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楨:史上最強「醜書」,美倒無數人

2021-02-19 坦腹齋

元 楊維幀 竹西草堂記題卷局部

元人楊維楨其人其書

文 / 劉一聞

在傳統藝術發展史上,有元一代大家楊維楨在我國詩壇和書壇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影響,不容忽略。

楊維楨字廉夫,晚號東維子。別署甚多,如抱遺叟、老鐵貞、鐵崖山人、鐵道人或鐵龍道人、鐵笛道人、梅花道人等。山陰人(今浙江紹興人)。楊氏生於元貞二年(1296),卒於明洪武三年(1370)。三十二歲登進士,歷官天台縣尹、錢清場鹽司令和建德路總管府推官等職。嘗會修宋遼金三史,著《正統辯》。元末,被委任為奉訓大夫江西儒學提舉,時遇反元兵變避富春山。此後他還受命錢塘關令,因觸犯朝相徙居松江。去世前一年,明太祖朱元璋詔纂修禮樂書,楊維楨遂留京四月,待敘列略定即歸,歸後不久便下世。

元 楊維幀 竹西草堂記題卷局部

楊維楨一生除有政績外,更是文名顯赫。尤其是楊氏狷直狂曼不拘一格的藝術個性,使得他在詩文和書法兩個方面的成就極高。

以楊維楨的築樓鐵崖、軲轆傳食和苦讀五年的特有經歷而言,他在文學上的造詣自不言而喻。他的詩文被稱為「鐵崖體」,人們還把他享譽最高的樂府一體,推重為「鐵崖樂府」,一時從者如流,楊維楨名至實歸地成為元末東南詩壇的當然盟主。《明史》對楊維楨曾有「出入少陵、二李間,有曠世金石聲」之評。楊氏的詩歌之作,人們還可以從他的三十卷本的《東維子集》和二十卷本的《閒雜吟》等著作中進一步讀得。

然而,如果人們將「鐵崖體」一詞的精神內涵,同樣遷用於迥異當時的楊維楨書法的話,想來也十分貼切。

元 楊維楨 草書題錢譜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個性鮮明的楊維楨書法之作,的確可算是悖離傳統、自立門派的突出一例。尤其是這一現象發生在依然講究書法創作法度的元代書壇,其意義便不同尋常。

從元代書法的創作狀態看,承承相因的崇尚羲、獻之風,事實上已經成為彼時書家們追摹晉唐傳統的唯一模式。當朝一代宗師趙孟頫雖提出「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書法新論,然始終維護的卻是崇尚魏晉風度的書學立場。順便提一句的是,此道實踐者甚至對於北宋間大行其道的「尚意書風」,也大都不屑一顧,甚至抨擊其取意不古。

此外,從尚可得知的眾多前人評述中,人們通常了解以往對於楊氏書法的稱讚,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楊氏在文壇上的崇高聲望。譬如明代大書家李東陽和明代大學士徐有貞就曾有過「鐵崖不以書名,而矯傑橫發,稱其為人」、「鐵崖狂怪不經,而步履自高」這樣的話。清代的孫也說:「鐵崖公餘曾見用墨頗重,亦有紛披老筆,恐非書家派,當借詩以傳。」同代的顧復說得更妙:「鐵崖性癖耽奇,其書如呂梁之水,飛流垂勢,聽其所止而休焉!」然語氣一轉卻又說:「但詩文為後世所重,並其書亦重之耳。」

元 楊維楨 草書題錢譜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由此可見,此中不論是書道裡手,還是域內行家,面對前無古人的楊氏書法,也大都持有「借詩以傳」的看法。有的雖不乏褒揚之意,但人們仍可以從此類褒揚話語的另一面,來體味所論者心目中對雖有時名、然未合古人格轍的楊維楨書法的大不以為然。以上所述,看來就是造成人們片面認識楊維楨書法的兩個主要原因。

如果以傳統文化的廣度和高度來反觀歷史認識歷史的話,那麼,以古為新、戛戛獨造的楊維楨書法,客觀上已經為這一門千百年來的古老傳統藝術,洞開了新的內容。不失法度但又令人耳目一新的楊維楨行草書之作,的確富有極其強烈的藝術個性。歷來所論書法一道,無外乎從用筆、結構和通體章法這三個方面著手。

元 楊維楨 元夕與婦飲詩 美國王季遷舊藏 

所謂用筆即運筆之意。常言道,凡書,最關鍵或最須解決的一項就是用筆,此猶如寫作文章,不在標點和用字上發生差錯一樣。古來書法用筆極講究規矩法則,用筆不對,遑論其他。從現象上看,楊維楨行草書的用筆,是從北宋諸家的個性化筆意中來,此路作風最接近蘇軾、米芾兩家,尤其是米氏「痛快淋漓,風檣陣馬」的率意筆調,給後人以啟示的,何止是楊維楨一人!

此外,楊氏用筆還受到同時代高手康裡的直接影響。康氏是少數民族書家,他的可貴之處,是能在趙孟頫秀美書風空前盛行於朝野之時,別開一面地以充滿拙趣的清健書風,來實現自己的另種審美理想。如楊維楨書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的《張氏通波阡表卷》(圖1),便是與康裡氏所作的《李白古風詩卷》(圖2)在用筆上極相類似的書跡。這兩件作品的最大特徵,就是在用筆上顯現出幾近刻意的章草捺腳,但在遣筆意趣和總體匯成上,卻古意盎然。

元 楊維楨 草書題錢譜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和在用筆上的間楷間草間行間篆的與文學上極為相像的「雜糅」現象一樣,在個字結構上,楊維楨也是不拘一格充滿自創精神的。在通讀了楊維楨的大量書作之後,人們所明顯感受的,便是楊氏對所用字體結構的熟知。如表現在楊氏書作中的以篆書筆體作楷書結構一法,如「雲」、「善」、「西」、「瘋」、「留」、「淳」、「敢」、「搜」等等,雖說偶爾為之,卻讓人們讀得了他的遣筆結體的嫻熟,和在運用上的隨心所欲。此外,筆體間貌似隨意施布的一任大小參差之狀,也是楊維楨結字手段的高明所在。這些手法,使人們很自然聯想起與楊氏書風如出一轍的鐵崖詩歌奇詭生動的別樣格調來。

楊維楨書作的通體章法,自然與他不同尋常的用筆和獨特的結體方式直接相關。然而,除技法因素之外,更與他與生俱來的思維方式和浪漫情懷所密不可分,同時也是楊氏藝術性格的真實流露。在此,不妨結合楊維楨書法之作,來作進一步的了解。

元 楊維楨 晚節堂詩札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因著時間久遠之故,楊維楨書法至今已傳世無多。朱家先生所著《歷代著錄法書目》一書,具體記錄了歷史上楊氏書作存世的基本情況。此書所錄楊維楨書作計41件。隨著時代變幻人間滄桑,如今尚在的楊維楨書法之作,僅僅半數而已。此中,除少量為美國、日本等公私藏家所藏外,其餘大多數為大陸各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大陸藏家中,公家則當然以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三大博物館為主要單位。

在傳世至今所有的楊維楨書作中,行草書之作幾乎為其全部,因此緣故,後世人們對於他的此類作品也最為熟識。

上海博物館所藏的楊維楨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為其最具代表的至精之作之一。

《真鏡庵募緣疏卷》紙本,縱33.3釐米、橫278.4釐米。卷中所謂「真鏡庵」者即「珍敬庵」,或稱「天隱子」,舊址在現今上海高行鎮。楊維楨至晚之年與僧道交往甚多,經常行跡於廟宇庵堂間。此件作品即為「真鏡庵」所寫的疏文。此疏未具年款,然從楊維楨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過遊滬上,得交此道友人的史實看,這個時間應確定在他的晚年為妥當,換言之,楊維楨此件《真鏡庵募緣疏卷》的寫作時間,當以1360年之後和1368年之前為客觀。

元 楊維楨 真鏡庵募緣疏卷局部

《真鏡庵募緣疏卷》全文一百四十五字,總四十二行,每行大多三字或四字。展觀通篇書卷,但見筆裡行間吞吐騰挪,拍塞滿紙,枯溼濃淡,真氣逼人。整個書幅,完整地再現了一代文壇驍將的強烈藝術個性,和晚年創作爐火純青的完美藝術境界。這種全由性情而生的書法之作,即使就整個書法史而言,也可說是分外稀見的!此道識者,明代大書家吳寬曾用「大將班師,三軍奏凱」這般激賞的話來稱讚楊氏,想非虛言。

然而,從當時的書法審美標準和審美習慣看,要理解缺少借鑑根據和毫無通俗屬性可言的楊維楨書法之作,的確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換言之,若不是楊維楨在當時文壇的崇高地位,難說當時人們或會以野狐禪道相待而不屑一顧。以鄙之見,除此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極可能是由於彼時人們無緣睹得楊氏楷書真跡、繼而無法進一步俯視楊氏書法全貌之故。

元 楊維幀 周上卿墓志銘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楊維楨所書《周上卿墓志銘冊》,為流傳至今的唯一楊氏小楷書法之作,從著錄情況看,楊氏楷書之作歷來罕見,因此這件墨跡就顯得彌足珍貴。

《周上卿墓志銘冊》,紙本,縱25.9釐米,橫86.2釐米。這是至正十九年(1359)楊維楨應友人周上卿之請所撰寫的墓志銘文。所撰行文簡潔生動富於性情,充分顯示了楊氏出色的文學才華。文字小楷書為摹勒上石之底本,但見用筆穩健勁險,結體端嚴精準。值得稱道的是,通篇因筆致挺健多用挑筆,而愈顯氣息連貫滿幅生機。

元 楊維幀 周上卿墓志銘局部

楊維楨書寫此《周上卿墓志銘冊》時已經六十四歲。從書法創作的功力積聚、書寫狀態和表現手段看,這個年齡當然是藝術創作的至佳時期。然而從傳世所見的幾乎皆為楊維楨行草書作品的現狀看,楊氏所在乎和著意表現的,也許正是那些能夠直接暢響心曲的如渴驥奔泉般一往無前的愜心之作。但無論從哪個角度說,此件《周上卿墓志銘冊》所顯示的意出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楷書的精湛功力,斷然是通常以行草書名世的書家所難望其項背的。僅此一點,便已能足夠說明並糾正相關楊氏書法「狂怪不經」和「借詩以傳」的諸多評說,同時,也為人們能夠全面地認識「恥與人同」的楊維楨書體的彼此間關係,和深入解讀楊氏「真書多隸意、行草伴真書」的獨特藝術語言,提供了物質性支持。

楊維楨迥異於時的個性鮮明的書法藝術,固然和他的生長環境、人生閱歷,和在文學領域的卓越造詣相關,然而,彼時紛繁複雜的社會政治狀況,也是最終形成楊維楨獨立藝術性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元 楊維幀 竹西草堂記題卷局部

元朝後期,因戰事四起、皇室權鬥而引起的社會政治的急劇變故,已經直接影響到當時文人士大夫的生存態度和生活方式。這些表面漠視國家命運或可被稱為隱逸之士的文化人群,當然地包括了詩人和書畫家,他們曾消極地以手中的詩文和畫筆,來抒發並寄託自己的狂放不羈和高曠情懷。在這個特殊的社會環境之下,自然就湧現了一大批以嘉興吳鎮、松江陸居仁、無錫倪雲林、常熟黃公望和楊維楨等為代表的一批個性書畫家。此中,無論以詩、書造詣還是以聲望之論,楊維楨都是最具典型意義的代表人物。

除上述原因以外,從書法創作的發展規律看,元代後期以楊維楨等為代表的所謂隱逸書風的最終形成,客觀上也和以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為首的「宋四家」「尚意書法」的影響不無關係。中國書法史上,宋四家的出現,無疑擊破了幾乎固化的歷來以「二王」書風為唯一審美標準的堅冰,大大拓寬了文人書法的表現領域和豐富內涵。中國書法自古而來的百家千態的藝術語言,至元代後期,已經走向了不唯「二王」正統及趙孟頫一體為家天下的另種格局。同時還為後朝歷代,甚至為當今人們實踐書法創作和建立審美模式,開啟了門戶。

所以說,楊維楨書法的存在意義,不僅是古代的,也是現代的。

元 楊維幀 竹西草堂記題卷局部

留個的看法很重要!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 熱文推薦 ——

為什麼玩收藏的人平均壽命比常人高十多歲

李澤厚---蘇軾的意義

現在的100萬,10年後相當於多少錢?看完驚呆了!

中國名山圖大全,千姿百態!

中國書協主席現場揮毫視頻,進來感受下

相關焦點

  • 楊維楨:史上最強「醜書」,美倒無數人丨私享
    元 楊維幀 竹西草堂記題卷局部元人楊維楨其人其書文 / 劉一聞在傳統藝術發展史上,有元一代大家楊維楨在我國詩壇和書壇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影響,不容忽略。楊維楨字廉夫,晚號東維子。別署甚多,如抱遺叟、老鐵貞、鐵崖山人、鐵道人或鐵龍道人、鐵笛道人、梅花道人等。山陰人(今浙江紹興人)。楊氏生於元貞二年(1296),卒於明洪武三年(1370)。三十二歲登進士,歷官天台縣尹、錢清場鹽司令和建德路總管府推官等職。嘗會修宋遼金三史,著《正統辯》。元末,被委任為奉訓大夫江西儒學提舉,時遇反元兵變避富春山。此後他還受命錢塘關令,因觸犯朝相徙居松江。
  • 楊維楨的「醜書」,你能讀懂幾分?
    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碑帖,我雖不能盡詳其美,但絕大多數都是見了頓生歡喜心的。有一個人的作品例外。他就是楊維楨。
  • 讀懂楊維楨的書法,已是人到中年!
    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碑帖,文章中雖不能盡詳其美,但絕大多數都是一見傾心的。但有一個人的作品例外。他就是元代書法家楊維楨。說實話,有一段時間我費盡心力,卻怎麼也無法從他的書法中,感受出幾多美感來。如果那時候,有「醜書」的說法,我一定會不假思索地把一頂大帽子,「咣當」一聲扣在他的頭上。
  • 「醜書」鼻祖楊維楨,一個桀驁不馴的人,一種驚世駭俗的字
    楊維楨卻大異其趣,高唱反調。一落筆,把章草、楷書、行書三種不同的書體和筆法揉在了一起。布局散亂,字形大小懸殊參差不齊,似成無序狀態。施墨或一濃到底,或濃濃淡淡。人稱「醜書」。 楊維楨一生仕途不順,卻濟世之心不泯。 於是,心中無法釋放的塊壘,一吐為詩文、為書法、酒酣以往,筆墨橫飛。
  • 書法怪才楊維楨,他的草書,看著亂鬨鬨的,算是醜書嗎?
    楊維楨,首先是一位詩人。他寫出來的詩,通俗樸實,別具一格,在元代享有盛名,被譽為「鐵崖體」。當然了,楊維楨的詩也是比較灑脫的,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吾嘗謂世間無神仙則已,有則字是吾輩中人耳。」能說出這樣的話的人,寫出來的詩自然不一般。楊維楨,當然還是一名書法家。
  • 《中國書法》:楊維楨
    後至元五年(1339)丁艱,期滿回到省城杭州,卻遲遲未得補官,浪跡浙西山水間。楊維楨於至正四年(1344)應湖州長興蔣克明聘,赴東湖書院任教。他在長興衣食無憂的兩年生活,有很多意外收穫。例如他得到一支用千年殘劍熔鑄而成的大鐵笛,作為他須臾不離身的伴侶,亦因此自號「鐵笛道人」。而在書法方面,他放蕩不羈的書寫風格初現端倪,同時因為身處湖州,對湖筆製作有了更多的了解,開始了與筆工的交往。
  • 楊爾 : 楊維楨書風特徵及成因
    人們常說:「書如其人」,是因為書法作為一種表現藝術,必然要反映書家的情緒而體現出一種個性。這種個性,實際上是書家的生活經歷、所處的社會環境、思想的變化等多方面的綜合性反映。1.     坎坷不平的人生元成宗二年(公元1296年),楊維楨出生在浙江諸暨楓橋一個仕宦之家。維楨幼年聰明好學,從小接受傳統的儒家思想。
  • 【品味宋元】胸中奇氣蛟龍蟠——鐵笛道人楊維楨書法欣賞(一)
    朱熹手跡經朱氏五世孫之手散出流傳於世,輾轉歸元人虞子賢。當時張栻所書《城南雜詠》原跡已佚,虞氏遂請楊維楨追和張栻原詩,鐵崖遂錄張栻原詩20首。除原詩外,楊維楨又書「贅評」二則,簡述為虞氏補書起因,並對張南軒詩作了評介,以為「有古風人思致」。
  • 顧工|楊維楨社會交往中的藝術活動
    現藏遼寧博物館的張渥《竹西草堂圖》,卷尾有楊維楨書《竹西志》。根據文中所載,在楊維楨到松江之後,楊謙即派人去請楊維楨為竹西草堂撰文,「客有二三子,持竹西楊公子捲來見鐵崖道人」,聽得楊維楨一番高談闊論,「三子者矍然失容,惵然下意,逡巡而退。道人復為之歌。明日,公子來請」。故可推知,正是因為楊謙親自登門,才有了楊維楨張堰之遊。
  • 顧工 || 楊維楨社會交往中的藝術活動
    現藏遼寧博物館的張渥《竹西草堂圖》,卷尾有楊維楨書《竹西志》。根據文中所載,在楊維楨到松江之後,楊謙即派人去請楊維楨為竹西草堂撰文,「客有二三子,持竹西楊公子捲來見鐵崖道人」,聽得楊維楨一番高談闊論,「三子者矍然失容,惵然下意,逡巡而退。道人復為之歌。明日,公子來請」。故可推知,正是因為楊謙親自登門,才有了楊維楨張堰之遊。
  • 楊維楨行楷《煮字窩銘》
    《煮字窩銘》軸,元,楊維楨書,紙本,行楷書,縱104釐米,橫28.9釐米。
  • 楊維楨唯一小楷書法之作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楊維楨所書《周上卿墓志銘冊》,為流傳至今的唯一楊氏小楷書法之作,從著錄情況看,楊氏楷書之作歷來罕見,因此這件墨跡就顯得彌足珍貴
  • 高清碑帖 | 楊維楨 行楷《煮字窩銘》
    《煮字窩銘》軸,元,楊維楨書,紙本,行楷書,縱104釐米,橫28.9釐米。
  • 顏體楷書的佳作,書風大氣磅礴,卻被米芾視為「醜書」
    顏真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就相當於孟子在中華史上的地位,他被奉為「亞聖」,僅次於橫壓後世1000多年的書聖王羲之,王羲之筆下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顏真卿同樣有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只不過,顏真卿如此精美的書法,在米芾眼中卻成了人們避之不及的「醜書」,這讓很多人感到驚訝。米芾說:「大抵顏柳挑剔,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
  • 顏真卿楷書《詩品三首》高清放大,美得一塌糊塗,卻遭人評:醜書
    在書法史上,顏真卿被稱為「亞聖」,其書法造詣和名望僅次於「書聖」王羲之,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則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蘇軾在《論書》中表示: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後之作者,殆難復措手。
  • 翰墨精賞 | 楊維楨 行楷《煮字窩銘》
    《煮字窩銘》軸,元,楊維楨書,紙本,行楷書
  • 元 楊維楨 煮字窩銘 故宮博物院藏
    《煮字窩銘》軸,元,楊維楨書,紙本,行楷書,縱104釐米,橫28.9釐米。款鈐「會稽楊維楨印」。
  • 世上本無「醜書」吹捧的人多了,寫「醜書」的也就多了
    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交流哦說起現如今「醜書」,大伙兒馬上會首先想到曾翔,他宛然變為「醜書」的代名詞。既然能寫一手好書法,為何還要寫「醜書」?這一問題其實很多人忍不住要問,目前一些較聞名的「醜書大師」,一般 都是書法根基踏踏實實,臨帖十餘年,甚至是專家教授。以「吼書」創始人,聞名「醜書」大師曾翔為例,大家先來看下他的經典著作。之中就是曾翔大師驕傲自滿「聞名」,引以為豪的書法經典著作,美名其曰「書法科技創新,返璞歸真」。我認為,絕大多數人看了全是說「我認為就是少年兒童的水平嗎?」
  • 沃興華:「醜書」是「俗書」的天敵
    在中國古代的藝術理論中,「妍」和「醜」常常以並舉的形式出現,文論如此,畫論如此,書論尤其如此。 例如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說:「所謂法帖者……逸筆餘興,淋漓揮灑,或妍或醜,百態橫生……使人驟見驚豔,徐而視之,其意態愈無窮盡。」
  • 隨筆崑山:大師大器,臺灣建築師楊維楨的崑山之悟
    也有大師大器,但好似被埋沒了,最為經典的當屬一處稱為「壹山賦」的地方,是臺灣建築設計師楊維楨的經典「復刻」作品,問他為何稱為「復刻」,他笑而不答,頗為神秘……後來我百度查過楊維楨先生,雖然信息寥寥,但信息含量頗豐,他竟然是上海湯臣一品的設計師,更有香港、臺灣及國內會昌古城、烏鎮文化復興等諸多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