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磁王登上Science?分子磁體首次實現240℃高溫穩定的記憶效應!

2020-12-23 木木西裡科技

第一作者:Panagiota Perlepe

通訊作者:Itziar Oyarzabal,Rodolphe Clérac

通訊作者單位:波爾多大學

研究背景

氧化物、稀土、金屬間等無機磁體材料在現代技術應用中處於非常關鍵的地位,但是這些無機磁性材料有高耗能的合成過程(SmCo、AlNiCo)、元素種類特定(NdFeB、SmCo)、高密度、缺少化學可調變等嚴重缺陷。

面對該問題,開發下一代基於高豐度元素、價格友好有機配體的磁性材料受到了廣泛關注。

人們發現,由順磁性金屬離子和分子組成的分子基材料能夠產生類似傳統磁體的性能,同時材料組成能夠進行方便的、精確的調控,從而實現對其性質的優化。

通過將磁性金屬離子通過有機分子隔開,這種材料的密度大幅度降低(密度~1 g cm-3,傳統無機磁材料的密度一般>5 g cm-3)。當然無機磁體由於其高磁密度是無法替代的,分子磁體能夠作為補充用於磁電、磁響應、信息記錄儲存等領域中。

主要內容

有鑑於此,波爾多大學Itziar Oyarzabal,Rodolphe Clérac等報導了通過對Cr-吡嗪金屬-有機材料還原,合成了質量非常輕的分子磁性材料,臨界溫度達到242 ℃,室溫矯頑力達到7500 Oe,是以往報導材料最好結果的25倍。是迄今為止的首例在240℃高溫下還具有「記憶效應」的分子磁性材料,通過處理,材料在室溫中分別能夠表現兩種不同的磁性。

圖1. 分子磁體示意圖(https://m3.crpp.cnrs.fr/)

實驗設計

首先合成了兩種2D配位Cr-吡嗪結構CrCl2(pyz)2、Cr(OSO2CH3)2(pyz)2,這種二維結構中有比較強的磁相互作用,因此臨界溫度能夠提高。Cr(OSO2CH3)2(pyz)2在低於10 K表現為抗鐵磁性和絕緣性,CrCl2(pzy)2在低於55 K具有亞鐵磁性、同時在室溫中保持導電性。

圖2. Cr-MOF還原處理方法

表徵

在THF中,通過2倍量Li+[C12H12·-]-對Cr-吡嗪配合物進行還原,Cr(OSO2CH3)2(pyz)2變成空氣敏感的深灰色粉末材料,XRD表徵結果顯示,材料中產生Li[SO3CH3]的衍射峰,說明Cr-吡嗪中的OSO2CH3-陰離子從材料中脫除。進一步的表徵發現,OSO2CH3脫除後,Cr-吡嗪變為無定形結構CrII(pyz)2·-。臨界溫度提高至400 K,展現了硬磁體效應(300 K,3400 Oe)。

磁性

CrCl2(pyz)2和Li+[C12H12·-]-反應後,Cl從材料中脫除,因此八面體結構高自旋CrIII轉變為平面四方高自旋CrII,生成的材料臨界溫度達到510 K,變溫磁性測試結果顯示在510 K到室溫降溫過程中,材料從順磁性轉變為鐵磁/亞鐵磁性,在室溫展現了5300 Oe強矯頑力。該磁性達到了無機材料的級別,而且比目前各種分子磁體的磁性更高。

圖3. CrCl2(pyz)2製備的樣品磁性測試

內容來源:納米人

在鼠類的內戰裡,人類可能只是一顆被擺布的棋子

有個在 Nature 子刊論文致謝裡求婚的男友,是什麼體驗?

科研做得好,插圖少不了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切,萬磁王能飛這事,我現在就給你科學一下!
    實際上,讓物體懸浮並不需要複雜和高深的物理理論:萬有引力、靜電力和磁力分別是質量、電荷和磁體的基本屬性,它們的存在不需要能量維持。所以,要利用這些基本作用力能實現物體懸浮,是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的。該效應在外部磁場消失後是可以保持的,表現出這種特性的物質被稱為鐵磁物質。所以,鐵磁物質磁化後會很容易被萬磁王產生的磁場吸引。
  • 上海交大崔勇團隊首次實現超穩定鋯基MOF化身「繞指柔」
    上海交大崔勇團隊首次實現超穩定鋯基MOF化身「繞指柔」 2020-12-13 21: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美國化學會C&EN雜誌2019年度七大明星分子揭曉,你猜到了哪些?
    受周圍苯取代基空間位阻及電子效應的影響,並四苯核心骨架發生一定程度的扭曲,並非平面共軛結構,首尾相連的兩端扭轉角度可達97度。別看這種分子龐大且複雜,只需以四苯基呋喃與1,2,4,5-四溴-3,6-二苯基苯作為原料,通過三步反應即可實現有效的合成。
  • 採用霍爾效應傳感器實現燃油液位監測
    角度霍爾效應傳感器 角度傳感器依靠磁場絕對角度而得到測量值。這消除了磁體和氣隙變化造成的誤差。A. PWM 輸出:PWM 輸出IC具有很多優勢,比如更好的抗幹擾能力,並可以直接連接車載電池。B. 模擬電壓:傳感器IC 提供與角度成比例的模擬輸出電壓。
  • PIR介導先天髓樣細胞對非自身MHC分子的記憶
    PIR介導先天髓樣細胞對非自身MHC分子的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0 12:46:17 美國匹茲堡大學Fadi G. Lakkis、Martin H.
  • 《Science》:使用雷射首次實時捕獲漫遊分子片段
    本研究成果的藝術渲染圖實時研究分子水平層面的化學反應是實驗化學物理的中心主題。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實時捕獲到漫遊分子片段。自從發現漫遊作為甲醛(H 2CO)的重要現象,已在許多分子中間接觀察到。這種現象描述了一種令人沮喪的解離,即碎片以相對較大的原子間距離漫遊,而不是遵循傳統的過渡態解離。母體分子的初始自由基會自反應形成分子產物。光譜是通過靜態產品渠道解析的測量在光譜上進行識別的,但不能實時觀察到漫遊片段本身。
  • 2019年度C&EN七大明星分子揭曉,來看看它們都是誰吧!
    最近,7個分子登上2019年度C&EN明星分子榜單(C&EN’s molecules of the year for 2019)。學術經緯團隊就在此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7個分子的奇特結構與設計理念。
  • 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對撞機設計磁體
    鑑於LHC的磁體系統能實現8.3特斯拉的磁場強度,FCC系統將能實現16T的磁場強度。現在,對於那些從事FCC設計工作的人來說,問題是:科學家們接下來必須要完成怎樣的技術壯舉才能產生出如此強大的磁場?FCC將需要4500多個磁體,這些磁體必須基於新的設計和材料。
  • 研究揭示Poly(A)穩定RNA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Poly(A)穩定RNA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1:09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Joan A. Steitz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堪稱宇宙「萬磁王」,我國慧眼衛星發現最強磁體,高達10億特斯拉
    磁力是一種常見的自然力,磁鐵可以吸引鐵等金屬,有磁性的指針可以依靠地球磁場指示南北,地球產生的磁場可以在地表7萬公裡外阻擋太陽風中帶電粒子的襲擊,從而保護地球大氣層的穩定存在,人類生產電力更離不開磁場,無論是水電、火電、核電還是風電,都是利用動能作用下對磁線圈的擾動而產生電流的。
  • 南科大《Science》:室溫下離子明膠的巨大熱電勢效應!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劉瑋書副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陳剛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研發出了以離子為能量載體的新型室溫熱電材料,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從而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mV/K的巨熱電勢效應,比典型的電子熱電材料高了近兩個數量級。
  • Science Advances:揭示細胞「物流系統」分子機制
    細胞內物質的有序運輸,依賴於細胞骨架和分子馬達蛋白二者相互配合來完成。前者相互交叉形成網絡,分布於整個細胞中,為細胞內各類物質轉運提供軌道;而後者則是胞內物質運輸的直接承載者,負載貨物行走於細胞骨架構成的軌道上,將貨物運送到特定區域。一旦細胞內物質運輸體系發生紊亂,則會引發各類疾病。研究表明,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症、亨廷頓舞蹈症等,都與神經元軸突中分子馬達蛋白介導的物質運輸受阻有關。
  • 利茲大學研發新式無稀土環保磁體 可用於花費電子產物/電動汽車等
    磁能積是掂量磁體強度的一種目標。該鑽研小組在零下195攝氏度時調查磁體強度的增長情況,有望經歷化學技巧掌握碳分子,在室溫下獲取一樣的結果。利茲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團結首席鑽研員Tim Moorsom博士顯露:「這是首個可與釤鈷等稀土永磁體相媲美的無稀土磁體。
  • AlphaZero登上Science封面:從小白開始制霸多個遊戲
    近日,AlphaGo 的「完全自我博弈加強版」AlphaZero 的論文又登上另一大頂級期刊 Science 的封面。在論文中,AlphaZero 不僅徵服了圍棋,也在將棋、西洋棋等複雜遊戲中實現了超越人類的表現。此前不久,DeepMind 還推出了 AlphaFold,成功地根據基因序列預測出蛋白質的 3D 形狀,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了科學研究領域。
  • 晶界液相擴散調控釹鐵硼磁體織構形成能力與矯頑力研究獲進展
    熱變形工藝是製備納米晶塊狀釹鐵硼永磁的重要工藝之一,低熔點晶界相被認為是磁體通過流變獲得織構的關鍵因素,因此缺少晶界相的貧稀土納米複合磁體很難通過熱變形工藝獲得優異的晶體學和磁學織構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1/24/science.abe8863圖1 論文截圖這篇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浙大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記憶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doi:10.1126/science.aaz2288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駐免疫細胞,它們是第一反應者,總是在尋找發生差錯的地方。它們大約佔我們腦細胞的10%。在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大腦中的被動旁觀者,僅在受傷或感染時,它們才起作用。
  • 漫威漫畫人物介紹:萬磁王
    萬磁王(Magneto)初次登場於《X戰警》第1期(1963年9月),是大家對萬磁王的印象肯定是來自狼叔休·傑克曼飾演的《金剛狼》系列和《X戰警》系列,不過在狼叔電影的裡面萬磁王前期都是以老年狀態登場,不過即使如此老萬還是那個老萬一點都沒有變,不管是他對人類的憎恨還是自己的超能力,他唯一變化的只是自己的容顏。相反老的萬磁王能力卻是空前的強大,比他年輕時期還要強大,尤其是在《X戰警:天啟》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