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是一種南方特有,味道甘甜、鮮美,且極其不易存儲的水果。圍繞著鮮美的荔枝,楊貴妃與蘇軾,有了一段不得不說的糾紛。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蘇軾,專門寫了首《荔枝嘆》,抨擊楊貴妃吃荔枝是禍國之舉。詩文內容如下:
十裡一置飛塵灰,五裡一堠兵火催。
顛坑僕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賤血流千載。 ——《荔枝嘆》
蘇軾的抨擊靈感,仍是源於杜牧那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五裡一土堡,十裡一驛站。千裡迢迢跨越山谷溝壑,不知多少人葬身懸崖才帶來了那荔枝、龍眼。像飛車跨越高山,像鶻橫飛大海一般,才能讓新鮮的荔枝帶著露珠到達長安。為了楊貴妃那傾城一笑,多少百姓葬身在了峽谷之中?
喜歡吃荔枝的蘇軾,去指責楊貴妃勞民傷財是因為:荔枝本身並不珍貴,可楊貴妃的奢侈,是三天之內吃到幾千裡外的新鮮荔枝。那麼古代荔枝運輸,有多難呢?
荔枝之難,首在保鮮。白居易《荔枝圖序》說「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荔枝本名「離支」,是指這種水果離開枝椏,很快就會變質、腐爛,最早出於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因此,古人運輸荔枝時,都會帶著枝條一起運輸,延長荔枝保鮮期。
但就算這樣,要在長安吃到鮮美的荔枝,運送時間也不能超過3天。而楊貴妃所吃的荔枝,產地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產自她的故鄉四川,一種是來自嶺南。
《輿地紀勝》寫涪州荔枝:「妃子園在州之西,去城十五裡, 荔枝百餘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
《唐國史補》說:「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要想知道楊貴妃所吃荔枝的難得程度,首先就要辨別她吃的荔枝,究竟是來自川蜀,還是嶺南。
川蜀荔枝到長安的路程,大概在2000裡上下。而嶺南所指海南島或廣東,到長安路程大概在4000裡上下。這兩處產地,路途相差一半之多。
為了供給楊貴妃新鮮荔枝,專門有驛站、馳道等設施。我們可以簡單估算:白天不斷換乘的馬匹,一小時奔跑40裡,時間10小時,可以行進400裡;夜晚一小時最多30裡,按10個小時,就是300裡。
由此可見,在不斷更換馬匹、人員,一天只留4小時換乘、交接荔枝時間的情況下,最快一天可以行進700裡。而新鮮帶枝的荔枝,也只能保存3天左右。嶺南荔枝運輸,至少要接近6天。
因此,楊貴妃吃的是2000裡左右的川蜀荔枝。而且在極限運輸前提下,荔枝也必須是新鮮採摘,運到後半天內食用的稀罕玩意。
而帶著枝條運輸荔枝,至少需要一個馬隊。再加上各地驛站、輪換的馬匹,都需要常態化配置。可以說,除去損耗送到楊貴妃面前的,每一顆荔枝都是絕品珍稀。
因此,流放到嶺南的蘇軾,一天吃300顆荔枝,還指責楊貴妃吃荔枝禍國。這是由於,在當時運輸、保鮮條件下,數千裡運送荔枝的成本,比荔枝本身價值高了成千上萬倍。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荔枝嘆》
我希望老天憐憫一下你的子民吧,不要再生出這樣的尤物了。只要年年風調雨順,生民不再有饑寒之迫,那就是真正的祥瑞之兆啊!
客觀上說,楊貴妃品嘗2000裡外,隨時可能變質的荔枝,是極其奢侈的享受。但吃荔枝一事,是無法引起上千年爭議的,一切針對楊貴妃的指責,根源還是那場毀了盛唐的「安史之亂」。
君不見,武夷溪邊慄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休何陋耶?
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荔枝嘆》
蘇軾借楊貴妃寫下《荔枝嘆》,最終針對的是那種:為了尋求升官發財,向皇帝進獻各地特產,而勞民傷財的官僚群體。一個丁謂,一個蔡襄,借著武夷茶葉升官發財。之後又一個錢惟演,首開洛陽牡丹先例,開啟了進貢牡丹的惡習。
皇帝真的缺少這些東西嗎?不缺,但是「上有所好,下必趨之」。這種為了升遷,而費盡心思的進貢,為百姓增加了一層層負擔。這才是喜愛荔枝的蘇軾,卻寫下了《荔枝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