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在持續,這不僅使中國面臨重大的挑戰,也使全球經濟蒙上一層陰影。下一階段,中美關係走勢如何?新冠疫情將給中美雙方帶來哪些影響?全球經濟會產生哪些變數?……
昨日(3月3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傑弗裡·蓋睿特(Geoffrey Garrett)通過線上授課的方式為沃頓WCHGMP校友分享了他對此的看法。本文根據課堂實錄整理,內容有所刪減。
"
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我們一直同每一位沃頓人在一起。今天很高興能夠有這個機會在線上與大家見面,與大家分享一些我關於當下中美關係的看法,同時向大家表達沃頓對大家的關心及支持。
2019年12月13日,中美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2020年1月15日中美雙方正式籤訂第一階段協議。而後中國很快便爆發了新冠肺炎,這對貿易協定、科技支撐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將討論的問題。
1
中國概況
首先我們看看中國概況。中國改革開放已有四十年之久,這四十年來中國發展迅速。
首先,中國作為一個低成本製造大國的崛起,為全球產業鏈的正常運轉提供了不少幫助。現在,中國是全世界的供應商。
中國在科技方面的崛起也值得一談。現在當我們在美國談起科技時,很容易聯想到中國華為,華為已經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脅。如果時間回到1980年,沒有人能夠想到今天會是這樣的情形。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時,更是讓美國高度重視。
還有中國的「一帶一路」。這不是軍事擴張的方式,而是經濟參與的方式,對整個世界都有極大意義。「一帶一路」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基礎設施發展的空間,使受益國和中國都能快速發展。
2
大國糾纏
接下來談談中美貿易。
事實上,在2011年的時候,中美之間就已經出現了貿易逆差。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之後,這個逆差變得更大。2018年的時候,雙方貿易逆差已達到4190億美元,這也是中美貿易戰的聚焦點。
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貿易逆差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國對外貿易中,出口總額大於進口總額稱為貿易順差,而進口總額大於出口總額稱為貿易逆差。大量的貿易逆差將使國內資源外流加劇,外債增加,影響國民經濟正常有效運行。
而美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低儲蓄、高消費,需要通過進口大量消費品來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所以當我們都在談論貿易逆差時,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全球性供應鏈的問題。
今年1月,中美籤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但中美之間仍然存在很多關稅方面的問題。自1970年開始,中美兩國的關稅問題一直是往下的,但從過去幾年開始增加,最高時達20%,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也告訴我們全球化的趨勢或將變成去全球化。
不過從根本上來說,中美之間的競爭並不是單純的進出口貿易、關稅方面,而是科技創新等方面。
現在,我們看到中國在不斷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說明中國已經認識到需要技術創新和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
03
新冠時期的中美關係
從現在全球的情況來看,今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已經對很多方面造成了影響。我今天主要談談它對中美貿易帶來的影響。
首先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截止2021年底,中國是否能按照《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要求,從美國進口2000億美元的產品?
我認為這是不行的。本次新冠病毒的爆發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中國經濟減緩,到2021年底,中國很難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希望美國政府能夠理解當下的情況,與中國重新進行溝通和談判。
那麼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是否會讓中美經濟脫鉤速度加快?
我認為這是肯定的。因為他會推動中美兩國獨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國家需要思考,「我們哪些方面需要自給自足?」「哪些方面能夠獨立完成?」。這勢必會加速經濟脫鉤。
新冠病毒這一非同尋常的事件,不止給中美兩國貿易帶來衝擊,還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極大的影響。因為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有人說今年的GDP會整體下降,全球的增長率會變成2.5%。
04
中國市場對美國至關重要
其實在新冠病毒爆發之前,美國就有很多跨國公司開始在全球尋找新的供應商、新的市場,所以我們看到此前美國對除中國以外的國家的出口有所增加。
但事實上,中國市場對美國非常重要。我以美國20世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公司——通用汽車為例。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通用汽車面臨破產,而後聯邦政府向通用伸出援手,最終通用死而復生。當然這是公開報導的內容。
但通用僅僅是靠政府的幫助活下來的嗎?並非如此。那時,通用汽車逐步打開了中國市場,這才浴火重生。不過,由於傲慢與偏見,當時美國一直不願將技術輸出到中國,也不願將事實告訴民眾。
通用汽車公司在中國的銷量遠遠超出美國,是中國市場救了通用。通用並非個例,蘋果、星巴克的主要市場也是中國。
我們把時間周期拉長到10~15年,數據顯示中國對美投資每年都在增長,直到2016年,這一年達到了頂點。之後發生了什麼呢?
中國對美的直接投資下降了90%。這是自川普總統上任以來出現的巨變。從2016年的最高值465億下降到2018年的54億美元,現在肯定比2018年的數據更低,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我想有兩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中國的政府開始變得非常謹慎。對於中國企業到美國收購這個問題,出現了很多考慮。我們從安邦的案例也可以看出來,中國的政府現在認為先不要把步子邁得太大,先放緩一些,特別是考慮到現在中國政府對於資本外流的問題還是非常擔心。
第二,美國的投資市場對中國的懷抱也越來越小了。在美國有CPS這樣的一個專門對外資進行審查的部門,它的委員會有職權去阻斷外資對美國的投資,當然他不會每一筆投資都這麼做,但是美國可以去阻斷中國的投資,可以阻斷中國的個人和企業對美的投資。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中國投資者自然就舉足不前了。
第三,我認為這還和中國的崛起有關,也就是中國「走出去」的戰略。中國從經濟發展、全球化的程度要遠大於軍事化的程度。我們來繼續講華為的故事。現在美國告訴很多盟友國家「不要使用華為,這可能會對你們的國家安全方面帶來威脅」,但事實上很少有國家接受了這樣一種警告,當然會嚴格審查華為,確保華為產品是安全的。但另一方面,美國又不能直接將華為擠出美國,如果這樣,華為必將成為一個美國以外的全球性企業,並且絲毫不依賴美國。
所以,中國企業考慮出口的時候要有全球思維,要考慮對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出口。
05
中美競爭短期內不會消失
這張表格是我從四個維度上列出來的一個對照表,我來講講其中的一些要點。
首先在貿易的角度來講,我認為出路在於美國需要省錢,而中國需要去增加對美的進口。
也許在可預見的未來,關稅仍然將揮之不去,但我認為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從市場準入的角度來講,未來美國企業進入中國的監管可能將會更少,這一點對中國本身來說也是有意義的,而且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對外資進一步敞開大門,包括在第一階段的協議和貿易戰開戰之前,中國就已經在這個方向走了。
而讓我感覺比較關切和擔憂的仍然是科技領域,因為科技不僅對於經濟和貿易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於國家安全也有很大的影響。
我們應該做什麼?包括以華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應該做什麼?要透明,要向全世界透明,光明正大、沒有什麼好遮掩的。而美國則需要能夠「買帳」。我不確定全球是不是還會有其他國家追隨美國的腳步去拒絕中國的科技企業,因為中國的企業確實競爭力很強。
從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角度來講,核心在於地緣經濟學,而不是地緣政治學,固然全球範圍內會產生一些中國對外投資的阻力和反感,但通常情況這裡面不僅是中國的資金注入到海外,而且還有中國的各種資源,中國的各種供應商也參與其中。中國也在這方面有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包括從非洲的經驗吸取了很多的教訓,我認為未來的出路在於讓「一帶一路」的國家變得更加的本地化。
總的來講,我給大家講的結論是:中美之間的角逐和競爭,短期之內不會消失,現在已經是成為一種必然和現實,而我擔憂的是中美兩國將脫鉤。
為什麼我對脫鉤有所擔憂?有兩個原因,第一如果說讓全球的供應鏈脫鉤的話,那麼整個全球供應鏈將會變得效率更低,全球都會有損失。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認為脫鉤就意味著更有可能在兩國之間出現摩擦,而且這個摩擦將轉向軍事的角度。越脫鉤就越容易出現這樣的結局,這很讓人擔憂。
我們經常講到所謂的「新冷戰」,但我認為中美關係不應該被認為是一場像美蘇之間的冷戰,為什麼?因為在美蘇爭霸期間,幾乎美蘇兩個大國之間沒有什麼經貿往來,這使得軍事衝突變得非常可能,而在中美之間經貿的紐帶非常深厚,也非常廣,這就意味著如果出現軍事對抗的話,成本將過於昂貴。
因此,我們現在衷心地希望中美兩國之間不要出現經濟脫鉤,但是也許疫情會讓脫鉤的勢頭有所上升。
互動問答
Q:在貿易戰的背景之下,會不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去其他的世界、國家、地區?比如墨西哥?這些國家是從中美貿易中受益?
如果說我們講到哪些國家從中美貿易戰當中受益的話,數據表明北美的墨西哥是美國市場最大的受益者,而越南作為中國的一個替代選項,也是亞太地區最大的一個全球貿易鏈重組的最大的贏家。
他們一方面背靠一個擁有很大市場的國家,另一方面又能夠在兩個大國之間縱橫捭闔。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想有更多的國家可能在未來會成為中美貿易衝突的受益國,包括印度。
Q:自去年以來,中國對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顯著下降,其他市場的表現也沒有很好,這種現象是否會持續下去?
非常好的問題。我覺得從中短期來看,無論是從美國對華投資、還是中國對美投資來看,前景應該還是比較強健的。
從中國的角度來講,他們對於融資的外流有很大的顧慮,所以也加緊了對資本外流的管控。而從美國的角度來講,對外投資的審查委員會,現在有權以國家安全為由來阻止外國對美的投資,那麼他們對中國的警惕性當然也是越來越強。所以這面臨著一些挑戰。
但是如果你從長期視角來看,比如說10~20年的一個視角來看,我仍然認為,也衷心地希望一切能夠按照日本過去30年的規律來走。
1980年,當日本開始投資美國的時候,有很多的阻力,但30年後,很多人認為日本對美投資已是理所當然,乃至豐田在美國的拳頭產品就是凱美瑞這款車,現在很多美國人都認為這是一款美國車,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在美國製造的,而且用的基本都是美國南部的工人,所以從長遠的來講,雙向的雙邊投資一定會增加中美貿易之間的一個迷思,增加它的複雜度。但是無論是經濟因素還是政治因素,都可能會讓投資有一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