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搭訕,很多沒有經驗的兄弟都會產生緊張感。
為了克服緊張感,首先需要認識緊張的來源。
按照心理動力學的方法,搭訕時的緊張可以分為兩種:開始前的緊張和開始後的緊張——開始前的緊張本質上是讓當事者逃避行動,而開始後的緊張其實是讓當事者迴避責任。
就像炎症是身體的自動保護反應,人的不良情緒也是一種防禦機制,保護我們的心理和生理不受進一步傷害。
比如恐懼可以使我們的身體遠離危險,而搭訕的緊張則能讓我們遠離失敗(搭訕之前)以及負面反饋(搭訕之後),防止自我認同危機。
相對而言,搭訕開始之前的緊張比較容易理解。比如臉紅心跳、腿腳痙攣,已經是「形同廢物」的人,自然就無法進行搭訕行動。
再有就是貌似合理的藉口,比如「開場說什麼好呢」「我先回憶一下理論知識」「今天街上的女生都不怎麼好看啊」......
總之,只要沒開始行動,我就不用承受失敗的打擊。
接下來,在行動之後,如果對方回應態度並不友好,這時另一種緊張就開始緊急啟動,表現是不承認失敗繼續糾纏,或者惱羞成怒。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平日裡沉穩成熟的小夥子,面對他心儀的女孩時,立馬就像變了一個人,言語邏輯混亂肢體動作不自然。用一句接地氣的話來說,就是不像個大男人了。
大多數常見的解釋是,把這些反應看成是不自信的結果。但是,用「不自信」作為「緊張」的原因,其實等於什麼也沒說。
對此其實有個更便於理解自身心理的解釋,「緊張」是一個自我保護心理過程的開始。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如果我都不像個成人了,那麼我就不必為眼下的尷尬、挫折、失敗承擔責任。因為此刻的「我」是個「孩子」,而「孩子」是可以被原諒的。
也就是說當面對困境和壓力時,人其實會「縱容」那個內心的小孩子出現,具體的表現就是緊張狀態,這樣可以給自己帶上一個不成熟的面具,從而讓那個脆弱的自我避免承擔責任。
然而這一過程的進行都是身體和心理的應激反應,不受主觀意識的控制。因此即使理性告訴自己,沒什麼好緊張的,但還是會控制不住的緊張。
我們可以把這種緊張表現稱作「兒童化」反應。細心觀察,其實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面對領導上級長輩勸慰,有人會語調變得尖細,神態做得天真,動作顯得憨傻。
這種「低」和「幼」的姿態既能讓對方獲得足夠的尊敬和安全,也為自己可能的錯誤預備好了臺階,所以一直是被傳統文化所接受的行為模式。
如果把上級作為父性權威的延伸,把搭訕對象作為母性權威的延伸,那麼就很容易理解這種行為的心理根源。在父母面前,嗷嗷待哺的嬰兒總是可以得到關照同時免除責任。
在這裡我想提醒各位,這種自我貶低的招數在當今的兩性交往中其實有害無益。
所以,如果在鼓起勇氣開場之後,如果被對方拒絕,就立馬頭腦空白方寸全無,做出一些兒童化的行為,把那個成人的自己龜縮到孩童的面具之後,不管對方是何態度,你都已經不是那個成熟正常的自己了,這才是錯誤的開始。
我覺得來參與搭訕的學員,他們不僅是來學習認識女孩的方法,也是在完善和認識自己。
在向陌生女生搭訕的瞬間,我們成長過程裡許多隱藏著的幼稚的、非理性的觀念和習慣得以彰顯,認清並改掉這些問題,帶給你的快樂不亞於要到一堆微信。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信已經不是得到外界認可的手段,而是自我接受、自我成熟的標誌——「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一致。
對自己緊張的心理有所認知之後,再聊聊如何克服。
對於一些畏畏縮縮,不敢踏出第一步的學員,往往最有用的辦法不是講道理,而是刺激他。
用尖銳的語言刺激他,也用其他學員的成功刺激他,當緊張轉化為憤怒和嫉妒時,第一步往往就踏出了。
舉個例子:
一組進行搭訕實戰,一個很正的女生從面前經過,如果問誰敢去,眾人紛紛推脫。
眼看目標就要走遠,終於有個學員跟了上去。三言兩語之後,只見兩人開始拿出手機進行互動,接著就看到這個學員欣喜歸來。
此時,剩下的搭訕學員們都會有所悸動。然後整組的搭訕氛圍和熱情就正式開始上揚。
這種實際的搭訕體驗比看一百本把妹書籍效果更好,因為你親眼看到一個跟你基本一樣的人都成功了,而你跟他最大的差別就是還沒有行動。
有行動的人能跟比較優秀的異性進行互動,甚至有後續的故事。沒行動的人,只能留在原地羨慕嫉妒恨。
通常,面對緊張的人,最直接的勸慰就是讓對方放鬆。雖然,緊張的反面狀態是放鬆,但是不是你說放鬆就能放鬆的,所以口頭上讓人放鬆的方式其實是沒什麼卵用的。
前面說了,緊張是一種應激反應,面對自己嚮往的目標,你的內心是不可能完全由理性控制的。
能夠高度緊張,說明你對成功有高度渴望,只不過心中另外一個束縛自己的對手也很強大,兩者的激烈衝突讓客觀世界中的你無所作為。
因此不必為自己的緊張情緒憂心重重,即便有些時候,表面上需要表現得鎮定,但那也只是策略而已。
本質上,人是直接經驗的動物,也就是眼見的事實和親身的經歷比抽象的道理更加能夠影響到內心的情緒。
所以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把能證明道理的事實直接呈現在他面前——親眼看見跟自己差不多的兄弟成功搭訕;同時把現實變得更加殘酷——讓他體會到切身的後悔和失落。
當眼前的這些刺激讓他感覺到比緊張更加不好受時,怯懦的學員就有可能採取行動了。
綜上所述,緊張時人在內心衝突之時要保持現狀以及回到過去的一種趨向,所以應對的關鍵不是平息衝突而是改變這種趨向,也就是說應該轉化緊張而不是消除緊張。而憤怒或者亢奮通常都是不錯的轉化出口,甚至適度的嫉妒有時也有這個作用。
關於行動之後的「兒童化」問題目前只能通過認知來解決。比如,多數人都會覺得一個成年男子說話「娘娘腔」是很噁心的,同樣「娃娃腔」其實也是個壞習慣,這個跟別人的認可無關,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後就應該先從行為上自覺克服。
最後強調一句,因為人的適應性,所以任何沒有及時轉化為行動的不安都會會被強化和習慣,這樣的話就會產生積重難返的結果,就會越來越難改變。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奇幻戀愛學
萬水千山總是情,轉發此文行不行。