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o A.S. Kadri教授:白質纖維解剖知識——手術中患者大腦的保護傘

2021-01-21 神外資訊


2019年10月7-12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西院舉行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陽明大學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腦半球應用顯微解剖操作培訓班神外資訊特約記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邱天明醫生對巴西神經解剖學專家Paulo A.S. Kadri教授進行了專訪,Kadri教授指出白質解剖是顱腦解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掌握了白質解剖的知識,才能在手術中更好的做到切除病灶的同時,保護其餘正常的腦組織結構和功能。



2020年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耳鼻喉科解剖及實操訓練研習營

很榮幸採訪Paulo Kadri教授,您為本次學習班的學員們帶來了一系列精彩的白質解剖課程,您能談談您將白質解剖知識運用於各類神經外科手術中的經驗嗎?


Paulo Kadri教授:

很高興能夠參與這次在上海舉辦的解剖學習班,關於白質解剖知識在我們日常工作,尤其是在治療顱內腫瘤方面的應用,先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腫瘤發生的位置並不在大腦表面,而是在需要穿過腦實質才能到達的大腦深部,那麼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就可能對腦組織造成損傷。這時候,我們必須意識到的是,要去尋找一條能避免或儘量減少對腦結構造成損傷的更具保護性的手術方法,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大腦的功能。我認為對於神經外科手術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只移除病灶部位的同時,保護患者其他的腦組織結構和功能。


在清除病灶同時保護正常的組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學習大腦皮層下組織的解剖知識與學習皮層解剖知識同樣重要。您在世界各地進行很多有關白質解剖的講座和實操授課,能跟我們分享一些您在解剖學知識教育方面的經驗嗎?比如開展此類課程授課的初衷?


Paulo Kadri教授:

我當初學習纖維解剖的目的並不在於能夠到世界各地舉辦講座。我很有幸在巴西完成學業後,去美國做研究並結識了Al-Mefty教授、Yasargil教授以及Krisht教授。他們致力於全世界的解剖知識教育,因此,我通過協助他們,向他們學習而加入到他們的教育事業中。要知道協助這些大師工作對於我們來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所以,我積極地陪同Al-Mefty教授去聖路易斯並協助他做解剖工作;與Krisht教授一起上課並幫忙提前準備好標本;幫助Yasargil教授準備授課視頻,標本和課件等。在我完成美國的培訓準備回國時,又認識了世界知名的顯微神經外科專家Evandro de Oliveira教授,他邀請我去他在巴西的實驗室進行授課,於是我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經歷。通過與Al-Mefty教授、Yasargil教授、Krisht教授及de Oliveira教授的共事,我學習了很多解剖學知識及解剖學教育經驗,並很榮幸地成為了這樣從事解剖學教育的領導團隊中的一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還能夠很幸運地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希望他們也會喜歡我的授課方式。


您從師從Al-Mefty教授和Yasargil教授,到現在教授年輕一代的神經外科醫生,能否給我們的年輕神經外科醫生一些關於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神經外科醫生方面的建議?


Paulo Kadri教授:

成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並非易事,必須做好為之奉獻終生的準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學習,但又不能只局限於課本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學習神經解剖學這類的知識,但我們也不可能用病人來進行學習和練習。所以在日常的學習和培訓之餘,我們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實驗室裡進行額外的練習。除此之外,去觀摩各領域的專家也是很好的學習方式,比如我就是通過去觀摩Al-Mefty教授和Yasargil教授的工作來提高自己的。在小石城的三年裡,有人質疑過我沒有進手術室,沒有接觸病人,沒有真正進行手術,但是我接觸了最好的專家,通過觀摩他們對病患的救治工作,我獲益良多。如果無法在專家身邊進行學習,至少我們要利用一切媒體資源,比如通過觀看最優秀專家的手術視頻來從中學習。又或者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各類的培訓課程,比如今天這樣的解剖培訓課程,或者顱底的培訓課程,通過在短時間裡聆聽導師的講課來提高自己。當然,通過課程所能獲得的大部分是理論知識或者別人的經驗,還必須要自己去做手術。我相信當你可以自己獨立的處理疑難病例的時候,自己也會總結出這些經驗。最後一點,關於我們實際手術經驗的獲取,我建議大家都從簡單的病例入手,隨著經驗的累積,再慢慢處理疑難病例。於此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從我們的失誤中吸取教訓,提高自己。


Paulo A.S. Kadri 教授


Federal University of Mato Grosso do Sul神經外科副教授,巴西神經外科學會顱底部主任,師從神經外科傳奇大師Yasargil教授。

巴西Federal University of Mato Grosso do Sul Campo Grande大學任教數十年,致力於纖維束解剖的理論及實操。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下載神外資訊APP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第一個全息大腦「圖譜」的建立,或極大促進神經解剖和腦外科!
    這種先進的可視化硬體、軟體開發和神經解剖學數據的混合,使數十年積累的知識轉化為人類軸突通路圖譜,可用於教育、科學或臨床研究。圖1:凱斯西儲大學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使用Microsoft HoloLens混合現實平臺,創建了第一個以軸突通路為聯繫的人腦交互式全息圖繪製系統。
  • 大腦結構詳解
    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 醫學黑歷史:恐怖的開顱手術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文|倩Sur 神經外科有一個「臭名昭著」的手術——前腦葉白質切斷術,就是切斷連接大腦的額葉(在我們前額部分 前腦葉白質切除術的興起 我們的大腦不同部位有自己的主導功能,但是在早期,大腦作為一個神秘的器官,各腦區的功能還沒有被清楚地認知
  • 島葉膠質瘤切除手術究竟難在哪?手術技巧及前沿進展解讀
    術前準備及術中監測。術前準備應包括病史記錄、神經影像學資料分析如腫瘤的大小、外側裂的 特徵、腫瘤的生長方向、鄰近結構、大腦中動脈走行、分支變異、正常解剖結構的變形移位等,以便形成一個切實可行的、嚴謹細緻的手術治療計劃。7.術中監測:① 體感誘發電位;②術中超聲設備;③微型都卜勒流速測定儀;④術中MRI;⑤術中喚醒功能區監測等 。
  • Williams – 被遺忘的脊柱顯微手術先驅
    1969年初,Williams醫生開始獨立執業行醫,那時的他依舊在思考如何能購買一臺手術顯微鏡並將它用於神經外科的顯微手術。在他執業的第一年,Williams醫生開始利用四倍放大鏡以及纖維頭燈鑽研那些從書本上從未學到的顯微外科解剖。1970年,Williams醫生在執業時接診了很多接受傳統手術但術後出現脊柱不穩的患者。
  •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彌散張量成像(DTI)研究指南
    由於最佳採集參數隨磁共振硬體配置、場強、供應商、可用掃描時間、特定解剖結構和所需腦解剖覆蓋範圍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最佳採集參數方面還沒有一致的意見。因此,在此,本文僅根據先前的技術審查對典型DTI採集中的參數提出一些建議。通常,DWI數據是通過沒有斷層間隙的軸位切片覆蓋整個大腦獲得的(對於纖維追蹤至關重要)。
  • ...小兒膠質瘤|神經膠質瘤|星形細胞瘤|DIPG|策略|手術|兒童|腦幹|...
    INC之加拿大James T.Rutka教授的論文 Rutka教授總結:在低級別神經膠質瘤中,外科手術全切仍然是最佳的選擇。與成人相比,兒童高級神經膠質瘤(高級別膠質瘤)的治療仍構成重大挑戰。通常可以沿清晰的腫瘤邊界仔細解剖腫瘤團塊,將PA從周圍的大腦中完全切除。  低級別膠質瘤的切除範圍(腫瘤切除程度)是臨床預後的重要預測指標。腫瘤切除程度> 95% 時,5年和10年生存率從75%到100%不等。有研究顯示:接受腫瘤全切治療的低級別膠質瘤 患者10年無進展生存期(PFS)為100%,而次全切(STR)後為67-81%。
  • 全球罕見的「鏡面人」患者 手術需要「反著做」
    25例病人中只有16例接受了手術治療,12例(75%)左肺,4例(25%)右肺。在這16例手術中,75%採用了傳統的開胸手術,只有25%為胸腔鏡治療。 那麼問題來了,手術應該怎麼做? 喻本桐教授團隊擬給邵女士實行的單孔3D胸腔鏡下左下肺切除術本身就是比較複雜的胸部外科手術,對臨床醫生人體解剖結構的認知要求很高。
  • 020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在復發性重度抑鬱症患者中發現了重要特徵
    跟BrainNews 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眾籌| 一年時間,100篇,我們一起總結抑鬱症的研究進展免費分享給所有人第020期1,標題:白質的微觀結構及其與中晚年抑鬱症狀縱向測量結果的關係譯者:Lenore背景:關於抑鬱症中白質微觀結構的研究通常表明患者發生了結構性改變,但著手於此種改變的研究常常因小樣本量及缺乏抑鬱症狀縱向測量而受限
  • 護士手繪解剖結構圖 為的是能與手術醫生精密配合
    在淮安市婦幼保健院手術麻醉科,這裡的24名護士全部變身「靈魂畫手」,一筆一划勾勒人體器官解剖圖、盡顯醫學大美。每臺手術後,手術室護士往往都會自己繪製一份人體器官解剖圖在淮安市婦幼保健院手術麻醉科,這裡的24名護士,每人都有一本工作筆記。裡面包括手繪解剖圖,手術步驟以及手術心得體會等內容。
  • 手外科專家徐文東教授: 從手開始探索大腦的更多可能性
    最終,她將目光鎖定在由中國上海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顧玉東院士、徐文東教授團隊首創的健側頸七神經交叉移位術上。「這是中國醫生的首創,手術一定要到中國來做!」赴上海求醫,成了這位德國母親心中的信念。Felix的手術由徐文東教授主刀,沈雲東副教授、李鐵主治醫師分別擔當一助二助,麻醉科、護理部密切協作。手術共歷時約3小時,術中出血僅25ml,非常成功!
  • 創傷是如何對纖維肌痛患者產生影響的?
    纖維肌痛患者則屬於第三種情況,其自主神經失調出現在事故發生前。纖維肌痛使交感神經系統、傷害感受器(疼痛感受器)和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和大腦)都過度敏化,使在正常情況下不會疼痛的刺激被放大。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情感上的應激,都會通過刺激大腦中位於邊緣系統被稱為杏仁核的部分來驅動交感神經系統進入自主神經失調。
  • 腦幹膠質瘤手術大師德國巴特朗菲教授在華手術順利進行
    Neurosurgeon’s Circle,INC)旗下組織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World Advisor...,經其手術得以獲得極大程度功能恢復和極佳預後的世界各地患者數不勝數,在中國患者群中,他被親切地稱為「巴教授」。
  • 瀰漫性軸索損傷昏迷患者還能醒嗎?
    當地醫院束手無措時,聽說西安市紅會醫院神經外科趙東升主任擅長昏迷促醒,隨後家屬立即將病人轉往西安市紅會醫院,經趙主任檢測評估後認為患者處於微意識狀態,甦醒希望很大,隨後立即進行一系列促醒及加速康復治療中。意識障礙檢測儀治療半月後患者可以和家屬交流。
  • 教授邢念增:把手術變成藝術
    他就是中國泌尿外科手術創新的探索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邢念增教授。從醫30年來,他始終不忘初心,把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融為一體,在膀胱癌、前列腺癌、腎癌等重大疾病手術治療上取得多項重要突破,不僅造福國內患者,而且成為國內國際同行學習的對象。
  • 腦科學日報:心肺功能對大腦健康的影響;腦癌液體活檢的可能性
    6月4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eremy Rich教授,Shaochen Chen教授,西湖大學謝琦研究員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合作在Cell Research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Three-dimensional bioprinted glioblastoma microenvironments for modeling cellular dependencies
  • 前交叉(十字)韌帶「個體化解剖重建」
    之所以熟悉,可能是聽過許多著名的運動員(如著名的前曼聯前鋒 茲拉坦·伊布拉西莫維奇ZlatanIbrahimović)曾經受過同樣的傷;之所以陌生,可能是緣於對這部分專業知識的不了解。對於一名患者,前交叉(十字)韌帶受傷需要做手術,已經是非常不幸了,而如果因為對自已的傷情和將要進行的手術不了解,稀裡糊塗不明覺厲地選擇了手術方案,結果發現不適合自已,想必是會更加的鬱悶。
  • 腦前葉切除手術慘無人道,竟還獲獎?這是對諾獎極大的諷刺
    1949年,沃爾特·赫斯與埃加斯·莫尼茲成為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而埃加斯·莫尼茲之所以會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則是因為他發現腦葉白質切斷術對治療精神病有幫助。終於在1935年時,一位名為埃加斯·莫尼茲的葡萄牙醫生看到了一個有關黑猩猩做腦葉白質切斷術後攻擊行為大為降低的報告。這讓莫尼茲仿佛看到了曙光,他開始思考這個手術能否應用在人身上,是不是就可以改變精神病人的行為。
  •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吳清玉教授主持的《解剖矯治術治療三尖瓣下...
    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吳清玉教授主持的《解剖矯治術治療三尖瓣下移畸形的臨床研究與推廣應用》項目,榮獲2019年度「北京醫學科技獎」三等獎。張明奎院長(左二)上臺領獎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畸形)是一種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畸形,其主要特徵為三尖瓣瓣葉下移、發育異常、房化右室形成及合併其他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