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好吃是出了名的,走到哪兒吃到哪兒,而且人家不是隨便吃吃,人家是帶著研究精神在吃。在黃州,他專門寫了首《豬肉賦》,「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這小火慢燉,一看廚藝就不一般!
除了紅燒肉,東坡還愛吃東坡餅、東坡二紅飯、東坡魚、東坡羹,以及海南的牡蠣。但要說東坡最愛吃的,很多人自然會想到嶺南的荔枝,畢竟當年他曾寫了一首名為《惠州一絕》七言詩:
《惠州一絕》北宋.蘇軾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詩有多出名不用筆者多說,不只是詩詞迷們喜歡,不少不怎麼讀詩的吃貨們也愛得不行,畢竟它妥妥的一曲吃貨宣言。也正是這首詩,捧紅了嶺南的荔枝,直到現在仍是廣東人的驕傲。
詩的首句羅浮山位於廣東東江之濱,是當地的一處名勝。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初讀這一句還以為東坡是要寫篇寫景詩,但第二句他就筆鋒一轉,山上的枇杷和楊梅才是他心系之物。三、四兩句東坡便開始向荔枝「訴衷腸」了,若是能每天吃上三百顆荔枝,讓我永遠做嶺南人我也願意。
總有不少人認為「日啖荔枝三百顆」是東坡在開玩笑。首先荔枝在很多地方被認為過甜,吃來容易上火,若真的一天吃上三百顆,一般人的身體肯定是受不了的。其次當年東坡是被貶到廣東惠州的,北宋時的嶺南可不像現在這麼繁榮,那時這兒是屬於南方「荒蠻」之地。所以就這兩點來看,很多人都認為這首詩是東坡吃著荔枝心情大好時,寫下的開玩笑之作,並不是認真的。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這首看似風趣、詼諧的作品,其實字字都是淚。在寫完這首詩一年不到,60多歲的蘇軾就離開了嶺南,遠赴海南儋州。不是他不愛荔枝了,也不是他不想再在嶺南了,他是因讒言再次被貶。當時年紀不輕的蘇軾被貶至海南,結束的不只是一生的仕途,還極有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有性命之憂。與遠在「天涯海角」的儋州相比,嶺南已經是天堂了。
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惠州一絕》,就會發現其實在寫這首詩時,東坡內心並不輕鬆,這首詩也並不簡單。東坡半生在出仕和隱居山木中糾結,當年被貶至黃州時,他心中還抱有希望,還能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但在經歷了半生被貶後,在嶺南惠州他其實真的累了,他真的有意在此安老。
蘇軾離開惠州時,眾多百姓出城相送,這一幕被記錄在史書上。當時很多京官不理解,東坡只在惠州待了900多天而已,惠州百姓何至如此。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1. 整治羅浮山,建造水堆水磨,讓荒山成了名山,讓羅陽溪變成了世人眼中的香溪,讓山間百姓能靠山吃山,如今的羅浮山香積寺中仍有蘇軾的不少詩詞作品。
2. 傳播中原插秧技術。從中原來的京官不少,但沒有人關心過百姓吃什麼,蘇軾親下田間查訪,並花大力氣從中原請人來教惠州人插秧技術。
3. 修建書院,大興禮儀之教,惠州的學子數量自東坡到來後,大幅增加。
因為這些,惠州人對東坡的喜愛從北宋至今,都不曾改變過。自己如此用心守護的惠州,吸引東坡的又豈只是羅浮山上的那些荔枝,他是真的想結束一生的漂泊,好好地做個嶺南人,這首《惠州一絕》一字一句都是發自肺腑。但他也知道,朝中有一幫人是不肯放過他的,他的「不辭長作嶺南人」終究是痴心妄想。
離開惠州去了海南後,蘇軾先後被任為廉州安置、永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直到4年後才遇大赦,最後病死於回京途中。上下5000年,我們才得了這樣一個蘇軾,有人說若是沒有半生漂泊,他寫不出那麼多精妙絕倫的作品,這話確實是沒錯的!畢竟朝堂可以沒有一個蘇大學士,但千年文壇卻不能少了東坡先生。「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再讀此句,你還覺得東坡是在開玩笑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