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首席智囊荀彧,為何「棄袁投曹」?

2021-02-13 朝文社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西漢

東漢

三國

晉朝

十六國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在曹操創業的時代,荀彧在曹營的地位就相當於諸葛亮之於劉備,重要性甚至還要更進一步。當初,荀彧是在曹操最低落的時候來投奔的,他之所以選擇了曹操,也有一段曲折的心路歷程。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黃河下遊北岸有一座小城,叫東武陽。

曹操率領手下人馬已來此多日,一年前袁紹聯絡十幾位刺史、太守討伐逆賊董卓,曹操聞知後立即在陳留郡已吾起兵,參加到關東聯軍。

在這十幾路討董大軍中,曹操的實力最弱的,但他卻是最積極的一個,結果兵敗汴水,幾乎打光了老本,後來南下丹陽募兵,又遭遇了龍亢兵變,身邊只剩下了幾百人。

此時,黃河岸邊的東武陽城外,已經下起了雪,曹操的心境比這個冬天還寒冷。對下一步的打算,曹操心亂如麻,曹操急需要勝利,也急需要能為他指點迷津的人。

這天曹操還在黃河灘上散步,突然親隨報告說,有一個外地來的客人,在營中說有事要見他。客人特意報上自己的名號,說他叫荀彧。一聽到這個名字,曹操心裡瞬時閃出亮光。他速回到軍營。

見到荀彧,曹操不住地打量著,見他中等偏上的身高,很文氣,穿著簡樸但氣宇不俗,約摸30歲左右。

還沒等客人開口,曹操首先發問道:「敢問足下可是荀文若先生?」客人稍稍一愣,隨即答道:「在下正是荀彧荀文若。」曹操又追問一句:「可是穎川荀文若嗎?」客人道:「在下祖籍穎川郡之穎陰。」

曹操上去一把拉住他的手,激動之情溢於言表。隨後,曹操與此人進行了長談。據《三國志》記載,長談後,曹操只說了5個字:「吾之子房也!」

你呀,就是我的張良啊!

荀彧究竟何人?曹操為何如此激動?


荀彧字文若,穎川郡穎陰縣人,出生於漢靈帝延熹六年(163),此時29歲,比曹操小8歲。

說起穎川郡荀氏,那是天下知名的世家大族。漢魏門閥漸起,一些世家大族湧現,在當朝,最知名的莫過於汝南郡的袁氏,號稱「四世三公」,也就是連續四代人裡都有人當上三公。

荀彧年輕時便才能突出,被郡裡舉為孝廉,進入朝廷後擔任了守宮令一職,這個職務級別不高,歸九卿之一的少府卿管,掌管皇宮所用紙筆、墨、封泥等辦公用具。

後來董卓把控朝廷,荀彧深感不妙,在叔父荀爽的幫助下,他謀得一個亢父縣令的職務。這個地方在哪裡荀彧並不關心,因為他的目的只是逃離洛陽。

荀彧先回到了穎陰縣老家,一看那裡的局勢就感到不能再呆,他告訴父老鄉親:「潁川是四戰之地,現在天下有變,這裡必遭劫難,應該儘快離開,不要久留。」然而故土難離,大家心裡都很猶豫,不願走。

恰在這時,冀州刺史、穎川人韓馥派人來家鄉召募人才,荀彧便帶著家人到了冀州。他剛走,董卓的軍隊果然侵犯到穎川郡、陳留郡等地,留在家鄉沒有走的人很多都被殺了。

曹操早就聽一個人說過荀彧的名字,這個人是他的朋友何顒。在何顒的眼裡,除曹操外,荀彧也是一個大才,據《三國志》記載,他對荀彧的評價是:「此王佐才也。」

小時候聽嶽飛傳,知道裡面有一個「王佐斷臂」的故事,那個王佐是嶽飛的部將。而何顒所說「王佐」並非人名,而是「佐王」,意指輔佐君王。在何顒眼裡,荀彧自己成不了君王,但他的才能足以輔佐君王,是君王的左右手和高參智囊。

曹操記住了何顒對荀彧的評價,他現在正需要荀彧這樣的人來輔佐,而荀彧竟然這樣傳奇般地來了。

曹操開始有點納悶,荀彧應該在鄴縣的袁紹那裡,怎麼會跑到東武陽來呢?聽完荀彧的介紹,曹操知道了原委。

荀彧到冀州是韓馥召募過去的,此前,他的哥哥荀諶已經到了這裡,和同是穎川人的辛評、郭圖等人受到韓馥的重用。

荀彧來到冀州後,還沒等發揮自己的能力,甚至還沒等到韓馥給他安排一份工作,冀州就出了大事,韓馥的位子被袁紹搶了。

袁紹名氣大,手下人才鼎盛,僅智囊就有逢紀、許攸、郭圖、審配、荀諶、辛評、辛毗、田豐、沮授、陳琳一大堆,與他們相比,荀彧不僅是新手,而且沒有做出過任何成績,自然也引不起袁紹的關注。

荀彧對自己在這裡發展前景並不看好,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來袁紹此時帳下已精英薈集,自己的發展空間有限。荀彧的想法頗類似於後來的諸葛亮,同樣的人才在不同組織裡獲取的發展空間不一樣,一個組織在創業階段雖然知名度有限,未來發展不確定,投身其中有風險,但是因為它的發展空間大,給人才預留的發展資源也多,在這樣的組織裡進步快。等到這個組織發展壯大起來,知名度、美譽度都達到一定水平,人才發展的空間也不大了,人力資源方面的活力反而降低。

二來袁紹一反韓馥用人之道,對穎川郡人予以壓制。袁紹掌管冀州後更喜歡用汝南人和早年一直跟隨自己的那幾個人,開始他還對荀諶、辛評、郭圖等人不錯,但漸漸地更加重用許攸、逢紀這些人。

對沮授、田豐等人,袁紹本不喜歡,但他們是冀州本地人,影響很大,袁紹不得不給他們面子,如上以來,穎川人受到了全面冷落,荀彧的哥哥荀諶也有很才幹,在袁紹奪取冀州過程中也出過大力,袁紹開始很欣賞荀諶,但後來也慢慢被邊緣化了。

三來袁紹明裡暗裡縱容文臣武將爭鬥,弄得文武失合,荀彧覺得袁紹空有盛名。對一個智慧的領導來說,手下人適度的派系鬥爭不是什麼大問題,反而是領導平衡權力的契機,但是這必須保持一定的度,不能太過,太過就成了雙刃劍,就會導致組織內部不定定,整天陷於你爭我鬥,嚴重內耗。

袁紹手下能人不少,但據荀彧觀察,他其實是在縱容大家搞內鬥,目的是把自己的位子坐得更穩,但關鍵時刻正確的主張往往得不到支持,錯誤的戰略卻屢屢被通過,這就是有小智謀卻沒有大智慧。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對荀彧來說挺重要,但卻無法說出口,這與荀彧的家事有關。

荀彧的妻子是大宦官、靈帝時「五侯」之一的中常侍唐衡的女兒。那時權勢如日中天的唐衡一心結交士林,想把女兒嫁給汝南人傅公明,但為傅公明所拒絕,在唐衡極度難堪之時,荀彧的父親荀緄主動請求,把唐小姐娶過來與兒子荀彧成親,此事影響很不好,《典略》稱「或為論者所譏」。

世家大族在政治和道德上一向有潔癖,習慣以自己的清白來打擊別人的弱點,荀彧認為在袁紹集團做事,自己身上的這個「汙點」,說不定什麼時候被會突然放大,成為壓在他內心的一塊巨石。

在這個時候荀彧想到了曹操,除了他早就聽說曹操是個胸有大志的人以外,他們之間共同的出身也是考慮的因素之一,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在曹操那裡至少沒人敢拿這來說事。

荀彧也知道,近一段時間來曹操正處於事業的低谷,但以曹操的志氣和能力,只要戰略運用得當,很快便能重新崛起。而曹操身邊沒有什麼有名氣的智囊,也正是吸引荀彧的最重要因素。

與諸葛亮一樣,荀彧投奔曹操也有著英雄所見略同的考慮,但與諸葛亮不同的是,荀彧做出這種選擇必須有更大的勇氣,畢竟捨棄勢頭正如日中天的袁紹不僅有後悔的可能,而且會遭到袁紹的報復。

經過一番思考,荀彧還是下了決心,他知道曹操到了東武陽,於是帶著家人離開了鄴縣,來到了這裡。

結果讓荀彧感到欣慰,曹操以極大的熱情接納了自己,通過一番交談,荀彧進一步了解到曹操內心的真實想法,自己沒有看錯,曹操確實不是一個能久居人下之人,他有著遠大的抱負和明確的目標,這正好給了自己以施展才華的舞臺。

交談之後,曹操興奮之下說的那句「吾之子房也」,不也正好說明了問題。你是張子房,那我就是劉邦。天下太平時節說這句話就得夷三族,但現在世道不同了,天下需要英雄。

如果從單從字面上理解,所謂「英」,就是聰明;所謂「雄」,就是膽子大。英雄就是既聰明又膽子大。只一番當面交談,荀彧就覺得曹操是個英雄。

同時,自己離開袁紹後並沒有引起太大反響,袁紹不僅沒有追到這裡要人,也沒有為難還留在冀州的哥哥荀諶,想必袁紹手下人才實在太多,多一個少一個自己這樣的人本來就不會引起關注。或者,在袁紹看來曹操也是他的人,在曹操這裡幹事也是為他效力吧。

就這樣,荀彧正式成為曹操的「第一智囊」,這個「第一」有兩個含義:一是在曹操的智囊班子裡,荀彧來得最早,是第一個;二是在曹操的智囊班子裡荀彧的地位最高,至少在大家的心目中他的地位始終無人可比,在很長時間裡荀彧都是曹操智囊團隊的核心。

有荀彧在身邊籌劃,曹操一改敗運,連打勝仗,很快在兗州站住了腳,逐步有了參與群雄爭霸的資格,簡直奇了。

唯一後悔的人應該是袁紹,若干年後袁紹如果再回憶起這一段,肯定會對當初不經意間放走這個年輕人後悔不已。

相關焦點

  • 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
    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為「敬」,後追贈太尉。
  • 曹操首席謀臣荀彧死因之謎!
    荀彧是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侯。荀彧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很大的貢獻,曹操曾經稱他為「張良」!但是,在《三國志》上,關於他的死因寫的含糊不清,成為了三國的迷案:有人說荀彧是自殺,有人說是曹操殺的,還有人說是病死的,說法不一。
  • 荀彧作為曹操的首席謀臣,為何最終選擇自殺?
    董卓奪權後,荀彧棄官回鄉,帶領宗族遷移到冀州。當時佔據冀州的袁紹一聽荀彧前來,便誠摯地發出邀請,將荀彧迎為座上賓。到了初平二年(191),荀彧覺得袁紹難成大事,辭別袁紹,轉而投靠曹操麾下。在曹操這裡,荀彧受到了極大的優待。曹操非常慶幸荀彧加入了自己的陣營,大讚荀彧是"吾之子房"。而荀彧終於尋到了這一位自己看中的值得侍奉的主君,也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幫曹操謀天下的大業之中。
  • 荀彧為何會和曹操分道揚鑣?荀攸真的反對過曹操稱王嗎?
    荀彧和荀攸出身於潁川士族,對曹操統一河北起到了莫大的功勞,荀彧之才被當時人譽為「王佐」,曹操更是直言其「乃吾之子房」,在曹操擊敗袁紹統一河北後,對諸人論功行賞時,荀彧為首位功臣,而荀攸為亞位。十二年,下令大論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
  • 荀彧:曹操的人生導師
    導讀: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究竟重要到什麼程度?後來,董卓火燒洛陽,曹操和張邈聯合出兵,卻在汴水遭遇徐榮,導致慘敗,曹操賠掉了所有家當,只能再次回家募兵,也就是這個時候,曹操從張邈的利益集團脫離,轉向袁紹集團。
  • 荀彧為曹操鞠躬盡瘁,為何最後被曹操逼令自殺?
    荀彧的一生確實為曹操鞠躬盡瘁,勞累一生,最後被曹操剝奪原來的官職,委任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突然遭受如此待遇,荀彧心情煩悶而鬱郁而死。那麼荀彧到了晚年,為何遭遇如此待遇以致抑鬱而終呢?荀彧一直擔任的官職是尚書令,這個官職是漢朝廷的,並非曹操麾下的官職。從名義上看,荀彧是皇帝劉協名下的官,而非曹操麾下的官,然而此時曹操將荀彧拉到軍中,掛著侍中光祿大夫並且持節的名頭,而真正給予的官職是參丞相軍事,這就相當於把荀彧從皇帝劉協那裡拉到曹操麾下,從皇帝的官變成了曹操的官,這就有違荀彧報效天子的初衷。
  • 三國裡荀彧最難看透,明明誓死追隨曹操,卻又為何反對其稱王
    荀彧,字文若。潁川人,有「王佐之才」的美譽。荀彧反對曹操原因如下:其一,他一開始認為曹操為忠臣,幫助曹操是為了匡扶漢室。其二,後期曹操意圖自立為王,這在他看來就不值得輔佐了。其三,荀彧選擇曹操也是因為他的能力,而曹操也是為了藉助潁川氏族的力量。
  • 荀彧一生都在輔佐曹操,為何晚年卻反對曹操並突然去世
    公元212年,曹操的謀士荀彧去世。荀彧對於曹操來說,非常重要。曹操一直稱荀彧是自己的子房,說荀彧的才能能和張良相比。荀彧的去世,對曹操造成很大的損失。不過荀彧在去世之前,卻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就是反對曹操。也正因為這樣,很多人對荀彧的去世表示質疑。
  • 此人為曹魏名將死後配享太廟,但為何官渡之戰前被曹操奪去兵權?
    從曹操這兩次徵討陶謙來看,曹操並不需要袁紹的幫助,所以朱靈應該不是在這兩個時候歸順曹操的,而應該是在曹袁的共同軍事行動中,受袁紹派遣來援助曹操的。曹袁的共同軍事行動又與陶謙有關係的是哪一次呢?朱靈說這番話之前,可能已經與曹操有過一次交心的會談,否則不會無緣無故的說,我見過那麼多的老闆,還沒有發現能比得上曹老闆的人,所以這裡面應該有曹操的遊說。朱靈的兵馬大概有一到兩千人左右,而此時的曹操實力還相對弱小,朱靈棄袁投曹,無異於從大公司跳槽到小公司,還帶來了不少兵馬,擴充了曹操的實力。
  • 重讀三國︱曹操為何逼死他的首席謀士?
    又為何與曹操關係破裂,竟致自殺?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氏是潁川地區的三大望族之一,名士奇才輩出。董卓之亂時,荀彧的叔父、「荀氏八龍」之一的荀爽應徵赴長安。他並非貪圖利祿而為董卓賣命。恰恰相反,荀爽忠於漢室,與司徒王允密謀除掉董卓,但他年事已高,在王允舉事前就病逝。荀彧的侄子荀攸當時也在朝做官,也與人謀劃刺殺董卓,可惜沒有成功。
  • 曹操的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曹操五大謀士各自的特點。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你認為曹操最厲害的謀士是誰?提到五大謀士,咱們一般是說「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這個順序顯然是以曹操的心理親善度來排列的,沒什麼邏輯上的意義。
  • 荀彧是曹操的第一功臣,被譽為「吾之子房」,為何卻被害死
    212年,曹操徵討孫權時,要求漢獻帝派荀彧到前線勞軍。當荀彧來到前線時,曹操趁機將其留在軍中,免去荀彧為尚書令的職務,任命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在曹操率軍南下後,荀彧被迫服毒自盡,終年五十歲。當年,曹操曾稱讚荀彧為「吾之子房」,為何卻又將其害死呢?
  • 連朱靈、臧霸都配享太廟了,為何荀彧、許褚、賈詡、​于禁四人卻未入列?
    曹操五大謀師佔了其三,五子良將佔了其四,但我們在這份名單中似乎找不到另外幾個老熟人:曹操的貼身保鏢:許禇曹操的戰略規劃者:荀彧曹魏外姓第一將:于禁三國保身第一人:賈詡那我們來看看這幾位曹魏功臣為何未能配享太廟:許褚在世時,人稱「虎痴」、「虎侯」。
  • 他才是曹操擊敗袁紹的首席謀士,卻是曹操五大謀士裡名氣最小的
    文|夏彥(讀史專欄作者)大家都知道,曹操手下有五大謀士,分別是荀彧、郭嘉、賈詡、荀攸、程昱(二荀郭賈程)。這五個人在曹操剪滅各方勢力、統一北方的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五個人裡邊,名氣最大的當屬「王佐之才」荀彧,他屬於張良一樣的人物,在後方運籌帷幄,保障前線軍隊的吃喝拉撒,是曹操的國務院總理、內政部長兼曹軍後勤部長。
  • 荀彧:曹操的嫁衣
    荀彧毫不懷疑地認定曹操是他最佳合伙人,隨即,一張藍圖在他的腦子裡徐徐展開:先藉助曹操的力量剿滅各路諸侯與流寇,平定天下,再扶正帝位,還政於劉,最終實現復興漢室的遠大目標。不過,這是荀彧的一個人的秘密,因此,他藏得很深、裹得很嚴。初平二年(191年),荀彧找了一個恰當的時機跳槽到曹操集團。
  • 文史 | 荀彧為何被曹操所殺
    荀彧,他出身穎川荀氏,是荀子之後。他少有才名,遠見卓識讓人驚異。南陽名士何彧與之交談後,嘆曰:「此乃王佐之才!」便一眼看出荀彧不僅有謀略,而且有全局戰略思想。漢末,荀彧舉孝廉,任守宮令。因董卓之亂,荀彧棄官回鄉,冀州長官韓馥來請,荀彧謝辭。袁紹聞其名,待之為上賓,荀彧卻以為袁紹不能圖宏業。初平二年見曹操。曹操一談之下,欣喜曰:「這是我的子房(張良)啊!」
  • 三國謀士荀彧
    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並打算跟江東的孫策聯手幹掉曹操,並許諾幹掉曹操之後割沿海之地給孫策。由於這個時候曹操比較實力弱小,把所有的賭注都壓在了官渡上,因此曹操內部有一部分人就對局勢不太看好。有的跟袁紹暗通款曲,私相授受,有的跟孫策眉來眼去,談婚論嫁。這個時候荀彧向曹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袁紹:「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 為什麼荀彧的去世讓人如此觸動?
    荀彧在曹、袁之間選擇了彼時尚弱,且是袁紹附庸的曹老闆。先見之明可能有,更多的是形勢如此,於是便因勢利導。若荀彧是白衣卿相,有青天之志,袁本初則為陰沉的夜鬼,為私利可不顧其他。第二,雖然荀諶(荀彧他哥)幫袁紹出力拿下了冀州,但緊接著中原的士族們就像聞到鮮味的水蛭和吸血蛾齊至,圍住了袁家。荀彧和潁川人沒有機會進入袁紹的核心圈子。
  • 荀彧為何會死,曹操給了荀彧一個空盒,他理解錯了曹操的意思
    初平二年,荀彧離開了袁紹,投靠曹操,曹操見到荀彧大悅,稱荀彧是他的子房,並讓荀彧擔任別部司馬,那是荀彧僅僅29歲,已經年少初成,在所有人看來,荀彧也許會名傳千古。荀彧最大的功勞是勸曹操放棄進攻徐州,等到收復徐州周圍其他城池在於呂布決戰,後來呂布連夜撤往徐州,曹操一舉平定定陶城,兗州各縣,兗州遂平,這為曹操後來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 曹操給荀彧一個食盒,荀彧看完後便選擇自殺,他到底看到了什麼?
    而且他還為曹操舉薦了不少賢能之士,其中就有司馬懿和郭嘉。司馬懿的才智完全不遜色於蜀國的諸葛亮,郭嘉更是曹操最看重的臣子,如果不是郭嘉逝世的比較早,魏國統一的時間或許還要提前。但是荀彧的資歷比這兩位高,更是在曹操還沒有所勢力,白手起家的時候來投奔的曹操,這份人情不可謂是不深。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為魏國崛起立下汗馬功勞的權臣,最後的結局卻是服毒自盡,這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