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頓院長:新冠疫情不止給中美兩國貿易帶來衝擊,還將對全球經濟...

2020-12-15 騰訊網

"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在持續,這不僅使中國面臨重大的挑戰,也使全球經濟蒙上一層陰影。下一階段,中美關係走勢如何?新冠疫情將給中美雙方帶來哪些影響?全球經濟會產生哪些變數?……

昨日(3月3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傑弗裡·蓋睿特(Geoffrey Garrett)通過線上授課的方式為沃頓WCHGMP校友分享了他對此的看法。本文根據課堂實錄整理,內容有所刪減。

"

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我們一直同每一位沃頓人在一起。今天很高興能夠有這個機會在線上與大家見面,與大家分享一些我關於當下中美關係的看法,同時向大家表達沃頓對大家的關心及支持。

2019年12月13日,中美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2020年1月15日中美雙方正式籤訂第一階段協議。而後中國很快便爆發了新冠肺炎,這對貿易協定、科技支撐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將討論的問題。

1

中國概況

首先我們看看中國概況。中國改革開放已有四十年之久,這四十年來中國發展迅速。

首先,中國作為一個低成本製造大國的崛起,為全球產業鏈的正常運轉提供了不少幫助。現在,中國是全世界的供應商。

中國在科技方面的崛起也值得一談。現在當我們在美國談起科技時,很容易聯想到中國華為,華為已經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脅。如果時間回到1980年,沒有人能夠想到今天會是這樣的情形。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時,更是讓美國高度重視。

還有中國的「一帶一路」。這不是軍事擴張的方式,而是經濟參與的方式,對整個世界都有極大意義。「一帶一路」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基礎設施發展的空間,使受益國和中國都能快速發展。

2

大國糾纏

接下來談談中美貿易。

事實上,在2011年的時候,中美之間就已經出現了貿易逆差。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之後,這個逆差變得更大。2018年的時候,雙方貿易逆差已達到4190億美元,這也是中美貿易戰的聚焦點。

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貿易逆差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國對外貿易中,出口總額大於進口總額稱為貿易順差,而進口總額大於出口總額稱為貿易逆差。大量的貿易逆差將使國內資源外流加劇,外債增加,影響國民經濟正常有效運行。

而美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低儲蓄、高消費,需要通過進口大量消費品來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所以當我們都在談論貿易逆差時,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全球性供應鏈的問題。

今年1月,中美籤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但中美之間仍然存在很多關稅方面的問題。自1970年開始,中美兩國的關稅問題一直是往下的,但從過去幾年開始增加,最高時達20%,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也告訴我們全球化的趨勢或將變成去全球化。

不過從根本上來說,中美之間的競爭並不是單純的進出口貿易、關稅方面,而是科技創新等方面。

現在,我們看到中國在不斷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說明中國已經認識到需要技術創新和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

03

新冠時期的中美關係

從現在全球的情況來看,今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已經對很多方面造成了影響。我今天主要談談它對中美貿易帶來的影響。

首先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截止2021年底,中國是否能按照《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要求,從美國進口2000億美元的產品?

我認為這是不行的。本次新冠病毒的爆發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中國經濟減緩,到2021年底,中國很難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希望美國政府能夠理解當下的情況,與中國重新進行溝通和談判。

那麼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是否會讓中美經濟脫鉤速度加快?

我認為這是肯定的。因為他會推動中美兩國獨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國家需要思考,「我們哪些方面需要自給自足?」「哪些方面能夠獨立完成?」。這勢必會加速經濟脫鉤。

新冠病毒這一非同尋常的事件,不止給中美兩國貿易帶來衝擊,還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極大的影響。因為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有人說今年的GDP會整體下降,全球的增長率會變成2.5%。

04

中國市場對美國至關重要

其實在新冠病毒爆發之前,美國就有很多跨國公司開始在全球尋找新的供應商、新的市場,所以我們看到此前美國對除中國以外的國家的出口有所增加。

但事實上,中國市場對美國非常重要。我以美國20世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公司——通用汽車為例。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通用汽車面臨破產,而後聯邦政府向通用伸出援手,最終通用死而復生。當然這是公開報導的內容。

但通用僅僅是靠政府的幫助活下來的嗎?並非如此。那時,通用汽車逐步打開了中國市場,這才浴火重生。不過,由於傲慢與偏見,當時美國一直不願將技術輸出到中國,也不願將事實告訴民眾。

通用汽車公司在中國的銷量遠遠超出美國,是中國市場救了通用。通用並非個例,蘋果、星巴克的主要市場也是中國。

我們把時間周期拉長到10~15年,數據顯示中國對美投資每年都在增長,直到2016年,這一年達到了頂點。之後發生了什麼呢?

中國對美的直接投資下降了90%。這是自川普總統上任以來出現的巨變。從2016年的最高值465億下降到2018年的54億美元,現在肯定比2018年的數據更低,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我想有兩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中國的政府開始變得非常謹慎。對於中國企業到美國收購這個問題,出現了很多考慮。我們從安邦的案例也可以看出來,中國的政府現在認為先不要把步子邁得太大,先放緩一些,特別是考慮到現在中國政府對於資本外流的問題還是非常擔心。

第二,美國的投資市場對中國的懷抱也越來越小了。在美國有CPS這樣的一個專門對外資進行審查的部門,它的委員會有職權去阻斷外資對美國的投資,當然他不會每一筆投資都這麼做,但是美國可以去阻斷中國的投資,可以阻斷中國的個人和企業對美的投資。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中國投資者自然就舉足不前了。

第三,我認為這還和中國的崛起有關,也就是中國「走出去」的戰略。中國從經濟發展、全球化的程度要遠大於軍事化的程度。我們來繼續講華為的故事。現在美國告訴很多盟友國家「不要使用華為,這可能會對你們的國家安全方面帶來威脅」,但事實上很少有國家接受了這樣一種警告,當然會嚴格審查華為,確保華為產品是安全的。但另一方面,美國又不能直接將華為擠出美國,如果這樣,華為必將成為一個美國以外的全球性企業,並且絲毫不依賴美國。

所以,中國企業考慮出口的時候要有全球思維,要考慮對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出口。

05

中美競爭短期內不會消失

這張表格是我從四個維度上列出來的一個對照表,我來講講其中的一些要點。

首先在貿易的角度來講,我認為出路在於美國需要省錢,而中國需要去增加對美的進口。

也許在可預見的未來,關稅仍然將揮之不去,但我認為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從市場準入的角度來講,未來美國企業進入中國的監管可能將會更少,這一點對中國本身來說也是有意義的,而且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對外資進一步敞開大門,包括在第一階段的協議和貿易戰開戰之前,中國就已經在這個方向走了。

而讓我感覺比較關切和擔憂的仍然是科技領域,因為科技不僅對於經濟和貿易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於國家安全也有很大的影響。

我們應該做什麼?包括以華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應該做什麼?要透明,要向全世界透明,光明正大、沒有什麼好遮掩的。而美國則需要能夠「買帳」。我不確定全球是不是還會有其他國家追隨美國的腳步去拒絕中國的科技企業,因為中國的企業確實競爭力很強。

從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角度來講,核心在於地緣經濟學,而不是地緣政治學,固然全球範圍內會產生一些中國對外投資的阻力和反感,但通常情況這裡面不僅是中國的資金注入到海外,而且還有中國的各種資源,中國的各種供應商也參與其中。中國也在這方面有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包括從非洲的經驗吸取了很多的教訓,我認為未來的出路在於讓「一帶一路」的國家變得更加的本地化。

總的來講,我給大家講的結論是:中美之間的角逐和競爭,短期之內不會消失,現在已經是成為一種必然和現實,而我擔憂的是中美兩國將脫鉤。

為什麼我對脫鉤有所擔憂?有兩個原因,第一如果說讓全球的供應鏈脫鉤的話,那麼整個全球供應鏈將會變得效率更低,全球都會有損失。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認為脫鉤就意味著更有可能在兩國之間出現摩擦,而且這個摩擦將轉向軍事的角度。越脫鉤就越容易出現這樣的結局,這很讓人擔憂。

我們經常講到所謂的「新冷戰」,但我認為中美關係不應該被認為是一場像美蘇之間的冷戰,為什麼?因為在美蘇爭霸期間,幾乎美蘇兩個大國之間沒有什麼經貿往來,這使得軍事衝突變得非常可能,而在中美之間經貿的紐帶非常深厚,也非常廣,這就意味著如果出現軍事對抗的話,成本將過於昂貴。

因此,我們現在衷心地希望中美兩國之間不要出現經濟脫鉤,但是也許疫情會讓脫鉤的勢頭有所上升。

互動問答

Q:在貿易戰的背景之下,會不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去其他的世界、國家、地區?比如墨西哥?這些國家是從中美貿易中受益?

如果說我們講到哪些國家從中美貿易戰當中受益的話,數據表明北美的墨西哥是美國市場最大的受益者,而越南作為中國的一個替代選項,也是亞太地區最大的一個全球貿易鏈重組的最大的贏家。

他們一方面背靠一個擁有很大市場的國家,另一方面又能夠在兩個大國之間縱橫捭闔。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想有更多的國家可能在未來會成為中美貿易衝突的受益國,包括印度。

Q:自去年以來,中國對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顯著下降,其他市場的表現也沒有很好,這種現象是否會持續下去?

非常好的問題。我覺得從中短期來看,無論是從美國對華投資、還是中國對美投資來看,前景應該還是比較強健的。

從中國的角度來講,他們對於融資的外流有很大的顧慮,所以也加緊了對資本外流的管控。而從美國的角度來講,對外投資的審查委員會,現在有權以國家安全為由來阻止外國對美的投資,那麼他們對中國的警惕性當然也是越來越強。所以這面臨著一些挑戰。

但是如果你從長期視角來看,比如說10~20年的一個視角來看,我仍然認為,也衷心地希望一切能夠按照日本過去30年的規律來走。

1980年,當日本開始投資美國的時候,有很多的阻力,但30年後,很多人認為日本對美投資已是理所當然,乃至豐田在美國的拳頭產品就是凱美瑞這款車,現在很多美國人都認為這是一款美國車,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在美國製造的,而且用的基本都是美國南部的工人,所以從長遠的來講,雙向的雙邊投資一定會增加中美貿易之間的一個迷思,增加它的複雜度。但是無論是經濟因素還是政治因素,都可能會讓投資有一些下降。

相關焦點

  • 羅振興:新冠疫情對美國經濟及中美經貿關係的影響
    引子新冠疫情是自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以來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危機。緊隨疫情而來的是全球經濟將陷入深度衰退,其嚴重程度是自大蕭條以來從未見過的,美國作為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也將陷入嚴重衰退。
  • 美國專家: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的嚴重性和異質性
    背景介紹: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為世界各國經濟與社會帶來巨大衝擊。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在以往中美經濟二軌對話的基礎上,開啟了在線特別版對話,於北京時間4月29日晚舉辦第一場活動。本場活動重點關注新冠疫情對中美經濟的短期與長期影響。
  • 前沃頓商學院院長Geoffrey Garrett: 探究中美未來的經濟復甦與...
    他還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雪梨大學商學院和UNSW商學院的院長。我有機會接觸到各行各業的精英,也很有幸最後作為主持人採訪了自己學校的商學院院長。希望明年的雲峰會更成功」疫情對於中小企業的影響及美國政府對小企業的救助計劃對美國經濟,如果單看股價,確實是大科技股在推動大盤的股價上升,但是中小企業對於經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政府應對疫情的經濟方面的方案大部分都是以維繫中小企業為目標,但是相關的政策並不一定有效。
  • 屠光紹課題組: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對中國經濟影響分析
    新華社 圖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在境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蔓延態勢。從新冠肺炎疫情表現的危害性看,疫情的全球蔓延以至進一步惡化將造成嚴重的經濟衝擊和社會影響。儘管本次疫情加強了股票市場之間的聯動效應,但中美股市的弱相關性意味著資產配置動機將吸引外資流入。在債券市場,需重點關注交通運輸行業、汽車製造和化工行業信用債風險。疫情擴散後,由於避險原因,人民幣匯率反而走高。未來人民幣的走勢將取決於經濟恢復狀況、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情況,以及中美貿易博弈的發展。
  • 中美貿易、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明顯
    新冠疫情大流行對全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雖然國外媒體與政客都呼籲在供應鏈上減少對中國。但是就是全球製造中心已從美洲和歐洲轉移到亞洲,尤其是中國,而中國已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工廠。中國產品在全球出口中所佔的份額實際上正在上升,現在甚至超過了2018年中美貿易戰之前的水平。有人同時也認為,最近達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亞洲和大洋洲15個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將進一步加強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
  • 中美經濟差距今年縮小多少?
    疫情衝擊之下,各國經濟增長不一。得益於良好的抗疫表現,中國經濟表現相對出色,幾乎是所有大型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的。美國經濟則相對較弱,整體屬於負增長。由於兩國經濟增長一正一負,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會加快追趕和超越美國。
  • 化危為機,堅定維護自由貿易與全球價值鏈的穩定運轉
    從中長期看,此次新冠肺炎衝擊可能會重現或加劇價值鏈「國內化」的趨勢。數字經濟將通過數位化服務貿易與智能製造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同時也可以部分抵消製造業價值鏈「去全球化」帶來的影響。此外,加強高效和安全的全球供應鏈管理將成為在國際、國家和企業層面上的一個重要問題。
  • 俄專家:新冠疫情影響中美競爭格局
    原標題:俄專家:新冠疫情影響中美競爭格局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學術負責人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1日在《俄羅斯報》網站發表文章稱,新冠疫情將影響中美兩國競爭格局。文章編譯如下:「疫情過後世界將會不同」的話語已成老生常談。毫無疑問,如此大規模的事件過去後總會留下痕跡。但是否該預期國際舞臺會發生巨變?尤其是考慮到,全球隔離並未激起新進程,反而成了在沒有隔離時已展開的舊進程的催化劑。力量格局的調整不可避免。
  • 周金凱:日美貿易失衡與中美貿易失衡的對比分析——以產業衝擊為視角
    五、結語及政策建議本文以產業衝擊為視角, 對比分析中美貿易失衡與日美貿易失衡問題發現:由於中日兩國在產業發展階段、對美出口產品結構、對美投資企業等方面存在差異, 日美貿易失衡對美國主導產業構成了實質性衝擊, 這與現階段的中美貿易失衡有本質不同。因此, 美國將中美貿易失衡與「產業衝擊」相掛鈎, 既存在誇大其詞之嫌, 又有意識形態上的偏見。
  • 防控疫情,中美「在同一條船上」
    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之下,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主要大國,沒有理由不合作,中美兩國需要尋找共同利益,夯實合作紐帶。這既是對兩國民眾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如今,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大幅度攀升,川普政府已經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對美國來說,這是疫情防控的非常時刻,也是需要攜手共克時艱的時刻。遺憾的是,美方對中國的「輿論戰」卻愈演愈烈。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美知名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中美避免「新...
    羅奇說,中國政府為應對新冠疫情暴發所採取的舉措很不同尋常,確實證明了中國政府有能力控制住這場異常可怕的全球性流行病。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國政府正致力於恢復生產和供應至正常水平,但全球經濟萎縮和外部需求低迷可能會對這一進程帶來一定挑戰。
  •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中美未來將重新定義雙邊關係
    這也體現了中美利益有真正的相關性。從協議的貿易目標看,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衰退,執行結果更為複雜。從直接影響而言,中國進口產品的需求下降,也有多重間接影響。疫情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正視現狀,並進行應對。比如,能源產品價格很低,因此即使進口量很大,進口價值也會低。在服務業方面,疫情對旅行、旅遊和教育產業造成了嚴重影響,而這些對兩國服務貿易也非常重要。
  • 傳瑩萬字長文: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 能否實現良性競爭
    冷戰期間,美國也是不斷給蘇聯貼標籤,從道義的角度將對手放到讓公眾認為無法相容的對立位置上。三是經濟、金融安全之爭。疫情對美國經濟帶來重大衝擊,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2020年4月份美國失業率達到了14.7%,5月份略有下降,但仍然高達13.3%。
  • 12位全球頂尖思想家預測:新冠疫情之後,世界秩序將何去何從?
    >5.香農·奧尼爾:更低的利潤,更多的穩定6.希夫山卡·梅農:新冠疫情對於未來全球共同應對危機將產生有益啟示7.約瑟夫·奈:美國權力需要一種新戰略8.約翰·艾倫:新冠疫情的歷史將由勝利者書寫9.勞裡·加勒特:全球資本主義戲劇性的新階段
  • 賓大沃頓中美峰會首次在京舉行 韓方明發表主旨演講
    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外交部前新聞發言人沈國放大使沃頓中美峰會致力於建立一個有影響力的平臺,促進兩國之間的溝通,並建立美國在海外的學生之間的聯繫,希望加強溝通,促進兩國頂尖學生,專業人士和企業間的合作,為中美之間的長久友誼作出貢獻,是全美最大規模由學生運營的中美峰會。
  • 美知名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中美避免「新冷戰」至關重要
    中美關係處於關鍵時刻羅奇認為,中美兩國經濟關係正在新冠疫情之下面臨新的挑戰。「中美經濟脫鉤論」是美國政府將兩國經貿摩擦政治化的產物。「在這種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下,中美脫鉤並不令人意外,但會給美國和中國經濟帶來嚴重後果。」
  • 川普讓中美對抗升級,兩國關係需要重回現實主義
    其次,川普政府對中國發起的不僅是貿易戰、科技戰,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間還升級成了信息戰和媒體戰,甚至未來不排除金融戰。中美經貿關係全面「脫鉤」真的符合美國利益嗎?如果全面「脫鉤」,35萬中國留學生將從美國撤回,每年超過600萬的中國遊客將不再赴美,更何況美國在中國還有大量的投資,這會給美國造成多少失業和收入損失?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世界經濟與中國」雲端研討會舉辦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開大學人文社科部部長、經濟學院院長盛斌教授做了題為《新冠疫情對全球價值鏈的影響與應對》的報告。盛斌教授以國內/國際衝擊、需求/供給衝擊、最終品/中間品衝擊的框架,從全球價值鏈總量分解的角度來分析疫情衝擊的影響:包括宏觀經濟惡化、貿易中斷或禁止、價值鏈國內替代或國際轉移以及貿易成本飆升等。
  • 「孫靚瑩」中美摩擦、疫情衝擊,對外援助成國際角力新舞臺
    當前,中美摩擦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正不斷重新塑造國際發展援助的未來。在官方發展援助領域,雖然美歐仍是全球主要的援助提供方,但後繼資金增長乏力。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濟實力的相對衰弱,各國投入到官方發展援助的資金正陷入停滯。
  • 馭勢2020|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院長傑菲爾·蓋瑞特:2021年全球...
    此前,他還曾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雪梨大學商學院等全球頂級商學院擔任院長,同時他還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新冠疫情爆發之前,蓋瑞特每年都會多次到訪中國。美國和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他近年來的關注重點。近日,就全球經濟恢復預期、新冠疫情給全球化、全球供應鏈帶來哪些影響等問題,傑菲爾·蓋瑞特接受了經濟觀察報的書面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