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7-12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西院舉行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陽明大學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腦半球應用顯微解剖操作培訓班,神外資訊特約記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邱天明醫生對巴西神經解剖學專家Paulo A.S. Kadri教授進行了專訪,Kadri教授指出白質解剖是顱腦解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掌握了白質解剖的知識,才能在手術中更好的做到切除病灶的同時,保護其餘正常的腦組織結構和功能。
2020年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耳鼻喉科解剖及實操訓練研習營
很榮幸採訪Paulo Kadri教授,您為本次學習班的學員們帶來了一系列精彩的白質解剖課程,您能談談您將白質解剖知識運用於各類神經外科手術中的經驗嗎?
Paulo Kadri教授:
很高興能夠參與這次在上海舉辦的解剖學習班,關於白質解剖知識在我們日常工作,尤其是在治療顱內腫瘤方面的應用,先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腫瘤發生的位置並不在大腦表面,而是在需要穿過腦實質才能到達的大腦深部,那麼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就可能對腦組織造成損傷。這時候,我們必須意識到的是,要去尋找一條能避免或儘量減少對腦結構造成損傷的更具保護性的手術方法,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大腦的功能。我認為對於神經外科手術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只移除病灶部位的同時,保護患者其他的腦組織結構和功能。
在清除病灶同時保護正常的組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學習大腦皮層下組織的解剖知識與學習皮層解剖知識同樣重要。您在世界各地進行很多有關白質解剖的講座和實操授課,能跟我們分享一些您在解剖學知識教育方面的經驗嗎?比如開展此類課程授課的初衷?
Paulo Kadri教授:
我當初學習纖維解剖的目的並不在於能夠到世界各地舉辦講座。我很有幸在巴西完成學業後,去美國做研究並結識了Al-Mefty教授、Yasargil教授以及Krisht教授。他們致力於全世界的解剖知識教育,因此,我通過協助他們,向他們學習而加入到他們的教育事業中。要知道協助這些大師工作對於我們來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所以,我積極地陪同Al-Mefty教授去聖路易斯並協助他做解剖工作;與Krisht教授一起上課並幫忙提前準備好標本;幫助Yasargil教授準備授課視頻,標本和課件等。在我完成美國的培訓準備回國時,又認識了世界知名的顯微神經外科專家Evandro de Oliveira教授,他邀請我去他在巴西的實驗室進行授課,於是我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經歷。通過與Al-Mefty教授、Yasargil教授、Krisht教授及de Oliveira教授的共事,我學習了很多解剖學知識及解剖學教育經驗,並很榮幸地成為了這樣從事解剖學教育的領導團隊中的一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還能夠很幸運地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希望他們也會喜歡我的授課方式。
您從師從Al-Mefty教授和Yasargil教授,到現在教授年輕一代的神經外科醫生,能否給我們的年輕神經外科醫生一些關於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神經外科醫生方面的建議?
Paulo Kadri教授:
成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並非易事,必須做好為之奉獻終生的準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學習,但又不能只局限於課本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學習神經解剖學這類的知識,但我們也不可能用病人來進行學習和練習。所以在日常的學習和培訓之餘,我們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實驗室裡進行額外的練習。除此之外,去觀摩各領域的專家也是很好的學習方式,比如我就是通過去觀摩Al-Mefty教授和Yasargil教授的工作來提高自己的。在小石城的三年裡,有人質疑過我沒有進手術室,沒有接觸病人,沒有真正進行手術,但是我接觸了最好的專家,通過觀摩他們對病患的救治工作,我獲益良多。如果無法在專家身邊進行學習,至少我們要利用一切媒體資源,比如通過觀看最優秀專家的手術視頻來從中學習。又或者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各類的培訓課程,比如今天這樣的解剖培訓課程,或者顱底的培訓課程,通過在短時間裡聆聽導師的講課來提高自己。當然,通過課程所能獲得的大部分是理論知識或者別人的經驗,還必須要自己去做手術。我相信當你可以自己獨立的處理疑難病例的時候,自己也會總結出這些經驗。最後一點,關於我們實際手術經驗的獲取,我建議大家都從簡單的病例入手,隨著經驗的累積,再慢慢處理疑難病例。於此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從我們的失誤中吸取教訓,提高自己。
Paulo A.S. Kadri 教授
Federal University of Mato Grosso do Sul神經外科副教授,巴西神經外科學會顱底部主任,師從神經外科傳奇大師Yasargil教授。
巴西Federal University of Mato Grosso do Sul Campo Grande大學任教數十年,致力於纖維束解剖的理論及實操。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下載神外資訊APP了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