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之姜太公-定鼎周朝八百年

2021-03-05 太史公說

有句成語說得好,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其實姜太公哪裡是在釣魚,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想要遇見明君,經過努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帝師之夢。

姜太公原名姜尚,子牙是他的字。其實姜子牙祖上也曾經闊過。祖上曾經輔佐大禹治水,有自己的封地。也算是一方諸侯,當年秦朝的先祖也是因為養馬養的好才有了自己的封地和姓氏,可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為封地不同,所以產生了兩個姓氏,有的姓姜,有的姓呂,所以後人又稱姜子牙為呂尚。

當然了,富不過三代是常有的事,等到了姜子牙的時候,家境早已經沒落。自己只好幹點零活過日子。賣過肉,賣過酒,但是無論做什麼,姜子牙都在抓緊時間讀書,研究經世安邦之道,就這樣一直過到古稀之年。

後來,姜太公聽聞姬昌(周文王)很有明君的氣象,便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兩人相見甚歡,姬昌便認定姜子牙是太公一直以來期望的人才,就稱他為「太公望」,兩人還一同乘車回到自己的封國。

後來,姬昌的賢明被紂王聽到,便認為他有異志。於是就找藉口把他囚禁起來。姜子牙和其他大臣立刻展開營救,四處尋找美女和珠寶送給紂王,姬昌這才得以釋放。

歸國後,姬昌便加緊謀劃對紂王的討伐。姬昌對內實施仁政,修德積善,加緊戰備;對外則積極聯絡對紂王不滿的其他諸侯,同時對紂王更加殷勤,從而使紂王放鬆了警惕。經過不懈的努力,天下的諸侯大半已經歸心向周,紂王也已經完全沒有了警惕,這一切都是由姜子牙謀劃和操作的結果。

可惜,姬昌不久便去世了,他的兒子姬發(周武王)即位,繼續執行先父的策略,姜子牙為報答知遇之恩,對姬發也是鞠躬盡瘁,盡心輔佐。九年後,姬發想要查看下諸侯的動向,便藉口徵伐商周,和姜子牙率軍抵達盟津,沒想到八百多諸侯不召而來,姬發看到民心可用,但是時機還不對,便班師而還。

又過了兩年,紂王更加荒暴無道,殺害忠臣,囚禁諍臣,任用的都是奸臣佞臣。而且商朝的大軍都在對東夷用兵,國內空虛。姜子牙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向姬發提議舉兵伐紂。姬發便通告諸侯共同誅滅暴紂。沒想到出兵前的佔卜竟然不理想,大家的信心一度受到打擊。關鍵時刻,姜子牙慷慨陳詞,堅定大家的勇氣和信心。於是大家才眾志一心,起兵伐紂。

紂王聽到討伐的消息也慌了,但是身邊確實已經沒有兵力了,於是便召集大量奴隸參戰,結果雙方在牧野相遇。姜子牙也親率精銳在正面作戰,姬發率領諸侯從側面包圍。奴隸們本來就受夠了壓迫,現在更加不願為商朝賣命,於是紛紛倒戈。聯軍趁機進攻,商軍一敗塗地。紂王見大勢已去,逃到鹿臺自焚而死,商朝就此滅亡。

周朝建立後,按照功勞大小分封了許多諸侯國,姜子牙因為功勞巨大,被封在了齊國。希望姜子牙能為周朝鎮守東部。姜子牙到齊國後,誅殺小人,任用賢臣,發展農業,開發手工業,鼓勵商業,三管齊下,齊國很快就展現了勃勃生機。但是王朝初興,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處理,於是姜子牙便回到周朝。

後來,商紂王的兒子趁機作亂,被姜子牙迅速平定。後來又接受遺命,繼續輔佐武王的孫子康王,這就是後世傳頌的成康之治。

六年後,姜子牙去世,一生共輔佐四位君主,戰功赫赫,為周朝的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焦點

  • 昌樂營丘古城村姜太公廟
    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封呂尚為齊侯,昌都營丘,為齊國之君主。《齊乘》載:「營丘上自唐長壽間,立太公廟」(長壽,大周武則天年號,公元692年)。清嘉慶三年《昌樂縣誌》載:「唐肅宗上元元年夏四月,追諡太公呂望為武成王」(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清嘉慶《太公祠碑記》載:「昌樂城東南五十裡,營丘鎮西,有古城焉,考文邑乘,太公始封之地。數傳遷蒲姑。雖歷千百年,而外城、內城土垣尚存。
  • 神話故事中的姜太公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姜太公,一個在人們心目中更多存在於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的神,其實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個人。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姜太公出生於今山東省日照市,是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先後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被封齊地;卒後陵冢在陝西省鹹陽市周陵鄉,距文王陵2裡路。
  • 姜子牙沒「肉身成聖」,是怎麼保周朝八百年的?看看姜子牙怎麼說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本是闡教元始天尊的弟子,後奉旨下山輔佐明君,代理封神事宜;起初姜子牙過得是比較落魄的,後來在渭水「偶遇」西伯侯姬昌,並被西伯侯姬昌拜為右靈臺;在回西岐城的時候,西伯侯姬昌背著姜子牙走了八百步,故而姜子牙說保周朝江山八百年。
  • 周朝八百年君王三十八
    周朝八百年君王三十八夏丶商、周三朝,歷史上稱為"三代"時期。周朝不僅是三代時歷史最長的王朝,也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的王朝。它歷經了西周、東周兩個時期,自武王滅商立周朝始,歷經了三十七王(文王是武王建周朝以後尊封的)。周王的傳承如下:西周(都鎬京)
  • 歷史最強謀士榜!太公望!
    歷史最強謀士榜!
  • 歷史上「六大」著名軍師都有誰?諸葛亮只排第四,第一無人能及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像張良一樣運籌帷幄的軍師還有很多,他們分別處在不同的時代,卻做著同樣的事情,他們幫助自己的君主建立霸業,問鼎中原。他們是人人稱頌的軍師,更是君主依靠的智囊。如今,我們細數一下歷史之上排在前六位的著名軍師,他們包括誰?又有著什麼樣的突出事跡?
  • 太公釣魚
    渭濱:渭水之濱,「昔者呂尚釣於渭濱,及遇文王,一言而拜為尚父,卒用其謀,滅商而有天下。」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140歲?!),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別號飛熊。因為周文王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於你了。」因此,後人又稱他為太公望,在民間一般稱他為姜太公。
  • 姜子牙又被稱為「姜太公」的原因 螞蟻莊園10月16日
    在民間,姜子牙又被稱為「姜太公」的原因,比較主流的說法是?這就是支付寶螞蟻莊園小課堂10月16日問題匯總。小雞寶寶考考你,答對就可以獲得180g小雞飼料!下面就一起來看看螞蟻莊園今日答案吧。 今日問題3:在民間,姜子牙又被稱為「姜太公」的原因,比較主流的說法是?
  • 姜子牙家族墓發現空心磚,佐證民國猜想,網友:走下神壇的姜太公
    姜子牙的原型是西周的開國功臣、齊國首任國君太公望,姜姓、呂氏,被周武王尊稱為尚父,所以,姜太公在不同文獻和史料中有著不同的名號:姜尚、呂尚、太公望、姜子牙、呂牙等等。但就是這樣一個為周朝800年基業立下汗馬功勞的顯赫人物,其出身、遭遇、壽命甚至籍貫卻充滿了謎團和爭議。就連以嚴謹著稱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姜太公的出身也有著三種不同的說法。
  • 姜子牙為什麼被稱為姜太公 姜子牙又叫姜太公的原因 螞蟻莊園今日...
    在民間,姜子牙又被稱為「姜太公」的原因,比較主流的說法是?這是螞蟻莊園10月16號今日莊園小課堂的問題,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本文小編會為大家詳細介紹10月16日今天螞蟻莊園課堂小雞飼料答案。今天的問題是:  在民間,姜子牙又被稱為「姜太公」的原因,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只因為年齡大「太公望」的簡稱  答案:「太公望」的簡稱答案解析: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
  • 呂尚、太公望、齊太公、飛熊……姜子牙為何有這麼多「馬甲」?
    我們所熟知的姜子牙,其歷史原型是商末周初的周朝太師、齊國國君呂尚。那麼,呂尚為什麼又會被叫「姜子牙」?他到底姓什麼、名什麼呢?其實,呂尚的傳世文獻中稱呼非常多,而每一個稱呼卻又都有按照一定規則。羅列一下他到底有多少個稱號,便能從中一窺周朝的稱謂習慣。
  • 從「個人崇拜」到「立太公廟」,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與武廟建立
    一、唐朝武廟最早起源於個人對太公的崇拜,起初建立太公廟,設立「十哲」,漢代將領張良為陪祀,安史之亂爆發後,武廟祭祀作為最高層次軍功祭祀開始走進歷史舞臺。姜尚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謀略家,他在武王伐紂時出謀劃策,幫助武王滅絕商湯以及建立西周王朝,功不可沒。
  • 歷史上他的經歷、成就、後代如何呢?
    這個傳說在歷史上並不可考,未必是事實,但姜太公加盟文王團隊開始創業的時候年紀確實不小,而且他本人也長期隱居荒郊野嶺過著「下崗」生活,所以《史記》才說文王偶遇太公,載與俱歸,立為師。姜太公跟著文王創業不久,文王就去世了,他的頂頭上司也就變成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姬發,姬發很尊敬姜太公,他仿效自己的父親把姜子牙立為老師,這時候太公作為周朝名副其實的兩朝元老託孤之臣,坐穩了周朝第二把交椅。周武王是年輕人性子急,他登基不久就宣布伐紂。
  • 周朝的這首詩歌,氣勢非凡!
    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後人推斷《周頌·般》為周成王時代的作品。作為《周頌》詩裡的最後一篇,雖短小精悍,卻氣韻沖天,勢比山海。意為:光明壯麗我周邦!登上巍巍高山上,高山小丘相連綿,千支萬流入河淌。普天之下眾神靈,齊聚這裡享祭祀,大周受命永久長!安邦定國,那時候諸侯國的國不是現代意義的國家,邦大於國。
  • 齊國的兩位「齊太公」:各自建立一個齊國,名氣卻是天差地別!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歷史階段。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是,其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了。
  • 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周朝存在八百年(因周朝建立時沒有確切紀年,只能估計周朝存在八百年),有人說得益於周朝的分封制。後世的大一統王朝從來沒有超過三百年,有人說是因為郡縣制削弱了皇權(王權),那麼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 「井田保農業,分封保安全,周禮統意識」,周朝國祚成歷史之最
    井田制度的穩定性,保證了西周的穩定在西周建立之前,尚且還沒有發現制度化的土地分配模式,或許是因為當時的國家政權,對於國土資源的掌握程度不夠高的原因導致的,這使得夏商兩代在土地制度方面,沒有留下明顯的歷史遺蹟。
  • 八百年江山 周朝是如何取代商朝的?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王朝。周朝從崛起到興盛,歷經了無數的磨難。周朝的崛起,絕非僅僅的「武王伐紂」那麼簡單。周朝各代統治者,圖謀了600年,最終將商朝推翻。
  • 姜太公又稱「太公望」,隱含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歷史預言
    西周齊國的開國國君呂尚,史稱「姜太公」。實際上,姜太公呂尚,另有一個名號,叫做「太公望」。有人以為,「太公望」中的「太公」二字,與「姜太公」中的「太公」相同,是對呂尚的尊稱;而「望」字,則是呂尚另外一個名,即呂尚還有一個名字叫呂望。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