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在那裡?

2021-02-19 愛之家青年團契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在於:在世界範圍內,天主教、東正教、新教被統稱為基督教,都以「聖經」為經典。天主教以自己的「普世性」,自稱公教,信徒稱其所信之神為「天主」。天主教以梵蒂岡教廷為自己的組織中心,以教皇為最高領導,實行「聖統制」和「教階制」。天主教的《聖經》有73卷,其中《舊約》46卷,《新約》27卷。天主教堂中一般有聖母、耶穌、聖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職人員均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須獨身。天主教不主張信徒離婚。天主教主要節日有復活節、聖誕節、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等四大瞻禮。教徒在天主教節日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彌撒。 在中國,基督教則專指「新教」,又稱為「福音教」或「耶穌教」。基督教不接受教皇的領導權,沒有自己的權力中心,廢除了天主教的教階制,認為教徒無需神職人員即可與神直接交通。基督教《聖經》只有66卷,《舊約》中有7卷未收入。基督教堂中一般沒有塑像,只掛一個十字架。基督教的教職人員是主教、牧師、長老、傳道員。有男性,也有女性,可以結婚,基督教不主張信徒離婚。基督教主要節日有復活節和聖誕節。基督教節日和星期日信徒到教堂做禮拜。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不同

許多人以為天主教和基督教沒有甚麼分別,甚至基督教範圍內的基督徒也有同樣的看法,以為兩者之間非常接近,也有許多人以為基督教是從天主教分出來的 新教,這種思想和看法是錯誤的。他們只注意到馬丁路得的改教運動產生了基督教,完全忘記自從耶穌降世一直到使徒時代,基督教便己經存在。天主教是使徒以後 基督教日趨腐化的產物。事實上,在第四世紀羅馬王君士坦丁統治之前,在基督教裡絕對沒有教皇這一種位分。並且在第七世紀的初葉各教會才同意教皇作為教會中 看得見的元首。所以我們縱使按最保守的講法,在第四世紀初葉以前根本就沒有天主教,因為天主教最大的特點是有教皇,基督教乃是早在基督時代便開始存在的了。

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信仰上是絕對不相同的。宗教是講究信仰的,不講信仰的不是宗教。基督教的信仰和天主教的信仰有甚麼差別?本文限於篇幅僅列舉十點以為參考:

一.教皇

天主教以馬太福音第十六章十六至十九節為根據,認為彼得為教會第一任教皇,這是十分牽強而且不成理由的。他們的根據是以耶穌曾對彼得說過這樣的 話:「……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盤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耶穌在這裡所說的,「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盤石上」的盤石是指彼得本身抑 或是指彼得的信仰——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我們暫且不談原文的爭論。但不論「這盤石」是指彼得本身,或是指彼得所承認的信仰,和教會中有教皇的位 分都是毫不相干的。相反的,耶穌明明教訓門徒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一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 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二○:25-28)所以天主教有教皇 的設立是與聖經的明文直接衝突的。

天主教傳說彼得在主後四十二年到六十七年這二十五年中在羅馬作教皇,這是完全沒有聖經或歷史根據的,而且在這些年間彼得是否到過羅馬 也沒有聖經的記載。保羅在主後五十六年左右寫信給羅馬教會,曾經向二十七位信徒問安,卻沒有提彼得的名向他問安,倘若當時彼得是在羅馬,保羅是沒有理由不 問彼得的安;因為彼得在他的書信中稱保羅為「親愛的弟兄保羅」,保羅又曾在羅馬寫過六封書信給其它各地教會,六封書信沒有一封提過彼得的名字。天主教竟認 定彼得是第一任教皇,又擅自定了條例以為教皇必須有人承繼。他們認為教會必須有看得見的元首,既然彼得是第一任教皇,就當有繼承的人維持他的職位;可是他 們不能在歷史上找出第二任教皇的記載。既然世上沒有第一位的教皇,當然沒有繼任的教皇了!所以羅馬教記戴他們歷代的教皇歷史時,從彼得以後到羅馬教成立之 間,好些「教皇」都沒有史實可記,況且使徒中最後離開世界的是使徒約翰,倘若教皇是應當有人繼承的話,使徒約翰理當是最合適的人選了。可是年老的約翰在他 的書信中沒有半點吐露他是教皇,只稱自己為長老,反而在他所寫的啟示錄中,極力高舉耶穌基督為萬主之主,萬王之王。

二.拜馬利亞

天主教敬拜主耶穌也敬拜馬利亞,甚至高舉馬利亞過於神和主耶穌。他們認為馬利亞是永遠童貞的女子,在生了主耶穌後沒有和約瑟過夫婦生活,馬利亞 是耶穌的生母,耶穌既是聖子,馬利亞便是當然的聖母。人要向耶穌求甚麼,應先向馬利亞求,通過她的代求,必能蒙應允,如此便把馬利亞視為人與耶穌之間的中 保。把馬利亞的地位抬高,實際上便是貶低耶穌中保的地位,這種講法違背聖經的真理。

1. 聖經記載的馬利亞是約瑟的妻子,在馬太福音第一章明載天使吩咐約瑟把她娶過來作他正式的妻子。在第一章的末了一節如此說:「只是沒有和她同房,等他生了兒 子。」小字註明「有古卷作等他生了頭胎的兒子。」這一節經文很明顯給我們看見約瑟娶過馬利亞以後,並沒有親近她,但等她生了耶穌以後才過夫妻生活。

2. 馬可福音第六章三節記載耶穌還有許多兄弟姊妹,耶穌本鄉的人議論他的時候說:「這不是那木匠麼?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布、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麼?他妹 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裡麼?可見馬利亞除了生耶穌之外,又生雅各布、約西、猶大、西門和耶穌的妹妹們,倘若約瑟沒有和她親近,她怎樣會再生這些孩子呢?難道約 瑟娶了這個妻子以後,卻另外再娶?既有妻子卻又另娶,豈不是犯姦淫?另娶之後,如何處置髮妻?無法自圓其說。

3. 按聖經的記載馬利亞和主耶穌除了在肉身的關係是母子以外,她便和其它的信徒一樣只是一個人而已,如使徒行傳第一章第十四節記載馬利亞和其它一百一十九名信徒一樣的向主禱告,馬利亞和普通信徒只有一樣不同,就是她把身體獻上被主使用,讓主道成肉身到世上來。

使徒保羅在提摩太前書第二章五節說:「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注意:「只有一位」, 不能在基督以外另有一位中保,這一點明明違背聖經。倘若馬利亞或是其它去世的聖徒能代信徒轉達禱告的話,便是說他們也是信徒和主耶穌之間的中保,聖經完全 沒有這樣的記載證明基督之外另有中保。

三.敬奉偶像

天主教是敬奉偶像的宗教,基督教則是完全拒絕偶像的。照毛勞主教所寫的「我的公教信仰」中曾論到每一位天主教徒最少要供奉聖母像和耶穌受苦像。 除了向上述兩像敬禮外,還主張信徒要向一些聖徒的像敬禮。他們稱對神行的禮是「崇敬之禮」,對聖徒像則是「敬禮之禮」,不是要拜聖人,乃是表示尊敬而已; 因為聖人是天主的朋友,我們理當向他們敬禮。這便和聖經的明訓有衝突。十誡的第二誡是這樣:「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麼形象,彷佛上天、下地、和 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又羅馬書第一章二十二至二十三節中說「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將不 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佛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天主教對偶像行敬禮,明明違反了聖經的教訓,聖經叫我們不可事奉偶像,不可把神的榮耀 變為偶像,基督榮耀的形像不是人心所設想的偶像所能代替的。

天主教解釋說他們不認為那些像為偶像,所行的敬禮不過對聖人表示尊敬之意而已,這是取巧的說法,實際上和敬拜偶像是沒有分別的。照聖 經的話,我們就算敬拜耶穌的像也不對的,何況敬拜馬利亞及其它聖人的像呢?天主教徒常站在教堂內外的聖徒像前念經敬禮,實際上取代了對獨一神的敬拜,否認 對像敬禮是「最高的敬禮」是巧辯而已。

四.聖經與遺傳

毛勞主教在「我的公教信仰」第一冊論到公教和聖經那一章中有兩小段的話說「只有聖而公教會從天主獲得解釋聖經的權力,任何人不可作與聖而公教會 的傳解相反的解釋。」另一段又說:「聖經中並沒有完全包括了為救靈魂而必須的全部真理。」舉例來說,天主教徒必須守主日才能得救,但是在全部聖經中從創世 記到啟示錄找不到一句確定必須善守主日的誡命。

這兩小段話可說是天主教對聖經的主要看法,一方面他們認為聖經沒有包括整個救恩真理,換句話來說在聖經以外教會仍可以從神另得啟示, 指示人如何得救。他們不但不根據聖經並無記載人必須守主日才可以得救,以說明守主日不是得救的條件,反而憑天主教會定規了要守主日才能得救,而斷定了「聖 經不是包括救靈魂的必須全部真理」!真是本末倒置,是非顛倒。由此可見天主教把教會的權力放在聖經之上,以為聖經的真理還不夠完全,從而擅自定規各種誡 命。

請看聖經如何指出他們的錯誤來:啟示錄第二十二章第十八至第十九節說:「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豫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豫言上加添甚 麼,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甚麼,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從啟示錄的末了給我們看見神的啟 示已經完全,人不能再在聖經以外加增甚麼啟示,教會無權力設立聖經以外的真理,只可以照聖經真理來定規她的原則,指導信徒在信仰上和生活上實行真理。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後三:15-17)

注意:提摩太是從小明白聖經,不是作傳道才明白聖經的,乃是在他還是一個猶太教徒,沒有遇見保羅以前,已經明白聖經。可見早在使徒時代人人可以閱讀那些遠較新約難明的舊約聖經,任何基督徒可以借著聖靈的教導領悟聖經的話,絕不是只有神父或聖品人才可以明白聖經的。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換句話來說,只有神默示的才是聖經,只有聖經才是神的啟示,人不能在聖經以外說他得了神的啟示。主耶穌在約翰 福第五章第三十九節說:「你們查考聖經(小字或作應當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可見基督徒是應該查考聖經的。

在舊約,摩西勉勵以色列人要殷勤把神的律法教導他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系在手上為記號,帶在額上為經文,可見普遍的人當讀聖經而明白聖經。

使徒保羅稱讚庇哩亞人比帖撒羅尼迦的人好,「因他們甘心領受這道,天天查考聖經。」(徒一七:11)可見照聖經的記載,每一個基督徒應該讀聖經。

為甚麼天主教說聖經並不包括整個救恩真理?因為他們有許多規條是沒有聖經根據的,是受異教影響加上去的,而且教會的權威實際上高過聖經。

五.大小罪與煉獄

天主教把罪分成大罪和小罪,大罪即該死罪,使靈魂死的罪,小罪就是不致於死的罪。「我的公教信仰」第二十章說:「大罪也稱為死罪,因它奪去成聖 的恩寵,……褻瀆聖神,殺人,縱火,搶劫,姦淫等都是大罪。小罪即可赦免之罪,意即易得赦免的罪。如不忍耐,小過錯,不關重要的謊言等。」在「我的公教信 仰」第二十七章又說:「在不大重要的事上犯了罪,便是小罪,或者有時雖在重大的事件上犯罪的人並未想到事情的重大,或未完全同意所犯的罪仍是小罪,如某人 偷了一隻鑽石戒指,原意以為只是假造膺品,那他所犯的罪便是小罪。」他們認為大罪必須借著聖洗,告解、聖事才得赦免,小罪使人失去神的恩典。人若犯了小 罪,還未做補贖的工夫便死亡,他的靈魂會下到煉獄,要遲一些時才能進天堂。這些教訓完全沒有聖經的根據。聖經對罪雖有輕重之說,對赦罪之道卻沒有大小之 別。天主教以無關重要的謊言是屬於小罪,但聖經怎樣論到謊言的罪呢?聖經說:「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 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啟二一:8)請注意這裡說「一切說謊話的」沒有說是緊要的或是不緊要的謊言,顯然聖經認為 一切說謊話的都該滅亡的。謊言的罪不是小罪,和其它使人滅亡的罪同樣是大罪,主耶穌說:「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 上也不義。」(路一六:10)。聖經論到人因罪而滅亡的時候,沒有分大小罪的。「罪的工價乃是死。」(羅六:23)又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 耀。」(羅三:23)「虧缺了神的榮耀」包括一切罪。

至於人死先到煉獄,為仍在煉獄之親友多做功德,可使他們早升天堂,與佛教的念經、做法事來超度死人極為接近,與福音真理背道而馳。

六.神父赦罪

天主教對信徒犯了罪認為當向神父告解,借著神父的宣告才得赦罪。他們主要的根據是在約翰福音第二十章二十二至二十三節耶穌對十二門徒所說的話。 但十二門徒之中沒有一個是神父。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二十章二十二至二十三節的應許是為著向外傳福音用的,卻不是說門徒自己有赦罪權,或說信徒當得著他們的 赦免才算得赦罪,使徒行傳第八章使徒彼得遇到行邪術的西門,他企圖向彼得買按手在人身上而賜下聖靈的恩賜,彼得對他說:「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吧,因你想 神的恩賜是可以用錢買的,你在這道上無關無分,因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請注意下面一節)你當懊悔你這罪惡,祈求主……叫你們所說的,沒有一樣臨到我 身上。」請注意西門是在主的道上無關無分的人,卻希望彼得求主使他不致於受刑罰咒詛。彼得告訴他,你當懊悔這罪祈求主。彼得要他自己祈求主,不是求彼得的 赦免。此外,在使徒行傳第五章,彼得曾使亞拿尼亞和撒非拉在眾人面前死亡,保羅在第十三章使以呂馬瞎眼,他們運用的都是屬靈方面的權柄,不是因為他們有一 個特殊的地位,人家便都得來向他們認罪,乃是他們自己有那種靈性的程度,便按他們的信心運用屬靈的權柄。他們照神的旨意咒詛甚麼人,甚麼人便受咒詛,但現 今的神父並沒有彼得保羅的屬靈權柄。彼得保羅運用這些權柄的時候,也不是要人向他認罪,乃是行出懲罰性的神跡來。聖經也沒有給我們看見信徒要向古聖徒認罪 的例證。使徒約翰在他的書信中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裡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他要信徒向義者耶穌基督認罪。約翰壹書第一章第九節: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撒該悔改的時候,是向主耶穌認罪還是向使徒認罪?在主十字架旁的強盜並沒有向神父告解,更沒有從神父得著赦免的憑據,耶穌卻應許他當天便可以和他在樂園裡了。

七.聖體和彌撒

天主教根據耶穌和門徒最後晚餐所設立的聖餐禮儀所說的話:「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這是我立新約的血,為多人流出。」因此他們認為聖餐的 餅和葡萄汁經過祝福之後,便變成真的耶穌的身體和耶穌的血,而且還有耶穌的人性和神性隱藏在餅和杯裡,這就是天主教變質不變形的講法。並進而推論說,既然 杯和餅經過祝福而成為主耶穌的聖體,餅和杯的任何一部也包括了耶穌基督的靈魂和神性人性的全部。在「我的公教信仰」一書中論及聖體還有以下的話:「念了聖 體經,祭臺再沒有餅和酒的存在,因為餅酒變成了耶穌的聖體聖血,但是餅酒的形像卻還存在,所謂形像便是餅酒的顏色滋味軟硬、大小、輕重等,祝福過了的聖 體,就表面與原有的麵餅完全一樣,口味感覺也和原餅完全一樣,但是它己經不是麵餅,因為它整個的本質已經變作耶穌的聖體。」又說:

「另外任何一部分面形和任何一滴酒液內都有整個的耶穌存在,面形可以剖分,耶穌的聖體卻不可以剖分。原是完整地存在每一個最小的部分中。」另一段又說:

「耶穌既然確實在聖體中,我人該怎樣恭敬聖體?」

「我人恭敬聖體當如對天主本身一樣的恭敬朝拜。」

「祭臺上的聖龕中幾時供有聖體,前面使用繡簾掩任,並燃著一盞常明燈,我人在進堂和出堂的時候,常該向聖體曲膝請安,用表朝拜。」又說:

「為要表現我人愛慕耶穌和感恩的摯情,每天可以進堂拜聖體、望彌撒、領聖體。」

所以有些虔誠天主教徒的家中設有耶穌的像,也有「常明燈」;因為有耶穌的聖體在其中,要經常朝拜。由於天主教相信祝福過的酒和餅就是耶 穌聖體本身——真正的耶穌,所以他們經常舉行彌撒,把隱藏在酒和餅的耶穌當作祭物再次的獻祭給神來為人贖罪,他們每一次這樣舉行彌撒,就是多一次把主耶穌 重釘在十字架上,所以天主教舉行的彌撒和基督教守聖餐有不同的意義。天主教的彌撒是要將耶穌再獻給神為人贖罪,使人得赦罪;基督教的聖餐是要記念主在十字 架為我們受苦所付救贖之功,是記念的性質,而天主教乃是朝拜之意。

當逾越節的那一天晚上,主耶穌拿起餅來說:「這是我的身體,你們拿來吃。又說,這是我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當主耶穌把餅和酒遞給門 徒的時候,是否這餅和酒正式變成主耶穌的身體?其實耶穌那時還站在他們面前,餅和酒都沒有變作另一個主耶穌的身體和血,天主教就是這樣咬文嚼字地按字面強 解了聖經真理。

主耶穌曾說我是葡萄樹,他沒有真的變成葡萄樹。主耶穌說我是門,也沒有真的變成門。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很明顯說明耶穌所祝 福的餅和酒是表明主的死。請看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二十六節:「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並沒有說這餅就是主的身體和主的血, 乃是要表明主的死。天主教把充滿記念基督的愛和代死意義的儀式,作為信徒敬拜的對象。使人在敬拜獨一神以外又敬拜一切代表獨一神的東西,就是神所厭惡的偶 像及其同類品。

希伯來書第九章二十五至二十六節——「也不是多次將自己獻上,像那大祭司每年帶著牛羊的血進入聖所。如果這樣,他從創世以來,就必多次受苦了,但如今在這末世顯現一次,把自己獻為祭,好除掉罪。」注意:這裡明明說耶穌不是多次將自己獻上,乃是一次獻上。

又第十章十至十二節——「我們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他的身體,就得以成聖……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 了。」這裡一再的強調主耶穌只一次獻上身體,成就了永遠贖罪的事。現今我們每逢多得一次赦免,並不是說耶穌又多一次為我們釘在十架上。乃是根據耶穌那一次 為我們在十字架獻上自己為祭,贖了我們的罪,那一次的功勞存在到永遠,我們是繼續的支取他那一次的功榮而得赦免,卻不是把耶穌不斷的一再拿來獻祭,好像天 主教所說餅和酒經過祝福,及念聖體經以後便成為有神性人性全備的耶穌聖體,然後把聖體獻祭給神再一次為我們贖罪。這正是希伯來書所說的,是將耶穌重釘十字 架上,明明的羞辱他。

八.功德赦罪

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教義上和信仰上最大的不同是基督教是因信稱義,憑恩典得救;天主教是憑功德赦罪得救。天主教的一切儀式和重要禮儀都一樣有功 勞,使信徒可以減輕罪孽而得若干赦免,對他們的得救更有助益而已。在「我的公教信仰」一書中論及聖體和終傅,就是臨終聖事第十五面中有一段關於終傅的講解 如下:

下面的一段經文是附有臨終大赦的,經文是:「籲,我天主我今準備甘心領受爾手賜我之任何情形之死亡,及一切煩惱、愁苦及病痛、如爾聖意。」又說:

「人在沒有病的時候,告解領聖體後,發愛天主的心情,誦念上面的經文,可得一個全大赦,並有臨終大赦的效力。我們該知道,妥善得到一個全大赦,可使死後直升天堂,為此我人該怎樣熱切輔助病人,為得到這樣的神恩呢?又說:

「假如我人把這些浪費的金錢用到彌撒和行哀矜等善功去,那對死者的靈魂會有更大的益處。」

這些都是將功贖罪的方法,是世人自己設想的方法,並不是聖經中憑恩典得救的原則。

又如洗禮,他們稱為聖洗,基督教的洗禮是見證現在的我不再是我,已經歸入耶穌基督的死,與他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天主教的洗禮卻是除罪功效的儀式。「我的公教仰」中關於洗禮如此說:

「聖洗是吾主耶穌親立的聖事,為消滅求進聖教人的原罪本罪,並一切罪罰,使成天主和聖教會的義子,也就得到領別件聖事的名分。」

論到聖洗的效能又說:「聖洗是唯一的赦免原罪的聖事,它赦免我人的罪和本罪,並赦免罪惡所當受的暫罰。」

又如天主教相信念經有赦罪的功效,天主經就是主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禱文,聖母經是馬利亞受聖靈感動所稱頌主的話。他們以為念聖母經,由 聖母轉達他們的禱告而得神的恩典和赦免。他們念經的時候手拿一串念珠,一面念一面算,念珠中有大珠,也有小珠。數小珠的時候便念聖母經,數大珠的時候便念 天主經,每逢念了五十篇聖母經,五遍天主經,便算為一份玫瑰經,他們以為玫瑰經附有許多大赦,如果教徒拿著附大赦的念珠來念玫瑰經,每逢念一次天主經或聖 母經,或是聖三光榮頌,便可以得著三百日大赦。凡是這一類的事天主教都視為十分隆重的儀式,完全是用功德叫人得赦罪的原理。但是聖經告訴我們得救只有一個 方法,就是出於神的恩典。以弗所書第二章八至九節——「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天主教這一切的儀式是和聖經的明文完全衝突的,雖然天主教也講信心和恩典,但他們卻把信心也看作是行為的一種。聖經卻告訴我們得救的信心「不是出於自己, 也不是出於行為」。天主教的恩典是用工價得來的,但是聖經說:「作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稱罪人為義的神,他的信就算為 義。」(羅四:4-5)

九.聖體遊行

天主教有每年例定的若干日子為「聖體遊行」典禮:(1) 在「遊行隊的前面常用苦像引導。兩旁一對蠟燭,有時也張打旗幟等。(2) 除了聖體遊行外,通常要捧聖像等。」

「聖體」遊行,特指抬耶穌像遊行。「在遊行中,司鐸恭捧著聖體,供在特備的露天的祭臺上,供人朝拜。」(我的公教信仰第六冊頁「苦像」即耶穌受苦像)

事實上天主教除了抬耶穌的「聖體」遊行之外,還另有不同的節日「恭捧」其它古聖徒的像遊行。而遊行的目的是在公眾前表現他們所信的,並聯合眾人的祈禱懇求天父的仁慈。這類事跟拜菩薩的人在菩薩節日抬偶像遊行,以宣揚他們所信的偶像之靈驗,並求菩薩保佑賜福的用意相同。

十.聖徒神化

中國人民間迷信所拜的神明,不分儒、釋、道,多半都是本國歷史上的聖人,英雄……被人升格為神,而成為眾民敬拜的對象,由於這些由人升格為神的 神明愈來愈多,所以通常拜偶像的人僅特選一二或三數個神明作為特別虔誠膜拜的對象。天主教則把聖經或教會歷史中的人物神化,並教導信徒懇求聖徒代禱。「我 的公教信仰」第三冊「敬禮聖母和聖人」一章中說:

「……當我們領洗的時候,要取一位聖人的名字作聖名;年中每日都要紀念一位或數位聖人。聖堂中懸掛著聖人們的聖像。此外在彌撒中、禱文和公共祈禱中,常在呼求著聖人們的代禱。

在一切聖像中,我們首先敬重苦像,那是我人得救的象徵…… 」

「公教人臨終時,手中要捧苦像。這苦像要陪他到墳墓中去。每一個公教家庭,都應該有一尊苦像,供奉在適宜的地方。」

總括來說,天主教的教義和基督教的教義不單不相同,更是相背。天主教的原理和中國人拜菩薩的原理相似。雖然天主教用了聖經的人物和名詞,卻是民間迷信的原理,所以天主教和基督教是完全兩樣的宗教。

有人建議天主教和基督教合一,這不是從信仰的立場提出的要求,乃是按屬世利益方面或對世界政治影響力方面而提出的主張。從信仰立場來說,基督教和天主教是應當分開的,絕不應當合一。

相關焦點

  •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
    基督教之各教派,在過去四百餘年內,已分裂為數百大小不同的教派。在歐美各國,基督教各教派統稱為「誓反教」,乃因當時路德教派在德國得勢後,嚴禁天主教舉行彌撒聖祭。數年後,即於一五二九年,斯倍爾國會又宣布恢復天主教舉行彌撒聖祭之自由,當時國內有五個皈依路德教派的王侯和十四座城市的路德派信徒,群起誓死反對,稱自己為誓反教派。自此以後,自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派都稱為誓反教,以示與天主教分離之意。
  •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區別在哪裡?
    一直到主後三世紀末,教會組織受羅馬政治法律的影響,形成了羅馬大公教,後稱羅馬教,1054年才稱天主教。因此天主教又稱「羅馬天主教」。公元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東西,因此基督教也就分為東西,東為「東正教」(亦叫「希臘教」「正教」)。西為「羅馬教」(亦叫「天主教」)。正式分裂是在1054年,史稱東西大分裂。
  • 基督教和天主教有什麼區別?
    我們有許多人對基督教三大派系究竟有什麼區別,還是模糊不清。
  • 基督教、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區別
    二、分歧  在前述的那些首要的共性的前提之下,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區別和分歧卻也是顯明的,特別是新教與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的差別更大(天主教和東正教雙方的不同倒不是太多)。除了外在顯著區別外,彼此之間的教義、組織結構、神學觀念、禮儀、信徒的信仰方式等,都有著天壤之別。
  • 基督教的三大派別 -- 天主教 基督新教 東正教
    天主教亦稱「公教」,公教一詞源於希臘文Catholic,意思是「普世的」、「大公的」,所以被稱為公教;因為它以羅馬為中心,所以又稱「羅馬公教」;Catholic一詞按音譯,又稱「加特力教」,有時也被稱為「舊教」,以區別於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傳入中國後,信徒們稱所信奉的神為「天主」(取自《史記·封禪書》),意為至高至上的主宰,所以被稱為「天主教」。
  • 天主教與基督教究竟有什麼不同?
    有些基督教人,因對天主教了解不夠,看天主教恭敬聖母,逐產生誤解。當人問起基督教與天主教有什麼不同時,他們便答覆說:「基督教拜上帝、拜基督,天主教拜瑪利亞,天主教是瑪利亞教。」 這種誤解答覆,引起一些教外人的相信,也引起更多教外人的質疑,遂向天主教提出此問題,尋求解答。
  • 正統誓反教與羅馬天主教的區別
    正統誓反教與羅馬天主教的區別作者:何奇偉「誓反教」,在中文界
  • 羅馬天主教如何離棄了使徒的基督教?
    西方的羅馬天主教在羅馬主教們的領導下,歷經數世紀的傳播,稱得上是遍及天下。隨著相當長時間的逼迫與仇恨的結束,以及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教會曾有一段時間享受平靜,享有特權與威望。雖然教會迅速走向世俗化,但從君士坦丁信主到宗教改革的這段時間裡,教會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
  • 天主教(次經)和基督教(正典)
    ,又說天主教可以統領基督教,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來了解歷史所呈現的事實吧!公元1054年基督教分成二個教會: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東方教會,史稱希臘公教會或東正教;西方教會,史稱拉丁公教會或羅馬公教會。羅馬公教由教宗以實質性領導。為辨別這兩個公教會,一般稱希臘教會為東正教(ORTHODOX),稱羅馬公教會為 ( CATHOLIC中譯:天主教 )。16世紀從羅馬公教會再分枝的基督新教,。
  • 先有天主教還是先有基督教?
    「天主教是使徒以後基督教日趨腐化的產物……天主教最大的特點是有教皇。」「我們說到了590年天主教正式形成。理由是:這時候第一位正式的教皇出現了,他是大額我略(Gregory the Great)……直到馬丁路德時代,亦即天主教最敗壞的時代……馬丁路德才能終於改革成功……事實告訴我們,天主教是從基督教變出來的叛教。」
  • 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之異同
    三大教派的神學方面的異同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在神學的主要方面並無很大不同, 都相信獨一無二的天主, 三位一體( 聖父、聖子、聖神), 基督論, 創世論,救贖論, 恩寵論, 教會論, 末世論, 天堂, 地獄等。
  • 陳終道: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區別
    這兩小段話可說是天主教對聖經的主要看法,一方面他們認為聖經沒有包括整個救恩真理,換句話來說在聖經以外教會仍可以從神另得啟示,指示人如何得救。他們不但不根據聖經並無記載人必須守主日才可以得救,以說明守主日不是得救的條件,反而憑天主教會定規了要守主日才能得救,而斷定了「聖經不是包括救靈魂的必須全部真理」!真是本末倒置,是非顛倒。
  •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分支?歷史上教皇、紅衣教主、大主教誰的級別高
    實際上,比較公認的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只有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有佛教。這三大教,基本上都是跨民族、跨地區、跨國家甚至跨大洲的宗教。他們分布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由於影響能力太大,所以稱之為三大宗教。其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歷史上都對皇權有很大的影響。唯獨佛教到了咱們這兒,變得相當溫順,沒辦法,不溫順很難存活下來。那麼還有一些其他宗教是咋回事呢?
  • 堅決有力抓實全市天主教、基督教場所疫情防控巡查工作
    自2月以來,市民宗局對全市天主教、基督教場所落實疫情防控工作進行檢查。  一、狠抓落實,持續巡查。市民宗局黨組書記、局長汪茂鑄帶隊到重點場所天主教石室堂、基督教東山堂開展疫情防控檢查工作,要求業務處室,掌握全市天主教、基督教宗教活動場所每日動態,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 蕭山區天主教愛國會、蕭山區基督教「兩會」開展宗教中國化座談會...
    12月2日,蕭山區民宗局指導蕭山區天主教愛國會、蕭山區基督教「兩會」開展宗教中國化座談會並進行憲法普法宣傳活動。區天主教愛國會、區基督教兩會班子成員、場所負責人和宗教教職人員70餘人參加座談和普法宣傳,蕭山區委統戰部部委、區民宗局副局長史皙琦和城廂街道宣統委員蔡頤到場指導。
  •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三)
    (一) 三教的淵源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起源自古老的猶太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被稱為天啟宗教或亞伯拉罕諸教,三者關係非常密切。如基督教的《舊約全書》就是猶太教的經書《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三教的神話人物也有很多相同(如亞伯拉罕,伊斯蘭教稱為易卜拉欣;上帝耶和華,伊斯蘭教稱為真主安拉)。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脫胎於猶太教,其根基是猶太教的經典《塔納赫》。
  • 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區別
    基督教與猶太教同源,兩教均誕生於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聖城。但先有猶太教,後有基督教(即今之天主教),後者是由前者衍生而來。公元1世紀,基督教起源於巴勒斯坦,相傳為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所創立,在羅馬帝國後期流傳於帝國全境。基督教在1054年發生第一次分裂,分為羅馬公教(基督教)和東正教; 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後,羅馬公教(基督教)又分為天主教(又叫做舊教、公教、加特力教)和新教(又叫做誓反教、抗羅宗,在我們國家稱其為基督教)。新教的支派很多,又六大支派,事實上還有很多小支派。
  • 貴州天主教基督教團體嚴禁舉辦集體宗教活動
    近日,貴州省天主教兩會一區、省基督教兩會舉行駐會負責人聯席會,重點圍繞全省脫貧攻堅「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動員大會精神和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進行深度研學交流,把防範疫情傳播當做當前決最緊迫的任務,毫不動搖按照「兩暫停一延遲」要求管好宗教教職人員和宗教活動場所,杜絕舉辦集體宗教活動導致的疫情傳播
  • 蕭山區天主教愛國會、區基督教「兩會」啟動憲法宣傳周活動
    圍繞第七個國家憲法日和第三個憲法宣傳周,為弘揚憲法精神,厚植宗教界的愛國主義情懷,12月2日下午,蕭山區委統戰部(區民宗局在基督教城廂教堂開展2020年國家憲法日宣傳活動,啟動宗教界第三個憲法宣傳周。蕭山區天主教愛國會、區基督教「兩會」班子、各場所負責人及教職人員共70餘人參加了啟動儀式。啟動儀式上,區委統戰部(區民宗局)帶領宗教界人士舉行了莊嚴的奏國歌升國旗儀式。
  •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區別和比較
    其他區別1、在成就大義上,基督教(新教)各派除聖公會外都主張只靠信德就可成義,不需要行善功;天主教按耶穌基督的教誨,一方面靠心德,一方面要遵照天主的旨意行善功。2、在聖事上天主教有七件聖事:洗禮、堅振、聖體(天主教徒相信麵餅和紅酒經過神父祝聖后從實質上就成為耶穌基督的體血,因此稱聖體聖事)、婚配、告解(我們認為主教們是使徒的繼承人,根據新約聖經若望福音20章21~23節,便有了現在的告解聖事)、聖秩(也稱神品,即成為神職人員)、終傅(病傅);基督教各教派都予以變化(並不成為聖事)或者刪除。另外天主教不許離婚,基督教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