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色字體"北國風光",關注「北國風光」,或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北國風光」。
我們共同分享,友善交流。
本臺原創首發,歡迎分享,歡迎賜稿。
投稿郵箱:bgfg2016@163.com(投稿時需寄作者簡介和近照,及文章配圖)
驚 鴻 一 太 息
山西原平 趙曄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寒漠、悽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初讀這首詩的時候,也許是過於膚淺的思想;也許是那個我不甚了解的時代;也許覺得如絲竹管弦一樣悅耳的詩歌,一旦沾染了政治,就會消散很多美好;也許是觸及不到詩人那玻璃式易碎易折的脆弱心和坎坷無奈的愛情宣言。總之,覺得讀之無味,甚感無聊,甚至對那音韻也感受頗少。從初識的無趣,到今日的勉強身臨其境,居然過去了N年,尤其,心為之一震的是那句「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卻也不敢妄說「我懂了」。
我最愛那種詩歌裡拉進鏡頭特寫的片斷,那種獨特的角度總會越嚼越有味,越品越醇香,真想閉著眼睛也「走近……走近」那唯美的意境,這也許就是詩歌含蓄卻光芒無限的地方。曾感動「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痛楚,無奈「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淚如雨下於「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那握著不忍放開的手,那哽咽在喉頭的萬千叮嚀愛意化作擎在眼眶的無言之淚,相看朦朦,那心底的話外音是怎樣的心有靈犀才會體會到的。
還記得那個憂國憂民憂時憂己的杜甫,「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慘戚地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搔首躊躇,然而,稀疏短髮,幾不勝簪。不明言愁,卻怎奈一「愁」字了得。寥寥幾句,神來之筆,愁緒滿懷的白髮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讀者眼前。儘管詩人那時才四十五歲,但因終日愁情熬煎,頭髮愈來愈少,連簪子也插不上了,「搔發」這一下意識動作就把滿腔的愁情變成了可見可感的生動形象。
而對於《雨巷》,神來之筆便是這「太息一般的眼光」,不覺有點涼颼颼地顫抖。「太息」意為「嘆息」,道教曰「無為,便太息」。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許語言、行為能夠掩飾自己,那眼神是絕對欺騙不了外界的。我更喜歡把這首詩欣賞成純純的愛情詩,而這故事,又是一份悽婉哀怨的愛情訴求。丁香般的姑娘,在那個江南的雨季,在那朦朧的雨巷中,猶如一朵蓮花,淡淡盛開。也許,每個男子的心裡,都有這樣一個丁香似的姑娘,她有著美好的容顏,典雅的芬芳,若柳扶風的步履,和憂鬱的氣質,撐著油紙傘,像夢一樣的飄香在這雨巷。
很多人把戴望舒和徐志摩比較,認為他們同是感性之人,而大洋彼岸的徐志摩為林徽因欲罷不能之時,那戴望舒也有個丁香姑娘讓他愛而難得,惆悵萬分。也同樣的英年早逝,戴望舒去世時只有四十五歲,徐志摩去世時三十四歲。而我覺得二人有很大不同,徐志摩的一生是愛的一生,燃燒過,熾熱過,也絢爛過。而在愛情面前,戴望舒更多是個悲情者。泛濫成湖的愛情之水總也浸潤不了那女子現實理性的心。
施絳年,在愛情面前有一顆冷靜、有預計性的大腦,一早認為詩人的浪漫多情無法連接生活的繁複瑣雜,詩就是詩,它可以是生活的點綴或調劑,可生活,那是實實在在的。「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冷落清秋時節,相思若海,一發不可收拾。然而縱戴望舒詩情滿腹,把絕活都拿了出來,施絳年都對他難有好感。愛情是個奇妙的東西,愛起來不知何故,就是愛,哪怕這人不是白富美,還一身的毛病,也越看越愛。不愛,哪怕你風月無邊,使出渾身解數也行不通。當然,施絳年不愛戴望舒還有原因,一是戴望舒顏值不高,幼時得過天花的他,留下一臉的坑坑窪窪。「一個人的顏值與才華難成正比」,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這種膩歪的詩句在他身上變成了玩不轉的笨拙。最後只得以死相逼,施絳年才在威逼之下先答應訂婚。到現在看來,聰明的施絳年這訂婚也不過是被逼無奈之下的緩兵之計,她要戴望舒必須出國留學,有了穩定的事業才可以結婚。國外生活難過,貧窮常伴,施絳年本就對他沒什麼好感,寥落的書信更是不含多少感情色彩,書呢也沒好好念,以被裡昂大學開除收場。迫不及待回國的戴望舒急著結婚,然後,沒有了然後,其實施絳年早就有了心上人,不過是被戴望舒逼得無退路才訂的婚,「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後」。這是施絳年不愛戴望舒的另一個原因。對呀,已有人先入為主,佔據制高點,這山頭兒你怎麼攻得下來呢?最後,這段感情以戴望舒響亮的一記耳光和公開登報解除婚姻落幕。對於戴望舒而言,那詩中靜默走近,又投出太息般眼光的丁香女子是他愛恨交織的施絳年,又何嘗不是自己的一聲太息呢?一本傳記中說:施絳年雖沒有戴望舒的後兩位太太漂亮,但個子很高,而戴望舒一米八幾,黃金比例,氣質也與《雨巷》中那個幽怨的女子最相似。這下知道了吧,愛而不得的終究會讓對方記一輩子,包括與第二任妻子穆麗娟的感情破裂,也不得不說與對施絳年的刻骨銘心有關係。
雞飛蛋打之後的戴望舒迅速沉迷於比自己小十二歲的穆麗娟,很快瘋狂的戀愛結婚,這會抱得美人歸了。然而穆麗娟呢,也對他沒多少愛,只是傾慕他的才華。而才華是如何煉成的呢?於戴望舒而言便是埋頭苦學,壓根不懂生活,不懂女人心。四年後,無奈的穆麗娟提出離婚,戴望舒依舊故計重施,要死要活,而穆麗娟才不拖泥帶水,果斷與之離婚。不懂情調是離婚的積累,而對施絳年的念念不忘才是導火索,量變到一定程度必然就是質的變化。這麼說來,戴望舒在感情和婚姻中屢屢敗下陣來也和他不高的情商有一定關係,憂鬱有餘,而陽剛不足,一旦受挫便以死相逼,換誰又受得了呢?
這時,戰爭的硝煙瀰漫到香港,除了風花雪月,戴望舒還是一腔愛國赤誠,被捕之後的他用憂鬱的身體抗住了老虎凳辣椒水的酷刑,可落了一身病痛,好在出獄養病期間遇到楊靜。楊靜的出現可謂戴望舒生命裡的一縷陽光。施絳年幽怨,穆麗娟決絕,而這位花一般嬌豔活潑的女子當時才16歲。不知是戴望舒的才情使之傾倒還是大叔的滄桑感深深吸引了她,總之,楊靜在家人集體反對之下毅然與戴望舒成婚。按說,戴望舒總會在前兩段不幸的感情經歷中總結點經驗教訓吧?更何況他比妻子大21歲,體貼入微更勝於年輕的毛頭小子。可婚後的生活依舊不如意。純潔簡單地小姑娘和有故事的大叔在一起,要麼很幸福,能體味到寵愛無限;要麼代溝太大,彼此無法融入對方的生活習性和年齡習慣。他二人恰好屬於後者,再也磨合不了的時候,小鳥終於找回了自己的林子,楊靜與年齡相仿的男孩子擦出了火花……這段婚姻又病入膏肓,有疾而終了。
精疲力盡的戴望舒再也無法承受婚姻情感的折磨不說,多年的哮喘也隨之更加嚴重。也許是在感情世界裡失掉了的價值,想在另一世界裡找尋吧。戴望舒這回傾注心血的工作了起來,好讓他忘掉失意,重新站起來面對生活。悲劇就是來的這樣湊巧,戴望舒卻因注射藥物過量而心力衰竭,去世時年僅45歲。人生的雨巷就這樣消了、散了、消散了地走完了。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定向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眼角的淚掛著,輕輕呢喃,一切都像一場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夢。夢,是美的,如這江南煙雨,柔軟細絲,如那撫著青石板飄過的女郎。這雨巷之夢又何嘗不是戴夢鷗苦苦追求、挽留卻又適得其反,只得擦肩而過的哀嘆呢?就讓靜的動人心魂、美的哀婉迷離的夢停住在這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期待著丁香一樣的女子和她太息般的目光。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趙曄,網名,小福星。原平一中教師。堅持用安靜的文字,蕩漾一池春水的寧靜。用紅塵的煙火,解讀不一樣的詩情和人生哲理。追求淡泊寧靜,謙和大度。若你懂,請靜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