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棒!少年》導演:中產運動與貧困少年之間只隔著一份善意

2020-12-23 縱相新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

在愛好者眼中,棒球是一個"回家的運動":擊球手從"家(本壘)"出發,經過一壘、二壘、三壘,最後再回到出發的"家",才算得到一分。

對"強棒天使隊"的孩子們來說,這個"家"的意義更加不凡。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家庭,在生活與成長上遭遇不同的困境。手中的球棒擊打棒球的同時,也向人生的磨難予以回擊。

影片《棒!少年》記錄下了這群棒球少年不屈的青春故事。公映十天以來,與不到五百萬的票房和百分之零點幾的排片形成對比的是,豆瓣8.7的開分、"2020最高分國產片"的名號,和陳可辛、周迅、易烊千璽等文娛人士"自來水"般的推薦。

一項在中國帶有"中產"標籤的小眾運動,為何會與鄉村貧困少年發生關聯?影片廣受好評後,孩子們的生活發生了什麼變化?導演許慧晶向東方網·縱相新聞講述了影片的創作心得。

"怎麼去理解成長,是一個挺重要的問題。"他說。

孩子們:被"三振出局"的童年

高空俯瞰棒球場是一個規則的扇形,因跟切割後的鑽石很像,棒球比賽場地也被稱為"鑽石"。

在北京通州漷縣,一顆"鑽石"正坐落於此。這裡是"強棒天使棒球基地",2015年由前國家棒球隊隊長孫嶺峰等愛心人士創立,旨在資助全國範圍內7-9歲的困境兒童。經過"強棒"的技能培訓,孩子們未來會成為職業運動員、教練及相關從業者,通過棒球改變命運。

從2017年10月開始,導演許慧晶帶領四人團隊,用一年半的時間跟隨記錄"強棒"少年們的生活與訓練。影片既是孩子們的成長記錄,也成為觀察當下中國社會的一個橫剖面。

(圖:十二歲的馬虎是個"刺兒頭")

"我叫馬虎,來自十字路口。走丟了,被棒球愛心基地撿到了。"

片中的主人公之一馬虎是個十二歲的少年。其他人練習時,他歪戴著帽子跑到鏡頭前,調皮地說了上面那段自我介紹。他性格豪橫,四處惹事,排隊打飯他非要先來,隊友洗澡他在外面關水閥。教練孫嶺峰說他是"孫猴子",日日大鬧天宮。

但了解背後故事的人很難笑出來。這是一個出生後被母親拋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吃不飽穿不好的少年。貧瘠的家庭,更貧瘠的是愛。他是個"刺兒頭",剛來基地時的目標就是當"老大",仿佛堅硬的殼才能保護好自己。

(圖:"小雙"梁正雙是隊內優秀的投手。)

另一位主人公"小雙"梁正雙,跟馬虎性格正兩極,溫柔內斂,沉默寡言,剛見面時許慧晶注意到他眼中的"憂鬱"。

小雙是孤兒,出生後雙胞胎哥哥被賣到別的地方,他因為個頭小差點被家裡埋了,之後撫養他的大伯、姑姑也相繼去世……小雙的身世在片中被講了兩遍,一次是玩鬧時小雙自己對著鏡頭講出來,一次是在老家二伯講給隊裡老師聽。每一次小雙都表現得波瀾不驚,似乎已經聽過千萬遍……而鏡頭裡的他,這時只有十歲。

馬虎與小雙,一個似火焰一個似海水,背後卻有著同樣破碎的家庭和童年。許慧晶很快確定以兩人作為主要的故事線索。在他來看,兩個人互為對照,像是一個人的兩面:人有勇敢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有謙恭聽話的一面,也會有不自信的一面。

導演:人生不都是"好球"

在《棒!少年》之前,許慧晶做了十幾年紀錄片。因為市場環境不好,中途幾度離開,又不甘地回來。

(圖:左為孫嶺峰教練,右為許慧晶導演。)

2013年,許慧晶加入鳳凰中文臺,負責《社會能見度》和《鳳凰大視野》兩個周播欄目。媒體的工作經歷讓他在國內的各個角落跑,短時間內接觸到了大量的社會議題。

媒體的工作經歷讓他消磨了不少理想主義,更多地關注底層人物的命運:《河岸》講述農村強拆,《媽媽的村莊》反映計劃生育……"我希望從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別,不同社會背景的鄉村群體的記錄,做一個社會的切面。在不同的時期關注到不同的群體,進行持續的創作。"

早期,許慧晶更多地在解決"自我認知"的問題。他更多地去探尋父輩們的生活,了解養成自己的區域文化是怎樣。"理解你自己,才能去理解別人。"到了《棒!少年》,他感到已經解決了自身的問題,可以關注到同代人和下一代了。拍攝時許慧晶剛剛成為父親,看待孩子們的視角發生了變化。

(圖:導演與小雙在球場。)

過程中動情的時刻有很多。孩子們的信任是順利拍攝的基礎,現場也需要有同步的感受力,能時刻捕捉到發生了什麼。

片中一幕,全隊在為比賽備戰,馬虎因為不好好訓練被孩子們口中的"師爺",70歲的傳奇教練張錦新罰站。許慧晶手裡的攝像機對著一臉不高興的馬虎,覺得他可憐,想陪他一會兒,沒想到馬虎一個人對著鏡頭自言自語起來,說了半個小時。影片中,這段素材和"師爺"的訓話被處理成了平行剪輯,師徒倆一言一語隔空對話,互說不通,成為片中的輕鬆一刻。

《棒!少年》的拍攝周期很長,攝製團隊食宿跟球隊在一起,大家很快變得親近起來,孩子們也習慣了攝影機的存在。離開時孩子們不舍地問:"什麼時候再來?"許慧晶笑說,跟"強棒"少年在一起的時間比跟自己兒子相處的時間都長。

家:"本壘"是起點也是終點

棒球圈裡有個共識,這是一個"回家"的運動。"家"就是場上球手的本壘(home)。

許慧晶之前並不了解棒球,甚至拍攝進行很久之後也沒摸清規則。但隨著拍攝深入,棒球逐漸與生活勾連,他開始看到這項運動的不同面。前往美國拍攝時,許慧晶在洋基隊的主場看了一場比賽。現場大概有十萬人的坐席,經常可以見到一家人一起歡度時光。這些讓他受到了衝擊,開始思考這樣的公共空間對家庭和社會的價值。

拍攝剛開始時,許慧晶正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父親;基地的少年們在十歲左右,正從兒童走向青少年。身處各自人生的關鍵節點,他想為孩子們留下一些寶貴的東西。

"兒童期對人以後的影響是很大的。是不是有被關愛過,是不是有親情連結,是不是曾經很辛苦,長大後可能就會慢慢的需要這些來自家庭的能量。希望我們的片子也能提供這樣的一種能量,讓大家在回看自己的兒童和少年時期的時候,能感受到有很多善意的行為。"

拍攝結束後許慧晶仍跟孩子們經常見面。這個年紀的孩子個子長得快,也變聲了,許慧晶笑說連補拍都沒法補。談起基地的少年,他言語間充滿父親的慈愛。他說想繼續記錄他們的成長,到十八歲,甚至更久。

"赫爾佐格那句話我很喜歡。如果你帶來一個雞蛋的故事,你只是呈現事實;但如果你是帶來了一個蛋變雞的過程,實際上那是關於生命的故事。怎麼去理解成長,是一個挺重要的問題。"

(圖:三年過去了,三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

如今,調皮搗蛋的馬虎成長為隊內主力,是訓練最刻苦的那個。他不再想當老大,而想當不用出頭的"老二"。小雙離開後又重回球隊,變得開朗許多。他想多多加練,重新成為一個優秀的投手。回頭看三年前的自己,兩個少年都流下了眼淚。

馬虎喜歡唱歌,嘴邊不時會唱幾句。片中,他靠在車窗邊哼起張震嶽的《再見》:"我會牢牢記住你的臉/我會珍惜你給的思念/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遠都不會抹去……"漫不經心的音符,像是在跟過往告別。

相關焦點

  • 當《棒!少年》遇到,棒!導演
    FIRST青年電影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在接近半程的展映過程中,最受人關注的紀錄片,無疑是許慧晶導演耗時多年攝製的講述兒童棒球題材的《棒!少年》,這部紀錄片憑藉精良的製作,生動的人物,成功俘獲觀眾的芳心,高居觀眾投票第一名,9.42分(總分10分),可以說是口碑爆棚。
  • 《棒!少年》不只有棒球和少年
    《棒!少年》,只看名字,很容易被「誤解」為一部關於熱血體育題材電影,但實際上,它向觀眾展示的並不只是運動本身。導演許慧晶將鏡頭對準了北京郊區的一座愛心棒球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少年相聚於此,跟著70歲傳奇教練「師爺」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棒!少年》有兩條明晰的人物線索:一方面,新隊員馬虎的加入攪亂了基地原本的寧靜。這個來自寧夏西海固的男孩野性難馴,雖然只有十來歲,但罵人、抄棍子打架樣樣在行,和隊友們之間矛盾不斷,練球也漫不經心;另一方面,來自河北淶源的「元老隊員」梁正雙性格乖巧細膩,作為投手,他被教練們寄予厚望。
  • 體育為留守兒童的人生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專訪電影《棒!少年...
    新華社西安12月23日電 題:體育為留守兒童的人生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專訪電影《棒!少年》導演許慧晶新華社記者鄭昕從「苦甲天下」的中國西海固地區,到被視作棒球殿堂的美國紐約洋基球場,一群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少年棒球隊,通過體育實現了人生境遇的改變,這就是正在國內院線上映的獲獎紀錄片《棒!少年》所要講述的故事。該片導演許慧晶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體育鼓舞人心的力量通過影視載體呈現,能夠獲得更多共鳴。
  • 當棒球人遇上《棒!少年》
    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棒!少年》猶如一匹黑馬殺出重圍。觀眾口碑9.2分排名參展電影第一,一舉獲得最佳紀錄片大獎。青年導演許慧晶向觀眾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截止至8月4日,影片《棒!少年》 豆瓣評分高達9.1分,位居運動題材影片排行榜首位。《棒!少年》主要講述北京市郊,一群事實孤兒和問題少年在70歲老人的帶領下訓練棒球。主人公馬虎的到來打破了球隊的寧靜,他打架鬥毆,拉幫結派,變成隊員和教練的眼中釘。由於拆遷,棒球基地也被限期搬離。
  • 許慧晶,與少年一起揮棒命運 | 導演錄
    2017年,周浩給許慧晶介紹了一份工作,《棒!少年》產生的可能性由此而來。之前那些年,不同地域的拍攝,讓他解決了自我認知的問題。到了《棒!少年》,他的創作視角正在轉向關注同齡人與下一代。那時許慧晶已為人父,為了孩子的上學問題從北京南遷至廣州。從一個年輕人,變成一個中年父親,身份發生了轉換。
  • 《棒!少年》:今年最值得看的國產電影之一
    可以預見的是,許慧晶執導的紀錄片《棒!少年》很難贏得像商業片那樣的話題度和票房。但如果從質感上看,《棒!少年》是今年最好的國產電影之一,非常值得一看。《棒!少年》記錄的是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選進北京市郊一個愛心棒球基地,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隊,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的經歷。棒球運動在國內很冷門。
  • 許慧晶,與少年一起揮棒命運|導演錄
    少年有無限可能。作者 | 連然許慧晶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像《棒!少年》裡的小雙。15歲之前,他都生活在山西臨汾的一個鄉村裡。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他持續地拍攝鄉村,關注底層人物的命運。因為那是他的來處。2017年,周浩給許慧晶介紹了一份工作,《棒!少年》產生的可能性由此而來。之前那些年,不同地域的拍攝,讓他解決了自我認知的問題。到了《棒!少年》,他的創作視角正在轉向關注同齡人與下一代。那時許慧晶已為人父,為了孩子的上學問題從北京南遷至廣州。從一個年輕人,變成一個中年父親,身份發生了轉換。
  • 《棒!少年》:今年最棒的國產紀錄片
    《棒!少年》海報。《棒!少年》記錄了一群少年學習棒球的經歷。棒球是世界上最受喜愛的體育運動之一,賽事觀眾人數每年超過20億。但在國內,棒球運動頗為小眾。作為「中產運動」,棒球對場地、規則、人員等方面的要求比較高,這讓它離普羅大眾更為遙遠了。《棒!少年》與我們以往看過的美國或日本一些棒球題材的影視劇大有不同,它講述的不是一群精英少年如何在棒球比賽中獲勝的又熱血又燃的故事,它記錄的是,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選進北京市郊一個愛心棒球基地,組成一支特殊的棒球隊,跟著70歲傳奇教練「師爺」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棒球成為他們人生唯一一條救贖渠道。
  • 《棒!少年》:今年最值得看的國產電影之一|荔枝娛評
    可以預見的是,許慧晶執導的紀錄片《棒!少年》很難贏得像商業片那樣的話題度和票房。但如果從質感上看,《棒!少年》是今年最好的國產電影之一,非常值得一看。   《棒!少年》記錄的是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選進北京市郊一個愛心棒球基地,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隊,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的經歷。
  • 電影《棒!少年》能帶動體育電影的春天嗎?
    該片導演許慧晶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體育鼓舞人心的力量通過影視載體呈現,能夠獲得更多共鳴。作為近年來國內院線少有的一部體育題材紀錄片,《棒!少年》以黑馬之姿拿到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長片獎,又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摘走「評審團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獎項。
  • 揮棒擊碎困境吧,少年!(影視熱點)
    《棒!少年》劇照出品方供圖一個是來自寧夏西海固地區、父母角色缺失的問題少年馬虎;一個是來自河北淶源深山裡的孤兒小雙——2020年歲末,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留守兒童,因為紀錄電影《棒!12月10日,中國奧林匹克委員官方微博力挺該片,稱影片裡的少年們從零開始學習棒球,在成長之路上的種種經歷令人動容,他們致力於走出不一樣人生的夢想,值得大家給予掌聲!在極為特殊的2020年歲末,《棒!少年》之所以獲得廣泛好評,正是因為其在叫板殘酷現實、不向命運低頭的底色中,充滿著奮進的鬥志和溫暖的善意。
  • 專訪《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希望紀錄片能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
    《棒!少年》海報「我未來的目標,是當一名職業棒球手!」日前,在即將於12月11日上映的紀錄片《棒!少年》的首映式上,男主角馬虎站在影廳的舞臺前,聲音不大卻篤定地許下這句諾言。」導演許慧晶對鈦媒體表示,這就是他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選角的挑戰《棒!少年》的紀錄片策劃緣起於許慧晶好友與孫教練的相識。當許慧晶聽聞這些孩子成長一路披荊斬棘的故事時,把它們紀錄下來的想法很快湧入了腦海。「跟孩子們熟稔還是比較容易的。
  • 《棒!少年》|豆瓣8.7感動,但我一點都不想誇他們棒
    他從全國各地的貧困地區招募了十幾個7到10歲困境少年,他們大多是留守兒童和孤兒。 孫嶺峰想用10年的時間讓他們可以參加國家、國際比賽,成為職業選手,或是作為體育特長生走進大學。
  • 「轉變是為了生存」——導演許慧晶與紀錄片《棒!少年》的來路
    2020年12月11日,許慧晶執導的紀錄片《棒!少年》上映,這部作品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中,斬獲了「最佳紀錄長片」和「觀眾選擇榮譽獎」兩項大獎。陳可辛導演評價,這是他今年擔任FIRST電影節評委「最讓我感動的一部電影」。 《棒!
  • 《棒!少年》上映:一群「沒有爹媽可拼」的少年,如何叫板命運
    原創 周瀅瀅 外灘教育 看點 在中國,棒球一直被視為「中產運動」,棒球運動員也大多是那些準備出國留學的孩子。在激動人心的棒球運動背後,還是一個真實的逆襲故事。在北京西郊一個名叫「強棒天使」愛心棒球基地的地方,一群來自偏遠山區、留守家庭、貧困家庭的孩子,甚至是失去雙親的孤兒,將人生交給棒球,組建成了一支零基礎棒球隊。
  • 《棒!少年》導演許慧晶:紀錄困境孩子「叫板命運」
    五年間,這支球隊從不被看好到打出國門,在亞洲紅土棒球場上熠熠生輝;這些曾穿不暖衣服、吃不飽飯的孩子,到如今變成訓練有素的棒球隊員,其中有的更是在比賽中獲得最佳投手獎、最有價值球員獎。一顆小白球,承載的是孩子們不屈服命運、奔向更遠未來的大夢想。正如電影《棒!少年》海報上所寫,這群孩子正在做的,無非是「叫板命運」。
  • 《棒!少年》:看一批棒球少年逆天改命
    少年》。 《棒!少年》講兩個命題:一,貧困孤兒;二,改變命運。 巴菲特有一個「卵巢理論」: 我在母親子宮裡孕育的那一刻,就像中了彩票,如果不是出生在美國而是其他國家,我的生命將完全不同! 一個孩子出生在哪個國家、哪個家庭,提前註定了不同的命運。
  • 揮棒擊碎困境吧,少年!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少年》劇照  出品方供圖  一個是來自寧夏西海固地區、父母角色缺失的問題少年馬虎;一個是來自河北淶源深山裡的孤兒小雙——2020年歲末,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留守兒童,因為紀錄電影《棒!少年》走進廣大觀眾的視野,以在公益少年棒球隊揮棒改變命運的真實經歷,向人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殘酷與善良、困境與奮進的故事。
  • 群星推薦|《棒.少年》驚現DMS冠軍杯奧林匹亞資格賽決賽現場!
    2020年8月,經過三年製作,由許慧晶導演以這群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為主人公的紀錄片《棒!少年》獲得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影片細膩地記錄了兩個性格迥異的少年各自的成長和蛻變,個性與命運、機會與選擇、原生家庭與出路,都是這趟改變命運的旅途中,屬於他們的關鍵命題。
  • 專訪:我是個有點理想主義的人|《棒!少年》導演許慧晶
    《棒!少年》劇照 畢竟紀錄片電影本就在商業院線上不佔優勢,僅僅能夠通過電影節或者小規模放映,讓觀眾看到。幸運的是,這一次之後,他很快遇到了《棒!少年》這個項目,遇到了強棒天使基地的這群孩子。 這是一個正在尋求改變命運的群體,當中每個人都來自不完整甚至異常窘困的家庭,他們不僅僅需要被記錄,更需要被關注,甚至需要有人為他們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這和許慧晶的想法不謀而合,他一直在尋找的也是這樣一群被拍攝對象,需要他用他的紀錄片帶去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