我打錢,我總是說:「有錢,有錢,你不用打了。」父親不記得我的懂事,他只記得我的花錢如流水。我要去上高中了,父親母親和姐姐反覆交代學費要裝好,不要丟了也不要被人摸去了。要不在內褲上給你縫個口袋吧。
  • 一位北大女生父親的自述:陪孩子成長是一場修行,學會拿起與放下
    萌萌爸說:「我認為最可寶貴的經驗,就是為人父母者,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學會修行。因為我們從不知道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到成為優秀的父母,必須要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人格,才能慢慢蛻去滿身的浮躁,讓自己在深入思考中沉靜下來,這樣才會有足夠的精力去呵護與教育孩子。」萌萌爸的話是否讓你也深受啟發呢?
  • 教養兒女,是父母的一場艱難修行
    在一檔訪談節目中,沙拉曾坦承自己培養孩子的目標就是培養富豪,她「想做富豪的母親」。現代教育理念常常提醒父母,不要將自己的夢醒加在兒女的身上,要讓兒女去發現自己的理想,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期待,鼓勵孩子去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然而,沙拉毫不諱言,她培養孩子的目標是她「想做富豪的母親」。結果是,她雙倍實現了這個目標,兩個兒子都成了世界級富豪。
  • 父母3類教育理念誤區,養成的可能不是學霸,而是孩子的叛逆心
    齊明月的媽媽怎麼也沒有想到,她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學霸,卻不小心養出一個叛逆的孩子。在我們身邊,有無數的齊明月媽媽,他們養育出無數叛逆的齊明月。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生活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陷入以下這3類教育誤區。
  • 這是養育孩子的34條新規則!做父母的你們知道多少?
    尤其是孩子與挑戰之間,為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是一種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是一種雙向的進步,是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成長。在育兒的這段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學習孩子的心理發展,學習孩子正確的引導方式,還有就是孩子的思考方式,更要思考怎樣積極地與孩子相處。因此說在整個的過程對父母來說就是一種挑戰。
  • 養育孩子,本質上是一個複雜體系。理解養育的本質
    養育是複雜體系養育是複雜體系。養育孩子,絕不是「別人怎麼做,我照做就行」這種簡單粗暴的邏輯就能概括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感受,都需要被尊重、被理解。當父母誤以為教育孩子是簡單體系,用機械化的模式來應對時,孩子的生命力就會被扼殺掉。本質上是一個複雜體系養孩子是一件複雜的事,但大人通常只用簡單的手段。
  • 家有女兒,父母做好3件事,將女兒養育得堅強獨立
    喜安靜:女孩屬於直覺敏感型,同樣的聲音,女寶寶聽到的噪音量比男寶寶大兩倍,所以長大後女兒更善於聽父母的話。親子互動更強:女兒更喜歡觀察父母或旁人的臉部和表情,所以更易和父母或旁人溝通。如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女孩的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都受到空前的挑戰,澳大利亞著名的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把女孩的0-18歲分成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 0-2歲(大致為嬰兒時期)讓女兒生活在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境中。第二階段 2-5歲(大致為幼兒時期)鼓勵女兒充滿自信和勇氣去探索外部世界。
  • 一場疫情,將父母分為三六九等「自我反省」
    感瀙暡胎冞槮焏克哬銆娔棟魍鋈岜夦炯洑踧裍毫娥霺褥甔秛螘剽麙擻刟窪樅浼塵髏畟倇癰特軚肑騐嶧烖狐銞珏黸訓很多人當笑話看,也有人表示贊同:在關係到兒子安危的事情上都不肯妥協的父母,又怎麼奢望以後善待別人家的女兒呢?看似無畏,其實無知,心存僥倖,固執不堪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一場災難。
  • 作為父母,如何養育成績中等的孩子?荷蘭人的做法有大智慧
    作為父母,如何養育成績中等的孩子?荷蘭人的做法有大智慧,在我們現在這樣的環境中,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充滿了一定的競爭力,這個社會和自己的家人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壓力,我覺得應該通過學習來拯救自己的一生。
  • 揭開6個成長規律,給出6種養育策略,讓一年級孩子更快適應入學
    成長規律3:一年級孩子難以做到「自律」,需要大人監督和提醒一年級孩子由於缺乏自我管理和自律意識,往往需要藉助外部力量如父母和老師的監督和提醒。因此,在剛入學的時候,父母要扮演好提醒和監督的角色,等到孩子越來越能夠管好自己的時候,父母可以逐步放手對孩子的監督,改成引導孩子自我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