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開發出帶觸覺柔性機械手,能靈活操作電線等可變形物體

2020-12-22 澎湃新聞

7月14日,麻省理工學院在機器人領域國際頂級會議RSS2020上展示了一對搭載高解析度觸覺傳感器的機械手,它們能夠靈活操作電纜、電線等可變形物體。研究團隊稱,這是機器人首次在沒有其他機械幫助的情況下實時操作電纜。

論文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佘宇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時介紹,該機械手可以應用於任何涉及繩索操作的場景,比如工廠裡的纜繩、電纜自動加工和裝配。

「潛在的應用包括任何含有可變形物體的操作,比如鋪床單,穿衣服,疊衣服。」

他透露,下一步研究團隊會進行更複雜繩索的自動化操作,也會開展對更複雜的可變形物體的自動化操作,比如衣服和床單。

這項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與機械工程系合作完成。

雙「手」配合插耳機線

對於機器人來說,實時操作諸如電纜、金屬絲之類的可變形柔性物體是困難的。因為這些柔性物體的形狀會隨著滑動而發生動態變化。而機器人的「手指」必須不斷感應並調整物體的位置和運動。

通常,機器人操作電纜需要在有機械約束的條件下進行,即通過把繩子放置在桌上等方式,形成準靜態結構,降低電纜的自由度後,機器人再進行操作。

而佘宇所在團隊的目標是在沒有機械約束的條件下實時操作電纜。

他們在公開視頻中演示了這對機械手插耳機線的過程:「左手」輕輕夾住耳機線的尾部,「右手」夾住耳機線一側並進行滑動,在感知到插孔時停止並調整姿勢,讓耳機線插頭對準孔位。此時「左手」手指配合鬆開耳機線,「右手」隨之將耳機插頭插入插孔。

視頻顯示,面對操作過程中人為造成的外力幹擾,機械手做出了及時調整。

機械手將耳機插頭插入插孔

佘宇介紹,研究團隊結合了機械設計、觸覺傳感和控制器設計三個領域來開發這款機械手。而最大的亮點在於,其中每一個具體研究方向都不是特別複雜,「但是他們結合在一起能夠解決非常複雜的問題」。

隱藏在「指尖」的觸覺傳感器

在佘宇看來,如何有機地融合機械設計、觸覺傳感和控制器設計這三個相對獨立的領域系統也是整個設計過程中最困難的。因此,團隊在設計的每一步過程中都不斷結合、考慮三個領域。比如,在最初進行機械設計的時,他們就會考慮後續的傳感和控制設計問題。

在機械設計方面,該款機械手主要由一對夾具狀的兩指抓爪和機械臂組成。兩隻具有力和位置控制功能的抓爪位置相對,並能夠迅速移動。這對抓爪被安裝在機械臂上,機械臂也能夠移動。

機械手系統

實現機械手實時跟蹤並操作電纜需要滿足多種條件。首先,機械手需控制抓握力以實現電纜在抓爪中平穩滑動;其次,機械手需要控制其「抓握姿勢」以防止電纜從抓爪的「指間」掉落。研究團隊通過觸覺傳感和控制器設計來解決這些問題。

佘宇介紹,傳統觸覺傳感器的反饋信息非常有限,很難獲取接觸物體的姿態信息。因此,研究團隊在抓爪的「指尖」安裝了內置攝像頭的「Gelsight」觸覺傳感器。這種內置攝像頭的觸覺傳感器在工作過程中提供了「非常高維」的反饋信號,包括接觸物體的位置和姿態信息。

他表示,雖然最近也有一些機械手使用了基於相機的觸覺傳感器,「但是他們的控制帶寬非常低,做不到實時控制」,而MIT這款機械手是專門定製的,能夠有效做到實時反饋。

根據傳感器的信息,研究團隊設計了同時運作的兩個控制器,使機械手能夠靈巧操作可變形的物體。一個為電纜夾具控制器,用於調節抓力,使電纜能夠在抓爪中平穩滑動。另一控制器為電纜姿勢控制器,該控制器能夠保持電纜居於抓爪「手指」的中央。

機械手操作電纜

基於觸覺傳感與控制器設計,當抓爪被安裝在機械臂上時,能夠從最初隨機抓握的位置開始,像人類一樣用「雙手」移動電纜,找到電纜的末端。該感知和控制系統還能夠應用於控制其他不同材料、不同剛度和直徑的電纜,也適用於不同的電纜跟蹤與操作速度。

未來想嘗試電纜布線

佘宇介紹,這款機械手可以應用於任何含有繩索操作的場景,比如工廠裡的纜繩或電纜的自動加工和裝配。潛在的應用包括含有任何可變形物體的操作,比如鋪床單、穿衣服、疊衣服等。

他表示,操作可變形物體如電纜、布料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團隊希望機器人能幫助人類完成這類工作,尤其是在工作內容重複乏味或不安全的情況下。

目前,這款機械手還沒有投入實際使用,佘宇說,如果有合適的機會,團隊希望能夠和企業合作推廣這款機械手。

研究團隊指出,這款機械手還有改進空間。他們希望能夠進一步改善傳感器的形狀以提高整體性能。觸覺信號的頻率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此外,目前機械手的尺寸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佘宇和他的團隊計劃進一步縮小機械手的尺寸來執行更加靈活的任務。

未來,研究團隊計劃對更複雜的繩索自動化操作進行研究,例如電纜布線和通過障礙物插入電纜等,也會探索更複雜的可變形物體的自動化操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靈活掌握球體!德國FZI讓機械手像人手一樣自適應抓取各種物體
    擬人化靈活抓取的挑戰 隨著進化,人類擁有先進而靈活的抓握能力。人類利用大腦控制迴路的組合共同作用讓手抓取物體。根據傳感器的反饋,如果物體移動或變形,手可以適應其運動,這稱為軟抓取。擬人化的手進行軟抓握是機器人在環境中與人形物體交互的重要功能。
  • 康奈爾研發的手套不僅識別手勢,還識別觸覺
    利用上述材料開發的手套體積足夠小、材質足夠靈活柔軟,同時製作工藝較簡單、可集成開發為設計輕便的手套產品。目前,科研人員計劃將該方案於明年商業化,應用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AR/VR等場景。那麼這款手勢識別手套方案具體是怎樣操作的?和其他方案有何不同?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 哈工大(深圳)聯合香港城市大學團隊提出新型柔性觸覺傳感器陣列
    機械手可以平穩抓起柔軟易碎的豆腐;重量只有5mg的小蜘蛛,其運動也能被傳感器準確捕捉……這一切,皆因應用了基於壓電薄膜、具有行+列電極結構的的觸覺傳感器陣列。這一新型柔性觸覺傳感器陣列由哈工大(深圳)胡泓教授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楊徵保教授團隊提出,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Advanced Science》,林偉康和王標為共同第一作者。近年來,柔性電子皮膚一直是學術界和業界的熱門話題,其中用於模仿人體皮膚功能的仿生觸覺傳感器是研究的重點之一。觸覺傳感器能對外界的應力刺激產生對應的電信號,廣泛應用在人工智慧、人機互動、生物信息檢測等領域。
  • 機器人與觸覺傳感技術的碰撞,一文初探人類與機器人的觸覺傳感
    當皮膚與物體接觸時,它會與物體表面保持一致,即保持相同的局部輪廓,從而將變形投射到大量的機械感受器(受體的一類)上。因此,每個機械感受器都能表徵物體的一小部分,並將時空觸覺信息編碼為響應於刺激大於閾值時產生的動作電位電壓脈衝的峰值。刺激的振幅隨後被轉換成一系列動作電位,這一步驟類似於用模數轉換器將模擬信號數位化和編碼過程。
  • 華威大學開發了新的AI算法,使機器手靈活度可媲美人手
    華威大學WMG的研究人員開發了新穎的人工智慧算法,因此該機器人可以像人類一樣學習如何操縱物體。·在模擬環境中,機械手會自己學習如何協調運動並執行諸如將球彼此拋擲和旋轉筆之類的任務。為了使機械手有能力學習如何操作物體,Warwick大學WMG的研究人員開發了新的AI算法。機械手可以用於許多應用中,例如製造,手術和危險活動,例如核退役。
  • 柔性壓力傳感器模組提供商鈦深科技TacSense獲3000萬元A+輪融資
    醫療健康:FDA認證的可穿戴健康監測智能鞋在消費電子領域,鈦深科技在年初率先發布了靈敏度媲美AirPods耳機的按鍵檢測系統,可以實現諸如單擊、多擊、長按、手勢滑動等操作。觸控模組售價幾乎為AirPods的1/10。基於產品的柔性特色,交付周期可相比傳統方案壓縮50%--80%,可以在7天內批量出貨。
  • 蘇州大學研發基於柔性多孔彈性介電材料的三維接觸力傳感器
    發展新一代的柔性電子器件對力學傳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可以檢測到傳感器表面的法向力/壓力,還需要同時感測切向載荷。許多研究已提出將具有各種多孔結構的彈性材料應用於柔性壓力傳感技術中,以提升器件性能。然而,在該領域中,空間任意方向力感測與多孔材料變形以及電學特性變化之間的基本相關性仍然未知,如何對複雜力-電耦合問題的精確高效解耦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康奈爾大學用可伸縮分布式光纖傳感器研製低成本觸覺手套
    來源:映維網 作者 廣州客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發明了一種結合低成本發光二極體和染料的光纖傳感器,並帶來成一種可以檢測壓力、彎曲和應變等變形的可伸縮「皮膚」。這種傳感器可以用於機器人系統和XR等領域,並為其提供人類在自然界生存所依賴的豐富觸覺感受。
  • :基於柔性多孔彈性介電材料的...
    許多研究已提出將具有各種多孔結構的彈性材料應用於柔性壓力傳感技術中,以提升器件性能。然而,在該領域中,空間任意方向力感測與多孔材料變形以及電學特性變化之間的基本相關性仍然未知,如何對複雜力-電耦合問題的精確高效解耦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知行機器人」打造靈巧「手指」,賦能工業智能化
    目前市場上多為氣壓驅動的機械手,當生產產品更換的時候,氣壓驅動器械手的多環節執行元件都需要更換,這會對生產線的改造帶來較大更換成本。知行機器人的電力驅動機械手具有更佳的柔性化程度,更能適應混線生產。如果應用知行機器人的電力驅動機械手,無需更換設備,只要改變其中機械手的部分控制程序的控制邏輯,就能完成快速的更換。
  • 機器人有「觸覺」了!上交&MIT發明一款機器人,拿起筆就能甩
    因為人在做很多控制任務的時候,其實並不需要知道這些精確的物理參數,但是我們通過一些掂量的動作,就能夠感受到這個物體的特性,比如我們在看手機時,誰也不會拿手機的上部,因為我們能感受到託住手機的下部才是最省力的,但誰也無法分析出具體關於力的物理參數。
  • 微型柔性可穿戴電池商業化開發經驗分享
    掌握著未來市場的一項新技術是可穿戴技術。眾所周知,可穿戴設備是可攜式系統,其中包含用於從人體收集測量數據的傳感器。不使用電線為這些傳感器供電需要柔軟的電池,這些電池可以適應特定的材料並提供系統所需的電力。
  • 手指也能滾動?斯坦福會搖骰子擰瓶蓋的機械手出V2了
    來源:雷鋒網你印象中的『機械手』能做什麼?能把場上的球撿到筐裡。能將小方塊壘起來。還能轉筆。但整個過程看上去似乎還不算特別流暢靈活。為使機器人更好地完成定位和抓取物體的任務,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一種機械手。不同於傳統機械手,其「指尖」為鉸接式的主動驅動滾輪,自由度(DoF)為 3,可實現對物體無限的旋轉與抓握。論文入圍了四大獎項,最終斬獲最佳學生論文獎(Best Student Paper Award)和最佳機器人控制論文獎(Robot Manipulation)。
  • 新型AI「光指」能看見力的大小,無盲點定位觸覺,精度近人類手指
    機器人在視覺和聽覺方面已經處在不斷進化的階段,但是對於觸覺、嗅覺和味覺,它們幾乎「一無所知」。如果之後要和機器人做朋友,我們當然不希望在和它們握手或者擁抱的時候被擠壓骨折。聰明的機器人需要觸覺。人類皮膚能感知觸覺、痛覺、熱覺等多種感覺,其中觸覺感知最為重要。
  • 機器人也能甩筆,擁有觸覺分析能力,上交獲IROS 最佳論文獎
    來源 iros2020.org (http://iros2020.org/)下圖為機器人觸覺分析的流程通過握著物體旋轉一定角度和抖動物體來感知物理特性,從而推斷出最佳的控制策略實現甩筆。更多的詳細內容可以訪問論文原文和項目主頁:論文連結:http://gelsight.csail.mit.edu/swingbot/IROS2020_SwingBot.pdf項目地址:http://gelsight.csail.mit.edu/swingbot/
  • 雄克盛裝亮相2014工博會 仿真機械手引眾圍觀(圖)
    在此次工博會上,雄克重點展示了其最新的仿真機械手產品。這款產品目前有三指機械手和五指機械手兩類,其中三指機械手主要應用於軍工行業,像排爆、防火、救災等領域;而五指機械手仿真度極高,可以和所有的機器人進行無縫連接。
  • 《FMS柔性製造系統》系列組成:關節機器人(II)
    (1)執行機構:是一種具有和人手臂相似的動作功能,可在空間抓放物體或執行其他操作的機械裝置,通常包括機座、手臂、手腕和末端執行器(或稱手部)四部分。其中,機座是工業機器人的基礎部件,並承受相應的載荷,機座分為固定式和移動式;手臂是支承手腕與末端執行器的部件。
  • 電子皮膚讓假肢也有真實觸覺 未來還能長期監測生命體徵和慢性疾病
    「我們認為皮膚是一種可穿戴電子系統。」 鮑哲楠說,「它具有你想要模仿的所有組件,以製造出更好的假肢,可穿戴傳感器和更智能的機器人。」與傳統的剛性和脆性電子不同,皮膚具有彈性。它可伸縮和自我修復。皮膚包含一個卓越的集成節能傳感器網絡,可以承受壓力、溫度等。然而,對於像鮑哲楠這樣的研究人員來說,建議使用類似皮膚的電子設備來為假肢提供觸覺,這似乎是一個自然的飛躍。
  • ...40赫茲閃爍光有助於治阿爾茲海默症、日本開發出可貼在皮膚上的...
    02 日本開發出可貼在皮膚上的彩色顯示屏 厚度2毫米伸縮自如 東京大學的染谷隆夫博士(大學院工學系研究科科長兼教授)的研究團隊與大日本印刷(以下簡稱DNP),改進了自主開發的彈性混合電子安裝技術,成功製造出了可自由伸縮的薄型全彩皮膚顯示屏與驅動電路
  • 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
    機器人如果也能像人一樣能用皮膚去觸摸世界,並能通過晶片給出計算和反應,會是什麼樣?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利用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Loihi開發了一種人造皮膚,能夠讓機器人以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的速度檢測觸覺,還可以比眨眼快10倍的速度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他們的研究發表在新近一期的《機器人技術:科學與系統》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