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
在愛好者眼中,棒球是一個"回家的運動":擊球手從"家(本壘)"出發,經過一壘、二壘、三壘,最後再回到出發的"家",才算得到一分。
對"強棒天使隊"的孩子們來說,這個"家"的意義更加不凡。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家庭,在生活與成長上遭遇不同的困境。手中的球棒擊打棒球的同時,也向人生的磨難予以回擊。
影片《棒!少年》記錄下了這群棒球少年不屈的青春故事。公映十天以來,與不到五百萬的票房和百分之零點幾的排片形成對比的是,豆瓣8.7的開分、"2020最高分國產片"的名號,和陳可辛、周迅、易烊千璽等文娛人士"自來水"般的推薦。
一項在中國帶有"中產"標籤的小眾運動,為何會與鄉村貧困少年發生關聯?影片廣受好評後,孩子們的生活發生了什麼變化?導演許慧晶向東方網·縱相新聞講述了影片的創作心得。
"怎麼去理解成長,是一個挺重要的問題。"他說。
孩子們:被"三振出局"的童年
高空俯瞰棒球場是一個規則的扇形,因跟切割後的鑽石很像,棒球比賽場地也被稱為"鑽石"。
在北京通州漷縣,一顆"鑽石"正坐落於此。這裡是"強棒天使棒球基地",2015年由前國家棒球隊隊長孫嶺峰等愛心人士創立,旨在資助全國範圍內7-9歲的困境兒童。經過"強棒"的技能培訓,孩子們未來會成為職業運動員、教練及相關從業者,通過棒球改變命運。
從2017年10月開始,導演許慧晶帶領四人團隊,用一年半的時間跟隨記錄"強棒"少年們的生活與訓練。影片既是孩子們的成長記錄,也成為觀察當下中國社會的一個橫剖面。
(圖:十二歲的馬虎是個"刺兒頭")
"我叫馬虎,來自十字路口。走丟了,被棒球愛心基地撿到了。"
片中的主人公之一馬虎是個十二歲的少年。其他人練習時,他歪戴著帽子跑到鏡頭前,調皮地說了上面那段自我介紹。他性格豪橫,四處惹事,排隊打飯他非要先來,隊友洗澡他在外面關水閥。教練孫嶺峰說他是"孫猴子",日日大鬧天宮。
但了解背後故事的人很難笑出來。這是一個出生後被母親拋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吃不飽穿不好的少年。貧瘠的家庭,更貧瘠的是愛。他是個"刺兒頭",剛來基地時的目標就是當"老大",仿佛堅硬的殼才能保護好自己。
(圖:"小雙"梁正雙是隊內優秀的投手。)
另一位主人公"小雙"梁正雙,跟馬虎性格正兩極,溫柔內斂,沉默寡言,剛見面時許慧晶注意到他眼中的"憂鬱"。
小雙是孤兒,出生後雙胞胎哥哥被賣到別的地方,他因為個頭小差點被家裡埋了,之後撫養他的大伯、姑姑也相繼去世……小雙的身世在片中被講了兩遍,一次是玩鬧時小雙自己對著鏡頭講出來,一次是在老家二伯講給隊裡老師聽。每一次小雙都表現得波瀾不驚,似乎已經聽過千萬遍……而鏡頭裡的他,這時只有十歲。
馬虎與小雙,一個似火焰一個似海水,背後卻有著同樣破碎的家庭和童年。許慧晶很快確定以兩人作為主要的故事線索。在他來看,兩個人互為對照,像是一個人的兩面:人有勇敢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有謙恭聽話的一面,也會有不自信的一面。
導演:人生不都是"好球"
在《棒!少年》之前,許慧晶做了十幾年紀錄片。因為市場環境不好,中途幾度離開,又不甘地回來。
(圖:左為孫嶺峰教練,右為許慧晶導演。)
2013年,許慧晶加入鳳凰中文臺,負責《社會能見度》和《鳳凰大視野》兩個周播欄目。媒體的工作經歷讓他在國內的各個角落跑,短時間內接觸到了大量的社會議題。
媒體的工作經歷讓他消磨了不少理想主義,更多地關注底層人物的命運:《河岸》講述農村強拆,《媽媽的村莊》反映計劃生育……"我希望從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別,不同社會背景的鄉村群體的記錄,做一個社會的切面。在不同的時期關注到不同的群體,進行持續的創作。"
早期,許慧晶更多地在解決"自我認知"的問題。他更多地去探尋父輩們的生活,了解養成自己的區域文化是怎樣。"理解你自己,才能去理解別人。"到了《棒!少年》,他感到已經解決了自身的問題,可以關注到同代人和下一代了。拍攝時許慧晶剛剛成為父親,看待孩子們的視角發生了變化。
(圖:導演與小雙在球場。)
過程中動情的時刻有很多。孩子們的信任是順利拍攝的基礎,現場也需要有同步的感受力,能時刻捕捉到發生了什麼。
片中一幕,全隊在為比賽備戰,馬虎因為不好好訓練被孩子們口中的"師爺",70歲的傳奇教練張錦新罰站。許慧晶手裡的攝像機對著一臉不高興的馬虎,覺得他可憐,想陪他一會兒,沒想到馬虎一個人對著鏡頭自言自語起來,說了半個小時。影片中,這段素材和"師爺"的訓話被處理成了平行剪輯,師徒倆一言一語隔空對話,互說不通,成為片中的輕鬆一刻。
《棒!少年》的拍攝周期很長,攝製團隊食宿跟球隊在一起,大家很快變得親近起來,孩子們也習慣了攝影機的存在。離開時孩子們不舍地問:"什麼時候再來?"許慧晶笑說,跟"強棒"少年在一起的時間比跟自己兒子相處的時間都長。
家:"本壘"是起點也是終點
棒球圈裡有個共識,這是一個"回家"的運動。"家"就是場上球手的本壘(home)。
許慧晶之前並不了解棒球,甚至拍攝進行很久之後也沒摸清規則。但隨著拍攝深入,棒球逐漸與生活勾連,他開始看到這項運動的不同面。前往美國拍攝時,許慧晶在洋基隊的主場看了一場比賽。現場大概有十萬人的坐席,經常可以見到一家人一起歡度時光。這些讓他受到了衝擊,開始思考這樣的公共空間對家庭和社會的價值。
拍攝剛開始時,許慧晶正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父親;基地的少年們在十歲左右,正從兒童走向青少年。身處各自人生的關鍵節點,他想為孩子們留下一些寶貴的東西。
"兒童期對人以後的影響是很大的。是不是有被關愛過,是不是有親情連結,是不是曾經很辛苦,長大後可能就會慢慢的需要這些來自家庭的能量。希望我們的片子也能提供這樣的一種能量,讓大家在回看自己的兒童和少年時期的時候,能感受到有很多善意的行為。"
拍攝結束後許慧晶仍跟孩子們經常見面。這個年紀的孩子個子長得快,也變聲了,許慧晶笑說連補拍都沒法補。談起基地的少年,他言語間充滿父親的慈愛。他說想繼續記錄他們的成長,到十八歲,甚至更久。
"赫爾佐格那句話我很喜歡。如果你帶來一個雞蛋的故事,你只是呈現事實;但如果你是帶來了一個蛋變雞的過程,實際上那是關於生命的故事。怎麼去理解成長,是一個挺重要的問題。"
(圖:三年過去了,三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
如今,調皮搗蛋的馬虎成長為隊內主力,是訓練最刻苦的那個。他不再想當老大,而想當不用出頭的"老二"。小雙離開後又重回球隊,變得開朗許多。他想多多加練,重新成為一個優秀的投手。回頭看三年前的自己,兩個少年都流下了眼淚。
馬虎喜歡唱歌,嘴邊不時會唱幾句。片中,他靠在車窗邊哼起張震嶽的《再見》:"我會牢牢記住你的臉/我會珍惜你給的思念/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遠都不會抹去……"漫不經心的音符,像是在跟過往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