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石江邊李白墓,繞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白居易的這首《李白墓》,為李白的一生做了最好的詮釋。
人這一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什麼樣的人,修什麼樣的果。被後世尊稱為「詩仙」的李白的一生,猶如夜空絢爛的煙火,有無數的美好,也有許多的悲哀。
唐朝的古典詩詞已經達到歷史上最為鼎盛的一個時期,那裡有風月故事,也有詩歌田園。李白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詩意的朝代。他從少年到白頭,用一支筆描摹了祖國的山山大川,有湖山風月,更有眾生苦樂。他顛沛流離的一生,雖滿身滄桑,卻活得風骨獨具。
長安元年(701)年,昌隆縣青蓮鄉,李白出生了,他從小就顯現出了非凡的才華。
十五歲時的李白,才情斐然、意氣風發,他洋洋灑灑寫下了著名的《明堂賦》,曾放言要超過寫賦的祖師爺司馬相如。他於725年出蜀,仗劍走天涯,追尋那可望而不可及的官場。他是後世傳頌,才情斐然的「詩仙」,但他也是食人間煙火,也有風塵俗世渴望的凡夫俗子。
時至中年,李白官場失意,人無情,山水有情,李白寄情山水「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在孤獨失意之時,他結識了摯友汪倫,揮毫潑墨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名句。
在文壇成就斐然的李白,心心念念的,卻依舊是官場。放眼李白的一生,始終有三樣東西貫穿其一生:詩、酒、仕途。其詩,舉世追捧;其酒,大夢三千;其仕途,歷經坎坷。最終在他四十三歲那年,終得供奉翰林。但李白志得意滿,狂傲遭忌,終被唐玄宗李隆基賜金放還。
他還寫下了千古絕唱《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公元755年,唐朝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在永王李璘門下做幕僚,永王篡奪皇位兵敗,李白受牽連鋃鐺入獄。李白的一生,幾經沉浮,有過春風得意,但更多的卻是落魄和悽涼。他臨終之時,寫下了《臨路歌》,依舊不改心中狂傲之氣。
人生苦短,活,就要像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許多年以後,歲月為他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無數的後代拜謁,而他的詩也始終照耀著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