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套太極拳中體會人生之大道

2020-11-08 太極說

人生,其實就應該是一套太極。滿載而歸時,擇一處靜地,站一刻樁,演練一套傳統太極拳套路,細細體味丹田之氣在溫熱的體中傳導、翻滾、漸漸舒展,最後沉落與腳底,在收勢之後,逐漸回復到平靜真實的過程。

人的生命曲折往復,猶如這套拳,由澎湃激昂轉入無聲舒展,悄然收尾,沉靜,歸位,那身體中猶存的拙味是生命的滋味,亦是拳的原味。

練拳如人生,是對太極本身的思考,也是心靈和行動的靜默,藉助練拳的過程去完成人生之修行,在一套拳中體會人生之大道。

我們在太極修行的這條路上,其實是一條通往我們人生最深遠處的大路。而在這條路的盡頭,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了解到太極與人生的真諦。

如同太極一陽一陰。

我們的心智,一個是正面的,如歡喜心、慈悲心;一個是負面的,如貪婪、傲慢。

這世界也是一白一黑。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惡一半;清淨一半,濁穢一半。很可惜,你要求完美,不能接受殘缺的一半,這不是說世界不完美,也不是命運不公平,是你的內心出現了缺陷。學會了包容,就會擁有一個完整的世界。

太極有起 勢,也有收 勢。 做人要能仰 勢,也要能俯 勢,一仰一俯之 間,不 僅是一個姿 勢,也是一種 態度、一種品 質。逆境 時仰 勢,是一種勇氣和信心; 順境 時俯 勢是一種沉靜和 謙恭,做人要有成事擔當的勇氣,也要有含而不露的靜氣。內 斂是真正的 強大, 簡單是真正的深邃, 寬容是真正的涵養。

太極精神在於迷,也在於悟。迷到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生持久修練的過程。

迷是接收最好的心境,是靜心和沉 穩。水面靜,才能映出完整的月亮,心靜才能接受宇宙良好的信息和能量。接受良好的信息,才有良好的心 態,心 態決定成 敗和苦 樂;接受良好的能量,是人生的最佳狀 態。心靜者不浮躁,沉 穩者不 輕浮。

悟是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有毅力去改變那些可能改變的事;有能力去發現那些可有可無的事;有智慧去分辨那些非此即彼的事;有恆心去完成那些看似無望的事;有勇氣去面對那些已經做錯的事;有信心去堅持那些對的事情。

人生,需要這樣一套屬於自己的太極。一種智慧與健康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練太極拳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有何區別?
    練太極拳的人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到底差在哪兒?從一天來看,兩者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從一月來看,差異也是微乎其微;從一年來看,差距雖然明顯,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三年五年之後,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差距就很大了;等到十年之後再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即使再忙,也要練套太極!
  • 大道古太極大師叫板宗師王佔海:你練的根本不是太極,不服擂臺見
    還真有這樣的人,來自天津的大道古太極掌門人王振嶺就是其中之一,王振嶺站出來叫板王佔海,他認為王佔海的太極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太極,而是假太極,只不過打著太極的名號而已。王振嶺還表示,如果王佔海不服,可以擂臺上見。
  • 大道古太極大師叫板宗師王佔海:你練的根本不是太極,不服擂臺見
    還真有這樣的人,來自天津的大道古太極掌門人王振嶺就是其中之一,王振嶺站出來叫板王佔海,他認為王佔海的太極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太極,而是假太極,只不過打著太極的名號而已。王振嶺還表示,如果王佔海不服,可以擂臺上見。
  • 太極拳內功心法
    這種可剛可柔的太極內勁,練時運勁柔和,而發落到點則剛強。練太極拳要求剛柔相濟,而太極內勁則是剛的一面,太極拳內勁質量是剛,不是僵硬、蠻、呆的拙力。正如《拳經》曰:「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此「剛」是隨機隨勢迅速地將隱蓄於體內的全身之力聚於一點,在剎那間迅如奔雷地爆發出來,這種力不是發後斷勁的,而是變柔和之力繼續運動。
  • 【乾貨】太極宗師楊振基練拳心法分享 瞬間開悟
    三兄弟由母親監督指導,繼續刻苦修煉家門太極功夫。此後不久,楊振基赴南方與長兄楊振銘(守中)共同在廣州、中山等地教授傳播楊式太極拳,在東南沿海一帶及香港地區產生極大影響。 每一位致力太極修煉的前輩都會或多或少總結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對於後輩習練者,均可以學習體悟逐一體證,用心感悟。可以少走彎路,有助於快帶提升你的太極拳水平。
  • 習練太極拳的誤區
    習練太極拳有人說好,身體越練越健康;也有人說不好,把膝蓋練壞了。習練太極拳到底好不好呢?我的親身體會是好,但是練太極一定要注意指導思想和練功方法。先從指導思想方面說:一種人是練了沒多長時間,就開始參加各種比賽,大強度的訓練,為了比賽拿高分,架勢打的很低,腿疼就吃止疼藥,急功近利,拿個小獎就沾沾自喜,沒有深刻領會太極的奧妙,沒有體會打拳時身體內外的變化,違背了習練太極拳的初衷,不是以健身為目的了。最終把半月板練壞了,膝蓋疼,連走路都成了問題,得不償失。
  • 文化太極 | 太極拳以拳悟道,悟了什麼?
    先賢有云:「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之拳。本有之靈而重修之,良有以也。」練習中在形、意、氣的進退抽添、虛實開合等知覺運動的不斷轉化中,體驗著「陰陽」「有無」的相互轉化。
  • 太極拳內勁與經絡的奧秘
    我們習練的太極功夫中,內勁和經絡之間有什麼奧秘。中脘為胃之募穴,胃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故名。五臟六腑之氣,皆出於胃。我們通過習練太極周身行氣法,或者太極十三勢之五步八門,可以使羶中穴與中脘穴開啟,做到氣沉丹田。也就是使穀食之氣、臟腑之氣沿任脈入丹田,與先天元氣匯合。藉助呼吸之氣助力,用後天之氣溫煦先天真氣,使丹田如爐中火,漸生溫暖熱感。
  • 大話太極拳之——以拳入道
    這或許正是太極拳的不同尋常之處,它是武技卻又脫離了一般意義上的武技。太極是生活的方式2在《太極拳論》註解中有「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前人不希望把技擊看做是習練太極拳技藝的唯一追求。王宗嶽也寫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是前人改造太極拳的思想和追求。《禮記·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 心性太極降龍伏虎拳(29勢)
    心學太極——心性太極拳之太極降龍伏虎拳,是專門為希望松腰松脊松胯者而編創,並為未來修煉心學太極——心性太極拳核心拳法之松腰太極拳奠定基礎。何為心性太極拳降龍伏虎拳?其一,本拳中,和龍有關的招式;有十勢;和虎有關的招勢共計四勢。其二,練太極拳者,應該成為一個可以降龍伏虎的英雄豪傑,這是從人生層面而論。我們主張,先成為英雄豪傑,再成為聖賢。
  • 太極拳內勁訓練
  • 王宗嶽之《太極拳論》是開篇就講方法,有些人卻是背道而馳
    作者/戚海軍王宗嶽是明朝萬曆年間人,據傳其太極拳藝是三豐祖師所傳,造詣精深,以至化境,著有《陰符槍譜》和《太極拳論》流傳於世,尤以《太極拳論》對後人影響最深。太極拳界雖門派眾多,歷代名師輩出,但卻大都尊《太極拳論》為拳中經典理論著述,足見其有很高的地位及影響力。相比張三丰的《太極拳經》,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更偏重於實踐應用方面的獨到見解,並深刻道出了太極拳的精奧之處,可謂令後學者膜拜神往。如「蠅蟲不能落」,「四兩撥千斤」等。
  • 太極拳人物
    ——康熙十六年(1677年)自題於自省廬中。(《陳氏家譜》)」在這種心境下,他融諸家之長於一爐,集畢生之精力,創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拳種。因這一新拳種依據太極陰陽之理,才有了陰陽、虛實、柔剛具備的拳理,每個招式均分陰陽(即虛、實、柔、剛);結合了經絡學說,具有了纏繞運轉的纏絲勁。更重要的由於採用了陰陽學說。因此,陳王廷將此拳定名為太極拳,成為馳名寰宇的太極拳開山鼻祖。
  • 修習太極拳應該如何呼吸?談談正身調息之法
    呼吸不對,拳就錯了,由此傷肺得病——練太極拳本來是為了強身健體,養生治病,怎麼反而練出來一身病?都知道太極拳十年不出門,出東西慢,因為太極拳合了道,是個精細拳,慢工出細活,證道難登天。太極拳的呼吸,第一步從正身開始。都知道正確的跑步姿勢不會岔氣,姿勢錯了,就會岔氣,這就是姿勢對呼吸的影響。
  • 什麼是太極拳?練習太極拳要學理論嗎
    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武術和傳統文化之瑰寶,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是一門涵蓋了,力學、醫學、運動學、美學、心理學、生理學、哲學等學科的綜合科學、它順應了人的生命規律、生理規律和人體運動規律,它汲取了佛教、儒教、道教三家古典哲學的精髓「中和」, 「中和」是自然界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最佳狀態,「中」為陰陽之本,「和」為天地之大道。
  • 太極拳——最適合伴隨終身的健身運動
    太極拳不僅僅是一套拳,更是熔鑄文練的智慧拳文化拳,思想拳,美學拳,醫療拳與一體,體現了核心思維方式的拳種。讓我們共享太極文化,共享太極給我們帶來的健康體魄。每天,伴隨清晨第一縷陽光,一套動與靜、快與慢、陰與陽相結合的的太極拳,將開啟你美好的一天,讓你在大汗淋漓中體味太極的剛健柔美、包容睿智與含蓄飄逸,把你從煩憂的世界中拉回來,獨處一刻,同自己的內心靜靜交流。
  • 太極拳內功修煉指南
    由於太極拳之理既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又有自身的實修特性,所以,實際修煉過程中,往往「失之毫釐,謬以千裡,許多鍾愛此拳之人士窮畢生精力仍不能解其中奧妙。」也因之與太極拳奧妙無窮的風採、魅力無限的境界失之交臂,從而徒留悲傷和嘆息在心頭。
  • 太極論道 拳理傳真——《李雅軒拳學心法精論》之十
    上有虛靈之神,中有腰脊之勁,下有丹田之氣,三者合一,內外一體,動作無不適宜矣。然一切皆由自然中求之,不可在局部上找,若專想沉氣必為氣滯,如專想提神必為神拘,非大道自然之功矣。虛靈頂勁者,是身勢端正,穩靜舒適之後,虛靈之氣自然上升之謂,非頭部強力上頂之謂耳。
  • 關於古傳太極的一點粗淺體會
    下面結合自己的經驗談一點粗淺體會。體練,氣練,神練是古人總結的一個由淺入深的習練體系。一般人知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而練功養生是反過來的,「反者道之動」。以外帶內,內外合一,是一個「兩儀合太極」的過程,對於初學者,這是需要大量時光去雕琢的過程。
  • 太極三境界,人生也如此
    我覺得,習練太極拳也有三個階段:「看拳是拳;看拳不是拳;看拳還是拳」的三重境界。其實,人生也如此! 經過入門時迷惑、彷徨、糾結後,便開始用身心地去體會領悟。隨後幾年,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許多老師的指點,看了一些相關資料,感到打好太極拳不是件易事,這太極拳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太極拳了。太極拳是一種思維與智慧,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什麼無極、太極,什麼陰陽、虛實,什麼心意、氣力。我在近幾年的習、練、修,悟中,感覺太極拳內涵深刻,招法無窮。太極拳看似無力,實在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