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三年之喪

2021-02-07 一說春秋

魯國第十六任國君魯啟方進入在位執政第年。

**本年的夏天,五月初六,魯國為上任國君魯同舉行了「吉禘」。*

所謂吉褅,就是在服喪期結束的時候舉行的祭祀。按照當時的習慣,是將死者,也就是魯同,的牌位送入到祖廟裡面,然後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來定魯同在祖廟中的座次和席位。這個祭祀結束之後,服喪的人就可以脫去喪服,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去。按照當時的叫法,脫去喪服,回歸正常被稱為「吉」,而在這過程中舉行的大型祭祀活動被稱為「禘」,合在一起被稱為「吉禘」。

當然《春秋》記錄這件事情,是認為這次「吉禘」舉行得太早了。在說這個事情之前,我們要先說一說「服喪」和「守喪」的問題。

我們大家可能都知道,古代的時候,一般在父母這種至親去世的時候,往往要所謂的「守孝三年」、「服喪三年」或者叫「三年之喪」。這些我們可能都知道,但是這種「三年之喪」或者「服喪三年」到底要守多長時間?

大家可能說,守孝三年,那肯定是指一年十二個月,三年自然是指三十六個月了。如果您是這麼著認為的話,那就是典型的望文生義了。

因為在古代,說到一年十二個月這麼滿年的情況,專門有一個字,叫做「朞」,這個被稱為「朞年」,意味著「朞年」就是一年滿十二個月這麼一個周期,這麼樣的一年。但是稱年的時候往往指的是牽涉到的經過的年。

所以我們說,「守孝三年」,也被稱為「首尾三年」,比如說,像從本年的五月份開始守喪,然後經過第二年的十二個月,到第三年的一月份這時候脫去喪服,這也叫做「守孝三年」。可是一算,這和所謂的三十六個月還差得很遠呢,可能才十幾個月守喪就結束了。

古人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為是首尾三年,大家開始服喪的時間都不一樣,所以有的人服喪時間長,有的人服喪時間短。典型的例子呢,就是如果最短的話,我們十二月份開始服喪,然後到第三年的一月份開始去除喪服,這才十四個月就服喪結束了。長的人呢,如果從一月份開始服喪,一直服喪到第三年的十二月份,那就是服喪了三十六個月。這個差距就很大了。大家都說「守孝三年」,但實際上時間不一樣,這肯定不公平。

所以很早時候就有人提出了要規範守喪的時間,那規範成多長呢?有人提出了二十五個月來守喪的概念,意思就是說,一年十二個月,兩年二十四個月,我只要多出來一個月,那麼不管是什麼時間開始服喪的,只要數夠了二十五個月,保證是經過了三年,這是符合「三年之喪」的說法的。所以呢,春秋時代基本上都是以二十五個月服喪期,按照這種說法來算日子的。

可是秦漢以下,各個朝代開始推行孝道,他們認為孝才能忠,忠才能廉,這是整個聯繫在一起的。在用人的時候,比如說像漢代,叫做「舉孝廉」,是孝子廉吏才能推舉去做官。所以孝就變得非常重要,那怎麼才能表現出孝呢?那麼守孝這個事情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了。

可是,古代使用的是陰曆,而陰曆的特點就是有閏月,尤其是閏月非常地頻繁。一般講「十九年七閏」,也就是平均兩年多就要有一個閏月,而守孝要經過三年的時間,所以很容易就會框入一個閏月來,一旦框進了閏月,那麼守了二十五個月,但實際上兩年加上一個閏月,就是二十五個月。於是,別人守了二十五個月,人家是「守孝三年」,可是您也守了二十五個月,您卻只守了兩年,這還了得。

有人提出來改進的意見,要來解決閏月的問題。他們的辦法就是把守孝二十五個月再增加一個月,這不就把閏月包含進去了嗎?於是就變成了守孝二十六個月。

可是,很快又有人發現守孝二十六個月也不行,因為有頭尾閏的問題。就是守孝的第一個月就有可能是閏月,而守孝的最後一個月又碰到了閏月,那二十六個月還是不夠用。所以有人又有提出了再加一個月,變成守孝二十七個月,這樣的話,把頭尾閏都算上,也就是說在守孝的時候,不用管什麼年份,只要數著月份,不用管有沒有閏月,只要數夠二十七個月,保證沒問題,保證是「守孝三年」。由此,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提所謂的「守孝三年」實際上指的是守孝二十七個月。

然而這就沒問題了嗎?哪有那麼簡單的事。

有這麼個故事,有一個將軍,他要回家守孝,然後吏部就開始給他計算說:「你這個守孝要二十七個月,應該是在三月份來復職。」

這個將軍就回家了,他數著月份守夠了二十七個月,然後脫去了喪服,下一個月就去吏部去復職。可是,吏部說:「不是讓你三月份來的嗎?你怎麼二月份就來了。」

怎麼回事呢?沒想到這一年,在二月之後多了一個閏二月,這位將軍想著我守孝三年,我是算二十七個月,數二十七個月數完了,到二月份結束了,沒有想到後面有一個閏二月。他也沒有想,在閏二月的時候就回去復職了。

可是,吏部記的是三月份來復職。這下子馬上就有人出來彈劾他說:「你怎麼那麼著急著要復職啊,你連你的父母,你的守孝都不結束,你有一點孝心嗎?你沒有孝心你能有忠心嗎?你能成為廉臣嗎?」這越說越嚴重,結果說的這個將軍都快十惡不赦了,這個將軍狼狽得不得了。

當時朝中也有人替這位將軍說話,說他的確守了二十七個月,哪能想到最後這一個月竟然出了一個閏二月,道理上他也沒有錯啊。朝廷開始派了一幫專家研究這個事情,最後研究的結論就是,從本心上來說這個將軍並沒有忠孝方面的事情,但是碰見了這種特殊情況,應該跟朝廷打個招呼,跟朝廷有一個交互,你匆匆地跑來復職,至少是一個不查之過,所以杖擊五十。

所以您看,守夠了二十七個月,竟然還被杖擊。在古代,守孝這個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其實,二十七個月還有一個非常大非常大的問題:假設從十一月份開始守孝,十一月、十二月這是兩個月,然後守孝了第二年十二個月就是十四個月了,再守孝了第三年十二個月這是二十六個月,要守夠二十七個月,就要守到第四年的一月份。本來叫「守孝三年」,我們說「首尾三年」,可是要守夠二十七個月,就變成了首尾四年,變成了別人守孝三年,您卻偏偏是守孝四年。所以我們說守孝這個事情,真的是非常非常的複雜。

當然,這些都是我們的題外話,我們回到魯同吉禘這個事情,魯同死於兩年前的八月,按照道理上來說呢,二十五個月守孝,應該是到本年的八月舉行吉禘,可是現在是五月份就舉行了吉禘,為什麼這樣?我們只能說,很可能是魯啟方認為國內的形勢越來越嚴峻了,一方面他希望使用這種大型的活動來收攏民心,讓大家覺得高高興興的,心情愉快的不想去做亂;另外一方面他想著及早的脫去喪服,回歸正常,掌握權柄,來對抗現在的危險。所以《春秋》記錄這一次吉禘,是說吉禘太早了,但暗含著說魯國仍然是暗潮洶湧。

當然我就這麼一說,您就那麼一聽。

相關焦點

  • 讀《資治通鑑》1189——司馬炎守三年之喪
    今主上至孝,雖奪其服,實行喪禮。若因此復先王之法,不亦善乎!」玄曰:「以日易月,已數百年,一旦復古,難行也。」祜曰:「不能使天下如禮,且使主上遂服,不猶愈乎!」玄曰:「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為但有父子,無復君臣也。」乃止。    戊辰,群臣奏請易服復膳,詔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終苴絰之禮,以為沉痛。況當食稻衣錦乎!適足激切其心,非所以相解也。
  • 梁濤《孟子》解讀五十五丨三年之喪
    然友之鄒問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5)也。曾子曰(6):『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7),飦粥(8)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滕定公去世,太子對老師然友說:「以前孟子曾經在宋國與我交談,我一直記在心裡沒有忘記。
  • 「三年之喪」與《禮記·三年問》丨聚珍文化課
    《三年問》01.1 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而弗可損益也。故曰:無易之道也。【釋文】為什麼要為父母至親服三年之喪呢?回答説:這是因為要與孝子的哀情相稱而訂立禮文,以此來表現親屬族群之間的關係,區別親疏貴賤之間的界限,三年喪的服期和服制是不能有所增減的。
  • 農村有一種說法叫做:「一喪三年緊,一婚窮十年」是啥意思呢?
    鄉村有一種說法稱為:「一喪三年緊,一婚窮十年」是什麼意思呢?有些道理嗎?奇妙的鄉村,當然是有一些獨特的事兒產生,而這針對村裡人而言並不怪異。因此 在農村裡,也是有很多的說法的!也是這般緣故吧,在農村裡卻出現了那樣一種說法,稱為「一喪三年緊,一婚窮十年」,那麼這句話老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有木有大道理?李子果而言一下:為何「一喪三年緊」呢:婚喪喜慶當然是人生道路中最後要的一件事,因而鄉村裡的大家對於此事也是十分重視的,尤其是在古代,一旦產生喪事,這孝子賢孫是要守孝三年的。
  • 俗語「一喪三年時運衰,一婚十年人丁旺」什麼意思?是迷信嗎?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事,婚姻大事也是人生大事在過去就有一句話,說「一喪三年時運衰,一婚十年人丁旺」,這句俗語到底啥意思呢?裡邊有沒有道理?還是說是老人們迷信的說法呢?「一喪三年時運衰」,這上半句的意思是說,一個家庭中如果有人去世,那麼這三年之內,這個家庭中都很難有好的時運,但是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體的規律,是自然的法則,是避免不了的,人的年紀到了一定的歲數,就要面臨這死亡,這是誰都避免不了的,古代多少帝王想要追求長生不老,多少美女像要青春永駐,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人是無法與時間抗衡的,與宇宙相比,人只不過是這浩瀚中的浮遊而已,所以人的生死有怎麼可能避免
  • 農村俗語「一喪三年緊,一婚窮十年」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在農村結婚也是一樣的道理,人家找你幫忙是看重你,畢竟誰家都會有婚嫁喪娶這樣的事,互幫互助既顯得熱鬧,還顯示這家人的人緣好,大家都來幫忙。那麼這句俗語「一喪三年緊,一婚窮十年」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就是說家裡辦個喪事,三年生活都比較緊張,如果家裡有孩子結婚,結完婚整個家庭要窮上十年。這些俗語說的有些誇張,但是,形象地表明了在以前農村舉辦紅白公事時花費比較大,因為一場公事導致整個家庭變得更加貧窮。
  • 清代文武官員如遇親喪,是否都要開缺回籍守制三年?
    所謂丁憂就是官員的父母、祖父母去世,需開缺回籍服喪三年,這一制度由來已久。而清代除了傳統的漢族官員,更有大量的滿洲人、蒙古人等少數民族官員加入進來。跟明朝相比,清代丁憂官員範圍擴大的另一表現就是武官也加入了丁憂官員的隊伍中來。
  • 孔子為何強調居喪三年?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 王天成 | 墨子「儒之道足以喪天下」淺析
    在《公孟》一文中,墨子尖銳地批評儒學:「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說儒學是喪天下之學。他的這一論斷,擲地有聲,振聾發聵,語警當代和後世。他所說的儒家足以喪天下的四政是:     一、「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說:「儒家認為天不明察,鬼神不神明。天、鬼神不高興,這足以喪亡天下了。」
  • 「喪門弔客入門來,親人亡故孝服喪」!
    如果遇之,風水,再加上八字組合不好,命主往往會有災禍發生。所以說流年地支見到喪吊組合很容易進醫院,至於是誰進醫院,就要看喪吊同位的六親宮位。一、喪門、弔客的查法  喪門、弔客主要以年支對照大運、流年來查,命前兩位為喪門,命後兩位為弔客。
  • 三年守喪的原意——日習論語第449天
    《四書集注》:改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夏季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亦一年而周也。已,止也。言期年則天運一周,時物皆變,喪至此可止也。尹氏曰:「短喪之說,下愚且恥言之。宰我親學聖人之門,而以是為問者,有所疑於心而不敢強焉爾。」禮。父母之喪:既殯,食粥、麤衰。既葬,疏食、水飲,受以成布。
  • ​【異之說《論語》】之一百五十五:臨喪哀戚,食之不甘
    述而7·9【原文】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 古人守孝 | 三年,是個什麼概念?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父母親病了,吃的藥自己要先嘗一嘗,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並且應日夜侍奉在他們身邊,不能離開一步。父母親去世後,要守喪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時會難過哭泣,常常哀思父母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有所調整改變、力求簡樸,禁絕酒肉等享受。喪事禮儀要周到,祭拜時應出於誠心。
  • 孝經 | 喪親章第十八
    【原文】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 守喪三年是根據什麼來制定的呢?
    「節喪紀」,就是節制喪事。在《禮記‧文王世子》中有這樣一段話:「喪紀以服之輕重為序,不奪人親也。」鄭玄注曰:「紀,猶事也。」喪紀就是喪事的意思。也就是說在喪禮中,有五服制度。五服,就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都是根據與死者關係的親疏,來決定穿什麼樣的喪服。「五服之內,大功已上服粗者為親,小功已下服精者為疏。」
  • 985「five」:喪並自救著
    有人討論名校的績點邏輯和同儕壓力,有人分析城鄉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也有人熱議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喪文化」。在外界看來,「喪」這個詞似乎不應與985學生掛鈎。這些在高考中突出重圍、考入985的佼佼者,似乎在未來的競爭中也理所應當地獲得優勝;所謂的「喪」,不免有些矯情。但不少名校生很反感媒體的報導。
  • 《人間失格》:一本喪到極致的小說,「喪」文化的聖經?我看未必
    什麼是「喪」文化?說句實在話,我是真的不懂?只是辦公室的小丫頭喜滋滋和我們這些大叔說著排長隊去等一杯「喪」茶,我才重新認識「喪」這個字。「喪」之一字,本意是指喪失,也有丟掉,失去的意思。不過「喪文化」的喪更多的意思應該是沮喪的意思。另外,「喪茶」本來是微博上一個名叫「養樂多男孩洸洸」為了懟喜茶而開的一個小玩笑。喪茶和喜茶暫且不提,但對於生活,你有」喜「自然有「喪」,至於能達到何種程度,那還是看自己心情。《人間失格》這本人稱喪到極致的小說是不是適合你的心情,還需要從它的作者太宰治到底想表達什麼。
  • 今朝重逢時,以足球的名義致敬不平凡的 236 天
    蘇州的地標建築「東方之門」打上中超的「喚燃億心」口號。中超聯賽,自從去年 12 月 1 日一別以來,再次相見已是整整 236 天之後的盛夏七月。分離的 236 天,沒有帶來縱使相逢應不識的陌生,但卻承載著疫情之下中國足球太多的人和故事。這 236 天,有人就此遠去,有人執著堅守,有人品味孤獨,有人分享快樂,有人為中國足球層出不窮的話題爭得面紅耳赤,也有人為中超聯賽的早日開啟而反覆忙碌奔走。
  • 何炅謝娜談起「喪」文化義正言辭,「喪人」要喊冤啦!
    何老師甚至非常嚴肅地表達出之所以有這樣的「喪人」是因為有人在做著不輕鬆的工作,來支撐著這些「喪人」的輕鬆調侃。雖然何老師在節目中表達出「喪」文化是可以存在的,但是從他之後的義正言辭回答來看,還是沒有真正地弄懂「喪人」。將「喪」想得太過嚴重了。
  • 劉邦那幫狐朋狗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為何都是軍事天才?
    三年反秦,四年滅項,最終贏得了天下,當上了皇帝,成就了帝王霸業。「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這句話可以形象地表達漢高祖劉邦身邊的那幫狐朋狗友。在劉邦與項羽的彭城之戰失敗後,多虧了趕車的夏侯嬰捨命趕車,才讓劉邦保住了性命。趕車的夏侯嬰還為劉邦推薦了韓信,因為趕車的夏侯嬰以前認識韓信,覺得韓信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於是向蕭何推薦韓信,蕭何就向劉邦推薦,從而為劉邦成就大業立了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