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答焉(即荅焉,茫然自失貌)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晉.郭象註:「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
這是《齊物論》開篇的一個故事,南郭子綦隱機而坐,對著天空緩緩吐氣,就像是魂魄離開了身體一樣,南郭子徒弟子由覺得很詭異,就問:今天的你為什麼和昨天的你不一樣?形體不動就像槁木一樣,難道心神也可以讓它如同死灰一樣嗎?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這兩個詞在現代的意思都比較負面,形容身體瘦得像乾枯的木頭,比喻形體衰敗心境枯寂的精神狀態,也用以形容淡泊無為清心寡欲的神情。王火的《戰爭和人》寫到:「我已經心如死灰,形如槁木,不能糾纏紅塵,只願遁入空門。」
南郭子提出"無喪我"的概念,就像他開頭隱機而坐,仰天而噓那樣,就是擺脫肉體上的自我上升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世俗,進入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莊子也對這個故事做出了一番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心先固而形方固,心先死則形方枯。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這是說人喪失了自我,就將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形體就像是立著的枯木,無感無覺,無靈無明,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觀意識,這正是莊子所要追求的境界。
莊子認為禍患是非的產生,是因為我們心中思慮太多,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會率性坦蕩,虛靜淡泊,小智慧的人則察言觀色,追逐名利。只有端正心態,齊同萬物,放棄對名利的追逐才能避禍。莊子提出「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莊子的論述中,常常表現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他認為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明確的是非對錯之分。世間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並且在不斷地向其對立面轉化。
簡單來說就是無是無非,無物無我,萬物平等的思想,化自然於無為之中,順應天命,不去刻意追求。莊子面對「物論」無休止的是非之爭,提出「以明」的認識方法,就是用明靜的心境去觀照事物的本然,最終把「是非」調和於自然之道。
消除是非對立的方式是莫若以明,莊子說太陽和月亮一旦升起來,光芒就會平等地照射在大地上,不會因為你是漂亮的花或卑微的草就區別對待。而我們現在總是有意無意的產生「以人類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可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有了「吾喪我」的思想,這需要有一顆開放的心靈,一個空淨明亮的心,去除了個人的私慾,達到了一種真我的存在,萬物與我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