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在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葡萄酒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及高加索地區,自此以後,黑海沿岸最早孕育出葡萄酒文化。
南高加索、中亞等地的人們經歷了採集野生葡萄、有意識地馴化野生葡萄、有規模地種植栽培葡萄等階段,後來葡萄酒文化沿地中海經今敘利亞一線傳入了埃及。
在古埃及法老王時代,尼羅河岸的葡萄種植與釀造技術已趨於成熟,並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問,流傳至今的金字塔內的浮雕描述著葡萄種植與釀造的整個過程。最初,葡萄酒的重要性只表現在祭祀方面,在埃及這個階級嚴明的社會,葡萄酒只能在法老宮廷和富商的宴席上才喝得到。中下層民眾間更盛行啤酒。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哈默拉比王朝頒布的法典中已經有關於葡萄酒買賣的條文,說明那時候的葡萄酒業已具規模。
葡萄酒古典時代的第一個繁盛時期:古希臘
有文獻記載的希臘葡萄酒釀造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航海家們從尼羅河三角洲帶回了葡萄,並開始釀造葡萄酒。在所有古老的文明裡,酒最初都和祭祀有關,因為喝酒能改變人的意識,因而被視為是一種神聖的行為,能夠使人更接近神靈。最神聖的希臘儀式是共飲會,這也是希臘古典時期的特色,被稱之為「男人間的輪番飲酒」。古希臘人認為稀釋葡萄酒是文明的象徵,也有助於避免酒醉,因此人們會將酒稀釋,通常葡萄酒和水的比例是1∶2或1∶3;他們還在葡萄酒中加入蜂蜜,使葡萄酒變甜後飲用。
希臘文明發端於島嶼,缺乏土地,經濟領域依靠海上貿易,農業也趨向於發展葡萄酒、橄欖油等經濟類作物。伴著海疆的拓展,葡萄酒文化在地中海沿岸推廣開來。
和西方現代文明的起源一樣,葡萄的種植與釀造在古希臘時代達到第一個繁盛時期,希臘神話和詩歌中皆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文字來稱頌這一大自然的產物。
希臘人創造了專司葡萄酒之神祗——戴奧尼索斯(Dionysus),亦為果實之神與喜悅之神。葡萄酒也成為祭祀儀式以及慶典狂歡時的必需品。再加上公元前5世紀的醫藥鼻祖希波克拉提斯(Hippocrates)視葡萄酒為具治療性的藥品,認為其能夠促進身體健康,自此以後,葡萄酒和其他酒精性飲料隨著愛琴海文明而發揚光大。
葡萄酒古典時代的第二個繁盛時期:羅馬帝國
羅馬人從西西里島、義大利南部承接著希臘人的恩澤,將葡萄的種植和釀造覆蓋至整個半島。他們在地中海繁盛的貿易往來中,葡萄酒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當時的文獻記錄了敘利亞的葡萄酒大量進口到羅馬本土。
羅馬人繼承和發揚了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只是對釀造科學的認知仍然有限,口味與今天的葡萄酒相距甚遠。他們會純飲,也會混水喝,甚至加入各式各樣的香料或調味品,像蜂蜜和松脂,偶爾也用石灰或大理石、石膏,好增添另外一種風味,或讓酒看起來乳白些,不夠甜的話還會加鉛釀造。鉛原料的過分使用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羅馬帝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羅馬人的酒神名之曰:巴古斯(Bacchus)。
雖然公元前5、6世紀前後腓尼基人創立馬賽時便將葡萄帶入當地,不過真正有系統地在高盧地區(Gaul)即今天的法國作全面推廣的卻是羅馬人。公元1世紀時葡萄樹已經遍布羅納河谷(Rh ne Valley),2世紀時葡萄樹出現在勃亙地(Bourgogne)和波爾多(Bordeaux),3世紀時抵達魯瓦爾河谷(Loire Valley),4世紀遍及香檳區(Champagne)。
公元4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正式公開承認基督教,而彌撒典禮中需要用到葡萄酒,更加助長了葡萄的栽種和葡萄酒的釀造。
到中世紀,同歐洲許多其他的藝術形式如音樂、繪畫、文學一樣,推動葡萄酒文化發展的也是教會和僧侶。在聖經中,葡萄酒被認為是上帝的血,因此成為了宗教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同時也是享樂和奢侈的象徵。修道院如勃亙地和萊茵高的本篤會(Benedidictine)及西多會(Cistercian)等,對葡萄種植與葡萄酒釀造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公元800年左右,釀酒師這個職業即散見於文獻史料之中。
日耳曼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堪稱葡萄種植技術最重要的改革者之一,他不但推廣葡萄的種植,而且頒布了必須遵循的葡萄酒釀造程序的法令。
但是,和基督教不一樣,伊斯蘭教反對葡萄酒,認為這種飲料會導致信徒身體和靈魂的迷失和錯亂。正是後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勢力、領土的爭鬥,決定了今日世界葡萄酒的版圖。
葡萄酒古典時代的第三個繁盛時期:英格蘭的影響
到了中世紀晚期,歐洲的經濟、文化領域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城市與貿易路線開始出現,促成現代英語與羅曼斯語的誕生,葡萄酒工業也順應市場而興起。
10世紀時,法國香檳酒已經聞名於世,傳統用於加冕禮,被視為皇室用品。法國自12世紀已經外銷葡萄酒到英國等地方。13~14世紀時,世界人口激增,商業發達,葡萄酒的需求量大增,德國萊茵蘭(Rhineland)與匈牙利的託凱區(Tokaji)也出現葡萄園。1398年義大利北部的託斯卡納(Toscana)首度出現白葡萄酒——奇揚第酒(Chianti),恰巧與今天著名的奇揚第紅葡萄酒同名。
1395年,勃亙地公爵「大膽的腓力」(Philip the Bold)下令勃亙地只能種植黑皮諾(Pinot Noir)葡萄,因為另一品種佳美(Gamay)葡萄釀出的酒味道差、帶有苦味,敗壞勃亙地酒的聲譽,他命令將這種葡萄驅逐出他的領地。
14世紀的時候,法國波爾多主教做了教皇,由於政治原因在法國南部的阿維農(Avignon)建立了城堡以示取代羅馬教皇。這被稱之為「教皇的新城堡」(Ch teauneuf du Pape),周圍是大片的葡萄園。
後來,十字軍東徵更進一步促成葡萄酒業的發展,因為上戰場而離家的貴族,通常會將葡萄園捐贈給教會,希望僧侶能祈禱他們凱旋而歸;若不幸死亡,他們的家人也會捐獻葡萄園,請僧侶為死者的靈魂祈禱。到了中世紀末,西多會修士擁有的葡萄園已居歐洲之冠。法皇路易七世曾協助他們的葡萄酒免於貨運稅和銷售稅。葡萄酒也被用來當作貨幣,士兵的配給經常包括葡萄酒。
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現今被稱為「舊世界」的葡萄酒產區,從那時開始成形、發展,慢慢成為了獨立的且各具特殊風格的葡萄酒產地。
17世紀隨著商貿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世界貿易空前活躍起來。中美洲的可可、阿拉伯的咖啡、中國的茶、歐洲的葡萄酒,皆成為世界性的產品。在18世紀之前人們對酒精發酵原理並不清楚,也無法將釀出的酒長期保存。在羅馬時代,酒一直被存放於木桶、陶罐內,但隨著玻璃吹制技術的發明、木瓶塞和開瓶器的出現,人們開始用玻璃器皿來盛放、運輸和飲用葡萄酒。可以說,利用橡木桶作為釀造和儲存的容器、玻璃酒瓶的發明、軟木塞的使用,成為葡萄酒發展的裡程碑,葡萄酒的質量開始逐漸達到高品質以及更長保存期的目標,也更適於運輸,葡萄酒的商業價值得以弘揚。
葡萄酒業的興衰與英格蘭人具有密切的聯繫,大英帝國軍事和貿易政策刺激了歐洲葡萄種植業的發展,也決定著葡萄酒的品味。英格蘭人不僅促使波爾多成為葡萄酒生產的重鎮,也催生了波特酒(Porto,葡萄牙)、雪莉酒(Sherry,西班牙)、馬沙拉酒(Marsala,義大利西西里島)以及幹邑白蘭地(Cognac,法國幹邑地區)的釀製,使很多地方成為新的葡萄酒產地。
經過幾個世紀的歷史積澱,葡萄酒的釀製工藝在歐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18~19世紀相繼出現的各種法定產區制度更是對葡萄生長的風土條件、氣候、品種和釀造過程作了嚴格的規定,葡萄酒從而一改其原始粗礪的面目,走向精緻優美。法國在酒類分級制度上頗具代表性,其複雜程度甚至達到令消費者厭倦的地步。但正是這些嚴苛的規定,使得法國葡萄酒具備多樣的風格和品質的保證,成為葡萄酒世界的箇中翹楚。
伴隨著發現新大陸、戰爭和貿易帶來的移民潮,美國、澳大利亞、智利、阿根廷等地開始種植葡萄,這些被稱作「新世界」的葡萄酒產區和傳統的歐洲「舊世界」產區之間的競爭也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