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足,而後知榮辱

2021-02-08 陳嘉禾的研究

先說個小故事,有次我在高鐵站過安檢,安檢機前面要排隊。我和前面一個人之間隔了大概有半米的空隙,一個不留意,一個扛著大大小小的包裹的大叔,就插到了我的前面。

看大叔的穿著打扮,和他拿的那幾個麻袋,我幾乎可以肯定,他並沒有什麼錢,社會地位恐怕也不高。我不禁想到,當他在其它社會場合下,被那些掌握權力、金錢的人欺負時(這種事情時有發生),他會不會想到,今天在他有這點小小的權力、可以插隊的時候,他也曾經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別人呢?

以前我們總是覺得,某個社會現象,就是社會現象本身。比如,政府不盡責,就是政府不好。企業不注意社會公德,就是企業不好。學校壓迫小孩,就是學校不好。明星不注重影響,就是明星不好。其實,我們都錯了。

當一個社會的習慣,就是注意自己的私利、甚至不講規矩、利益至上時,任何一個有哪怕一點點權力的人,就會利用這種權力侵犯別人,為自己拿來利益。當一個官員利用權力的時候,當一個企業家利用資本的時候,當一個醫生收紅包的時候,哪怕當一個衣衫不整的大叔插隊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其實是一樣的:我的利益,高於別人。

也許,當插隊的大叔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的時候,當一個企業家被政府卡脖子的時候,當一個醫生發現商人唯利是圖的時候,當一個政府官員發現醫生吊兒郎當的時候,他們會抱怨社會的無良。但是,他們都忘記了,我們所有人,就是這個社會。而同一個社會,並不會培養出不同的群體。

而這問題的根源,都在於人人只講自己的私利,不顧別人。這看起來似乎很絕望,但好消息是,這種自私自利的氛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要想知道這種變化的根源,我們就要先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更不容易自私?從個體來看,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各行各業、各個國家,都有壞人、都有好人。但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不難回答:越有錢的人,相對來說,越不容易自私。(注意,這只是一個社會意義上的概率問題,並不是一個「有錢人就是好、窮人就壞」的道德性絕對論斷,下同。)

不信,你去全世界走一圈,你會發現,在人均GDP大於4萬美元的國家裡,無論這個國家地處東亞、南亞、北美、歐洲還是中東,當地居民多半比較不自私。人們之間相對來說更加互相信任,利用自己的小權利侵害別人的事情更少。人們更容易排隊,更不容易偷稅漏稅、以權謀私,腐敗更少,動物保護做的更好,等等。反之,在越窮的國家,人們在處理「我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哪個更重要」這個問題時,往往做的越糟糕。

而這背後的邏輯,說來玄妙,實則簡單:人們總是試圖抓住那些自己匱乏的東西,而對自己不缺乏的東西則更加自信、無所謂。

舉個例子,你對一個二十歲的姑娘說「老阿姨你好呀」,姑娘一般不會太有意見,人家青春美麗寫在臉上,誰在乎你這麼調侃(我甚至有個大學剛畢業的女同事,外號就叫老某)。但是,你要對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說「老太婆早啊」,你看人家不揍死你。貧窮也是一樣,物質和金錢的匱乏,本身就會讓人們更重視利益。而富裕的生活環境,更容易培養出公德心更重的人群。這與種族無關、與國家無關、與道德無關,這是人類的天性。

所以管仲在兩千多年前就說,「倉廩實而後知禮節,衣食足而後知榮辱。」一個貧窮的國家,我們必然會看到社會的不道德。而一個富裕的國家,由於大家都有足夠的錢、而且從小也都有足夠的錢,民眾天然的不會太在乎自己的利益(反正也夠用了),相對就會更加在意別人的感受、更有公德,管子所說的「禮節、榮辱」,也就自然而來。

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幾乎每個現在富裕的國家,都曾經有過一個「貧窮和不道德」的階段。英國曾經有過霧都孤兒,美國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社會曾經被託拉斯搞得烏煙瘴氣,黑幫也非常流行(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自己去查,比如著名的「羅斯福總統的香腸」、「芝加哥打字機」)。香港這座今天的廉潔之城、法治之城,在上世紀40到70年代曾經貪腐橫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兩次警廉衝突」)。今天的人們大多已經不記得當年的舊事,但是它們卻真實存在過。

即使從個人層面來說,我在看人的經驗中,也發現這種「生活經歷中越富足的人,相對來說,往往越容易有義氣」的特點。那些從小生活在富足環境、或者最起碼是衣食無憂的環境中的人,相對於從小生活在需要算計每一分錢的人來說,從概率上來說,更容易具有包容心和愛心。當然,個體並不相同,任何一個群體中都有善良的人、也都有自私的人。這裡所說的,只是一種統計概率、而不是「因為所以」式的必然關係、抑或一種「你富你就好」的極端性道德審判。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富足生活造成的性格」,與當前生活是否富足,關係不大。主要的影響因素,來自一個人在少年、青年時代的家庭環境。也就是說,一個現在腰纏萬貫、但是少年時家境貧寒的人,相對於那些少年時家境殷實、現在也不過只是小康水平的人來說,前者更容易看重自己的利益。

同時,只要保證衣食無憂、生活中沒有緊迫感,太多的金錢並沒有太多的作用。也就是說,錢足夠使用即可,太多的錢除了培養驕傲和奢華,往往並不會帶來「利他性格」這個方面的顯著不同。

此外,我們也不應該簡單的用金錢來衡量生活中的富足程度。對於一個從小在市場化競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和一個從小從體制裡成長起來的人,儘管他們從小到大的家庭環境,金錢水平可能相同,但是後者往往會有更加富足的生活環境:他的家庭更加穩定、父母工作更加有保障、心態更加平和、周圍人的利他氛圍更強,這些都是富足的來源。

在我的人生經驗中,我經常會碰到一些大學畢業生,通過找家庭關係、而不是通過正常的校園招聘進入一些企業。我以前對這種走關係的學生有點看法,覺得雖然學歷差不多,但總是沒有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找工作。時間久了,我發現撇開能力高低不談,這些「關係戶」往往人都不太壞,日常工作中也大多很好相處。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因為家裡社會關係的人,大概率上來說,家裡從小條件都還不差,因此往往也就養成了不容易較私利、相對更容易考慮別人的性格。(注意這裡的分析都不是絕對,而是一種概率分析。)

在南懷瑾先生的書稿中,南先生也曾經說過劉邦和項羽的性格特點。儘管劉邦是一個絕對好的事業夥伴、一個絕對好的領導者、一個絕對優秀的戰略家,但是如果純粹從交朋友角度來說,南先生說,他還是喜歡交項羽這樣的朋友。

劉邦出身寒微,四十歲以前基本上都在為生計發愁。結果漢朝建立以後,劉邦性格中的弱點暴露,誅殺大將功臣,「高鳥盡而良弓藏,狡兔死而走狗烹。」韓信被殺之前痛言,「悔不聽蒯通之言。」反之,貴族出身、從小不缺吃穿和社會地位的項羽,則要講義氣的多。正所謂「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無命欲從龍」,項羽的八千子弟兵也因此對他忠心耿耿,雖然兵敗烏江,然而至死不叛。《史記》中記載,項羽身邊最後追隨他的二十八騎,在面對五千漢軍的圍剿時,在烏江邊的小山包上,陪同項王三次捨命衝殺。至今讀來,這種絕境中真正的義氣,仍然讓人淚下。

而劉項之間的這種區別,在他們的平時生活中,就可以看出來。劉邦在逃跑的時候,曾經幾次把自己的兒子推下車(為了讓車跑的快一點)。而項羽呢,「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愛兵如子,所以士皆為知己者死。那麼,換你選朋友、哪怕是選老闆,你又會選誰呢?

相關焦點

  • 崑山世碩事件的深層解讀:「倉稟實方知禮節,衣食足才知榮辱」
    文字:貓眼衣食無憂,知榮辱。---《管子——牧民》由於鮑叔牙大力的推薦,管仲最終被置於齊桓公的重要位置,在他各項政策的幫助下,國力成為霸主,管仲治國策略中的「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也是廣為傳頌,直到現在,他仍然是明世之在國家的物質和精神平衡。
  • 陳慕霑:識風水,知榮辱。網友:令人深思
    但是呢大多數人都是後知後覺,是經歷過以後才會有幡然醒悟,我就是後知後覺,因為後知後覺,才有了這部90萬字的《金人夢》,才有了今天的「企業家道德風水」這堂課。有了幡然悔悟後有的人或許就會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可能就步步蓮花,這也不錯。
  • 知恥而後勇、知弱而圖強
    一個人必然要有「知恥而後勇,知弱而圖強」超乎常人的毅力,經受超乎常人的苦難和淚水才成收穫成功獲得榮譽而被世人所銘記。知恥而後勇,知弱而圖強。儒家經典《禮記·中庸》中也有言:知恥近乎勇!「知恥」也就是知道羞愧和榮辱。它是一個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水準。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這種道德感體現著人性的尊嚴,是社會正義的心理基礎。禽獸沒有羞恥感,完全依附本能而生活。龔自珍曾說過:「士不知恥,乃國之大恥」。不僅個人的文明生活與人的知恥之心聯繫在一起,一個社會的治亂也總是與人們的知恥之心聯繫在一起的。
  • 湖南日報評論員丨學而後方知,知而後必行
    學而後方知,知而後必行——二論學深悟透《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湖南日報評論員「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學而後方知,知而後必行。深學悟透《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就應當將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轉化成應對風險挑戰、推動事業發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事實證明,凡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堅決徹底的,站位就高、眼界就寬、工作就上得去;凡是學習領悟上、貫徹落實上存在落差、偏差、溫差的,工作上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
  •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難題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兩千六百多年前管仲說過的話,就算你天天講夢想,講禮節,人們要是窮困不堪,連飯都吃不飽,都要餓死了,誰會聽你的啊……幾千年前古人就有這樣的覺悟。日本昭和時代有句雞湯,你一定要出人頭地啊。
  • 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富國榮辱的情性知性說-梁濤
    根據內容及成書時間的不同,荀子討論人性論的文字可分為四組,其中《富國》《榮辱》可能為荀子居趙時作品,反映了其前期的人性論思想,其特點是提出了情性-知性說,將情感欲望與材性知能都稱為性。一方面認為順從情性或情感欲望會導致爭奪、混亂,因而蘊含有情惡的觀點,另一方面又認為人的知性可以做出抉擇判斷,製作禮義,「知者為之分」,實際是將知性看作善的來源。
  • 國學經典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 國學經典<第19篇>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一、出處: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大學》,原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 《鬼谷子》反應篇:自知而後知人,知己知彼的深層理解
    我們來看看《鬼谷子》的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之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 這句話是說: 了解別人的最好方法是從了解自己開始,了解了自己,就可以了解到別人了。
  • 靜氣十足的人,榮辱不驚,遇事泰然處之,真正的「隱世高手」
    俗話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當你學會以靜養身的時候,才能夠靜靜地積蓄力量,始終明心立志,不被名韁利鎖所束縛。人生並不是爭名鬥利的過程,而是擁有修籬種菊的心態,在鬧市中獨守一片淨土,才能擁有返璞歸真的境界。
  • 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
    在「禮記的大學」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與團隊榮辱與共
    其實,他要表達的是:一個人要能與公司榮辱與共,否則連被錄用的機會都沒有。是啊!對於任何一家企業而言,每個成功的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員工是一個能以全局利益為重、與團隊榮辱與共,能用雙贏思維去為企業贏得最大效益的人。聰明的員工沒有不愛自己的企業的;智慧的員工永遠都會和團隊成員組成一個堅強的整體。
  • 謀定而後動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止我者謂我何求。晴天不肯去,只待雪臨頭。成事莫說,覆水難收。」這就好比,懂你的人不必多說,不懂你的人,多說無益。凡事早做打算,這叫預則立。也叫先人一步。生活中大多都是冗長瑣碎,雞毛蒜皮,人一旦被瑣碎纏身,總難免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從而錯失良機。
  • 每個國民都與國家榮辱與共,孫楊也是
    其中「商業比賽不能與國家榮譽捆綁」一文中認為,運動員的榮辱不能與國家榮譽聯繫在一起,不少的網友認為所謂的「官媒」有「甩鍋」之嫌。在關於「暴力抗檢」事件的討論中,確實有很多行為上綱上線如「支持孫楊就是愛國」、視國際泳聯和國際反興奮劑調查機構的藥檢是針對中國行為等。但是《檢察日報》認為運動員榮譽不能與國家榮譽捆綁的觀點引人深思,國家榮譽若不能與個人榮譽相關聯,那麼國家榮譽與何相關?
  • 而今而後知所勉 誓為窮乏竭此身
    當我們從《呂振羽詩選》裡讀到他的《自述(口韻)》一詩時,深深為其「而今而後知所勉,誓為窮乏竭此身」的詩句而感慨,有一種超越歷史、跨越時空的共鳴感。 (《長留雅韻足三湘》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
  • 榮辱與共 打造生命共同體
    如何培育壯大分承包商隊伍,打造榮辱與共的生命共同體?我們一起來聽聽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張玉峰怎麼說。經過60多年的發展,誠信是十一局的立身之本,我們希望與分承包商打造榮辱與共的生命共同體和打造一批有實力的分承包商隊伍,也希望分承包商講誠信、有格局,做名符其實的公司,加強安全技能培訓,壯大自己的管理團隊和技工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