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語說得好,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其實姜太公哪裡是在釣魚,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想要遇見明君,經過努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帝師之夢。
姜太公原名姜尚,子牙是他的字。其實姜子牙祖上也曾經闊過。祖上曾經輔佐大禹治水,有自己的封地。也算是一方諸侯,當年秦朝的先祖也是因為養馬養的好才有了自己的封地和姓氏,可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為封地不同,所以產生了兩個姓氏,有的姓姜,有的姓呂,所以後人又稱姜子牙為呂尚。
當然了,富不過三代是常有的事,等到了姜子牙的時候,家境早已經沒落。自己只好幹點零活過日子。賣過肉,賣過酒,但是無論做什麼,姜子牙都在抓緊時間讀書,研究經世安邦之道,就這樣一直過到古稀之年。
後來,姜太公聽聞姬昌(周文王)很有明君的氣象,便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兩人相見甚歡,姬昌便認定姜子牙是太公一直以來期望的人才,就稱他為「太公望」,兩人還一同乘車回到自己的封國。
後來,姬昌的賢明被紂王聽到,便認為他有異志。於是就找藉口把他囚禁起來。姜子牙和其他大臣立刻展開營救,四處尋找美女和珠寶送給紂王,姬昌這才得以釋放。
歸國後,姬昌便加緊謀劃對紂王的討伐。姬昌對內實施仁政,修德積善,加緊戰備;對外則積極聯絡對紂王不滿的其他諸侯,同時對紂王更加殷勤,從而使紂王放鬆了警惕。經過不懈的努力,天下的諸侯大半已經歸心向周,紂王也已經完全沒有了警惕,這一切都是由姜子牙謀劃和操作的結果。
可惜,姬昌不久便去世了,他的兒子姬發(周武王)即位,繼續執行先父的策略,姜子牙為報答知遇之恩,對姬發也是鞠躬盡瘁,盡心輔佐。九年後,姬發想要查看下諸侯的動向,便藉口徵伐商周,和姜子牙率軍抵達盟津,沒想到八百多諸侯不召而來,姬發看到民心可用,但是時機還不對,便班師而還。
又過了兩年,紂王更加荒暴無道,殺害忠臣,囚禁諍臣,任用的都是奸臣佞臣。而且商朝的大軍都在對東夷用兵,國內空虛。姜子牙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向姬發提議舉兵伐紂。姬發便通告諸侯共同誅滅暴紂。沒想到出兵前的佔卜竟然不理想,大家的信心一度受到打擊。關鍵時刻,姜子牙慷慨陳詞,堅定大家的勇氣和信心。於是大家才眾志一心,起兵伐紂。
紂王聽到討伐的消息也慌了,但是身邊確實已經沒有兵力了,於是便召集大量奴隸參戰,結果雙方在牧野相遇。姜子牙也親率精銳在正面作戰,姬發率領諸侯從側面包圍。奴隸們本來就受夠了壓迫,現在更加不願為商朝賣命,於是紛紛倒戈。聯軍趁機進攻,商軍一敗塗地。紂王見大勢已去,逃到鹿臺自焚而死,商朝就此滅亡。
周朝建立後,按照功勞大小分封了許多諸侯國,姜子牙因為功勞巨大,被封在了齊國。希望姜子牙能為周朝鎮守東部。姜子牙到齊國後,誅殺小人,任用賢臣,發展農業,開發手工業,鼓勵商業,三管齊下,齊國很快就展現了勃勃生機。但是王朝初興,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處理,於是姜子牙便回到周朝。
後來,商紂王的兒子趁機作亂,被姜子牙迅速平定。後來又接受遺命,繼續輔佐武王的孫子康王,這就是後世傳頌的成康之治。
六年後,姜子牙去世,一生共輔佐四位君主,戰功赫赫,為周朝的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