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亂復闢:「護國公」制瓦解,獨立派勢微,斯圖亞特王朝趁機復闢

2020-12-18 史海星辰

民主革命運動的復甦

隨著獨立派內部高級軍官與高級文臣之間的矛盾加深,這對新任護國公小理察的地位,造成了巨大威脅,在高級軍官的抗議之下,小理察只會更加親信文臣,不斷出臺壓制軍官勢力發展的措施。

不過正當獨立派內部矛盾不斷激化之時,隨著新任護國公的即位,獨立派對英國政局的專制能力有所下降,這使得之前的民主革命運動,以及民主主義者開始繼續活動起來。

在此時的英國社會當中,那些被用來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反對軍事獨裁專制內容的小冊子,開始大量出現。

撰寫和印刷這些小冊子的團體,無疑是支持民主革命運動,建立民主政治體制的,他們認為後克倫威爾時代的護國公制度,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並且已經展現出了走向滅亡的趨勢。

他們不斷宣傳和建議人民群眾,以及獨立派的中下層軍官勢力應當聯合起來,重新光復"昔日美好事業",共同推翻軍事獨裁的護國公制,建立民主共和政體。

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對當時矛盾叢生的獨立派內部造成了巨大影響,眾多獨立派中下層軍官,開始主動去和這些民主人士進行軍政聯合,他們要求廢除當前所實行的絕對專制獨裁的護國公體制,建立全新的民主共和政體。

那麼為何獨立派軍隊的中下層軍官,又會反過來支持民主運動呢,其實他們此前雖然支持克倫威爾建立護國公制,並不是因為他們熱衷於獨裁與專制,而是迫於克倫威爾以及其他高級軍官的壓力。

現在他們看到克倫威爾的兒子即位,認為這是典型君主世襲制的復甦,自然也就要強烈反對這種護國公模式了,這也是他們和復甦的民主人士聯合的重要原因。

斯圖亞特王朝的復闢

隨著獨立派內部以及英國社會出現了劇烈變化,小理察對於當前的混亂局面,已經失去了主動權和控制權,而大量的獨立派中下層士兵和軍官與民主人士的聯合,也使得護國公制度的維持徹底失去軍事基礎,如此一來護國公制度也就來到了滅亡的邊緣。

公元1659年的5月,一直保持著殘缺模式的"殘缺議會",隨著民主議員的湧入開始成為新的民主議會,他們的到來使得議會的決策權,以及作為英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地位得到恢復。

因此他們開始聯名上書,要求理察自行解除護國公的身份以及一系列的權利。理察被迫退位之後,議會議員們又開始企圖將軍隊控制在自己的名下,但是軍隊怎麼可能毫無條件地聽從他們的命令呢?

議會這種不知自己力量大小的嘗試,直接遭到了軍隊高級軍官的嚴詞拒絕,甚至通過武裝力量,將剛剛恢復不久的議會給解散了。

此時英國正處於無政府的混亂狀態,這給了那些新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復闢君主專制政體的機會,公元1660年的2月份,受到新貴族和大資產階級支持的軍官蒙克率領軍隊進駐倫敦,並將群眾運動鎮壓,4月,一個以復闢君主制為己任的議會召開。

隨著議會通過了重新建立君主制政體的法案,他們便和遠在荷蘭的查理一世的兒子取得了聯繫,並請求他前來倫敦擔任國王,主持大局。就這樣,查理的回歸標誌著斯圖亞特王朝的再次建立,君主專制復闢的任務完成。

護國公制度瓦解,斯圖亞特王朝復闢成功

克倫威爾及其獨立派耗費心血逐漸建立起來的護國公制度,僅僅維持了7年便走向了崩潰,這對於克倫威爾來說不可謂不是一件傷心事。而護國公制度最終走向滅亡,並且僅僅只能維持這麼短的時間,各種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克倫威爾憑藉自己所掌握的強大軍政實力,以及崇高的黨派元老威望,實現了這種軍事獨裁性質護國公體制的建立。正是由於他本人大權獨攬,大搞專制統治,才會令當時英國社會廣大民眾對其反抗情緒極高。

而克倫威爾在世之時,尚且能夠通過個人的人格魅力和權利進行政治局面的掌控,可是一旦克倫威爾去世,這就意味著獨立派失去了其偉大的精神領袖,以及最強有力的領導力。

即位的理察年紀尚輕,想要統治如此複雜且高級軍官跋扈的獨立派,並且進一步掌控英國政局,可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最終,在獨立派內部矛盾不斷走向激化、民主勢力以及民主思想宣傳運動的復興,再加上新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引狼入室"的行為,最終使得護國公制度徹底瓦解。而原來被廢除的君主專製得以暫時恢復,查理入駐倫敦,標誌斯圖亞特王朝復闢成功。

相關焦點

  • 英國革命:君主專制的覆滅與君主立憲制的誕生
    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1603年登臺後,繼續推行專制統治。 蘇格蘭和愛爾蘭等地公開支持斯圖亞特王朝的復闢活動,而平等派則強烈要求實現民主,農民階層的掘地派也不斷提出土地權的訴求。 為牢固控制政權,嚴厲鎮壓「王黨」復闢和下層群眾反抗,克倫威爾建立起凸顯個人權威的「護國政體」,從1653年12月起,即以「護國公」身份統治英國。
  • 克倫威爾明明可以當國王,為什麼偏要發明「護國公」這一頭銜?
    在英國的歷史上,克倫威爾算得上一個極特殊的存在,因其首創「護國公」制度而成為「不是國王但比國王更有權勢」的人。後世之所以對克倫威爾感興趣多是關注於其「護國公」的頭銜,在克倫威爾之前以及之後,無論英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護國公」這一稱謂,可以說這是克倫威爾的獨創。
  • 短暫的「護國公」制度崩塌,克倫威爾死後,繼任者不具備軍事威望
    克倫威爾去世,護國公制度走向滅亡克倫威爾掌權英國時期,是軍事獨裁制以及護國公制快速建立,以及不斷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破壞英吉利共和國共和政體的過程當中,克倫威爾及其忠實追隨者,無疑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 馬勇|1917復闢再檢討
    袁世凱的失敗沒有成為張勳引以為戒的教訓,反而激勵了張勳、康有為搞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帝制復闢——是「帝制他為」,而不是袁世凱那樣的「帝制自為」。丁巳復闢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假如說清帝退位,民國建立為第一共和的話,那麼袁世凱帝制自為,洪憲王朝就是清帝國之後的第一帝國;洪憲王朝夭折,共和重建,為第二共和;那麼張勳主導的丁巳復闢就是清帝國之後的第二帝國。事不過三。
  • 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能奪門復闢,再登帝位,主要靠什麼?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他的一生,堪稱奇特,作為大明王朝的皇帝,一國之君,居然被蒙古瓦剌部也先俘虜,成為階下囚。
  • 明英宗復闢後為何不得不斬殺于謙呢?原來有這三方面的苦衷
    那一刻天下聞之,莫不悲傷,然事已至此,于謙再無復生的可能,若說以于謙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護國功勞,百罪都不用加其身,可惜的是明英宗復位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于謙處死,這是為何呢?明英宗到底有哪些苦衷呢?
  • 北洋史話:張勳復闢失敗後為什麼選擇逃到荷蘭使館?
    府院之爭原本只是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突然出來一個張勳,國外勢力又有了幹涉中國內政的機會,不過他們做得很冠冕堂皇:日、美、英、法、俄各國公使齊聚荷蘭公使館舉行會議,決定對復闢問題暫時不過問,不過黎元洪的安危他們還是比較在意,公推荷蘭公使以非正式手段警告偽外交部,不得加害黎元洪。
  • 目標復闢王朝!廣東補強瞄準國手級中鋒,休賽期看朱芳雨的了
    居安思危,廣東男籃下賽季想要衝擊第十一冠,進而復闢王朝,那休賽期必須針對內線短板補強!談及「王朝」的話題,朱芳雨表示這是球隊所追求的目標。下賽季常規賽延長到56輪,外援使用政策變成4節4人次,優質本土中鋒的作用將會變得更加重要。如果下賽季易建聯缺陣,那麼以廣東男籃目前的內線配置,無疑會變得非常艱難,蘇偉、曾繁日、萬聖偉都不具備打主力的能力。
  • 張勳復闢失敗後成了過街老鼠,他使出什麼絕招挽救了自己?
    1917年,張勳發動的「丁巳復闢」醜劇僅僅折騰了12天,就在萬人唾罵聲中草草收場。7月12日,他無比倉遑地逃到荷蘭使館避難。其實,張勳的復闢行動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推動起來,而是曾經得到包括馮國璋、段祺瑞等諸多北洋軍閥的傾力支持。
  • 他是唐朝著名宰相,為復闢李唐立下不朽功勳,卻慘遭流放氣憤而亡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在唐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臨朝稱制,不久之後李顯被廢,武則天登上皇位。此外,她還把大唐的國名改為周,建立起武周政權。可以說,在武則天統治的時期,只要武則天一句話,大唐王朝就要徹底的成為歷史。對李唐王室來說,武則天死後要是繼承人是武家人的話,那麼就意味著他們要成為前朝宗室,那麼就有可能要被再一次清洗。好在武則天統治的時期,還有一群忠誠於李唐的官員。張柬之就是其中一位。在狄仁傑的舉薦下,張柬之被武則天封為宰相。他處處都在為李唐王室打算。
  • 從西方人姓名的含義切入,說說英國斯圖亞特家族和王朝的盛衰興亡
    而這位瑪麗女王,就是斯圖亞特這個大家族中的一員。 由於伊莉莎白女王高傲自大,她拒絕了所有愛慕自己的男人,終身未嫁。這樣一來,自然沒有孩子可以繼承她的王位。再加上她已是都鐸家族最後一個成員,所以英國人不得不另外尋找一位新國王來承繼事業。他們很快想到了蘇格蘭,想到了斯圖亞特家族。
  • 張勳:六千人復闢清朝,用100列車皮換小妾,被京劇名家視為知己
    宣布稱帝的袁世凱成了眾矢之的,全國各省蜂起獨立,護國戰爭爆發,此時的北洋系大佬們一個個都按兵不動,對袁世凱的態度是十分曖昧,為了對付蔡鍔的護國軍,袁世凱下令讓馮國璋和張勳出兵。馮國璋的理由層出不窮,反正就是一個字,拖。
  • 從帝制復闢看人類社會演化
    中國在辛亥革命走向共和後,共發生三次帝制復闢,一次是民國總統袁世凱的無奈鬧劇,兩次是這位傅儀的傀儡上位。  那麼,復闢為什麼會發生?因為制度源於文明,文明源於思想,思想源於生存。 從文明的角度來解釋復闢: 一是中國農業文化強大。
  • 張勳復闢時康有為想當「宰相」,因沒有鬍子被拒
    張勳復闢是一場鬧劇,同時也是一場笑劇,時人天懺生便在《復闢之黑幕》中將其間的種種笑料醜聞錄下,姑擷取數則,以饗讀者。在復闢的季節裡,最寶貴的莫過於腦後的那條辮子。眾所皆知,張勳不但自己留辮子,他的軍隊也全留辮子,「辮子軍」實乃名至實歸。據說,張勳在去見清帝的時候,太保世續說辮子與時世不合,勸他將辮子剪去。
  • 張勳只有4300人,為何能在軍閥林立的民國擁立溥儀復闢?
    而此時的紫禁城金鑾殿上,此次復闢的主角張勳,正三拜九叩的跪拜12歲的溥儀,恭迎他重登帝位。為了表彰張勳的擁立之功,溥儀加封他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被封為忠勇親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勳復闢」。那這位張勳到底是何來歷,只帶4300人的「辮子軍」,就敢入京公然踐踏共和,擁立封建皇帝復闢,並一舉成功。
  • 值此續約主教練之際,北京隊處境著實尷尬,短時間內恐難以復闢!
    按照球隊的復闢目標來看,好像仍看不到方向,未來可以說是遙遙無期。本賽季何時結束還不確定,但續約主教練的同時,還有小外援林書豪的合同。大環境於北京隊極其不利,一旦聯賽重啟採用全華班,缺少林書豪的北京隊將早早出局奪冠這盤棋。要知道這種可能性在慢慢增大,那麼北京隊就更需要早些考慮這個問題——續約。
  • 簡評護國、護法運動
    護國運動:即護國戰爭。
  • 蘭開斯特王朝的短暫復闢和最終毀滅
    流亡1461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登基,宣告了約克王朝的開始,也宣告了蘭開斯特王朝國王亨利六世的下臺。亨六和王后安茹的瑪格麗特、獨子威斯敏斯特的愛德華逃亡到蘇格蘭。他的大女婿克公是因為覬覦王位才背叛親兄愛四的,並不滿足於當約克家族的族長或亨六的大臣。然而十六沃讓小女兒嫁作太子妃,分明就是鞏固太子的地位,將來王位由亨六傳給太子再傳給太子的子孫,克公的登基大夢便宛如鏡花水月。與其枉作小人為人作嫁,還不如回到兄長身邊呢。
  • 歐洲多國最後一個朝代:俄羅斯國祚超過三百年,法國復闢了兩次
    法國波拿巴王朝(1804年—1814年、1815年、1852年—1870年),法國歷史最後一個朝代,拿破崙一世在1804年登基稱帝建立波拿巴王朝,國號「法蘭西帝國」,1814年被反法同盟擊敗而覆滅,1815年拿破崙一世重返法國復闢波拿巴王朝,三個月後再次被反法同盟擊敗而覆滅,1852年拿破崙一世的侄子拿破崙三世登基稱帝,復闢波拿巴王朝,1870年被德國擊敗而覆滅,國祚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