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假投降為國民黨當臥底 等待反攻大陸

2020-12-14 騰訊網

來源|鳳凰歷史

作者|蘭臺

原題|《傅作義起義後曾立志為國民黨當臥底》

1949年2月,周恩來和前來西柏坡的原國民黨將領傅作義(右三)、鄧寶珊(右四)及前來商談國共和平談判和南北通航通郵等問題的「上海和平代表團」成員的合影

北平和平解放後傅作義計劃逃離棋差一招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幾天後的1949年2月4日,國民黨政府方面負責聯絡傅作義的國防部長徐永昌記載:「楊慎五處長來,述前幾天宜生電其向外交部要一護照準備出國未果,詢中央對其是否不好。」傅作義為何於已經和平解放後忽向南京政府申領護照出國呢?

原因是在傅與中共達成協議起義之後,為爭取在國民黨政府方面的主動,在國民黨方面的廣播和報紙上大家宣揚此一協議是「他之和平保全北平的功績,並譽之為萬眾生佛」。被中共方面視為收買人心,試圖收集政治資本進行對抗。因此,由毛澤東執筆,寫了一封以林彪羅榮桓名義致傅的公函,也稱通牒。並在解放軍接管北平後的第二天2月1日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其中將傅放在戰犯,因戰敗毫無希望才謀求和談,只能以求自贖的位置上。

這一公函的公開發表對傅作義如晴天霹靂。而向南京國民政府謀求出國正是他對中共發表公函的「氣憤之慨」的反應。徐永昌不明其中原因,表示南京政府對傅「無所謂好不好,先要問何以不向上級報告所以即要出國有是理否」。傅要出國的理由徐未弄明白,然而傅要出走的意思徐則明白了。為此,徐指示楊慎五轉告傅:「莫善於先回綏遠。」徐的這個意見看來被傅接受了。2月15日,楊慎五見徐,「楊出宜生致彼電,要求留綏飛機勿返京,俾彼有機會離平」。這就是說,傅要求由他掌握一架飛機,伺機逃離北平。

2月22至24日,傅作義、鄧寶珊與顏惠慶、邵力子、章士釗等前往西柏坡。通常的說法是,毛與傅相見愉快,前嫌盡釋。然而,事實上27日邵力子返回南京,翌日徐永昌看望邵,邵「述傅宜生甚苦悶,一則以外間對之多有不諒解;一則以為他若一走固然落得清靜,但就有若干人受苦」。傅的意思是,他若離平,其部屬將失去庇護。總之,傅的實際狀態是「甚苦悶」。

接下來不無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3月24日傅作義密電楊慎五:「楊慎五可親送徐部長。請派王蔚梧乘機無論如何於明敬日先到綏,以便研究後日如何赴綏,萬勿遲誤,並須絕對秘密。」傅將其逃離北平的時間安排在26日,然而3月26日南京方面卻收到傅這樣一份來電:「楊慎五親轉徐部長……承派機來接,至深感佩。因毛來平,著陸場附近共軍較多,故此間機場已不能降落。以後另找好著陸場,再行請派。」原來,就在3月25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由西柏坡遷至北平,並於當日下午在北平西苑機場閱兵。這就是說,毛的忽然到來,並恰恰選擇在機場閱兵,無意中打斷了傅的逃離計劃。

回綏遠策劃綏遠起義期間傅密會國民黨代表向蔣介石表白甘心做臥底

1949年8月底,傅作義回到綏遠,開始布置綏遠投向中共的綏遠起義。但就是在此過程中,傅作義還暗中面見了飛到綏遠的國民政府特使徐永昌。9月18日,綏遠起義通電發出。而就在之前的一天9月17日,國民黨特使徐永昌、馬鴻賓一行飛抵包頭,會晤了傅作義。9月19日是徐在綏遠的最後一天,傅作義特意安排在此一刻向徐最終亮出了全部底牌。徐記載:「九時許宜生來,謂此地不能談話,乃偕過渠處。」此前的談話均在徐處,這一回所以變更地點,因為這將是傅真正的交底。易地之後,傅「秘謂:今日綏軍『守』力量不夠,『攻』勢更不濟,『走』官有二萬眷屬,毫無安置。尤其大部分士兵為綏遠人,一時難於開動。自己一人南去無用,亦復無聊。即使蔣先生叫我指揮別人軍隊,人家對我亦無信心。所以現在必須與共黨聯合,以求生存」。

徐永昌前一日提出綏軍西撤併由傅節制西北各軍,被傅拒絕,但傅當時未說明理由,以上關於「守」、「攻」、「走」的結論,就是對徐的解釋。然而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此,而在「與共黨聯合,以求生存」。生存的意圖何在,這才是傅的底牌。

接下來傅揭開了這個謎底。他說:「經過一個時期的整理軍隊,以配合人民的支持,假定某一時期中共以兵壓迫時,彼時利用官兵心理卻可打出去。今日對蔣先生須求有效果的途徑,如系維持現狀,絕無生存之理。以聯共求得時間,而以革命求進展,利用合作農場,半年數月間可增至二十萬人。明年三、四月間將為中共最痛苦之時期,其最重要因素仍在經濟,中共絕不能成功。簡言之,領導人物大多數皆是壞人。等等。最後結論,中共可能失敗」,「(渠)要擴展實力,即是將可用幹部放入農村。」

經過上述解釋與交底,最後,傅作義以一段對蔣的感情色彩頗為濃厚的表態剖白了心跡,明確表明自己要忍辱負重當臥底。傅說:「蔣先生權當認錯了人,權當傅某力量投了敵,但最後必要發生一個大報答。蔣先生此時盡可宣傳傅某之罪惡,只要蔣先生知道傅作義的心。此事做下去可能為中共殺害,但並未希望蔣先生為之昭雪。盼望好友之來如此之切,亦並非要好友為之保證,乃是要一二人知道中華民國勝利因素中仍有傅作義一員。傅作義必有轟轟烈烈之功績以報國家,以報蔣先生,不然有死而已。」據徐記載,傅「言下痛哭,且謂不想作了如此錯事,對不起人」。

談話後,傅還向徐遞交了一份上蔣呈文。這是傅作義就政治、軍事、經濟、外交、黨建等等問題向蔣提交的一份全面的獻策。呈文分為「(中)共可能失敗的條件」、「相持階段之形成」、「我們的做法」三個部分。關於中共可能失敗的條件,傅著重指出中共的幾個弱點:「外交孤立」:「經濟貧困、食糧發生不足」:「軍隊前進太快,後方空虛」。關於相持階段的形成,傅重點建議:「封鎖,疲睏經濟」:「轟炸電廠,以擾其人心」:「沿海交互登陸,以分散敵兵力」;同時建議側重宣傳中共「出賣國家民族」。關於「我們的做法」,這是一個重建國民黨的意見,核心是「我們應認識我們已經失敗,應重新革命、重新復興」。

蔣介石與傅作義

直到六十年代傅作義似仍和蔣介石有聯繫

那麼傅作義對徐永昌的較低是否是對國民黨方面的編造,虛與委蛇呢?事實是傅作義確實是按照他對徐永昌交底的布置去做了。

在傅對徐永昌的交底中,傅將中共最痛苦的時期判定為1950年三四月間,這是指中共難以渡過這年的春荒。而利用合作農場,將幹部放入農村,此即傅之底牌。傅早年擔任綏遠省主席時,欣賞梁漱溟等人的鄉村建設學說,在綏遠推行過教育、生產、武裝三位一體的農村制度,即教、養、衛制度。傅所稱利用合作農場,就是寓兵於農的意思。傅的計劃是,一旦中共遭遇困境,而傅又贏得發展時間,屆時便可「打出去」了。這就是「與共黨聯合,以求生存」的意圖。隨著這個計劃的披露,傅向徐亮出了底。

而當年主管綏遠工作的薄一波記載:「傅作義回到北平以後,有一次和我談話,談到綏遠今後的工作,表示今後必須做到兩件事,一是綏遠徹底解放區化,軍隊徹底解放軍化;二是1.8萬名幹部,必須給以安置,最好的辦法是修渠開墾。關於他個人的去處,我告他說,綏遠軍政委員會仍需成立,由他作主任,但這只是一個過渡,暗示將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可以在政府中工作。他表示怕學識不夠,願意多學習,並且說後套有16萬頃地,可耕地為10萬頃,而現耕種面積只4萬頃,如果政策允許的話,他願意在此修水利搞合作農場。我把他的意願報告黨中央,不久,毛主席就在傅的意願的基礎上提名他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長。」

從這一記載看,傅作義的「利用合作農場,將幹部放入農村」計劃,他是確實去推行了的。

但傅作義始料未及的是,他之前引以為所有推想的基礎:美蘇很快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並未發生,於是,中共在大陸也並未在1950年三、四月間經歷極大的困難時刻。眼見局勢變化並非如自己預料,傅作義不得不放棄了原計劃。

中共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主任的師哲晚年披露:「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讓傅作義擔任了水利部部長。約一年後的一天,他找到毛澤東,給毛澤東說,他還有多少電臺,多少枝槍,存在什麼什麼地方。毛澤東說:『你留著用吧。』他當然不敢『留著用』。」

也就是說,1950年傅作義的預測完全落空後,他才向中共方面交出了他的最後底牌。

但交出底牌不代表他並不繼續臥底了。

據臺灣學者郭岱君新近披露出來的蔣介石日記顯示,傅作義在1963年還與蔣介石暗中聯繫過,蔣介石在1963年8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傅逆作義特以專人帶來其親筆書『悉貢所能』四字。密告於餘,但其並未具名,其字確是真筆,可知匪共內部已至崩潰在即,有不可想像之勢,否則此種投機分子,絕不敢出此也。」此後8月份、9月份、10月、11月蔣在日記中都有提及傅作義,例如說下周討論傅逆之事等等,但之後就不再出現了。

由此可見,被迫不得不起義交出軍隊和地盤的傅作義,實則自起義後,都扮演著一個國民政府在中共方面的臥底角色。

- END -

【強烈推薦兩個優質公眾號】

推薦理由:多篇文章閱讀量100萬+。主編者是985高校博士,現任職於某「智庫」,多篇文章獲高層領導批示。持證高級諮詢師。文風簡潔清新,視角獨特有深度,中正理性不偏激。關注「悅思會」後,即可閱讀以全局視角撰寫的犀利時事評論、高效學習方法、實用生活智慧等方面的文章。

青年書刊,ID:qingnianshukan

推薦理由:魯迅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說:「青年們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青年書刊的編輯們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堅持做高品質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之後,臺灣國民黨軍最接近「反攻大陸」的部隊是哪一支?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敗逃到臺灣的部隊總兵力僅60餘萬,而臺灣人口在1949年共約700萬人,其中有200多萬都是從大陸而來。很明顯,以這樣的兵員水平和人口基數,國民黨軍想依靠軍事力量重返大陸幾乎不可能,但老蔣不死心,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在叫囂著反攻。
  • 傅作義起義後,坦白藏有不少武器電臺,主席:你留著用吧
    傅作義,於1949年1月宣布起義,使北京這座古城免於戰火,數百萬軍民免於兵戈,可謂功在千秋。建國後,傅作義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水利部長等職,1974年因病去世,享年79歲。但誰能想到,即使對投降態度如此良好的傅作義,建國後後仍然留了藏了三十萬支槍,是否別有一番用心呢?
  • 國民黨「反攻大陸」始末
    臺「國防部」1950年徵用臺東市天后宮,承諾「反攻大陸」後歸還。最近,天后宮管理委員希望要回房舍,理由是臺灣已在「經濟上反攻大陸」(ECFA表示壓力很大)。而臺軍稱軍事上尚未「反攻大陸」,不應歸還。「反攻大陸」一詞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裡,人們卻生出一種別樣情緒。近日新浪網用圖集方式回顧了國民黨「反攻大陸」始末。我們一起回憶國民黨真想「反攻大陸」的年代。
  • 抗美援朝期間,大陸總兵力減弱,臺灣國民黨軍為何不趁機反攻?
    解放軍在49年年底的時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在殘餘的國民黨軍面前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我軍先後派出了240萬志願軍戰士,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和蔣軍之間的兵力差距明顯減少,對於臺灣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機會,那為什麼蔣軍沒有趁機展開對大陸的反攻行動呢?在抗美援場戰爭的初期,可以算是臺灣方面一個難得的反攻時機。
  • 1962年中印戰爭,美國積極慫恿蔣趁機反攻大陸,蔣介石只說一句話...
    蔣介石自從1949年敗退大陸後,「反攻大陸」這個口號便成了國民黨政府從1949年遷臺至1980年代常見的政治口號。1961年,在蔣介石的統籌下,國民黨政府推出了所謂的「國光計劃」,7月11日,蔣介石在日月潭召見「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表示:「建設臺灣為的是反攻大陸,否則我可以不幹。當前革命形勢對我有利,過去在臺12年,雖有機會,但沒有現在的形勢有利,再不奮鬥打回去,則決回不去了。」之後,蔣介石一直在等待,等待什麼呢?當然是只等國際風雲突變時,刀上進行反攻大陸。
  • 傅冬菊:潛伏在國民黨父親身邊,身份暴露後,傅作義聽她勸說和談
    在這極具歷史性的一刻,人們看到了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幕:傅作義和他的女兒傅冬菊的手緊緊的握在了一起,一起走向復興門滿懷微笑的迎接著人民軍隊。這對父女,一位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們雖然走的道路不同,卻在北平和平解放的關鍵時刻,一起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 國民政府的四大剿總司令,一個投降,兩個出走,剩下一個小諸葛
    剿總司令部為二戰前後,國民政府為圍剿共產黨的人民軍隊建立的軍事單位;分為東北、華北、徐州、華中四大剿總。剿總是當時國民黨軍當時最大的作戰集團,一個剿總下設幾個兵團、警備司令部、綏靖公署、戰區以及綏靖區。
  • 國民黨43名大員人生的最後歸宿(五)
    李宗仁任代總統後,衛化裝出逃上海,再乘船到香港,開始隱居生活,但仍受到國民黨特務的威脅,當他獲知自己名列中共宣布的戰犯名單時,長嘆道: 「我有救了」與蔣貌合神離,可見一斑。1955年3月15日,衛立煌秘密回到了祖國大陸,利用自己的影響為爭取國民黨人士回國和臺灣和平解放,祖國統一,盡心盡力。衛立煌早年從軍,曾兩次因墜馬而導致腦震蕩,使健康受損。1960年1月17日,病逝於北京,終年63歲。
  • 中國紅色王牌臥底,潛伏一輩子,直到1993年真實身份才被人所知
    有這樣一批人,他們奉獻自己的青春,投身革命運動中去,只為給全國人民帶來想像中和平安定的生活。雖然他們不用像其他士兵一樣衝鋒陷陣,但是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戰鬥,這批人就是臥底。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名臥底,是中國紅色的王牌臥底,他兢兢業業地潛伏了一輩子,直到1993年,他的真實身份才大白於天下,他就是革命戰士閻又文。
  • 解放軍的兩次海戰,擊碎了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的美夢
    從1960年開始,蔣介石認為他的「反攻大陸」的機會來了。因為這時的大陸連續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當時大陸的經濟和人民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再加上和蘇聯有了分歧,還有中印邊界也不穩定。老蔣知道「反攻大陸」的行動重大,必須要得到美國政府支持。
  • 國民黨兵團司令,反對傅作義起義,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別不信,真就有一名國民黨軍官,沒有立過什麼顯赫的戰功,軍事指揮才能也並不突出,卻跟著蔣介石到臺灣後受到空前的重用,這個人是誰呢?他和蔣介石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新中國建立後,唯一真正敢反攻的國民黨軍,連奪四城後被二野擊退
    衡寶戰役之後,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後一支重要軍事力量被解放軍消滅,此後,國民黨軍在大陸再無抵抗之力,各部隊開始紛紛向南潰敗,有的部隊在兩廣,雲南地區被我軍消滅,有的逃往臺灣,還有的逃到了緬甸,越南等鄰國。在這些部隊中,有一支部隊的經歷很特殊,那就是國民黨軍93師。
  •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有3位國民黨高級將領堅決反對,下場如何
    1949年的1月,傅作義此時擔任的是國民黨華北最高長官,他傳達下去命令:所有師級及以上的軍官都來開會。傅作義計劃在會議上向所有師級的軍官,宣布自己起義的決定,當傅作義宣布完自己的決定後,下面的這些國民黨軍高級軍官都驚呆了,會場瞬間陷入死寂般的安靜。對於下面的軍官來說,有支持傅作義決定的,當然也有反對的。支持的人自然選擇不說話,那些心裡反對的軍官也不敢在會場上當眾表示抗議。
  • 起底林為洲:民進黨臥底在國民黨的間諜之一?
    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林為洲,10月10日拋出震撼彈,建議將「中國國民黨」改名「去中國化」,連日來,引發黨內外強力反彈。壓力之下,林為洲今(12日)上午公開向黨內人士道歉,並澄清,這並非是幫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測風向」,是他個人提出。
  • 解放軍和平入城次日人民日報批傅作義為戰犯
    此時,他正在為一封剛公布的電函而憤怒。2月1日《人民日報》北平版創刊號上,傅作義看到這樣的標題,「林羅兩將軍曾致函傅作義:任何頑抗必遭覆沒,和平解決可望折罪!」公布的電函中,沒說傅作義一句好話,其功績也一點不提,他還是個罪大惡極的「戰犯」。看到這份「書面通牒」,傅作義驚呆了!
  • 一哥「俗人讀史」之——見證大陸最後一敗的將軍命運
    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後一敗、國民黨天下第一軍徹底覆亡、標誌著國民黨軍隊成建制地最後消亡的一仗是1949年12月27日被殲滅的第五兵團,該兵團司令李文被解放軍俘虜,現在很多學者都認同這是國民黨撤出、退出大陸舞臺的節點。那麼這個李文又是一位什麼樣的將軍、最終的命運又如何呢?
  • 傅作義找偉人坦白:我偷藏了武器和電臺!偉人:你留著用吧
    此時的北平人心惶惶,因為可能馬上會爆發一場大戰,而且因為國民黨發行的金圓券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開始崩潰,最重要的是北平有著很多歷史古蹟和文物,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古蹟免遭戰火的塗炭,因此和平解放北平刻不容緩。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 55年授銜時,3名國軍將領授上將軍銜,為何傅作義、程潛未被授銜
    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人中,有不少是原國民黨的起義投誠人員。但是大家驚奇地發現,在這些人中,像傅作義和程潛這樣的原國民黨重量級人物並沒有得到授銜,而程潛過去的部下,陳明仁卻當上了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