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社會大眾了解古人生活情況,臺灣特印製了「二十四節氣郵票」一組24枚,分4次發行。郵票圖案隨著農村景象與季節的變化而轉換,春季6個節氣,以橫連票印刷,已於2000年2月3日發行。其餘夏、秋、冬三季郵票分別於5月5日、8月7日及11月7日發行。現將春季6個節氣郵票(見右圖)介紹如下:(1)立春:立是見、開始的意思。
「立春」表示嚴寒過去,春天開始。暖暖的春風吹醒萬物,大地呈現春光明媚、綠意盎然的景象。
(2)雨水:表示少雨冬季已過,降雨開始,雨量開始增加。綿綿春雨帶來豐沛的水分,農民開始下田耕種。
(3)驚蜇:蜇是藏的意思。動物鑽到土裡冬眠叫入蜇,在第二年回春後再鑽出土來活動。古時候認為動物是被雷聲震醒的,所以叫「驚蜇」。
(4)春分:是指晝夜平分,也有說春季已過半。民間傳說,春分這天若下雨,則預示秋季將豐收,所以圖案上是農人冒雨忙著播種插秧。
(5)清明:春暖花開,大地氣清景明。這個節氣人們常合家同往祭祖、掃墓等,顯示飲水思源,這也是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圖案上籃子內裝的是供品。
(6)穀雨:是降水量增加,「雨生百穀」的時候,提醒農民莫誤農時。此時節乍暖還寒,氣候多變。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歷代勞動人民與「天」鬥的經驗總結,是智慧的結晶。西洋至今只有兩分(春分、秋分)和兩至(夏至、冬至),而其餘的20個節氣是沒有的。 (來源於2000年5月8日《中國氣象報》作者:章可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