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這位戰區司令官打一個大敗仗,從此羞得不再帶兵打仗
正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戰場之上,有輸有贏也是在所難免的。要知道,沒有絕對的勝利,就算是常勝將軍也不能保證百戰百勝。此人因為在抗戰中打了一個敗仗,就此不再帶兵打仗。此人是誰?為什麼放棄帶兵打仗呢?
提起國軍名將,大家都會想起張靈甫,薛嶽,白崇禧,李宗仁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國軍隊伍中褒貶參半的國軍名將。他的履歷堪稱豐富,他的故事堪稱傳奇,他的選擇更是讓人捉摸不透。此人就是蔣鼎文,國軍之中響噹噹的人物。
1939年2月,蔣鼎文從昔日一方大員升任戰區司令長官。當時,蔣鼎文由陝西省主席轉任第十戰區司令長宮,率部在潼關一帶設河防,阻擊由山西、河南西竄的日軍。蔣鼎文統兵有方,將數萬日軍抵禦黃河之外。對此,日軍也是無可奈何。
1941年12月,蔣鼎文升任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冀察戰區司令,總部駐洛陽。蔣鼎文一躍成為中原抗戰的「第一軍事長官」,此時此刻,蔣鼎文可謂是風光無限。在此之前,黃河對岸的日軍曾故意抹黑蔣鼎文,但並未任何作用。
日軍之所以這樣做,主要因為一時間過不去黃河,從而故意破壞蔣鼎文在中國軍民中的形象。還有一個原因是,蔣鼎文在當陝西省主席時貪汙受賄,魚肉百姓。
此時,日軍只能利用蔣鼎文這一缺點,到處張貼蔣鼎文一手抱美人,一手提鈔票的傳單。對於日軍的刻意抹黑,國民政府絲毫不在乎,因為這個原因,反而加快了蔣鼎文升官的步伐。
抗戰進行到1944年,此時,日本侵略者開始進行他們口中所說的「世紀之大遠徵」。4月18日,日軍大舉南渡黃河,進入河南。日軍此舉非常明顯,他們想要以河南為界限,把中國分為南北兩部分。由此,蔣鼎文再次與日軍進行決戰。
此時的蔣鼎文,再不是幾年前把日寇拒於黃河之外的國軍名將。這個時候的蔣鼎文,出現了優柔寡斷,決策不力的種種狀況。加上蔣鼎文副手湯恩伯在前線的胡亂指揮,國軍部隊全面潰敗。
在這次大會戰中,蔣鼎文的兵力超過40萬,卻敗給了日軍。因為蔣鼎文的潰敗,我方38座城池落入敵手。這一戰,轟動全國,各種聲音層出不窮。
之後,蔣鼎文回到重慶,值得一提的是,蔣鼎文比起湯恩伯等國軍高級將領,也算敢作敢當。蔣鼎文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引咎辭職,再不帶兵打仗。後來,蔣鼎文下海經商,不再過問軍隊的事情。從此以後,國軍名將成為了一個商人。
蔣鼎文的故事,可以用傳奇來概括,而蔣鼎文的選擇,只能用難以理解來形容。本是國民政府高級將領,卻因一次慘敗引咎辭職。他的選擇究竟是因為面子掛不住?還是另有隱情呢?
參考文獻:《蔣鼎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