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諸暨味道

2021-03-04 舌尖上的諸暨味道


        諸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越國故地、西施故裡,諸暨為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越王勾踐圖謀復國之所,秦王政二十五年,設諸暨縣,屬會稽郡。諸暨是於越文化的發祥地。昔有錢塘名區之繁盛。中國百強縣市。浙江省首批科技強市,浙江省首批教育強市。

        從踏入浙江大地的那一刻,諸暨,這個位於浙江中北部的小城,各色美食成了諸暨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馬劍的饅頭、豆腐包、應店街的狗肉、草塔的羊肉、年糕粥、次塢的打面,安華的牛淘……這些當地耳熟能詳的美食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諸暨人。諸暨是吃貨的天堂,接下來我將帶大家領略下諸暨的各色地方美食。

 
      

1.西施團圓餅

諸西施團圓餅以純正精細的麵粉或蕎麥粉作皮子,用山地土產香脆蘿蔔、青蔥、香椒與鮮豬肉拌和為餡,手工包製而成的一種扁圓餅子。以文火煎烤而食,其味爽而不膩,辣而不重,又香又鮮,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2.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為諸暨的傳統風味名菜,無論是起屋造宅、逢年過節,還是婚嫁、壽誕、喜慶、喪宴,每每成為席上頭道菜餚。相傳,乾隆皇帝遊江南時,與寵臣劉墉一起微服私訪來到諸暨,兩人盡心遊玩,信步來到薴蘿山腳小村,只見農舍已炊煙嫋嫋,方覺肚中飢餓,在一農家用餐,享用「西施豆腐」後,不禁擊桌連聲稱妙,聞其菜名,「好一個西施豆腐」,脫口而贊。


3.西施舌

在西施故裡有一種點心被稱為「西施舌」。糕點師用吊漿技法,先用糯米粉製成水磨粉,然後再以水磨粉包入棗泥、核桃肉、桂花、青梅等十幾種果料拌成的餡心,放在舌型模具中壓製成型,湯煮或油煎均可。這種點心顏色如皓月,香甜爽口。 相傳唐玄宗東遊嶗山時當地廚師給他做了這道菜,由於此菜美味非同凡響,加上湯汁膩滑品質爽口味道鮮美,令唐玄宗吃後連聲叫好,招來廚師問其菜餚來歷與名稱,廚師是個不擅長作文的秀才,見牙蛤湯菜裡有輔料鵝舌,加上諸暨薴蘿村美女西施天下皆知,便急中生智說是「西施舌」,令唐玄宗大為滿意,西施舌便由此而流傳。


4.同山燒

清香型白酒,因產地在浙江省諸暨市同山鎮而得名,素有「江南小茅臺」之稱。同山燒以諸暨特有的高腳拐糯高粱為原料,取同山鎮上汲龍水釀製而成,因地處盆地,常年恆溫窖藏,因此酒質清澄,口感甘洌,其中尤以同山醉美,被稱為南派清香典範。同時,雖然同山燒是一種白酒,卻因其獨特的釀造工藝,酒色紅潤,倒在杯中,恰如紅玉入尊,因此也享有「酒中君子」之稱。


5.香榧

作為全國香榧的主產地,諸暨利用和栽培香榧已有1300多年歷史。諸暨市擁有香榧種植面積10萬畝,盛產4萬畝,百年以上香榧樹4.1萬株,建成了面積50平方公裡的全國唯一的香榧森林公園,是全國香榧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市,年產量達700噸左右,佔全國香榧總產量的60%以上,冠軍、野珍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趙家鎮、東白湖鎮香榧主產區的農民人均收入中,僅香榧一項就達7000元。1997年,諸暨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香榧之鄉」;2007年,諸暨又被命名為「中國香榧之都」。


6.馬劍饅頭

馬劍饅頭,以其出自浙江諸暨市馬劍而名。現正宗的馬劍饅頭,只產於馬劍鎮上人家,其他地方所制,皆不得其味。

    馬劍饅頭,以麵粉為主要材料,以酒釀發酵,沒有任何的食品添加劑。饅頭色澤亮麗,但不是像劣質的饅頭暗淡無光,或色澤過於亮麗。其形豐滿,入口香醇。

    如果想吃到真正的馬劍饅頭,以為到馬劍走一趟為宜。以便領略馬劍山水田園風光,一邊享用馬劍饅頭的誘人品味,再泡上一杯馬劍香茗,約四五好友,敘述暢談,不乏為人生一大享受!


7.草塔瓜子

草塔鎮是諸暨的一個鄉鎮,鎮上有一家炒貨店,位於草塔車站附近。他家賣了30幾年炒貨,最有名氣的要數他家的瓜子了,尤其是秘制的水煮五香瓜子。那個味道確實很贊。


8.糖秧

「糖樣」又叫「糖洋」或「糖娘」,通俗叫紅糖米糕,只在每年夏天才吃得著,因為它是放涼了以後才能吃的小吃,口感很滑,但比豆腐又多了些柔糯。糖樣是一種夏季清涼食品,主要是由大米,蔗糖,紅豆三種原料經過多道工序製作而成,其味道清涼,甜美,是有名的夏季地方特色美食小吃。


9.諸暨豆糕

紫閬黃公糕被諸暨當地人俗稱「豆糕」。據傳元代大畫家、《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晚年隱居於諸暨市應店街鎮紫閬大嶺山,那時他常隨帶村民製作的豆糕,前往相距幾十裡的富春江兩岸實地寫生。當地人們為紀念他,將豆糕改名為「黃公糕」。


10.團圓果

諸暨有個習俗,過年要吃「團圓果」,寓意團團圓圓的意思。

    每逢過年,每家每戶都是要「做果」的。春節「做果」是不能白色的,在坊間白色總是代表不好的含義,要加入「青」,青又叫艾草。過年前幾個月早早地去田邊地頭採了來用石灰醃過,洗乾淨後搗成糊狀,揉入米粉團裡就可以了。所以,「果」是綠色的。

    「果」的餡有很多種,甜的有豆沙餡、紅豆餡、芝麻白糖餡等等,鹹的就更豐富了,不管是用什麼做鹹餡,總是有肉的,吃起來那叫一個香。


11.清明果

清明果,果形似餃子,外皮用鼠鞠草做成。鼠鞠草即清明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據說是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後是採摘清明草的好季節。綿軟的淡粉團在手裡捏揉,隱隱有清香氣。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


12.次塢打面

諸暨市次塢鎮傳統風味小吃――「次塢打面」與「草塔羊肉」、「安華牛淘湯」等齊名,並稱為諸暨「十大傳統風味美食」。

    曾幾何時,「次塢打面」亮相諸暨城區,以本土特色獨樹一幟,「打敗」了興旺一時的外來蘭州拉麵、山西刀削麵、上海陽春麵等麵食小吃,在諸暨小吃市場獨佔鰲頭,成為一道獨特的美食風景……

    據說,一個人的飲食愛好,在五歲前後就定型了。諸暨許多人從小愛吃手工打面。很多人少小離家,但這種美食情結幾十年後依然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

    於是,鄉鎮潮人休假從幾十裡外駕車來城裡尋打麵館者有之;城市白領平時呼朋喚友相約打麵館的有之;諸暨人去外地後日思夢想,在網上大談家鄉打面美味,回諸後特別作一番品嘗,聊以慰藉思鄉之心者有之;到外地開個打麵店,紅紅火火經營,後來名聞遐邇的有之……

    是諸暨人對手工打面的美食情結,讓次塢人瞄準麵食的潛在發展空間?還是林林總總的次塢打麵館,吸引食客「聞香下馬,知味停車」?如今諸暨城區的次塢打面,不是「雨後春筍」,也有「陌上面似錦」之味。


13.諸暨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已經有悠久歷史。在冬閒、逢年過節的時候,親人和朋友總是熱熱鬧鬧聚集在一起,小孩更是急不可待,看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麻餈 ,都搶著、爭著要。

    諸暨的孩子一定聽過麻餈被的故事 :­媽媽給懶小孩做了一床麻餈被子然後有事出門幾日,回來的時候懶小孩已經死了,因為他吃了能吃到的部分,別的部分他太懶,沒有吃到…

    做麻餈得先將糯米浸泡在水中,待脹足後淘盡瀝乾、上蒸桶蒸熟後,放在石臼內搗爛成團後起舂,再趁熱拉成厚薄相當的粉團,然後嵌以餡。做清明麻餈時間遲早因用場而異。要上新墳的最早,春分後三天就要做了。

    做麻餈時需要一定的人手和勞力。因此,常常與兄弟叔伯或鄰居相約在一起做。大家分工合作,各獻身手,既忙碌又鬧熱。年輕力壯的男子在輪番用搗杵(有檀樹和石頭兩種)用力搗麻餈,還有一人專門負責在搗的時候掭麻餈,搗的人大汗淋漓,掭的人熱得不時發出噝噝聲。主婦和幫忙的女人們也在張羅著燒火上蒸,準備好攤麻餈用的團背(竹籩)、面板以及調理好餡等。在這裡最湊熱鬧的主角要算是小孩子,他們硬是擠在一起圍在石臼邊看熱鬧,等著吃熱麻餈。年紀大一點的長輩也大多在那裡,抽著煙,喝著茶談笑風生……

    用來嵌麻餈的餡種類不少。有豆沙、豇豆、油麻等,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用鹹菜餡或其它混合餡,也有將山裡的棉花青(諸暨稱艾)預先剁成碎末搗進去做成青麻餈的。麻餈的吃法也很多,可油煎、可火烤……


14.諸暨麥吊(麥花)

        麥花 (又叫巧果),巧果是傳統產品,它很有特色的,以芝麻為製作主料,烹飪技巧以為主。

    這是諸暨人喜歡在端午節做的一道美食,主要由麥粉做成現在條件好了,很多人會在裡面加上雞蛋,蜂蜜等,這樣做出來的麥花既香又脆,還有營養。  做法很簡單,將切好的薄麵條塊,像剪紙一樣剪上幾剪子,花樣款式可根據個人要求自行剪出來.


15.木蓮豆腐

        木蓮豆腐的製作是用紗布包起薜荔子,然後浸在盛滿冷水的盆子或其它容器裡不停地擠壓。一種粘稠的汁液會從指間流到冷水裡。無數次的擠壓後,仍需要再進行反覆的操作,直至擠壓出的不再是粘稠的汁液。

        完成擠壓過程後,再加上一種叫「水滴攏」的凝合劑,或者可以加入不太多的藕粉(最好是市場買來的老蓮藕,榨成汁後放在容器裡過個把小時,使藕粉沉澱下來,再將上層清液小心地倒掉。也無所謂是幹的藕粉或是溼的,都可以),可以放在冰箱裡過三五個小時,液體的薜荔汁就會變成果凍狀的成品。

    再可以用勺子將果凍狀的木蓮豆腐一勺一勺兜進碗裡,一般是加入比碗的一半多一部分的木蓮豆腐,再加入你希望的液體口味,就可以了。

    夏天最佳涼飲 ,薄荷油+糖或是醋。


16.諸暨藤羹

       藤羹——諸暨的傳統小吃之一,在諸暨某些山村裡還能看到它的身影,一般用早秈米精製而成。
      冬季天氣晴好的日子,蒸藤羹在東白湖吳子裡村是件熱鬧的大事,很多家庭都會製作。蒸藤羹需要很多人手,有專職燒火的,蒸製的,烘乾的,搽生粉的,切絲,盤團,場面很是熱鬧。


17.草塔羊骨頭、羊肉

說起諸暨市草塔鎮,總會讓人聯想到那嫩白鮮美、極具特色的羊肉。草塔羊肉從何時開始名聞遐邇,已經無從追溯。現在能看到的,是草塔人把「羊」生意做得越來越紅火。草塔羊肉不僅名聲越來越響亮,銷售越來越廣,就連曾經廢棄的羊骨頭,也搖身一變成了寶,吸引眾多食客紛至沓來,「羊骨頭」已成為草塔除羊肉之外的另一張招牌。最有名氣的要數「鳳仙羊骨頭」,杭州上海的客人是絡繹不絕,對了,鳳仙是我親戚,報我名字打折哈。


18.同山羊羹

同山林茂而草盛,所產羊肉皮薄、肉精、少油、白淨、羶重,原汁湯攪早米粉,羊雜碎加紅辣椒,味道純真,辣口生津,清肺潤喉,還有羊湯、羊湯麵、羊雜煲。


19.同山牛雜湯

同山的牛雜湯色澤美觀,香氣濃鬱,牛雜質嫩味鮮,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更溫暖五臟六腑,除寒祛邪。


20.應店街的狗肉

在每年冬季,西施故裡的美麗卻無可奈何地歸屬於狗肉。滿街的狗肉店與琳琅的活殺狗肉,已經成就了西施故裡另一道美食風景。眼下冬季來了,城市和主要集鎮的夜生活在哪裡?在狗肉老店;飢餓來了,滿足胃口的地方在哪裡?在狗肉老店;客人來了,介紹特色小吃在哪裡?還在狗肉老店。諸暨人愛好狗肉,就像北京人喜歡吃烤鴨,天津人喜歡狗不理包子,紹興人喜歡呷老酒,誰也離不開誰了。應店街的狗肉,熟而不爛,油而不膩,香味撲鼻,讓人垂涎三尺。


21.嶺北鹽焗雞

這鹽焗雞啊,是我們諸暨一個非常偏僻的鄉鎮——嶺北的美食。選的雞都是在山上放養的小腳雞,一斤左右,肉質細嫩。我們也不知道嶺北人民怎麼會想出這麼一個好辦法,把雞活殺洗乾淨開膛後,就把整隻雞放到大鐵鍋裡,鋪滿鹽,用鹽慢慢焗熟。聽說焗的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用農村用的柴灶,用稻草燒火,控制火候,慢慢烹飪。一隻鹽焗雞做好,要花費好幾個小時。凡是嘗過這隻雞味道的人,無不交口稱讚,一時名聲大振,帶熱了整個嶺北鄉鎮的農家熱。很多人開車幾十公裡去嶺北,就是為了品嘗這種雞的美味。有的人一口氣能夠消滅掉2-3隻雞呢 。

大家如果有需要,可以去嶺北鹿苑山莊吃,我朋友,報我名字打折。


22.鹽滷豆腐

        在這個被食品安全事件充斥的年代,很難找到放心的食材,而放心的食材往往能在口感上就有很好的體現。鹽滷豆腐就是其中之一,一般市場上賣的鹽滷豆腐或多或少跟早前自己做起來的有區別。

        鹽滷豆腐是屬於黃豆的深加工。好的鹽滷豆腐,黃豆的來源很重要,基本上是以細毛豆為主。光有好的黃豆還不夠,還要不加任何的添加劑,比方說石膏粉(主要起到保水作用,水走不掉了質量就增加了)。還要有成熟的製作豆腐的技術,做的不好豆腐仍舊是不好吃的,會有焦味(技術很重要)。

        諸暨東白佃農家的鹽滷豆腐堪稱一絕,有需要的找他哦,同樣的,報我名字有折扣。

        好了,看了這麼多,是不是流哈喇子了?有機會來諸暨走走看看,品嘗諸暨特色美食,來了記得叫上我,我非常樂意當你們的導「吃」,哈哈。

       下一期我們將繼續為大家奉上諸暨的地方特色美食,敬請期待。

        後題記:本來第一篇公眾號推送文章是請首席微信運營官-大萌編輯的,結果這貨只顧著吃,把正事給忘記了,好吧,只能我拙筆編寫,謝謝大家支持,咱們下期再見!



                     吃貨版主個人微信,歡迎吃貨騷擾


淘寶店鋪:舌尖上的諸暨味道。有空可以看看嘍。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通化——遊子思鄉的味道
    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城相融,山水相依舌尖上的通化.mp3來自通化市旅遊服務中心00:0001:21通化,一座森林覆蓋率67.15%,被稱為天然生態氧吧的康養之城一路春風野菜香,野山菜也成為了許多遊子魂牽夢縈的家鄉味道。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野蔌山餚!刺嫩芽,又名遼東楤木、刺龍芽、刺老芽等,小小的嫩芽長在多刺的喬木上,生長於深山之中,採摘非常不易。
  • 味蕾上的諸暨
    諸暨人以烹製家畜、家禽,豆腐見長,尤以原汁原味的蒸菜為主要特色。在諸暨,比較特別的菜餚,一樣是豆腐,很多地方豆腐在喜宴上是見不到的,但諸暨紅白喜事皆有豆腐這道菜,俗有「諸暨三大碗,豆腐第一碗」的說法。另一樣就是狗肉,別處常常「狗肉上不了筵席」,在諸暨,狗肉名正言順地上了桌。凡此二例,著實讓不少初來乍到的外鄉人瞠目結舌。
  • 工地的味道,在舌尖舞蹈。
    工地的味道,在舌尖舞蹈。 吃飽了不想家這句話經常掛在外出工作的人嘴邊我們一起看看在四海為家中鐵二十局人的記憶中他們舌尖上
  • 松滋魚糕,舌尖上的味道傳奇
    剁勻的調料,點醒所有的味道。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無需計量,所有度的把握全在這雙手。順時針攪打,不斷調和水與油的比例……直到滿意的融合度。豐富的閱歷和敏銳的味覺,才能準確地把握魚糕的風味精髓。沒有秘訣,只是用心。
  • 武漢戰「疫」記:舌尖上復甦的城市味道
    (抗擊新冠肺炎)武漢戰「疫」記:舌尖上復甦的城市味道中新社武漢4月3日電 題:武漢戰「疫」記:舌尖上復甦的城市味道中新社記者 張芹一碗熱乾麵、一杯蛋酒,是武漢小夥楊子航每日過早(武漢方言,意為吃早餐)標配。
  • 探尋舌尖上的浦東味道 | 上海歆克勒特輯
    今天就跟隨歆克勒,   一起探尋「舌尖上的浦東」,   從美食中回味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李家五代傳承本幫廚藝故事,因《舌尖2》而聲名遠播,成為眾多慕名而來的食客追尋的傳奇。 舌尖之變,折射和見證著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繁榮、開放和交融的點滴。
  • 舌尖對什麼味道最敏感? 戳這裡為你解惑
    舌尖對什麼味道最敏感? 戳這裡為你解惑時間:2020-12-25 16:5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舌尖對什麼味道最敏感?戳這裡為你解惑 舌尖對什麼味道最敏感 小編帶來的是舌尖對什麼味道最敏感,具體詳情如下: 1、舌尖對甜味最敏感,舌兩側對酸味比較敏感,舌兩側前部對鹹味比較敏感,而軟顎和舌根部則對苦味敏感。味覺的敏感度常受食物或刺激物本身溫度   原標題:舌尖對什麼味道最敏感?
  • 玉泉區融媒體中心作品《舌尖上的青城味道:來二兩燒賣》榮獲...
    玉泉區融媒體中心作品《舌尖上的青城味道:來二兩燒賣》榮獲新華社《小康中國·千城早餐》優秀獎 2020-12-12 1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刺龍苞,春天的味道留在舌尖
    刺龍苞,春天的味道留在舌尖文、圖&視頻:呂勝菊  春天,是一個挑戰詩意、挑戰詞彙的季節,各種花兒競賽著綻放,各種葉兒競賽著舒展,各種鳥兒競賽著歡唱,讓人目不暇接。原來,下得了廳堂的男人也能別有一番韻味,這也讓三河村的生態美食成為一種獨特的舌尖記憶。
  • 舌尖上的潘潘小廚,南明東路上的黔菜味道!
    還原最本真的黔菜味道,追尋精緻佳餚,這就是貴廬家的黔菜味道。堅持品質出品,很多菜也是純手工製作,工序複雜也是許多店望而卻步的。 選用上好的土雞肉手打成泥,手工包裹蹄筋,再一個一個的滑水,純手工的技藝,使得師傅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呈現出來的鮮嫩可口美味,雙重口感在舌尖上面綻放。
  • 舌尖上的校園 | 濟南中學「榴槤酥」
    舌尖上的校園 | 濟南中學「榴槤酥」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原始的味道,無汙染的環境,天然生成的美食,舌尖上的記錄
    舌尖上的中國裡有這麼一段記錄,記錄了卓瑪和媽媽在原始森林裡尋找松茸的情節:穿越四季,我們即將看到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雲南香格裡拉被雪山環抱的原始森林,雨季裡空氣陰涼,在松樹和櫟樹自然混交林中,想儘可能地跟上丹珍卓瑪的腳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卓瑪和媽媽正在尋找一種精靈般的食物。
  • 舌尖上的漳浦
    四物湯,大補,媽媽的味道!豬肝面線,家裡的味道永遠最好豆花,忘不了小時候路邊五角錢一碗的味道舌尖上的漳浦,請你徵服!每一個漳浦人都應該吃遍漳浦無敵手(•̀ᴗ•́)و~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騰訊微博,分享舌尖上的漳浦,把所有人都饞得團團轉。
  • 【舌尖味道】晾乾菜
    民以食為天,在舌尖上的中國,吃成了世界上最具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一些飲食文化現象的出現,和當地當時的自然條件生活條件息息相關。
  • 舌尖上的校園│濟南二中「雜糧煎餅」
    舌尖上的校園│濟南二中「雜糧煎餅」 2020-12-22 19: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情· 小吃 | 舊時好味道,從舌尖到心頭
    當你走在寧波的尋常巷陌,打量沿街招牌,會發現「面」算得上是這個城市的「本命食物」。它藏於街頭小館之中,是城市生活裡日常而普通,卻無可代替的味道。要問最能代表甬城的本土麵館,則當屬「倉橋面結面」。這個有著甬城味道的小吃,因其特別的鮮嫩口感廣泛流傳。後來為了飽腹,拿面結配上燙麵、油豆腐和青菜,隨著氤氳的香氣上到桌來,在清晨以軟嫩的唇齒享受,為你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
  • 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解說的「節奏」美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具體闡釋其解說「節奏」中的韻律之美與迴環之美,為紀錄片解說的有聲語言創作提供理論指引。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解說;節奏;韻律;迴環 近年來,隨著紀錄片製作水平的提高和創作經驗的積累,紀錄片解說在眾多紀錄片創作元素中開始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 【舌尖上的美食】新疆烤羊肉串
    新疆的烤羊肉串可以說是風靡全國的一種小吃,在城鄉、街頭和集市上隨處可見,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1986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陳佩斯、朱時茂合作表演了小品《烤羊肉串》,使吐魯番這一風味小吃聲名大噪,蹤跡遍及全國。
  • 老巢縣的味道: 朝陽門鍋貼餃 ,巢湖舌尖上的鄉愁
    朝陽門的歷史淵源        不久前,我去了一趟三河,朋友說:「隔著巢湖,巢湖市的飲食文化也了不得,巢湖三珍和朝陽門一帶的早點名次也很大。」           據《康熙·巢縣誌》載:「明嘉靖三十六年,知縣嚴宏建造城垣周十二裡,高二丈三尺、厚六尺,上建四門城樓,南為迎燻門,北為拱極門,東為朝陽門,西為濱湖門。」這是關於朝陽門最早的記載。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發生過一次大地震,城牆崩坍十餘處,共二百多丈。知縣於覺世重修城牆,增高城垛,雉堞一新。此後又經過多次維修,一直保存到巢縣解放以後。
  • 舌尖上的校園│山東省實驗中學東校「羊肉湯」
    舌尖上的校園│山東省實驗中學東校「羊肉湯」 2020-12-08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