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則有益,怎麼動?

2021-01-20 中國疾控中心

吃動平衡

動則有益

1

什麼是動?

這裡的「動」,通常是指身體活動。

身體活動是指任何骨骼肌收縮引起的高於基礎代謝水平能量消耗的機體活動。

身體活動並非坐著活動活動手指。現在生活休閒娛樂的項目日益更新,很多人傾向於手機、電腦等一系列電子產品的「活動項目」,用這種看似既「舒服」又「不累」靜態生活方式來度過閒暇時光。這些都不算真正的身體活動,我們稱之為「久坐」,久坐行為與肥胖、頸椎病、胃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相關。

2

有什麼好處?

提高身體素質:

合理的身體活動可以促進能量的消耗,減少脂肪堆積,保持理想體重。有些身體運動可以提高心臟的收縮力,增加肺活量,加快體內循環,明顯提高各年齡階段的心肺功能和身體健康水平。有些身體活動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增加身體柔韌性,增強身體素質。

增加幸福感:

身體活動還可以促進人體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大腦的獎勵物質,可以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及減少抑鬱的發生,因此適當的身體活動可以緩解壓力,使人心情愉悅。

降低疾病風險:

積極參與身體活動的人相對於較少參與身體活動人,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等疾病的風險率明顯降低,並且參與身體活動負荷越高,患慢性疾病的風險率越低。

提高工作/學習效率:

身體活動可以提高大腦的血氧供應,緩解大腦疲勞。學習工作間歇的身體活動可以減少疲勞感,延長學習工作時間、從而大大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3

有哪些種類?

各個年齡段人群都應參加各類身體活動,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職業性身體活動、交通往來身體活動、家務性身體活動,增加主動性的身體活動種類多種多樣。常見的主動性身體活動有:

有氧運動:是一種由軀幹、四肢等大肌肉群參與為主,持續性有節律的運動。例如:長跑、遊泳、騎自行車,可增強心肺功能、消耗體內脂肪,控制和降低體重、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改善血脂和糖代謝、調節血壓、提高機體抵抗力、增加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

力量型運動:是增加肌肉力量的運動。分為:非器械型運動(抵抗自身阻力的運動)、器械型運動(利用啞鈴、彈力帶和健身器材等進行的力量型運動)。例如:舉重、啞鈴、伏地挺身,可增加肌肉力量、預防摔倒、強壯骨骼、預防骨質疏鬆、預防和控制心臟病和2型糖尿病。柔韌性運動:是一系列的關節活動,使關節得到全方位活動及關節周圍的肌肉組織得到伸展。例如:瑜伽、舞蹈、太極拳,可增加關節活動幅度、提高平衡能力、降低運動時受傷風險,減少和防止鍛鍊後肌肉疲勞、舒緩忙碌和緊張、增強內心平靜。球類運動:包括身體直接接觸和非直接接觸的球類運動。例如:足球、排球、籃球,可增強運動協調能力,提高機體心肺功能,對青少年起到全身鍛鍊的作用,提高手眼協調、促進大腦發育作用、增加對運動興趣。

4

動的強度

身體活動強度 指單位時間內身體活動的能耗水平或對人體生理刺激的程度,分為絕對強度和相對強度。

絕對強度屬物理強度的範疇,代謝當量(MET,梅脫)是國際上通用的絕對強度的單位,指維持靜息狀態時身體活動的能量代謝水平。

1梅脫相當於每分鐘每公斤體重消耗3.5ml的氧或每公斤體重消耗1.05千卡(44千焦耳)的活動強度。

相對強度屬於生理強度的範疇,可用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或者自覺用力程度來表達,注重自身生理條件對某種身體活動的反應和耐受力。

低強度身體活動:運動過程中心率一般不超過100次/分,與靜息狀態相比,運動時呼吸深度和頻率變化不大,呼吸平穩,可唱歌。如散步。

中等強度運動:運動過程中心率一般在100~140次/分,運動中呼吸頻率和深度增加,可以講話交流。如慢跑、健步走、騎自行車、拖地板、手洗大件衣服等。

高強度運動:運動中心率超過140次/分,運動中呼吸困難急促,不能用語言交談。如跑步、快速騎自行車等。

對於體質較弱、初期進行體育運動推薦低等或中等強度;身體狀況較好推薦中等強度;健康成年人、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推薦高強度。不同類型的身體活動強度不同,同時也是因人而異。身體活動強度取決於個人的健康程度及以往的鍛鍊情況科學調整運動強度,以適應個體狀況。

5

每天動多少?

身體活動量是決定健康效益的關鍵,建議:

成人每天的主動身體活動量最好相當於快步走6000步,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2~3 次完成。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動則有益。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次持續時間不少於10分鐘,每周累計150分鐘以上。成年人可以選擇快走、遊泳、桌球、籃球、羽毛球、跳舞等活動方式,老年人可以選擇中速走、遊泳、桌球、廣場舞等。

一般情況下的人體能量消耗包括基礎代謝、身體活動消耗以及食物熱效應。成人平均每天身體活動消耗的能量應在總能量的15%(300kcal)以上。一般來說,每天日常家務和職業活動等能量消耗相當於2000步左右(15~25分鐘,能量消耗約80kcal),除此之外,每天至少還需要中等強度身體活動6000步(40分鐘),二者能量消耗總計大約在300kcal左右,才能達到能量消耗的最低比例(15%)。

成人每天身體活動量相當於快步走6000步的活動

遊泳 30分鐘

網球 30分鐘

慢跑 40分鐘

騎車 40分鐘

瑜伽 60分鐘

太極拳 60分鐘

我們在開展運動鍛鍊等身體活動時,可以先進行有氧運動,後進行力量型運動,並重視柔韌性運動,做到三做:

有氧運動天天做

力量型運動隔天做

柔韌性運動隨時做

日常活動是一個人身體活動總量和能量消耗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充分利用日常家居、交通出行和工作時間,有意地儘量安排步行、上下樓和其他消耗體力的活動,培養並保持少靜多動的生活習慣,提倡:「寧走不站,寧站不坐」,以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保持健康體重。比如儘可能減少出行開車、坐車、久坐等;利用上下班時間,增加走路、騎自行車、登樓梯的機會;坐公交車,提前一站下車等。

6

動的注意事項

每個人都應該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發現興趣並長期堅持下去。年齡不同,適宜的運動也不盡相同,為了避免運動中可能發生的風險,應注意的事項有:

(1)根據天氣和身體情況調整當天的運動量。

(2)每次運動前應先做些準備活動,運動開始應逐漸增加用力。

(3)運動後不要立即停止活動,應逐漸放鬆。

(4)行走、跑步應選擇安全平整的道路,穿合適的鞋襪。

(5)日照強烈出汗多時應適當補充水和鹽。

(6)力量型運動避免阻力負荷過重,應隔天進行。

(7)運動中出現持續加重的不適感覺,應停止運動,及時就醫。

(來源: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

相關焦點

  • 世衛組織最新報告:只要動起來,都有益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於11月25日新發布的《關於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強調,每個人,不論年齡和能力,都可以進行身體活動,並且只要動起來,都有益健康。新指南建議所有成年人,包括慢性病患者或殘障人士,每周至少進行150至300分鐘的中等到劇烈的有氧活動,兒童和青少年應達到平均每天60分鐘。
  • 關節的動與不動,怎樣才是有益的呢?認準六字原則
    從這個四五十歲或者更大年齡後開始做跑步,他的關節可能存在磨損,深蹲、爬山、上下樓梯,在中老年之後,選擇這種方式去作為日常的鍛鍊方式,對關節也有益這麼磨損方式,並不推薦,那麼這種情況下是不是關節不動好了?這些是不對的,動還是不動,它這個矛盾在哪裡?怎麼去解決它呢?實際上有六個字很好解決,就是多活動,少負重。適當的、有規律的、正確的鍛鍊,對關節是無疑是有幫助的,但是關節裡面最忌諱的是一個過度使用以及一個結構上的薄弱。
  • 只要動起來,都有益健康 看過來!揚州專家教您這麼做
    從爬樓梯、做家務和園藝到跑步、騎行、做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或團隊運動,只要動起來,所有的身體活動形式都能帶來好處。指南強調了規律進行有氧活動和力量(肌肉強化)訓練的重要性,並且首次針對慢性病人群、殘疾人群、孕婦等重要的特殊人群提出不同的運動建議。
  • 世衛組織發布《關於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動起來有益健康
    只要動起來,都有益健康,尤其是在面對疫情的限制措施時。不論以何種方式,我們每天都要進行身體活動。」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科學健身與健康促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良解釋道:「我們通常習慣講運動,但是身體活動是一個更加嚴謹的概念,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縮引起的高於基礎代謝水平,導致能量消耗的身體移動。
  • 牛津大學:玩遊戲有益身心健康 每天4小時動森更幸福
    02牛津大學:玩遊戲有益身心健康 每天4小時動森更幸福根據牛津大學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玩電子遊戲可能對於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好處。
  • 世衛組織發布《關於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 只要動起來都有益健康
    只要動起來,都有益健康,尤其是在面對疫情的限制措施時。不論以何種方式,我們每天都要進行身體活動。」   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科學健身與健康促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良解釋道:「我們通常習慣講運動,但是身體活動是一個更加嚴謹的概念,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縮引起的高於基礎代謝水平,導致能量消耗的身體移動。
  • 西媒:科學家證實體育鍛鍊對大腦健康有益
    參考消息網9月18日報導據埃菲社馬德裡9月17日報導,數十年來積累的科學證據已證明,健身和體育運動會塑造大腦,並對各個年齡段的認知、情緒和大腦健康均會產生諸多有益影響。這本書首先討論了談及體育活動時使用的基本概念之一,即「興奮效應」,這是指身體對運動的雙重反應:如果以一定強度和持續時間進行鍛鍊,它會對大腦產生有益的影響,但如果強度和持續時間過量,則會產生負面影響。特雷霍在一篇新聞稿中指出:「讓我們將從事鍛鍊想像成一種曲線形狀的變化。
  • 高血壓≠不能動 科學運動有益降壓
    在開始測試前,醫生會給你戴上十二導聯心電圖、呼吸面罩、血壓計、血氧儀,靜息3分鐘後,騎上特定的「腳踏車」,熱身踏車3分鐘,然後醫生會逐漸加大踏車的阻力,繼續踏車直到踩不動為止,最後再靜息觀察6分鐘就可以了。
  • 保羅的「有益」和「有損」
    希望之光保羅的「有益」和「有損」腓三、7隻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領了祭司長的權柄和命令,往大馬士革去的路上的日子,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了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了神;並能將以為 「有益」的看作「有損」的了。在猶太人的眼中「法利賽人」就是有資格認識神,並能管理神的各項事奉之事。正是今天能認識神,也能管理教會事奉基督的人,同樣是進神學院深造、又得到名望人指點,成為被權威認可「有益」於傳神救恩的的人。
  • 情商應該怎麼動?
    情商應該怎麼動?我們用案例說話。1. 安安靜靜地做個傳聲機大多數客戶對陪同翻譯的要求是:客觀翻譯,謝絕主觀出主意。
  • 運動有益健康最重要的10個底層邏輯
    >放在十年前,人們普遍認為,要想獲得健康收益,運動至少應當持續10分鐘,但在2018年第二版《美國身體活動指南》中,去除了這一條限制,也就是說最新循證表明,運動沒有最少時間限制,任何碎片化運動都有益健康
  • 走路對你的身體健康有益麼?
    有益心臟健康研究發現,每周五天每天至少步行30分鐘,可將患冠心病的風險降低19%。當你增加每天步行的時間或距離時,你的風險可能會進一步降低。 幫助降低血糖飯後散步有助於降低血糖。與久坐不動的人相比,如果他們真的生病了,症狀也會減輕。 增強能量水平當你工作感覺疲勞的時候,去散散步可能比喝一杯咖啡更能有效地提高你的精力。 步行可以增加通過人體的氧氣流量。
  • 飯後有講究:常做這4件事,有益身體健康
    吃完飯之後,我們都知道不能劇烈運動,但是,我們也不能坐著不動,那麼飯後應該做點什麼對身體更好呢?飯後常做這4件事,有益身體健康。1.飯後慢走常言道: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上面講了4點飯後做了有益身體健康的事情,但還是無論是做什麼都要先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以自己的身體情況為前提,再去做一些有益於身體健康的活動。
  • 最新研究:每周150分鐘跑步鍛鍊有益心臟病患者
    根據《歐洲心臟雜誌》發表內容中,歐洲心臟病學會的研究人員表示,心臟病患者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平均分布在5-7天時間內,對身體是有益的。對於高血壓和肥胖症患者,研究人員建議每周至少進行三次力量訓練是比較好的。
  • 「有益」健康跑步 講究四點
    平民運動的跑步成了冬天運動的最受青睞者,但是跑步也要講究技巧,才能「有益」健身。  有益健康的跑步應該注意以下四點:適時、適量、適體和傷痛問題。  1.適時。有跑步習慣者需根據自身的年齡選擇跑步量,隨著自身年齡的增大,要適度減少訓練量。
  • 太極拳八段錦對患者有益 常打太極拳的好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第二支國家中醫醫療隊隊長張忠德表示,患者在隔離病區常常表現出焦慮、失眠、腹脹,通過中醫藥治療之後得到明顯緩解,八段錦太極拳明顯增強患者體質、加快康復,對患者是有益的。
  • 運動能降血壓,高血壓人群到底應該怎麼動?
    其中,最為實用的是快走或慢跑,畢竟想動就能動,還能省下一筆交通費。 2. 力量訓練要謹慎 相對於有氧運動,無氧運動主要是一些力量訓練,如舉重、槓鈴等。 對有「將軍肚」或蘋果型身材的人來說,力量訓練對燃燒脂肪是很有效果的,也有助於血壓的長期控制。
  • 陳根:運動有益健康,何時運動更有益健康?
    結果顯示,早晨8-10點運動似乎對女性更有益,早晨8-10點、晚上7-11點以及其他時間段運動則更有助於男性防範前列腺癌風險。具體而言,與不運動相比,早晨8-10點運動與乳腺癌風險降低26%有關,早晨8-10點、晚上7-11點以及其他時間段運動分別與前列腺癌風險降低27%、25%以及21%有關。
  • 長期堅持騎自行車運動對健康有益
    騎行是一種很好的有氧運動訓練方式,長期堅持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對提高身體整體素質有許多好處。騎行過程中,腳踏對腳底的穴位不斷的按摩和刺激,不經意間起到了按摩作用,對身體非常有益。四,騎行可以控制血壓。騎行運動可以增強血管彈性,加速血液循環,血壓就得到降低。本人及周圍參加騎行的高血壓患者,通過幾年的運動,血壓控制的比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