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二十四節氣郵票

2020-12-26 中國氣象局

  使社會大眾了解古人生活情況,臺灣特印製了「二十四節氣郵票」一組24枚,分4次發行。郵票圖案隨著農村景象與季節的變化而轉換,春季6個節氣,以橫連票印刷,已於2000年2月3日發行。其餘夏、秋、冬三季郵票分別於5月5日、8月7日及11月7日發行。現將春季6個節氣郵票(見右圖)介紹如下:(1)立春:立是見、開始的意思。

  「立春」表示嚴寒過去,春天開始。暖暖的春風吹醒萬物,大地呈現春光明媚、綠意盎然的景象。

  (2)雨水:表示少雨冬季已過,降雨開始,雨量開始增加。綿綿春雨帶來豐沛的水分,農民開始下田耕種。

  (3)驚蜇:蜇是藏的意思。動物鑽到土裡冬眠叫入蜇,在第二年回春後再鑽出土來活動。古時候認為動物是被雷聲震醒的,所以叫「驚蜇」。

  (4)春分:是指晝夜平分,也有說春季已過半。民間傳說,春分這天若下雨,則預示秋季將豐收,所以圖案上是農人冒雨忙著播種插秧。

  (5)清明:春暖花開,大地氣清景明。這個節氣人們常合家同往祭祖、掃墓等,顯示飲水思源,這也是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圖案上籃子內裝的是供品。

  (6)穀雨:是降水量增加,「雨生百穀」的時候,提醒農民莫誤農時。此時節乍暖還寒,氣候多變。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歷代勞動人民與「天」鬥的經驗總結,是智慧的結晶。西洋至今只有兩分(春分、秋分)和兩至(夏至、冬至),而其餘的20個節氣是沒有的。 (來源於2000年5月8日《中國氣象報》作者:章可銘)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過了小暑,天氣更加的悶熱,古人的智慧在這年復一年的四季中得到了體現,今天我們就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二十四節氣|大雪
    雪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大雪作為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即氣溫與降水量。 大雪.三候 一候鶡鴠(hé dàn)不鳴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 蕭任能《二十四節氣》—2017藝術南京
    臺灣雕塑家蕭任能對各種傳統的人像風格瞭若指掌,且能從戲裡面收集人物表情和動作的靈感,雕刻布袋戲偶,比純粹靜態的動作要來得生動。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 保護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
    2016年,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申遺到入選非遺名錄,中國學界又將如何進一步探索二十四節氣在當代的保護與傳承?
  • 二十四節氣為何「不過時」?
    雨水節氣來到,全年的農業周期才算正式開始。從立春到雨水,兩個節氣的更替,降雪變為下雨,越冬作物開始返青,草木萌動,世界一派生機盎然。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識體系。「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從這首中國人幾乎都會背的二十四節氣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這是一首傳統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朗朗上口,便於傳誦。    提到『月令七十二候』,可能很多人未必清楚,但說到『二十四節氣』,就要熟悉的很多了。    這二十四節氣,也就是開篇二十四節氣歌提到的節氣,是咱們的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二十四節氣丨秋分節氣養生
    ↓視頻:「會動」的手帳——AR二十四節氣動畫(點擊圖片跳轉觀看)↓(↓因微信公眾號平臺系統波動,圖書信息有時可能會出現無法顯示的情況,此時可通過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了解圖書詳情)本書將民俗繪畫插圖與中學生二十四節氣科普知識相結合
  • 郵戳圖說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節氣:大暑
    >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大暑大暑7月22日 ,農曆2020年六月初二,我們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大暑期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極端的高溫天氣。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等諺語。大家都知道「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裡的中伏階段。
  • 跟著蔣勳感受二十四節氣
    美學大家蔣勳的最新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近日出版,蔣勳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
  •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 [明]朱瞻基御臨黃筌花鳥卷戊戌歲夏至節氣檯曆
  • 跟著蔣勳漫步二十四節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二十四節氣:天地之中一首歌
    近幾年來,九華立春祭、石阡說春、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等七項民俗活動陸續被列為二十四節氣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形成了豐富的遺產體系。近日,本報記者赴各地「二十四節氣傳習基地」採訪,溯源而上,探尋二十四節氣這一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的文化記憶與生命節律。
  • 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始,單數節氣為「×月節、」「節氣」,偶數節氣叫做「中氣」,一個月中一個節氣,一個中氣。幹支歷不同於陰曆,每個月節氣日視為這個月的第一天,中氣則視為十五。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