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吾喪我」的空明境界,齊物於天地,莊子:化自然為無為

2020-12-22 品古今論

《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答焉(即荅焉,茫然自失貌)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晉.郭象註:「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

這是《齊物論》開篇的一個故事,南郭子綦隱機而坐,對著天空緩緩吐氣,就像是魂魄離開了身體一樣,南郭子徒弟子由覺得很詭異,就問:今天的你為什麼和昨天的你不一樣?形體不動就像槁木一樣,難道心神也可以讓它如同死灰一樣嗎?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這兩個詞在現代的意思都比較負面,形容身體瘦得像乾枯的木頭,比喻形體衰敗心境枯寂的精神狀態,也用以形容淡泊無為清心寡欲的神情。王火的《戰爭和人》寫到:「我已經心如死灰,形如槁木,不能糾纏紅塵,只願遁入空門。」

南郭子提出"無喪我"的概念,就像他開頭隱機而坐,仰天而噓那樣,就是擺脫肉體上的自我上升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世俗,進入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莊子也對這個故事做出了一番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心先固而形方固,心先死則形方枯。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這是說人喪失了自我,就將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形體就像是立著的枯木,無感無覺,無靈無明,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觀意識,這正是莊子所要追求的境界。

莊子認為禍患是非的產生,是因為我們心中思慮太多,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會率性坦蕩,虛靜淡泊,小智慧的人則察言觀色,追逐名利。只有端正心態,齊同萬物,放棄對名利的追逐才能避禍。莊子提出「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莊子的論述中,常常表現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他認為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明確的是非對錯之分。世間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並且在不斷地向其對立面轉化。

簡單來說就是無是無非,無物無我,萬物平等的思想,化自然於無為之中,順應天命,不去刻意追求。莊子面對「物論」無休止的是非之爭,提出「以明」的認識方法,就是用明靜的心境去觀照事物的本然,最終把「是非」調和於自然之道。

消除是非對立的方式是莫若以明,莊子說太陽和月亮一旦升起來,光芒就會平等地照射在大地上,不會因為你是漂亮的花或卑微的草就區別對待。而我們現在總是有意無意的產生「以人類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可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有了「吾喪我」的思想,這需要有一顆開放的心靈,一個空淨明亮的心,去除了個人的私慾,達到了一種真我的存在,萬物與我齊一。

相關焦點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這才算領悟了生命的大道,也可以說是解放了為形軀所限的「小我」,而成為與變化同體的「大我」了。莊子認為,人們通過修養去體驗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們對於生死的執著和外在功名利祿的系縛。但這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麼。他的修養原則是「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達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體驗、審美體驗的方式是直覺主義的「坐忘」。
  • 莊子追求的「逍遙」,到底是什麼?
    莊子畫像因為老子講的「無為」,並不是講什麼都不作為,而是講無所不為,即「作為」到不留痕跡的境界,強調的是一種積極作為的行為,而不是某種消極不作為的態度。而莊子所講的「逍遙」,則是將一切講放下,無任何所求,亦不再受到任何束縛之意,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因此,真正追求「無為」,或者徹底做到「無為」的人,就是莊子。
  • 莊子哲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而裡面提到的神人王駘則正是用這些守住了內心中的大宗主,從而達到逍遙的境界。那麼大宗主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大宗師,也就是得道。今天,我們就跟隨謝國仲的《莊子玄解》一起學習《大宗師》,來學習得道之人的智慧。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 莊子:人生就是一個去掉心奴的過程!唯無用無為無所待,才真自由
    除去心中的奴隸,就是不為物所役,就是變物的奴隸為物的主人,實現對世俗人生的超越,用馮友蘭先生的話說,就是由功利境界進入道德和天地的審美境界。現代社會,看似繁華似錦燈火闌珊,但燈紅酒綠的背後卻是人性陷落的深淵。我們追求富貴最好能像馬雲;我們追求權勢最好能呼風喚雨隻手遮天;我們追求美色,最好能擁有四大美女享齊人之福。但繁華過後往往是花落一地,喧囂之後會有死水的波瀾不興。
  • 莊子:相忘以生,無所終窮。誰與我生死與共?生與死的三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莊子.大宗師》:且也相與吾之耳矣,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 當代視角下對莊子思想的再認識
    莊子思想以道為中心,主要分為道論和德論兩個部分。莊子的道論包括「逍遙」境界和「齊物」之法。「逍遙」境界是一種理想中的精神世界;「齊物」是進入逍遙境界的方法和途徑。與道論緊密聯繫的是莊子的德論,德是道在現實層面的落實和體現。《莊子·德充符》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莊子的德論以安命思想為中心,以「用心若鏡」和「與物為春」為其兩翼。
  • 孫明君:當代視角下對莊子思想的再認識
    莊子思想以道為中心,主要分為道論和德論兩個部分。莊子的道論包括「逍遙」境界和「齊物」之法。「逍遙」境界是一種理想中的精神世界;「齊物」是進入逍遙境界的方法和途徑。與道論緊密聯繫的是莊子的德論,德是道在現實層面的落實和體現。《莊子·德充符》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莊子的德論以安命思想為中心,以「用心若鏡」和「與物為春」為其兩翼。
  • 莊子:人類為何一邊追求逍遙自由,一邊卻又蠅營狗苟?
    莊子曾經諷刺那些儒家墨家名家的辯士們,他們站在自我的立場去看待他人和世界,以己為是以彼為非,將自己和別人與世界對立起來,然後開展激烈的辯論,搞的勞形費心,焦慮彷徨茫然不知所措,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認為這是人生的大悲哀之事。
  •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諫逐客書》)然而莊子這裡卻說天下「太山為小」,這看似荒謬的論斷後面,確有莊子的洞見。人們看待事物,其實是有一個特定立場和視角的。莊子強調的就是這一點:既然事物之間的情狀都是相比較而言的,那麼站在不同的立場、採取不同的視角,對事物的觀照就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與我們通常的印象截然不同。
  • 諸子丨黃翠新:論莊子自由思想的生態意蘊
    「 摘要: 莊子最高境界的自由是逍遙於自然天地之間的自由,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人自由也讓自然自在存在的和諧狀態。 關鍵詞:莊子;自然;自由;生態;逍遙; 莊子關於逍遙遊於天地之間的無待自由,往往被設想為遙不可及的夢想,被理解為僅僅是精神世界的遨遊,因之難以被崇尚主體性、追求徵服自然、渴望與天鬥與地鬥的現代社會所認同。
  • 莊子:人能實現逍遙嗎?唯有無心無情無用無所待!
    而人生哲學與社會哲學是建立在自然哲學之上的,因為人生總是要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問題,總要在宇宙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如此才能心平氣和地生活,這個終極的追求就是宇宙觀,就是自然哲學。莊子的自然哲學,繼承了老子的道論。同老子一樣,莊子認為「道」是宇宙生發運行的最高規則與終極動力。也就是說,推動天地萬物運行的並非是君主,也非鬼神,更不是所謂的天帝。
  • 莊子故事:孔子一番話,鮮活描述了真正得道高人「無分別智」境界
    《莊子》裡記載了孔子的一番話: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人間有紛爭,我就跳出紛爭之外;你爭我奪,我就不爭不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才是大爭,無為才是大為,平凡才是大智。佛家與道家,所謂的「得道」,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就是看天地萬物,莫不合於道,因此無論到哪裡,都感覺很和諧,一切渾然天成。天、地、人都是可愛的。看到別人的好,看到天地的可愛之處,看到任何事物上面那一絲絲「道韻」,就是得道。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若事事心存雜念而為之,菩提便是虛無,鏡臺亦無法變得明亮,一切都會被繁雜的心念蒙蔽。一個人的狀態分為表象與心齋。憑藉自身的感官和肉眼做事,所見所聞也只是事物的表象,看到的不一定為真,聽到的不一定為實。《莊子》中有這麼一段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如果能保持心態的專一,不相信道聽途說而是用心去領悟,不僅要用心去體悟還要用氣息去感受。
  • 「開浩蕩之奇言」——莊子對中國文學和藝術的影響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對莊子有簡要的介紹,他曾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學問廣博,而主要是承繼老子的學說。楚威王聽說莊周乃賢人,就派人帶著厚禮請他為相國。然而,莊子笑著對使者說了一番拒絕的言辭,表示「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 老子無為,莊子逍遙,佛家無掛礙,其實都指向一個中心!
    老子無為在莊子那裡變成了消遙自在,他的種種行為實在是大大超出常人之理,離譜到怪異。但是莊子的行為總能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讓我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已的生命狀態。逍遙,顧名思義即為逍遙自由,擺脫一切外物的限制,在精神上做自己的主人。用莊子的話說即為「無所待而遊於無窮」。
  • 莊子不求富貴,視功名為糞土,那他到底追求什麼?
    與儒家和墨家的積極進取和熱情完全不同,道家哲學主張冷靜無為。在人生哲學上崇尚柔弱勝剛強,崇尚清心寡欲;在政治哲學上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模式,這是一種冷靜的無為的哲學。按照儒家的觀點,士應該為國家所用,應該追求永恆的道,士應該有獻身的精神,為國家和人民服務,實現自我的價值。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大批知識分子登上歷史舞臺。他們熱情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有始與無始《道德經》:「無為萬物之母,有為萬物之始」。《莊子》:「道無終始」。對於開始與結束,他們有這樣不同的表述。《道德經》:「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反者道之動」。在於老子而言,無為而無不為,不爭而莫能與之爭,無私成其私,這是一種有別於正向思維的,逆向思維方式,表現了對生活的積極性,這是不求而得的方式與境界。而莊子從開篇《逍遙遊》開始,繼而《大宗師》都表現出了一種極度達觀的生活態度和對精神自由的狂熱追求,「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語出《莊子·大宗師》。
  • 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
    莊子的思想主要是在繼承並發展老子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包含著樸素辯證法的因素。莊子思想的主體部分是「天道無為」,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能夠在一切事物之中有所體現。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 莊子學說有何哲理之美?
    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他的哲學繼承了老子的「道」的學說,崇尚「無為而治」。所謂「道」,就是一種無形無聲、無色無味的抽象的道理。它存在於世間萬物,是一切的根本。所謂「無為」就是順應天命,順應時節,而不刻意追求。「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 莊子:心齋與坐忘,兩種重要的修養方法
    在莊子觀念中,氣是宇宙萬物的生命力,宇宙間各類生命都是「氣」的流轉與寓形。莊子言「氣」,從不同的語境來看,在哲學範疇中可以概分為兩類,一般多以氣為構成萬有生命的始基元素,但有時則又將始基元素的氣提升為精神氣質、精神狀態乃至精神境界。「聽之以氣」之後,莊子歸結地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