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3492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日本著名建築史學家關野貞曾表示:中國已經沒有現存的唐代及之前的木構建築,想要研究唐代建築必須要去日本京都和奈良。日本古建築能令關野貞如此驕傲,想必裡面一定有法隆寺的原因。
法隆寺內的古建築已經在這裡佇立了1300多年。(攝影/白怡然)
1937年,梁思成通過《敦煌石窟圖錄》中的唐代壁畫線索,在五臺山發現了建於857年的唐代建築——佛光寺。到了50年代初,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古建築普查中,又發現了比佛光寺還早75年的南禪寺大殿。
佛光寺的殿簷探出達3.96米,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鬥拱雄大,出簷深遠」。(攝影/白怡然)
雖然南禪寺與佛光寺的出現成功「打臉」關野貞,但「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稱號仍然屬於法隆寺,在這一點上仍令中國人倍感遺憾。
一場大火引發的迷案
中國無疑是日本佛教建築的老師。在佛教傳入日本之前,豎穴式建築、幹欄式建築、立柱式建築是日本列島的主要建築形式。
552年,佛教由中國經百濟(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國家)正式進入日本,同時來自中國的建築技術也跟隨佛教傳入日本,令日本如獲至寶。穩固基石與高大立柱,複雜鬥拱與重疊屋簷,彩繪構件與華麗雕刻,這樣壯觀的寺院建築給當時的日本人以巨大的衝擊。
公元586年敏達天皇去世,聖德太子之父——用明天皇即位。第二年,用明天皇便去世了。圍繞著皇位,紛爭迭起。在佛教與神道教之間的對決中,意欲接受佛教文化的蘇我氏在戰鬥中擊敗物部氏。592年,蘇我馬子(和小野妹子一樣,蘇我馬子是個男性,而且官居大臣)操縱他的侄女推古女皇即位,並推舉當時19歲的聖德太子為攝政王。推古女皇一即位,便命令民眾信奉佛教,皇家貴族也競相興建寺廟。
日本1958年版的一萬日元上出現了聖德太子的畫像。
蘇我馬子建造的飛鳥寺被認為是日本最早的正式寺院。推古15年(公元607年)聖德太子將推古天皇獎勵其講述佛教經典所賜的水田捐建了斑鳩寺,這正是法隆寺的前身。
聖德太子死後,蘇我氏為了掌權,進一步殺害或逼迫聖德太子家人自殺,並與643年燒毀斑鳩寺,然而,聖德太子在貴族與僧眾之間的影響力很高,因此被燒毀的寺廟很快又在原址的西 處, 接近山腳的地方重建,新寺名為法隆寺。
法隆寺分為東西兩院,黃色建築物為國寶級文物。(圖/MAP&NEWS)
關於法隆寺的建造時間有很多爭論。《日本書紀》天智九年(670)四月三十日記載:「夏四月癸卯朔壬申、夜半之後,災法隆寺。一屋無餘,大雨雷震。」這段記載表示法隆寺遭受火災,房屋被燒得不剩一間。
由於法隆寺的文獻沒有記載這場大火,建築史學家關野貞、美術史學家平子鐸嶺根據建築制式與裝飾藝術認為法隆寺非天智九年燒毀後的重建,而歷史學家喜田貞吉、足立康認為歷史記載不容有錯,法隆寺的確是重建的。此後,「法隆寺是否為重建」的爭論持續了很久,參與的學者越來越多,這也相對促進了法隆寺的研究。
在靠近寺廟南端的遺蹟是曾經若草伽藍所在的位置,1939年,經過考古調查發現若草伽藍的確存在過寺院,同時發現礎石有燃燒的痕跡,這證明法隆寺的確建於火災後,這個爭議就此告於段落。
圖中標註了每個建築構建的木材年代。(圖/奈良文化財研究所)
到了2004年,奈良文化財研究所通過對木質年代年輪的研究發現,金堂、五重塔、中門的竣工年分別為669年以後、673年以後、685年以後。因為木頭的開採日期通常比建築要早,因此可以判定法隆寺確為重建。
但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五重塔的部分木材取材於670年之後,而塔中心的木柱顯示為594年,為什麼會出現一根保存了76年的木頭,這又成為了法隆寺新的謎題。
非對稱式格局建築奇觀
法隆寺分為東西兩院,西院迦藍有金堂,五重塔,山門,迴廊等木結構建築,東院迦藍以夢殿為中心。法隆寺西院迦藍是「飛鳥樣式」的一個代表之作,這種非對稱的寺院布局不論在中國還是在朝鮮都不曾見過,研究人員猜測這大概是在修建法隆寺時聖德太子自己創立的。
此圖為從講堂位置向南拍攝,可以看出中門、金堂與五重塔的位置。(攝影/白怡然)
金堂是安置迦藍本尊的處所,塔是安置佛祖釋迦摩尼舍利的處所。因此塔與金堂被安置於寺廟中心。法隆寺將塔與金堂在寺院橫軸上布局成左右非對稱形態,不但是在日本開先河,而且現在已經定型為一種日本獨創的法隆寺式伽藍布局,至今對日本寺院配置產生著顯著的影響。
飛鳥時代早期三種寺廟制式,「四天王寺」制式為標準的中國寺院格局。
比法隆寺更古的伽藍樣式有飛鳥寺遺蹟、四天王寺等,拿飛鳥寺來說,從中門進入後塔配置在中心位置,周圍有三金堂環繞,四天王寺的塔與金堂在寺院的縱軸上呈左右對稱的配置。這二寺與百濟,高句麗發現的寺院遺蹟極為相近,稱不上日本的獨特創意,但是法隆寺在伽藍布局上,可以稱得上創造出了日本獨自的新的美學意識。
陽光透過迴廊上的柵欄窗戶撒入法隆寺。(攝影/白怡然)
法隆寺周圍環繞著一圈迴廊,圍廊自兩端北折,然後再向內折,到達講堂內側。通過敦煌壁畫得知我國早期寺院也有許多是採用迴廊式設計,但現在已無實物。至此,信徒依直線朝拜的路徑改為側彎的路線,這也成為日本佛寺建築的特色之一。開闊的視野沒有了「庭院深深深幾許」的神秘感,令目光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寺廟的核心建築物上。
法隆寺必看3大建築細節
「鬥拱」-「高欄」-「立柱 」
法隆寺金堂為二層重簷歇山頂式佛殿,底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層面闊四間,進深三間,後代在下面又加了一圈抱廈以加固屋簷。五重塔下面四層都是三開間,第五層是兩開間,在第一層同樣增加了一圈抱廈。
鬥拱在日本被稱為「組物」,其中鬥被稱為鬥,而拱被稱為肘木。法隆寺的肘木兩端有著極其彎曲的線條,為了體現肘木上方的曲線,特別加以削角處理,從這些細節不難看出設計者對美感的強烈執著。
法隆寺金堂鬥拱細節。(圖/原口秀昭)
鬥拱在建築中分為鬥與拱的組合,而法隆寺金堂與五重塔上的鬥拱被設計為雲狀整體。雲狀鬥拱其古老的造型來自推古天皇御用的玉蟲櫥子(飛鳥時代僅存的佛龕),這樣的造型在中國也非常罕見,尤其是建築四隅的雲狀鬥拱僅四十五度向外出挑,極其灑脫。而之後的建築通常向三個方向出挑。
鬥拱下的雕龍立柱為鎌倉時代為加固而立。(攝影/白怡然)
除了雲狀鬥拱,金堂二層架設高欄,欄杆設有卍字變形欞條,在奈良時代便不可復見。這個圖案的詳細解讀過程還需更多研究考證(筆者盯著欄杆看了五分鐘也沒弄懂是如何變形的)。欄杆下方還採用了人字拱,這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建築的鮮明特點。
卍字變形欞條與人字拱在我國古建築已無實物,但在雲岡石窟還可得見。(攝影/白怡然)
金堂、迴廊以及中門的立柱都採用了凸肚狀(柱子中間鼓起上下逐漸變細),此式梭柱系源自古希臘、古埃及,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成為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柱形,在河南嵩嶽寺塔、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等皆可見。
通過法隆寺中門可以清晰的看出立柱的凸肚狀。(攝影/白怡然)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柱子鼓起的部分 是正中央部而是中間向下的部位,學者推測是為 從下方觀看的時候,使柱子顯得筆直,這實為日本獨創風格。
經過千年歷史的洗刷,法隆寺建築的木頭呈現出迷人的顏色。(攝影/白怡然)
一般的佛堂,會在正堂上方架梁,並做成天井。可是法隆寺卻沒有架梁,本來的設計是要讓貫穿整個正堂的力肘木取代梁的作用,但是內堂有力肘木貫穿顯得不太雅觀,於是力肘木只用到廂房便停止了,這會導致了柱子內側傾倒,於是鎌倉時代又增加了大梁來修補。
法隆寺金堂結構解析圖。(圖/AsukaYousiki)
法隆寺雖然建於中國唐朝年間,但建築特點傳承了中國南北時期的建築技術,這正好印證了中國文化經由朝鮮半島傳播的「延後性」。
1950年,法隆寺從法相宗獨立,成為聖德宗的本山。寺院內除了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法隆寺還是一座國寶林立的寺廟,針對法隆寺的重量級文物此後會單獨開篇細議。
1993年,法隆寺和法起寺共同以「法隆寺地域的佛教建築物」之名義列為日本首批世界遺產。(攝影/白怡然)
法隆寺的金堂規模比起日後興建的天皇家廟藥師寺要小,但是恢弘的氣勢卻是不遑多讓,這種強有力的設計在後代的建築中已經無法得見。儘管法隆寺的建築是源自於中國風格,但卻已經開始逐漸融入日本的風格,日本建築也逐漸走上一條帶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相比遊客接踵而至的奈良東大寺,法隆寺的遊客少的可憐。行走其中,會產生一種極強的穿越感。如果你有機會去奈良,不要錯過這片世界上最老的古建築群——法隆寺。
參考文獻:
徐小虎《日本美術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西岡常一、宮上茂隆《法隆寺》馬可波羅出版社
岡倉天心《理想之書》四川文藝出版社
藤井惠介、玉井哲雄《圖說日本建築史》南京大學出版社
關野貞《日本建築史精要》同濟大學出版社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法隆寺若草迦藍跡發掘報告》
作者:古德白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文章版權歸「霓虹美術研究所」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